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训家恒言》序

陶日行

作者简介

陶日行,五代时邑人,生平事迹不详。

原文

人未有不期佳孙子 ,而尝不能如所望。由于躬行 之道阙 ,家人妇子日夕寻常之际无可法 ,而徒示之于言语之末。于末 求之,不亦疏乎?观古人训其家尝严,且有遭时得君功名,纪在典册,而嗣子贤不肖 间有之。岂其言行犹不足法哉?此系乎天而非人也。史谓两魏 之裔亦无贤哲,房杜 门第一传而坏。嗟乎!然家庭之常,若非行之于先而言之于后,亦乌 从而教之?予在朝有日,兼仕游四方。迨今归老于家,望后来多为佳子弟。乃于事君交友爱亲敬长之道,进退 揖让 语默 动静之节诲之详,而见于笔墨亦且尽。因撰一编曰《训家恒言》。虽然予闻佳子若孙 欲立其身扬名于世者,虽未聆庭训自能成其才,能进于善,况得祖父之片辞只字,何一不奉为箴规 。倘生而无志,习于纵逸,即长编累帙娓娓繁多,徒增厌恶,言之若罔闻。即勉强听之,亦不存于心。书于简牍 ,且弃去不一视,觉言语赘矣!然孙若子 岂无佳而副 所望者欤?家庭之美推之,则为治平 之效矣!

注释

①孙子:此处指子孙后代。《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郑玄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晋]傅玄《西征将军歌》:“假我皇祖,绥予孙子。”[唐]杜甫《吾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宋]岳珂《桯史·吁天辩诬通叙》:“既复其官爵,又赐之冢地,疏以宠命而禄其孙子。”

②躬行:身体力行;亲身实行。《论语·述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史记·滑稽列传》:“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明史·宋思颜传》:“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

③阙:通“缺”,缺点;错误。[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裨补阙漏。”

④法:效法。《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法与?”《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吕氏春秋·察今》:“法其所以为法。”[唐]韩愈《答李翊书》:“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⑤末:此处代指言语。古人以行为本,以言为末。

⑥不肖:不成材;不正派。《礼记·射义》:“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孔颖达疏:“不肖,谓小人也。”《韩非子·功名》:“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汉书·武帝纪》:“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颜师古注:“肖,似也。不肖者,言无所象类,谓不材之人也。”[宋]苏轼《上富丞相书》:“翰林欧阳公不知其不肖,使与于制举之末,而发其猖狂之论。”

⑦两魏:难以索考,暂存疑。

⑧房杜:唐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并称。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一说今山东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咤之子。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与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五人论功第一,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贞观四年(630),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贞观十七年(643),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三。

⑨乌: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吕氏春秋·明理》:“故乱世之主乌闻至乐?”《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

⑩进退:取舍,做事知道是进行还是后退,明确所在的处境,知得失,善选择。

⑪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汉]刘向《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焚之自息也。”

⑫语默:说话或沉默。语出《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南朝·陈]张正见《白头吟》:“语默妍媸际,浮沉毁誉中。”[唐]白居易《唐故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默,无非佛事。”

⑬子若孙:子与孙。[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包拯传》:“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⑭箴规:劝戒规谏。[汉]王符《潜夫论·明闇》:“过在于不纳卿士之箴规,不受民氓之谣言。”[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图象古昔,以当箴规。”[晋]陶潜《咏三良》:“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唐]孟郊《劝友》:“人生静躁殊,莫厌相箴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先生曰:‘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

⑮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文书;书籍。[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旧唐书·韦元甫传》:“元甫精于简牍,锡详于讯覆。”[宋]苏辙《蚕麦》:“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牍。”

⑯孙若子:孙与子。参见注⑬。

⑰副:相称,符合。[汉]李固《遗黄琼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⑰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宋]苏轼《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自唐虞讫夏、商、周,最称治平。”

简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自己编撰的《训家恒言》一书写的序言。文章开篇提出一个观点:人们都期望自家子孙成才,但未必皆“能如所望”。这是因为尊长未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导致“家人妇子日夕寻常之际无可法”。虽说子孙能否成器“系乎天而非人也”,但尊长自身言行的影响至关重要。“若非行之于先而言之于后,亦乌从而教之?”正确的做法是应当一方面导之以行,为人处世处处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还应当诲之以言,“于事君交友爱亲敬长之道,进退揖让语默动静之节诲之详,而见于笔墨亦且尽”。这也是作者编撰《训家恒言》的初衷所在。文章要言不烦,说理剀切,体现出对子孙成才,从而“立其身扬名于世”的殷切期望。 pBWjTl+Eksn//AgWR8sIkHJvmeK++uOmceVL4RFggxoqFTz/tqoIAN2zss+VvP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