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恍若隔世

李安定

1

这本书,记录的是从1980年到2022年,中国轿车业从零开始,狂飙突进地成为全球产销第一的传奇。我有幸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和主要节点。

没有中国的对外开放,没有全球汽车业资金、技术的引进,没有中国企业——尤其民营企业——融入全球化合作与竞争,中国今天依然还是那个“自行车王国”。

2

汽车于19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世界上,各工业大国中,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最晚,进程最快。尝试引进合资生产轿车,刚满四十年;决策建立轿车工业,只有三十多年;政府认可轿车进入家庭,刚刚二十多个年头。

上些年纪的中国人都还记得: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标签,轿车生产——遑论私家车——在中国严遭禁绝;直到20世纪80年代,筑起世界最高关税壁垒的中国,全年轿车总产量只有3000辆,不如国外轿车厂一天的产量。

这一切,是半个世纪前,中国轿车故事的起点。那时候,如果告诉一个中国人,你的孩子将拥有享受轿车文明的权利,中国的轿车销量会超过“汽车王国”美国,百分之百地会被认为是痴人说梦。半个世纪,真不算长,蓦然回首,却恍若隔世。

3

一切变化得太快了,来不及沉淀,来不及反思,泥沙俱下,得失混淆。需要有人从头至今做一个梳理。

亲历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标签。我记者生涯的起点,正好和中国轿车创业的起点重合。我更有幸走近中国汽车业的决策层和骨干企业,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轿车发展的诸多节点,乃至整个过程。四十多年不间断地参与中国轿车业的进程,我得以从一个类似“航拍”的独特视角,了解到外人难以获悉的真相。时过境迁,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制我的幸运。

1982年,中国汽车奠基人饶斌对我说: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写这部中国轿车的历史,似乎是我人生必须要做的一个交代。

4

我以为,在中国,决策和主管部门的高瞻远瞩成全了轿车产业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同时,这些部门的相互掣肘和屡屡失误,也带来一次次折腾和曲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以成败论英雄,汽车产业终归从一个计划经济的“活样板”,蜕变为中国最具市场化特色的支柱产业,即使在全球金融海啸最激荡的时刻,也那么给中国经济挣脸。

然而,纠结,贯穿中国轿车业起落的全过程。

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还是抓住开放的机遇,拥抱全球化?在合资企业中,是七斗八斗,同床异梦;还是合作共赢,生成本土技术和开发能力?是高筑国企的围墙,扼杀民营草根对手;还是放开“准入”门槛,给自主品牌生存与竞争的权利?是满足于在入世谈判中为中国汽车争一个“幼稚产业”的保护地位;还是按照世贸规则,鼓励中国品牌在“与狼共舞”中成为强者?是全面跟踪新能源领先技术,在学习中寻求突破;还是大轰大嗡,搞自欺欺人的“弯道超车”?历史,总是裹挟着大量泥沙滚滚向前。

5

轿车是什么?在中国,轿车是政治,是技术,是经济,是权利,是财富,是文化,是情人,是成百倍提升出行距离的“飞毛腿”,是社会财富滚滚而来的流水线,是全球化的经典产物,是民粹主义的精神寄托,是污染和拥堵的罪魁祸首,是引领全球新能源的希望,是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的体现,是消除贫富不均官民对立的标志物。

中国鼓励轿车私人消费仅仅二十年,轿车突然以每年超过2000万辆的速度出现在国人身边,爱它、恨它、用它、骂它、鼓励它、限制它,中国人一时还找不着北。

仅以轿车来说,中国普通百姓梦想过,渴望过,今天拥有了,而且期盼更智能、更清洁、更安全、更惬意的汽车出行,和世界上所有拥有汽车文明的国家的老百姓一样。

6

本书以编年史和一章一个主题的结构,记述了不同时期这些纠结的载体——事件、企业、人物的故事,构成一部“身在其中”的中国轿车史,力求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全景构架,还原真相,只是一家之畅所欲言,没有未来官方史写作者所面临的平衡和羁绊。

十年前,三联书店出版了拙作《车记》,成为多次印刷的一本畅销书。三年前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在中国浩瀚的出版物里选中我的这部书,译成英文版 DECODING CHINA’S CAR INDUSTRY ,于今年全球发行,让世界更多读者能够分享我的所见所思所感,让中国在从零到轿车强国的大跨越被世界所知晓。亚马逊图书网评价本书为“一部真实的多维的中国轿车史”。今天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的《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对《车记》做了全面的修订和补充,并与时俱进地增加了新观点和新内容。

2022年夏,北京 ZN+blNj1QbJ03AE5SMH0M8ad7I2XpXbKdlqp5W9/a52LJ6nghHNxX1Jy4r/WCA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