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本的功能是,通过谨慎而无偏见的观察,来揭开世界与生命的奥秘,以及人际交往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想法是,若能将这些事情看得够清楚,那么每个人就可以更容易地在这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路,这时也就能掌握隐藏的阴阳、正反的运行模式与规律。这或许可以预测潮流的趋势与变化,让人们能有意识地在正确的时刻做出适当的反应。
这种哲学是指向行动的。它应该激发行动,并且伴随行动与实相协同一致。同时,哲学所抵达的理解和洞见,通过它们对于实相的影响效果一直被检验着,因此,它们不是被证实就是被驳斥。这种哲学始终是实用性的哲学,并非那种突发奇想,然后试图要整个世界去迎合它。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哲学从一开始就是科学的,而且在许多方面,哲学对于科学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哲学相信无偏见的观察,且不被流行的观念或大众的信仰所影响。事实上,哲学常常质疑那些轻易就被接受的信念,这导致许多哲学家因此背负了危害社会的罪名而受到审判,就如同苏格拉底一样。
宗教信仰特别容易受到哲学的审视,而且经常被发现有不合理之处。而哲学确实具有教育和启蒙的作用。这样的观察揭露了那些与理性矛盾的地方,以及那些能经得起考验的共同经验。
家族系统排列也基于精确的观察。这些观察同样引发了对于许多大众观念和信仰的质疑,譬如这样的想法:我们能够决定并掌握自己的生活,并且一切可以按照我们的愿望来实现。而通过观察和体验,家族系统排列带出了其他的洞见。正如其他的哲学,这些洞见必须通过有效性的检测,然后被肯定或是被质疑。
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能带领人们脱离僵化的陈旧观念,这些观念一旦被揭穿,有可能就会脆弱不堪,因为它们不合理。家族系统排列能指引我们走出黑暗,而这往往会引发抨击。从批评者反对意见的性质可以看出,我们所做的是真正的启蒙。这些反对意见并非出于精确的观察,只是批评者根据自己的特定想法而投射和塑造出来的实相。实相应同步于实际经验,而不是被当成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教义来接受。
在许多宗教信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类型的投射。只有那些我们自己并不真正了解也不能验证的东西,才需要别人的说服。
也有些哲学上的信念类似宗教信仰。其追随者试图去说服他人的狂热程度,通常与他们投射的强度有关。即使是在科学的狂热追随者中,我们也会遇到一样的情况。
哲学和科学的洞见有个共通点,那就是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当超越这些范围并被视为宇宙真理时,它们就会变成信念——似乎一个哲学或科学的洞见就到此为止了。宣传这是宇宙真理,同时就关闭了更进一步发展洞见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此洞见必须是最终的答案。而去批判一个洞见未经科学验证——尽管这个洞见已通过许多具体成效而被证实——也是源于这样的观点,即洞见必须是可被归纳并得出结论的。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正如只要有生命就不会停止活动,洞见也不会静止不变,因为生活不会停滞不前,行动与洞见也会不断地互相敦促彼此。
这门哲学所阐述的是什么呢?
1.它是一门经验科学,意味着洞见来自经验,并且在经验中被检验。但和经验本身一样,洞见仍未完结而处于流变的状态。这是一门活生生的科学,仍在持续演变中。
2.这门哲学需依照经验所产生的洞见来行动,且依赖与之相应的行动才能被证实。若未被实际应用,则无法产生洞见。若非通过个人的经验,还有什么能检验一个洞见的可靠性呢?
3.这门哲学需要交流。单靠自己没有办法整合所有来自洞见的经验。它是团体工作,不但要求共同观察、反馈,而且要求一起行动。此门哲学是通过交流分享得来的、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门哲学的局限性在何处呢?在于我们想知道的比生命实质需要的更多,例如:被感官欺骗的经验。研究证明色彩是经由感官刺激和我们的神经系统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可能并不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现在有些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洞见是虚幻的,所以不能反映现实,我们甚至可能以此洞见自行创造实相。然而,这存有一种假设,就是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生命所需要的,还有一些是超出生命所需的。但我们为何应当知道比生存所需的更多呢?是不是有另一种说法:“无论我们的感知模式如何运作,它确实使生活美丽、充实并且令人惊叹”?能有比这更好的洞见吗?对形成洞见的方法进行批判会给我们的生命体验增添些什么?或者,这种批判性的观点其实是不是想要脱离经验,暗中否认我们的局限性,生活在人世间却拒绝生命呢?超出这些界限到另一边,会有更好或更美丽的东西吗?
有些人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想要创造出另一个世界蓝图,然后根据他们设计好的蓝图来改造这个世界和人类。全世界和人们都应该要去配合这个设计,如有必要可以诉诸武力,而不去使用我们在这个世界已经被赠予的,以及那些发展的,或与之和谐共存的洞见。
与其设计这样的乌托邦,不如来揭开这些设计的真相,哲学的任务不正是如此吗?如此,这种哲学将会照亮整个哲学领域并服务于理性,而这种理性的标准是其能联结上本然的实相。
家族系统排列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实证探索方法,用来探索各种体验的。在团体中选出一位成员来代表某人(案主)的家庭成员,并将其置于团体圈内的一个位置。我们发现这些代表们在不认识其所代表的人之情况下,会突然有和他所代表的人一样的感受。而且,甚至连对此排列一无所知的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家庭成员,也会被排列所呈现的动力影响。这类事件在全球数千个工作坊中发生过数千次。通过家族系统排列,我们得以进入一个借由排列才能展开的潜在的人性维度,故无法按照众所周知的一般哲学那样去掌握和处理。
家族系统排列所采用的是另一种哲学方法,同时促进并引出了一种经世致用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