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注释】

赵:嬴姓祖先伯益的后代名叫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在穆王出巡及征伐中屡屡建功,穆王于是把赵城封赏给了他,造父的后代便以赵为姓。

钱:相传五帝之一颛顼(zhuān xū)的后代彭祖之孙彭孚,在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管财政,其子孙便以官职钱为姓。一说彭祖姓篯(jiān)名铿(kēnɡ),乃古之长寿者,其后裔去掉竹字头而改姓为钱。

孙: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名惠孙,其后代子孙便以孙字为姓。一说孙姓源于楚国贤臣孙叔敖之后。一说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后改姓田,田完六代孙田书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

李: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ɡāo yáo)在尧、舜时任理官,执掌刑狱之事,故以理为姓。其后代遭殷纣王迫害,当时理氏家族族长理征之子理利贞出逃避祸,采食李子充饥,后改理姓为李姓,以躲避纣王耳目,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李树救难的感激。又唐代开国皇帝名李渊,李氏于是成为国姓,许多有功的家族都被赐姓李,李姓由此大增,血缘亦不再单纯。

周:周平王小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州(今属河南),当地人称其家族为周家,从此便以周为姓。周王室后裔仍保持姬姓未改者,至唐代玄宗时因避李隆基的“基”音之讳,也被诏改为周。同是在唐代改姓,与李姓相比,周的血缘关系要简单得多。

吴:古代周族领袖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太伯与弟弟仲雍远奔江南,始建勾吴国,都城梅里(今江苏无锡)。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三代孙周章为诸侯,建国号为吴。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后,其后代为记其耻,遂以国名为姓。

郑: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今陕西华州东),史称郑桓公。桓公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和东虢(ɡuó),建立了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强国。郑于战国时被韩所灭,郑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改姬为郑。

王:商代贤臣箕子和比干本是纣王的叔父,因直言苦谏,遭到纣王残酷迫害。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比干的后裔因其先人是商朝王族,于是改姓为王。此外周与战国诸侯国的王族后裔,在秦灭六国之后,四处避难散居,不少家族也纷纷隐姓埋名,改称姓王。

冯:周武王灭商后,其弟毕公姬高受封于冯城,子孙于是以冯为姓。另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邑也是冯,后代也以冯为姓。

陈:西周初,武王将舜的后代胡公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公满建陈国,子孙后便以陈为姓。

褚(chǔ):春秋时宋共公的儿子公子段被封于褚,任职褚师,是掌管市场的官员,后代便以褚师为复姓,后又省略为单姓褚。一说公子段食邑封在褚地,因其德可以为人师法,故号褚师,后代于是以之为姓,简略作褚。

卫:周文王第九子分封于康邑,称作康叔。周公旦平定商纣王儿子武庚之乱后,将商遗民七族划归康叔统治,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秦灭卫后,卫国王公贵族后代遂以国名卫为姓。

蒋:周初周公旦第三子姬伯龄被封在蒋邑(今河南固始,一说今河南光山),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便改姬姓为蒋。

沈: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封在沈邑(今河南平舆北),后建沈国。沈国最终被蔡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姓。

韩: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后代毕万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建立韩国,韩被晋灭后,子孙后代便以韩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韩景侯于“三家分晋”之后建立韩国,迫使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属河南)。韩被秦灭之后,子孙以韩为姓。

杨:周成王三弟叔虞的次子名姬抒,在周康王时被封为杨侯,建国于今山西洪洞东南。杨侯第六代孙杨康随周宣王北征时阵亡,其子尚父继国。东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灭,子孙陆续南迁,并以国名杨为姓。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注释】

朱:颛顼玄孙陆终的第五子名安,大禹时赐姓曹。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邹城一带),建邾国。至战国时邾被楚灭,王公贵族以国名去偏旁改姓朱。其偏旁右“阝”,古代同“邑”,意思是邾国已失其地,国已不国。

秦:古代嬴姓祖先伯益后代嬴非子替周孝王牧马有功,受封于秦,后代遂以为姓。此外周公之子伯禽裔孙封邑在秦,子孙以封邑为姓。所以秦氏祖先或源出嬴姓,或源出姬姓。

尤:五代时,王审之在福建称闽王,闽国沈姓人为避闽王名字中“审”字的音讳(“沈”与“审”音同),去掉水字旁,改余下的右半边为“尤”字作姓。

许:周武王灭商后,将不肯食周粟而逃亡的贤士伯夷后人文叔封于许国,世称许文叔。封国旧址在今河南许昌,后虽多次迁徙,但均在今河南界内。战国初许为楚灭,子孙始以许为姓。一说许姓的祖先是尧时的隐士许由。传说尧想将君位让给他,后又想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均辞而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畔。

何:战国时韩国被秦所灭后,子孙流离分散。其中逃至江淮一带的便以韩为姓,当地发音“韩”与“何”相近,于是被变称为何。

吕:传说上古炎帝因出生并居住于姜水流域,所以姓姜,姜姓族人有四支胞族即“四岳”,其中一支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吕国(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以国为姓,称吕氏。

施:施氏原系殷商七族之一,其余还有陶氏、樊氏等。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殷商七族都被划归文王之子康叔管辖,施氏家族主要负责制造旗帜。

张:相传黄帝的孙子姬挥夜观天象,见弧矢九星如弓状排列正对天狼星,于是受到启发而发明制造出了弓箭,被黄帝封官做弓正。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不过制作弓箭的弓匠都以姬挥为祖师爷。弓正也称作弓长,后代将弓长二字合一为姓,遂有了张姓。汉代道教盛行,领袖张角、张宝等都称道教源于黄帝,而张姓亦为黄帝所赐,于是张姓人数渐多。

孔:商族始祖为契,子姓。后十四代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被商民尊奉为开国英主。商汤字天乙,所以他的一支后裔便用汤的本姓“子”,再加上他字里的“乙”,合成一个孔字为姓。又纣王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于商丘,国号宋,史称宋微子。宋微子后代中有名叫孔父嘉者,他的子孙因祸逃到鲁国,改姓孔,这个家族中后来诞生了孔子。

曹: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曹被宋灭,其国人遂以曹为姓。

严:严姓本源为庄氏,是春秋楚王侣的后裔。楚王侣死后谥号楚庄王,其支庶子孙便有以庄为姓者。东汉明帝名刘庄,庄氏为避明帝讳,便以同义词“严”代替庄做了姓氏。

华(huà):春秋时宋戴公之子考父封邑于华(今陕西华阴),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

金:黄帝儿子少昊(hào)为金天氏,所以他的一支子孙便以其中的金字为姓。一说汉武帝时,匈奴王太子日磾(mì dī)曾事武帝,武帝将其装扮成金色人身参与祭天大典,并赐姓金,所以金氏为少数民族后裔。

魏:周文王后裔毕万在晋国为大夫,毕万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后各自建国,魏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史称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kuī)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被秦灭后,后代便以魏为姓氏。又战国时秦国穰侯魏冉本是楚王后裔,芈(mǐ)姓,后改芈姓为魏,子孙亦沿袭魏姓。

陶:武王弟康叔统治的殷商七族中有陶氏,负责陶器制作,子孙也以陶为姓。一说尧任君主前居住于唐,后又居住于陶,称陶唐氏。尧的后裔子孙中的一支遂以陶为姓。

姜:炎帝(一说即神农氏)出生并居住在姜水,故以姜为姓。在历史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炎帝后代子孙许多支已改变为别的姓氏。周代齐国的开国始祖吕尚就是炎帝的后裔,姓姜名望字子牙,因功封于吕地,遂改姓吕。到春秋时,姜子牙之后齐桓公已成为五霸第一霸主。齐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许多族裔又改回姜姓。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注释】

戚: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至戚邑,遂以封邑为姓。

谢: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后代遂以谢为姓。

邹:周武王灭商后封颛顼后裔曹挟于邾国,邾国被灭后其后代改姓为朱。邾国被楚灭前一度为鲁国的附属国,鲁穆公时曾将其国号改为邹,故其后代在国亡后,一部分改姓了朱,另一部分则改姓了邹。

喻(yù):西汉苍梧太守谕猛的后代在东晋时改姓为喻,其子孙遂沿袭改谕作喻姓。

柏:春秋时有一小国柏国(在今河南西平),后被楚国所灭,子孙后以国为姓。又传说上古炎帝有师名招,帝喾(kù)有师名同,他们居住在柏地,后代便都以柏为姓。

水:因大禹治水之故,其后代子孙很多人做了水官,负责掌管治理江河湖泊,渐渐地便以水作为了姓氏。另上古居民住在江河湖泽之畔者,也多有以水为姓的。

窦(dòu):夏朝第五代君主名相,相失国被杀,其妃当时已怀有身孕,慌乱中从窦(墙洞)中逃出,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成为夏的第六代君王。少康儿子杼、龙为纪念祖母逃难之举,遂以窦为己姓,后代子孙也都姓了窦。

章:齐太公姜尚(姜子牙)的一支子孙被封于鄣(今山东章丘),春秋时被齐所灭,后代于是去掉右边偏旁“阝(邑)”改姓为章。

云:传说颛顼后裔祝融在帝喾时担任火正,居住于妘(yún),以妘为姓。其后代一支南迁成为周代诸侯国䢵(yún)国,亦称郧(yún,今湖北郧阳)。䢵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代便以国名作姓,并去偏旁改字为云。

苏:周武王时颛顼后裔忿生任职司寇,掌管刑狱、纠察,因功封国于苏,史称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人灭掉,其子孙便以国名苏为姓。

潘:周文王后代姬高被封在毕国(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称毕公高。毕公高之子季孙被封在潘(今陕北一带),季孙之后遂以封地潘为姓。又春秋时楚成王世子商臣的太师为潘崇氏,潘崇氏后代便改姓作了潘。

葛:夏代有一诸侯国名葛(故址在今河南长葛),葛国国君封为伯爵,所以史称葛伯。葛伯后人于是以葛为姓。

奚(xī):黄帝后裔姬仲在夏朝时任职车正,掌管车马,其封地(供其赋税之地,即食邑)在奚,故被称为奚仲。奚仲后代取其名字中的奚代姬,便有了奚姓。

范:帝尧后裔杜伯被周宣王所杀,其子出逃到晋国任士师。晋国后封杜伯曾孙士会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人称范武子,后代于是以封邑范作为了姓氏。

彭:颛顼裔孙陆终的第三子篯铿(jiān kēnɡ),即钱氏先祖,因居于彭地,故世称彭祖,彭祖号称长寿,活了八百岁。商代有诸侯国大彭(故地在今江苏徐州),大彭的开国君主据说就是传说人物彭祖,大彭国亡后子孙便以彭为姓。所以钱姓与彭姓均奉彭祖为其先祖。

郎:春秋时鲁懿公孙子费伯修筑了郎城(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居住在那里,后代子孙遂以郎为姓。又历史上南匈奴也有郎氏。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注释】

鲁:周公旦的封国为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一直留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辅佐成王,让其子伯禽就封曲阜(鲁国都城)。后代子孙遂以鲁为姓。

韦:夏朝少康帝中兴复国后,封其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南),元哲到了封地后只选留了一个“韦”字建韦国。韦国后被商汤所灭,王族遂以韦为姓。又秦汉时韩信后人避祸曾藏身南粤(今两广一带),仅以姓氏的半边韦字作姓,故今广西壮族多韦姓。

昌:传说黄帝之子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儿子颛顼,这个家族的一支便以昌字作姓氏。

马:伯益后代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因战功被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世称马服君,后代于是以马服为姓,并简化成马。

苗:春秋时楚国发生若敖之乱,楚大夫伯棼(fēn)被杀,其子贲(bēn)皇逃到晋国,被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子孙便以苗为姓。

凤:相传帝喾高辛氏时,凤鸟氏担任历正,掌管历法节令,后代子孙便以先祖氏中的凤字为姓。又唐代南诏国王族中有阁罗凤一支,阁罗凤的后代便以其中最后一个字作为姓氏。

花:古代本无花字,花草之“花”通“华”字,所以花姓、华姓同源。唐朝开始,花与华字意渐渐有所区别,所以花姓也随之由华姓分支出来。华(huà)姓源自春秋时宋戴公子考父,考父食邑于华地,子孙后便以华为姓。

方:周宣王大臣姬方叔是黄帝后裔方雷氏的后代,他奉命南征叛乱的荆人有功,宣王便赐其子孙取其名字中的方为姓。

俞:黄帝时主管医药的俞跗(fū)是医术高超的神医,据说《素问》就是经他注释推广的,故后代以其名中俞字为姓。

任(rén):黄帝少子禺阳封在任邑,其后代遂以任为姓。

袁:周朝时陈国开国君主胡公妫(ɡuī)满为舜的后代,其十一世孙妫诸,字伯爰(yuán)。伯爰后代遂取爰字为姓,因“爰”与“袁”通,故又称姓袁。则爰、袁同出自妫姓。

柳: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姬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字展为姓,生有展禽。展禽任鲁国负责刑狱的士师(司寇的属官),不但执法严明,而且品行端方,死后谥号惠。因其食邑封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村),其后代遂取其封邑中的柳字为姓。

酆(fēnɡ):周文王的小儿子姬封被封国于酆,人称酆侯,其后遂以酆为姓。

鲍(bào):夏禹后代敬叔,春秋时任齐国大夫,齐侯将鲍邑(今山东历城东)封给了他,世称鲍敬叔。其子叔牙以敬叔封地为姓,名叫鲍叔牙,后成为了齐桓公的贤臣,鲍姓由此而始。

史:西周著名史官太史佚(yì)与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世称四圣,传说太史佚的先祖就是黄帝时发明文字的史官苍颉(jié)。后代以他们的功绩为荣,于是取史官的史字为姓。

唐:出自尧之后。尧为陶唐氏部落首领,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后来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唐国。至周时,唐国被成王灭掉,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注释】

费: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其后人于是以费为姓。又春秋时鲁懿公后裔被封于费,后代子孙便以费作为姓氏。

廉:颛顼的孙子名大廉,子孙便以其名字中的廉作为姓氏。

岑(cén):周武王封自己的堂弟姬渠在岑邑,为子爵,人称岑子。岑子建岑国,子孙后代便以岑为姓。

薛:夏禹封黄帝后裔奚仲于薛地(今山东滕州),其后有薛国。薛国曾迁徙至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再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成为齐国属地。战国时薛被楚兼并,公子登仕楚,封官大夫,登命子孙改姬姓为薛姓。

雷:上古有部落方雷氏,其后代分为方姓或雷姓,据说黄帝妃中便有方雷氏之女。

贺:齐桓公后代有公子封,封父名庆克,于是他便以父名中的庆字为姓。传至东汉安帝时,因汉安帝父名刘庆,为避庆字讳,安帝的侍臣庆纯便以同义词“贺”代庆作姓,从此便有了贺姓。

倪(ní):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建邾国。邾武公封其次子肥于郳(ní),建附庸小国郳国。战国时,郳国被楚所灭,后代便以郳为姓,为避仇杀又去偏旁改作兒(ní),后又加人字旁作倪姓。

汤:商王朝建立者成汤,甲骨文中称唐、大乙,史书亦作商汤,后代以汤为荣,遂用汤为姓。

滕(téng):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十四弟错叔秀于滕(今山东滕州西南),建滕国。战国初期先被越国所灭,复国后又被宋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殷:成汤第九代孙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亦称作商殷、殷商,商亡国后,子孙后代便以殷为姓。

罗:黄帝后裔祝融的后代于春秋时建罗国,后被楚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毕: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世称毕公高,后代遂改姓为毕。

郝(hǎo):殷商时商王帝乙封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子期后代便以郝为姓。

邬(wū):黄帝时求言为邬邑部族首领,后代遂以邬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祁臧封邑于邬(今山西介休),子孙后来以邬为姓。

安:黄帝孙子名安,据说后居西戎,以名字立国称安息,后代于是以安为姓。实际上安息国应为少数民族所建,东汉灵帝时西域安息国太子安清来到京城洛阳传习佛事,后定居洛阳,以安为汉姓。又北魏时有安迟氏族随孝文帝南迁洛阳,亦改单姓作安氏。除安息国外,西域尚有安国,唐时归附中原,亦以国名效汉姓作安。而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安禄山本姓为康,后改为安姓,子孙亦随之姓安。

常:黄帝时司空名常先,后代便以常为姓。一说周文王儿子康叔分封其子于常邑,这支后代最终以常为姓。又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的后人以恒为姓,北宋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恒氏便改姓为常,因“常”与“恒”义同。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注释】

乐(yuè):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儿子名衎(kàn),字乐父。乐父孙子夷父须取祖父字中的乐为姓,世遂有乐姓。

于:周武王第三子受封在邘(yú)国,人称邘叔。子孙后以国名为姓,并去偏旁简化作于。

时:春秋时宋国公子来,受封在时邑,子孙以封邑为姓,遂有时氏。

傅(fù):商王武丁派人四出访贤,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发现了筑墙的奴隶说(yuè),便推举为相,世称傅说,其子孙后代便以傅为姓。又黄帝后裔大由,周朝时封邑于傅,因以封地名为姓。

皮:周公后裔仲山甫因辅佐周宣王有功,被封在樊国,称樊侯。樊侯后人有一支又封在皮氏邑,遂改以皮为姓。

卞(biàn):周初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人称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人中出了个勇士名庄,受封在卞邑,称为卞庄子,其子孙遂以封邑卞为姓氏。

齐:周初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到齐桓公时用管仲为相,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康公时,齐国君权被田氏取代,史称田齐。齐康公的后代遂改原姜姓为齐姓。

康:周初武王七弟姬封被封于康邑(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周公灭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土地都封给了康叔,建国称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成为当时大国。后国势渐衰,先后沦为齐、魏的附庸国,最终被秦所灭。后代为缅怀康叔,遂以康为姓氏。

伍: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姓芈(mǐ),名伍参,后代以其名字中的伍字为姓,遂有伍氏。

余:春秋时有晋人叫由余的入秦为相,子孙以为荣耀,遂取余字为家族姓氏。

元:商朝有一太史名叫元铣(xiǎn),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元为姓。又春秋时卫国大夫咺(xuān),食邑在元,其后人便以元为姓。

卜(bǔ):上古有占卜之官,其后代遂以卜字为姓。

顾:夏朝有附庸小国名顾,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一带,后被商汤所灭,国人改姓为顾。

孟:古代兄弟排行居长者称孟或伯,以下依次是仲、叔、季。春秋时鲁桓公次子仲庆父趁其同父异母弟鲁庄公去世,先后作乱杀死即位的子般和鲁闵公,引起鲁国人公愤,被迫出逃,后自缢而死。其家族后代仲孙氏以仲为耻,改仲孙氏为孟孙氏,继又改孟孙为单姓孟。又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字孟公,子孙后以孟为姓。

平:战国时韩哀侯少子婼(chuò)被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韩亡国后婼的后代南迁下邑(今安徽砀山),以平为姓。

黄:颛顼帝后裔有封于黄者建黄国(今河南潢川一带),后被楚灭,子孙散居四方,以黄为姓。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注释】

和:传说尧、舜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有羲氏、和氏,后羲与和合称成为官名,又太阳的驾者、太阳的母亲均名羲和,和姓后代以之为荣,遂以上述神话传说的人物为其远祖。一说楚国发现“和氏璧”玉璞(pú)的卞和后代,取其祖先名字中的和字为姓,始有和姓。

穆:春秋时宋宣公弟弟和继承兄位,在位九年,临终前力排众议将君位让给宣公之子兴夷,即宋殇公,而将自己儿子公子冯送去郑国居住。为褒扬其品德,死后谥号穆,子孙后代遂有以穆为姓者。

萧: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后裔乐叔大心平息叛乱有功,封于萧邑,建附庸于宋的小国萧(今安徽萧县),后被楚灭,后代遂以萧为姓。

尹(yǐn):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hào)儿子殷被封于尹地(今河南新安一带),后代遂以尹为姓。又尹在古代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作尹,后代便以祖上的官名为姓氏。

姚:传说舜的母亲握登生舜于姚墟,舜的后代便有以姚为姓者。

邵(shào):春秋时邵与召(shào)为同一个氏族,都是召公奭(shì)的后代。召公姓姬名奭,为周的支族,曾助武王灭商,后又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为西周四圣之一,封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后代遂以召为姓。召姓后人又有加邑(右“阝”)旁表示封邑之意,于是又有了邵姓。

湛(zhàn):夏朝时有一氏族建斟灌国,后因战乱亡国,国人为避祸,相约分取国名两字中的各一半“甚”和“水”组成湛字为姓。

汪: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食邑封在汪地(在今山东境内),后代遂以封邑汪为姓。一说汪姓来源于汪芒氏,夏禹时有防风氏因罪被禹诛杀,后代以为耻,于是改防风为汪芒,在商代时建汪芒国(在今浙江武康东),后代以国名中的汪为姓。

祁(qí):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名奚,官为大夫,封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后代遂以祁为姓。

毛:周文王之子伯聃(dān)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周文王庶子叔郑封于毛国(今陕西岐山一带),史称毛公,后代于是以国名为姓。

禹(yǔ):春秋列国中有一小国名鄅(yǔ),在今山东临沂一带,鄅国后人去“邑”旁改姓为禹。一说夏禹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禹为姓。

狄(dí):周康王姬钊推行其父周成王政策,周国力益盛,两王并称“成康之治”。康王封其弟孝伯于狄城,后代遂以狄为姓。一说孝伯为周成王舅父,封食邑于狄。

米:西域少数民族“昭武九姓”之一。原居住在昭武(今甘肃界内),后为匈奴所败,迁居至中亚地区,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隋唐时,米国有一支系来到中原地区,遂按照汉俗以米为姓。

贝(bèi):西周召公后代的一支被封在浿(pèi)水畔的浿丘(今山东淄博北),后代子孙去浿字的水旁为贝字,作姓氏。

明:春秋时晋国灭虞国后俘获了虞大夫百里奚,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百里奚与蹇(jiǎn)叔等共同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为秦国大将,曾率军大胜过晋国,后代子孙遂以孟明视字中的明字为姓。一说:传说中燧人氏有大臣叫明由,明姓由此而始。

臧(zānɡ):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名彄(kōu),被封在臧邑(今山东界内),子孙遂以臧为姓。又鲁惠公之子名欣,字子臧,其家族一支便以先祖字中的臧字为姓。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注释】

计:周文王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于莒(jǔ)国,最早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州西南),春秋时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后被楚国所灭,后代的一支遂以国都计斤中的计字为姓。

伏:南北朝时,北魏骠骑将军侯植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至西魏文帝时,他又随宇文泰(北周代魏后,被尊为北周太祖文皇帝)破沙苑,战河桥,屡建功勋,进封大都督并赐改姓侯伏侯氏,继又因功赐姓贺屯氏。后裔子孙中一支遂取赐姓中的一个伏字为姓。又伏羲氏后裔中亦有以伏为姓者。

成:武王灭商后,封自己一个弟弟姬叔武于郕(chénɡ,今山东宁阳东北),建郕国,也称盛(chénɡ)或成国。后代子孙遂以成为姓。

戴: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殷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春秋时,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宋戴公死后,其庶支子孙遂以其谥号戴为姓。又西周时有小国名戴,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被宋国所灭,戴国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谈:宋国殷商后裔传至三十多代后有封邑于谈的,人称谈君,后代于是以谈为姓。又周朝有大夫名谈,其子孙遂以谈作姓氏。

宋:战国时宋国被齐所灭,王公贵族遂相约改宋为姓氏。

茅:周公旦第三子姬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西南),世称茅叔,后代于是以茅为姓。

庞: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中,有庶支封于庞乡,遂以庞为姓。

熊: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后裔中遂有以熊为姓者。又西周时芈(mǐ)姓氏族领袖鬻熊于荆山一带建立楚国,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传至熊渠做国君时,疆土不断扩大。后楚国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到了楚庄王时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王族后裔遂有以先祖名字中的熊字为姓者。

纪:相传炎帝后裔于周初建有纪国,故地在今山东寿光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掉,后代以国名纪为姓。

舒:周朝建立后封皋陶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建国,春秋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国名舒鸠,后又被楚所灭,子孙便以舒为姓。

屈:春秋时楚武王儿子瑕(xiá)受封于屈邑,后代遂以屈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有屈突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改革,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屈突氏遂改为屈姓。

项:春秋时楚国公子燕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建项国,后被齐灭(一说被鲁所灭),后代子孙遂以项为姓。因项国源出于楚,故秦末项羽便自号西楚霸王。

祝: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黄帝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祝(今山东长清东北),子孙遂姓祝。又古代有官称太祝,在《周礼》中为春官的属官,掌管祭祀祈祷,其后代遂以先祖官职祝为姓。

董:周代大夫辛有之子被派往晋国做太史,掌管监督祭祀、策命、编写史书等大事,地位很高。监督之责在《尚书》中称作董,故其后代以董为姓,并世袭太史之职。春秋时著名史官晋国良史董狐即出此氏族。又传说帝舜时有名叫董父的人善于养龙,其后代以先祖为荣,遂取其名字中的董字为姓。

梁:伯益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为秦开国始祖。传到秦仲时,周宣王命为大夫,令其讨伐犬戎,秦仲战死,其长子又把犬戎打败,受封西垂大夫。其次子康则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建梁国,春秋时梁被秦灭,后代遂以梁为姓。梁国另有部分子孙逃到晋国,居住在晋国的解梁(今山西临晋西南)、高梁(今山西临汾东)、曲梁(今河北永平)等地,这些地方后被晋惠公割让给了秦国,梁的遗民亦都相约改姓梁氏。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注释】

杜:帝尧后裔原封于唐,建唐国(今山西翼城西),西周时被成王灭,成为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地。原居住于此的帝尧后代被迁居至杜邑(今陕西西安东南),建杜国,春秋初年被秦宁公所灭,后代子孙遂以杜为姓。

阮(ruǎn):商代时有诸侯小国阮国,旧地在今陕西岐山东北至渭河之间,后被周武王灭掉,子孙于是以国名为姓。

蓝:楚国公子亹(wěi)受封于蓝,人称蓝尹,后代于是以蓝为姓。又春秋时秦王族一支被封于蓝邑(故地据说即今陕西蓝田一带),后代遂以蓝为姓。

闵(mǐn):春秋时鲁国庆父作乱,先是杀死了庄公之子般,立庄公另子开即位。接着他又杀了国君开,打算代之为君,引发众怒,逃亡后自杀。鲁国亡君开谥号为闵,即鲁闵公,后代子孙遂以闵为姓。

席: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的先人因为世代掌管典籍,所以便以籍做了姓氏。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势力益强,项羽名籍字羽,当时籍氏为避项羽名讳,遂改籍姓为语音相近的席姓。

季:春秋时鲁桓公的小儿子名友,按伯、仲、叔、季排行称作季友。季友在平定庆父之乱时立了大功,以后几代均在鲁国掌权,后代以此为荣,遂以季为姓。

麻:春秋时楚国有位大夫食邑于麻;齐国则有一位大夫叫麻婴,他们两位的后代据说都以麻为姓。

强: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公孙彊,“彊”与“强”通,故其后代遂有强姓。

贾:西周时周康王把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人称贾伯。后来小国贾被晋所灭,贾伯后代遂以贾为姓。

路:相传高辛氏帝喾的第四个妻子常仪生下了挚,挚的儿子玄元在尧时被封在中路,传到夏时始建路国,子孙后代遂以国名“路”为姓。一说路是河水名,即路水,故道在今河北涿州一带,后来在路水畔居住的人便以河名“路”为姓。

娄(lóu):周武王灭商后封少康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建杞国。春秋时杞国被楚所灭,东楼公子孙又被迁至娄邑,后代遂以娄为姓。又颛顼后裔挟所建邾娄国于战国时被楚所灭,其国人或以邾为姓,或以娄为姓。

危:据说帝舜时,尧的不肖子丹朱荒淫狂傲,因不满尧禅位于舜,联合诸多部落作乱反舜。居住于今洞庭湖至鄱阳湖一带的三苗族因参与了丹朱与舜争夺帝位的叛乱,被舜迁往三危(今甘肃敦煌南),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

江:伯益后人嬴姓的一支被封于江(今河南正阳西南),建江国,春秋时被楚所灭,后代遂以江为姓。另一支封在江陵(今属湖北),亦以江为姓。

童:据说颛顼之子中有名字为老童者,声音高亢洪亮,深得颛顼喜爱,老童子孙后代遂以童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胥童后人以其名字中的童字为姓。

颜:颛顼帝后裔在周武王时建邾国,邾国传至邾武公,因其字伯颜,世人于是称武公为颜公,颜公后代遂有以颜为姓者。

郭:周文王封其弟虢(ɡuó)仲于东虢,另一个弟弟虢叔于西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春秋时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也称作城虢、小虢,西周灭亡后其支族仍留原地,后被秦所灭。周王室另有姬姓旁支建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和山西平陆一带,后被晋所灭。东虢、西虢、北虢三国相继被灭后,后代均以国名为姓,因虢与郭音同,故都改姓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注释】

梅: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东南),建梅国,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梅伯被杀,梅国封号被废。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人于黄梅(今属湖北),后代子孙遂以梅为姓。

盛:周穆王时封其同宗建盛国,春秋时盛国被齐所灭,后代遂改姬姓为盛姓。

林:商纣王暴虐无道,将屡次劝谏自己的叔父少师比干剖心杀死,比干妻逃到了长林,生下遗腹子名坚。武王灭商后拜坚为大夫,因其生长于长林,故赐姓林。又周平王庶子名林开,后代遂以其名中的林字为姓。

刁:周文王时有雕国,其后代遂以国为姓,并以同音字“刁”代替。又古代工匠中有雕人,是专门刻玉的工匠,他们的后代遂以雕为姓,改字作刁。又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曾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代于是以其名字中的刁字为姓。

钟: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在晋国做官,因忠直敢言被杀。伯宗儿子州犁出逃到了楚国,官至太宰,食邑封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子孙后代遂以钟离为姓。秦末,钟离氏有大将钟离昩追随项羽起兵反秦,项羽败亡后钟离昩被刘邦追逼,被迫自刎而死。其子钟离接避难于长社(今河南长葛西),改复姓钟离为钟,史称钟接,世遂有钟姓。

徐:皋陶后代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赐嬴姓。到夏朝时伯益之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安徽泗县北),后建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国被吴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邱:太公望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子孙遂有以丘为姓者。因孔子名丘,所以后世为避孔子名讳,将丘加邑旁儿改为姓邱。

骆:伯益后代非子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赐姓嬴。非子父亲名大骆,大骆的长子成世居大邱,以父亲之名建大骆国,西周厉王时被西戎所灭,后代遂以骆为姓。又姜太公后裔子孙中有公子骆,骆的后代遂以其祖之名为姓。

高:姜太公裔孙齐文公吕赤的一个儿子食邑于高(今河南禹州),人称公子高。公子高有孙名傒,以祖父封邑为姓,世称高傒,后代遂有高姓。又齐惠公之子吕祁,字子高,其后代一支子孙中取高代吕为姓。

夏:春秋时陈宣公有子名少西,字子夏,后代子孙中有叫征舒的,取先祖之字为姓,称夏征舒,陈国的夏姓由此始。又周武王灭商后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建杞国。夏禹后裔中未得到封地的,后来便以先祖的国名夏为姓氏。

蔡:周武王灭商后把弟弟叔度分封到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国,叔度后因随同武庚叛乱被周公旦放逐,改封叔度儿子姬胡于此,世称蔡仲。春秋时蔡国不断受到楚国侵扰威逼,被迫多次迁徙,蔡平侯迁新蔡(今属河南),蔡昭侯再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下蔡,战国时蔡被楚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田: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胡公建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胡公姓妫(ɡuī)名满,传至十三代君陈厉公,生子名完字敬仲。至陈宣公时,欲立庶子款继承君位,杀太子御寇。敬仲与太子关系密切,害怕祸及自身,出逃齐国,齐桓公封其食邑于田,遂以田为姓。敬仲后人田和后来推翻姜姓齐国而代之,史称田氏代齐,田姓齐国至齐威王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樊(fán):周文王子虞仲的后代有位仲山甫任周宣王卿士,食邑封于樊邑,后代以樊为姓。又殷商遗民七族中,樊为其中一族,其后代遂以樊为姓氏。

胡:陈国开国君主胡公满,为舜的后裔,春秋末年陈被楚灭,国人中遂有以胡为姓氏者。

凌:周文王儿子康叔是卫国的开国之君,康叔庶子中有在周任凌人官职的,凌人是负责采贮冰块管理冰窖的官员,子孙中遂有以祖上官名凌字为姓者。

霍:周文王第六子名处,封于霍国(今山西霍州),人称霍叔。霍叔与武王弟管叔、蔡叔同为周初三监,因不服周公旦摄政,勾结商纣王子武庚反叛,结果被周公打败。武庚、管叔被杀(一说管叔自杀),蔡叔被放逐,霍叔则降为庶人,霍叔后代遂以国名霍为姓。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注释】

虞(yú):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dǎn)父被周尊奉为太王,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文王时建立了虞国(今山西平陆北),春秋时晋国以借道攻虢为由趁机灭掉了虞国,虞国后人遂以原国名虞为姓。

万:西周时芮伯受封于芮(今山西芮城),后代中有名万者,人称芮伯万,芮伯万的子孙中遂有以万为姓者。又春秋时晋献公灭掉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魏国(也在今山西芮城北一带)后,把它封给了晋国大夫毕万,毕万后代遂有以万为姓氏的。

支:古代西域有少数民族所建的月氏(ròu zhī)国,也称月支,其族最早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县之间。汉文帝时月支国被匈奴攻破,一部分迁徙至今伊犁河上游,称大月支;余下的进入祁连山区,称小月支。魏晋南北朝时,大、小月支有与汉民族交往并留居中原者,学习汉俗以支作姓,此后遂有支姓。

柯:春秋时吴王有子名柯卢,子孙后来以柯为姓。

昝(zǎn):原本出自咎(jiù)姓。晋文公重耳身边有五名贤士辅佐,其中一名是他的舅父狐偃,狐偃字子犯,史称狐偃咎犯,因“咎”与舅音同,借以代舅意,狐偃的后代中遂有以咎为姓者。然咎字还有灾祸之意,咎姓后人认为不够吉利,于是在这个字下面的口中加上了一横,成为昝字,读音zǎn,之后遂有昝姓。

管: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弟弟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人称管叔。管叔与蔡叔、霍叔并为周初三监,以监管殷商遗族,后因参与武庚叛乱,被周公杀死(一说自杀),管叔后人遂改姬姓为管姓。

卢:齐文公姜赤之子公子高有孙名姜傒,任齐国正卿,封邑于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姜傒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齐桓公小白后裔有一支封于卢蒲(在今河北文安西),战国时被燕兼并,子孙遂改姓卢蒲,后又改为单姓卢。故卢姓均为姜太公后裔。另传帝舜后代中一支在夏商时居于卢地(今湖北南漳至襄阳之间),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处融合,史称卢戎。周初因其系帝舜后裔故被封为诸侯国,春秋时卢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遂以卢为姓。

莫:颛顼曾建造鄚(mò)城,其部族居此城的便以城名“鄚”为姓,后又去邑旁改姓莫。又春秋时楚国有官职称莫敖,地位仅次于令尹,楚庄王大夫屈荡之子屈到就担任过莫敖。因莫敖地位较高,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方可担任,所以担任过莫敖的后代子孙中便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再后又演变成单姓莫。

经:春秋时郑武公之子共叔段曾封于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世称京城太叔,后出奔到共国,其后代遂有以京为姓者,为避仇杀又改京为经。一说西汉《易经》京氏学创始人京房,本姓李氏,自己推律定为京姓。汉元帝时京房为博士,任魏郡太守,后因与中书令石显争权被下狱处死,其后代为避祸改姓经。另说春秋时魏国有经侯,后代遂以经为姓。

房:尧有儿子名朱,封在丹水,世称丹朱,因其荒淫无能,所以尧禅位于舜。丹朱不服而反舜,被舜击败后改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建国,世称房侯。房侯之子陵以封国为姓,称房陵,后遂有房姓。

裘(qiú):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裘,后代遂以裘为姓。又古代制皮工匠中按技能分为五种,裘是其中之一,裘人的后代于是便有以裘为姓者。也有说是由仇(qiú)姓所改的。

缪(miào):“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国君任好,死后谥穆,史称秦穆公。“穆”与“缪”古时音同,故秦穆公后裔中遂有以缪为姓者。

干: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名干犨(chōu),他的后代遂以先祖名中第一字为姓。又说春秋时有小国名干国,干国灭亡后遂有以国为姓者。

解(xiè):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世称唐叔虞。唐叔虞儿子名良,食邑于解(在今山西运城),人称解良,其子孙遂以解为姓。

应(yīnɡ):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应(今河南鲁山东)建国,世称应侯,其后代遂以国名应为姓。

宗:古代职官有宗人,主要负责宗庙祭祀之礼,后代子孙故有以先人官职为姓者。因为宗有祖庙、祖先、宗族的意思,所以历代与此有关的职官名称大多有宗字,比如宗伯主要执掌邦国祭礼典礼,为古代六卿之一,宗伯的后代遂有以此为复姓宗伯的。宗与宗伯虽一为单姓,一为复姓,但都是执管家国祭祀大典职官的后裔。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注释】

丁:西周时姜太公望的儿子伋(jí)死后谥号丁公,丁公子孙遂以丁为姓。又三国时吴帝孙权宗室中有中郎将孙匡在伐曹时触犯军纪,孙权强令其族改姓为丁,因丁在古代是苦役的代称。又商代有丁国,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就曾讨伐过丁国的反叛,丁国随同殷商一起被武王灭掉后,其后代便以丁为姓。

宣:西周厉王之子姬静继承君位,死后谥号宣,即周宣王,宣王子孙中遂有以宣为姓氏的。又春秋时鲁国大夫宣伯后代亦有以宣为姓者。

贲(féi):作姓氏时亦读作bēn。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名县贲父,其后人遂以贲为姓。又春秋时楚国令尹斗椒因罪被杀,其子贲皇投奔晋国,封邑于苗,称苗贲皇。晋楚鄢(yān)陵之战中,贲皇为晋侯出谋大败楚军,被晋侯封为大夫,子孙遂以其名中贲字为姓。又据说古有勇士孟贲,其后代亦以贲为姓。

邓: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今河南邓州)建国,称邓侯,其后代遂以邓为姓。又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yù)幼子从镒被封做邓王,南唐被宋灭后,从镒子孙为避祸改李姓为邓姓。

郁:春秋时鲁国宰相有名郁黄者,其后代子孙遂以郁为姓。又春秋时吴国大夫食邑中有郁国,之后遂有郁姓。

单(shàn):周成王分封少子臻(zhēn)于单(今河南孟津东南),做为周朝王都辖内的诸侯世代拱卫周王室,地位显贵尊荣,人称单伯,其子孙后遂以单为姓。

杭:夏禹治水之后留下许多舟船,便命自己庶子管理这些余下的船只,其封国称余航(故地在今浙江余杭),后代将航去舟旁改作木旁为姓,遂有杭姓。

洪:相传尧有大臣共工,和驩兜(huān dōu)、三苗、鲧(ɡǔn)合称“四凶”。他们或为祸作乱,或治水无功,结果有的被尧流放,有的被杀。共工后代本以共为姓,后为避仇杀,兼欲获水德,遂将共字加水旁成洪姓。又西周时有姬姓诸侯国共国(今河南辉县),春秋时被卫国所灭,后代改姓共氏,又为避难,加水旁改姓洪。

包: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其后代子孙中有以包为姓者。又说有鲍姓后人去鱼字旁改姓为包者。

诸(zhū):春秋越王勾践的后裔支族有驺(zōu)无诸,封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君长。因参与诸侯反秦有功,汉代时复为闽越王。子孙后因数次反叛,被汉武帝所灭,遂取先祖字中的诸字为姓。又春秋时鲁国有诸邑(今山东诸城西南),食邑于诸的公族大夫后裔中遂有以诸为姓的。

左:周代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言为内史,右史记事为太史。如周穆王有左史戎父、楚威王有左史倚相,他们的后代便以祖上官职左字为姓。

石:西周初周成王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世称卫康叔,其后裔子孙中有公孙碏(què)立有大功,被卫桓公封为大夫。公孙碏,字石,史称石碏,其后代遂以其字为姓。又自秦汉始,西域地区石姓少数民族不断融入中原。到唐时,以建都昭武(今甘肃临泽境内)的康国为首,石、安、曹等“昭武九姓”少数民族小国全部归附中原,从此石姓也成为了我国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崔:春秋时齐国丁公之子季子让君位给其弟叔乙,自己食邑于崔(今山东邹平西),后代遂以崔为姓。又自唐代开始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崔姓朝鲜人不断经中国东北南下进入中原,其中一部分融入汉族,留在东北的部分成为“满洲八旗”崔姓,或形成我国的朝鲜族崔姓。

吉:周宣王时大臣兮甲,字伯吉父,官职为尹,史称尹吉父。他率军大败猃狁(xiǎn yǔn),立有战功,后又负责征收南淮夷族贡赋,子孙以为荣,遂以其字中的吉字为姓。

钮:钮姓世系源出未见记载,因有钮滔见于《晋书》,故推测晋代钮姓大概是此姓氏之祖。

龚(ɡōnɡ):传说尧帝时“四凶”之一共工的后裔,开始时均姓共,后代有加水旁的演化成洪姓。共工儿子中有一个叫句龙,他接替父亲继任水土治理之官,句龙子孙后来为避仇祸,在共字上加一与水有关的龙字,遂有了龚姓。故龚姓与洪姓同为共工后裔。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麴家封。

【注释】

程:颛顼之孙重黎官职火正,负责管理天下火事,其后裔封于程,遂有程氏。一说伏羲氏后裔在夏朝时建立了程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东),商朝灭亡后被周武王迁到广平(今河北界内),再被周宣王迁回原程国故地,后代遂以程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荀驩的食邑被封于程(今河南洛阳东),后裔亦改姓为程。

嵇(jī,旧读xí):夏朝第六代君少康封自己庶子于会(kuài)稽,其后代遂以会稽为姓。西汉初会稽公族大姓被迁到谯郡嵇山(今安徽宿州西南),稽与嵇音同,子孙于是改会稽为嵇姓。

邢:周公旦第四子封于邢(今河北邢台),建邢国,春秋时被魏灭掉,后代遂以邢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家族有食邑于邢邑(今河南温县东)者,子孙于是以邢为姓。

滑:周代有姬姓小国滑国,故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又称费滑。春秋时滑国先是被秦所灭,旋即归属晋国,滑国公族后代便以滑为姓。

裴(péi):伯益后裔秦非子旁支子孙中有封于 乡者。遂以 为姓。到第六世孙陵时封邑改迁别地,陵便将 姓去掉下面的邑字换为同音的衣字,遂有裴姓。又春秋时晋平公封颛顼后裔于裴中(今陕西岐山北),人称裴君,后代遂有裴姓。

陆:齐宣王幼子名通,封于陆乡,子孙遂以陆为姓。又春秋时有陆浑国,故地在今河南嵩县东北,是少数民族所建的小国,后来按汉习改为陆姓。南北朝时北魏有步陆孤氏,为鲜卑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命其改为汉姓陆氏。

荣:周文王大夫夷公受封于荣邑,世称荣夷公,后代遂以荣为姓。又周成王卿士封于荣,世称荣伯,后代以荣为姓。另传说黄帝时命荣将与乐官伶伦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用来演奏黄帝所作的乐曲《咸池》,因编钟音质优美乐律精准,深得黄帝喜爱,于是封荣将为荣国之君,子孙于是以荣为姓。

翁:周昭王庶子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东),子孙后代于是以封地为姓。又说夏朝第二代君主启当政时有贵族名翁难乙,其后人遂以他名字中的翁字为姓。另传说周昭王小儿子出生后左手掌纹似“公”字,右手掌纹似“羽”字,于是左、右相合起名称翁,其子孙遂以翁为姓。

荀(xún):周文王有子封于郇(xún),建郇国,人称郇伯,其子孙后改郇为荀作为姓氏。

羊: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封于羊舌,遂称羊舌氏,后代去掉舌字改姓羊。又据《周礼》记载古代有官名羊人,掌管宰羊祭祀方面的事情,其后代于是以羊为姓。

於(yū):黄帝有大臣名则,他发明了用草和麻编织鞋子,结束了古人赤脚无鞋的历史,因为这一功绩被封在於邑,人称於则,子孙后代便以於为姓。

惠:周惠王的后代子孙以祖上谥号惠字为姓。又颛顼后裔陆终第二子名惠连,惠连后人遂以惠为姓。

甄(zhēn):古时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叫做甄,所以陶瓦工匠就被叫做甄工,据说舜曾做过甄工,后代子孙中遂有以甄为姓者。又说皋陶次子名仲甄,甄姓就是他的后代。

麴(qū):麴(也作麯),即俗称的酒母,是酿酒、制酱用的发酵物,古代掌管酿造官员的后代遂以麴为姓。一说鞠(jū)氏后代在汉代为避难而迁徙,同时改鞠姓为麴姓。又中国姓氏中另有曲姓,据《风俗通》说是晋穆侯封小儿子成师于曲沃,后代遂姓曲沃,再去掉沃字改姓曲。另一说则认为曲是夏桀时的一个逆臣,他助桀为虐,被商汤杀死,曲姓就是他的后代。故麴、曲二姓并不同源同宗。

家:周考王有子名家父,是周朝的卿士,其后代遂以家为姓。一说家父就是《诗经·小雅·节南山》的作者,为周代大臣,因为他敢挺身而出揭露执政者尹氏的暴虐,希望周王任用贤士为民造福,所以后代非常尊敬他,遂以其名家字作为姓氏。

封:炎帝裔孙名钜,据说他是黄帝的老师,夏朝时其后代被封在封父(今河南封丘),建立封父国,子孙遂以封或封父为姓。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注释】

芮(ruì):周武王封姬姓司徒于芮(今陕西大荔南)建芮国,世称芮伯,《诗经·桑柔》据说就是他写的讽谏周厉王搜刮民脂民膏的诗篇。芮伯后代东迁居芮伯城(今山西芮城北),春秋时被晋献公所灭,子孙后代为纪念先祖改姓芮。

羿(yì):夏代有穷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又称夷羿,善于射箭狩猎。他曾一度推翻夏朝,夺取了夏第三代君主太康的王位,但不久就因不理民事而被家众杀死,他的后代遂改用其名字羿为姓。

储:古有储国,储国公族后代遂以储为姓。又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储子,子孙于是以储为姓。

靳(jìn):战国时楚怀王侍臣名尚,因食邑封于靳(今湖南长沙至宁乡间),史称靳尚。张仪替秦王游说,离间齐、楚联盟,将被楚怀王处死,靳尚通过怀王夫人郑袖说服怀王释放了张仪。靳尚子孙后以其封国之名靳为姓。

汲(jí):周文王之后康叔受封于卫建国,至卫宣公时封儿子于汲(今河南卫辉),人称太子汲,后代子孙遂以汲为姓。

邴(bǐng):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豫食邑封于邴(今山东费县界内),人称邴豫,子孙遂姓邴。邴氏后人亦有去掉邑旁改姓为丙的。

糜(mí):夏代姒(sì)姓同姓部落中有一族为有糜氏,有糜氏后代遂有取糜字为姓者。一说古代种植粮食作物糜子的人中,后来有以糜为姓者,为的是祈求上天保祐其氏族永远食粮丰足。

松:据说秦始皇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时途中曾遇大雨,幸有一棵大松树得以避雨其下,于是即以当时的第九等爵“五大夫”封之,后来五大夫便成了松树的代称。陪侍始皇泰山封禅的大臣中遂有以松为姓者。一说松姓世系不详,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隋代松赟(yūn)。

井:周代虞国有大夫名井伯,晋灭虞之后,井伯后代百里奚入秦,秦穆公用为大夫,与蹇(jiǎn)叔、由余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支族中遂有以先祖井伯之名中的井字为姓者。

段:春秋时郑庄公弟弟共叔段的后代,有以共为姓者,也有以段为姓者。又道家创始人老子后代子孙中,有在鲁国为卿士食邑于段的,后人遂以段为姓。

富:东周时,周襄王准备伐郑,大夫富辰苦谏不听。后襄王利用翟人攻郑,还娶了翟人的女子为自己王后,富辰再谏仍不听。最后翟人反叛,襄王被迫先后出逃到郑国、晋国。富辰后代以祖上忠正贤良为荣,遂取其名字中富字为姓。

巫:古代以舞降神之人称作巫,他们执掌祝祷、占卜、治病等事,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其后代遂以巫为姓。据说黄帝时神巫名咸(一说是商代人),黄帝与炎帝逐鹿中原,大战阪泉之前就是先由巫咸占卜胜负的,故巫姓以巫咸为始祖。一说巫咸之子名贤,商时任太宰,史称巫贤,巫姓就是由他而始。

乌:上古少昊氏以鸟名任命官职,掌管高山丘陵之官名乌鸟,其后代遂以乌为姓。又南北朝魏孝文帝时改变鲜卑风俗,令其民族改姓汉姓,乌石兰氏遂改汉姓作乌氏。

焦: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子孙于焦地(故址在今河南陕州南部一带),其后人遂以焦为姓。

巴:周代在今四川东部地区有巴人所建巴子国,其不少文化遗存保留至今。巴人的后代遂以国名巴为姓。

弓:古代制造弓弩的官称作弓正,子孙遂以弓为姓。又春秋时鲁大夫叔弓出使晋国,不辱使命,世赞其知礼,死后谥敬子。叔弓之后遂以其名弓为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注释】

牧:春秋时卫国康叔后代有牧人,为管理放牧之官,其子孙遂有以牧为姓者。又传黄帝有臣名力牧,黄帝梦见他执千钧之弓弩,驱羊万群,勇力过人,遂拜他为将,力牧后裔遂以牧为姓。

隗(wěi,又读kuí):商汤灭夏桀后将夏王族封于隗,建隗国(今湖北秭归东),春秋时被楚所灭,后代以隗为姓。

山:周代有山师之官,掌管山林,后代遂以山为姓。传说炎帝出生于厉山(也称烈山,今湖北随州北)的山洞内,遂号厉山氏(烈山氏),后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子孙后裔中的一支遂以山为姓。

谷:颛顼之后秦国开国君主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后代遂有以谷或秦为姓者。又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命鲜卑族改汉姓,其中谷会氏则改为谷氏。

车:“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辅佐他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qián)虎三位良臣被迫殉葬从死,子车氏后代子孙哀悼先人,改姓车氏。《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挽子车“三良”的诗篇。又黄帝时有大臣名车区,负责星相占卜,其后代以车为姓。又汉武帝时有丞相田千秋,因老迈上朝时必须乘车出入,时人谓之车丞相,后其子孙遂有以车为姓者。

侯:西周时封夏侯氏于侯建国,子孙遂以国名侯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哀侯兄弟均被晋武公杀死,哀侯子孙避祸出逃,并以原封爵位侯为姓。南北朝魏孝文帝迁入中原后,鲜卑族侯奴氏、侯伏氏改汉姓为侯。

宓(fú,又读mì):宓姓据说是伏羲氏的后代,因为上古时宓与伏音同,故伏羲也称宓羲,后裔遂有取宓为姓者,今多读宓为mì音。

蓬:西周初周王室封支裔子孙于蓬州(一说即蓬陂,在今河南开封南;一说在今四川营山东北),后代遂以蓬为姓。又说蓬是蓬草,蓬姓祖先以蓬草筑屋,认为蓬草为生存必须品,故以蓬为姓。

全:西周设有泉府之官,负责管理钱财,泉府后代遂有以泉为姓者,又因泉与全音同,故演化为全姓。一说全是古代邑名,居住全邑的人以全为姓。

郗(xī):东夷族少昊氏挚的后裔西周时被封于郗邑(今河南沁阳一带),子孙遂以郗为姓。

班:楚国若敖有孙子名子文,官职令尹,人称令尹子文,传说小时候他被老虎叼走,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老虎身上有斑纹,所以令尹子文的后代就用斑为姓,后写作班。

仰:秦惠王儿子名卬(yǎnɡ),人称公子卬,子孙后加人字偏旁以仰为姓。又说舜有大臣名仰延,精通音乐,他将原本仅有八根弦的瑟增加到二十五根弦,使其乐律更加丰富宽广,子孙引以为荣,遂改姓仰。

秋:春秋时鲁国大夫仲孙湫(qiū)的裔孙名胡,在陈国为官,人称湫胡,湫胡后代遂有去水偏旁以秋为姓者。传统京剧中《秋胡戏妻》据说就是根据湫胡的故事改编的。

仲:黄帝后裔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称“八元(善)”,舜举之使教化四方。八元中仲熊、仲堪的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中的仲字为姓。又商汤王有左相名仲虺(huǐ),仲虺子孙遂以仲为姓。又周宣王有卿士仲山甫,多次劝谏宣王施行仁政,力佐周室中兴,其后代以仲为姓。

伊:传说帝尧出生于伊水畔,其后代于是以伊为姓。一说商代大臣伊尹,辅佐商汤攻灭夏桀,子孙遂以其名伊为姓。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尹为官名。

宫:周朝专门负责修缮、清扫宫室庭院的官称宫人,其后人遂以官职宫为姓。又春秋时鲁国孟僖子的儿子食邑于南宫,后代子孙中的一支遂以宫为姓。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注释】

宁(nìnɡ):春秋时秦襄公曾孙死后谥宁,世称宁公,子孙遂以宁为姓。又卫武公儿子季亹(wěi)封于宁邑,后代于是以封地宁为姓。

仇(qiú):夏代有诸侯九吾氏,入商后建国名九国,九国的国君九侯商朝末年时被纣王杀死,子孙为避祸遂加人字偏旁改九为“仇”作为姓氏。又春秋时宋缗公被宋万杀死,大夫仇牧闻讯赶赴宫廷救君,在宫门口与宋万狭路相逢,仇牧仗剑斥责宋万,不幸亦被杀死。仇牧后代为纪念先人,取其名字中的仇字为姓。

栾(luán):春秋时晋靖侯有孙子名宾,封食邑于栾(今河北栾城),后代遂以封邑栾为姓。又齐国始祖姜太公后代中有叫子栾的,子栾的后人遂有以栾为姓者。

暴:商代诸侯暴辛公建暴国,周朝时并入郑国,暴辛公后代遂以暴为姓。

甘:夏代时有甘国(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西。一说今河南宜阳或洛阳附近),甘国王族后裔以甘为姓。一说夏代甘国后裔中出了贤士甘盘,在商朝时任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的老师,甘盘子孙因此以甘为姓。又西周时武王,东周时惠王、襄王,都有姬姓王族封邑于甘,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以甘为姓。

钭(tǒu):战国时田氏代齐,史称田齐。姜姓齐国末代君主齐康公被迫流落海滨,用酒器钭当做锅煮食野菜充饥,其支庶子孙中的一支为不忘先祖困苦,遂以钭作为姓氏。

厉:春秋齐国厉公后代以祖上谥号厉为姓。一说上古炎帝生于厉山,号厉山氏,炎帝后裔中遂有以厉为姓者。一说西周时有厉国,故地在今河南桐柏东南一带,厉国公族后代以国名为姓。

戎: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建立姬姓诸侯国曹国。当时另一诸侯小国戎国(今山东菏泽西南),是曹国的附庸国,春秋末年戎国随同曹国一起被宋国所灭,戎国公族后裔遂以戎为姓。

祖:商汤后裔子孙中,先后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任第十三、十四、十六、二十三、二十四代商王,他们的后代遂以祖为姓。

武:据说夏代帮助后羿一度夺取夏王太康君位的部族首领中有名武罗者,武罗的子孙后来便以武为姓。又商代中兴之王武丁先后用兵征服了周边各国,后裔子孙中遂有以其名字中的武为姓者。又周平王小儿子出生后因手心中有“武”字手纹,故起名叫武,他的后代于是改姬姓为武姓。

符:春秋时鲁顷公之孙公雅在秦国任符玺令,负责掌管传达命令调遣军队的符节印玺,其后代遂以符为姓。

刘:唐尧儿子丹朱的后裔有名叫累的为夏王孔甲养龙(驯养鳄鱼)有功,封在刘地(故地在今河北唐县),故称刘累,刘累后人遂以刘为姓。刘姓后裔在周代曾被迁到杜邑(今陕西西安一带),后改姓为杜。杜氏子孙中有名隰(xí)叔的在晋国任士师,隰叔后代后来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晋国以隰叔官职中的士字为姓;一支入秦未归,并且改回最初先祖姓氏即刘姓。战国后期秦灭魏、楚等六国,刘姓亦随秦军东进,其中一支定居在了沛县(今属江苏),这族中就出了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刘姓也从此成为了大姓。又东周匡王姬班少子王季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世称刘康公,后代遂以刘为姓。

景:春秋时楚国大夫景差与宋玉同时,以楚辞见称,他的后人遂以景为姓。又春秋时齐国景公的后代,有以其谥号景为姓者。

詹(zhān):舜封黄帝后裔于詹地(在今河南界内),遂有詹姓。一说周宣王封其支庶子孙于詹地建国,人称詹侯,詹侯之后以詹为姓。因黄帝为姬姓,是周始祖,则詹姓源出于姬姓。

束(shù):春秋末期田姓代齐,至战国田齐公族中有踈(shù,今读作shū,写作疏)姓,因战乱避祸,去足字偏旁改姓作束。一说踈姓传至汉代,有踈广(疏广)家居传授《春秋》,汉宣帝征召其为博士太中大夫,做太子少傅。王莽篡国后,踈广曾孙踈孟达避难沙鹿山,去掉姓中的足旁改姓束氏,束姓由此而始。

龙:相传黄帝时有臣名叫龙行;帝舜时有臣名龙,官职为纳言(负责上传下达之官),他们的后代遂以先祖名字龙为姓。一说颛顼后裔替舜驯养龙(即鳄鱼),故称豢(huàn)龙氏,后代于是以龙为姓。一说刘氏先祖刘累曾师从豢龙氏为夏王孔甲养龙,因功封于刘,赐姓御龙氏,故其后代有姓刘者,有姓龙者。一说春秋时鲁国有龙邑,故地在今山东泰安西南,居于此地的人,后代有以龙为姓者。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邰从鄂。

【注释】

叶(旧读shè):春秋时楚国庄王的曾孙沈尹戌为楚平王左司马,在与吴国的交战中被杀。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字子高,被封于叶县(今河南南阳)任县尹,自称叶公,因平定楚国王族白公胜之乱有功,子孙世袭其爵,并改沈为叶姓。

幸:幸氏世系不详,有人说因古代君王身边有不少宠幸的侍从之臣,其子孙遂被冠以幸姓。

司:据传神农氏时属下有专门负责占卜祭祷的大臣名叫司怪,司怪子孙遂以司为姓。一说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叫司成,司姓就是他的后代。另说复姓司马、司徒、司寇、司城的子孙有改为单姓司的。

韶(sháo):帝舜制作的韶乐美妙动听,后被当做庙堂音乐,据说孔子在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因此有人以韶为姓。一说舜南巡曾登韶石(在今广东韶关北),演奏韶乐,故此地称韶石,居住于此地的人遂以韶为姓。

郜(ɡào):周文王有小儿子封于郜(在今山东成武东南),春秋时被宋桓公所灭,郜国姬姓王公子孙遂以故国国名郜为姓。

黎:据说颛顼裔孙被封于黎阳(今山西长治西南),建黎国,子孙后代遂以黎为姓。到商朝末年黎国被周所灭,周武王分封帝尧后裔居黎,尧的后裔亦以封地黎为姓。

蓟(jì):西周初武王封黄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大兴)建蓟国,子孙遂以蓟为姓。

薄(bó):商代诸侯中有薄姑氏,其后代遂以薄为姓。又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封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子孙于是以食邑为姓。又南北朝时鲜卑族有薄奚氏,魏孝文帝下令改汉姓时,一部分改作薄姓,一部分改作奚姓。

印:春秋时郑成公名睔(ɡùn),字子印。他的孙子段为郑国大夫,曾著《蟋蟀赋》,被誉为保家之士,段以祖父之字印为姓,后遂有印姓。

宿:据说西周初周武王封伏羲氏后裔于宿(今山东东平东)建国,子孙后代遂以宿为姓。

白:据说炎帝时有大臣名白阜,负责水利工程,因治水有功深得炎帝赞赏,子孙于是以白为姓。又春秋时秦文公之子公子白的后代以白为姓。又春秋时著名的秦晋殽(xiáo)之战中,秦军统帅为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纪念先祖战功,白乙丙子孙后遂以白为姓,据说战国著名秦将白起就是他的裔孙。又春秋后期楚平王太子建有子名胜,楚惠王时被封在白邑(今河南息县西南)建城,人称白公城,胜则被称为白公胜。白公胜作乱被叶公平定,其后人遂以城邑之名白为姓。又西汉至唐宋时,西域少数民族中亦有大量仿效汉俗起单姓称白氏的。

怀:西周时周武王初封其子叔虞于怀地,后周成王灭唐国(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封给了叔虞,世称唐叔虞,而原来居住于怀地的叔虞宗族则改姓怀。又春秋时宋国微子启后裔中有改子姓为怀姓的。

蒲:据说是上古有扈氏的后裔。一说夏禹封舜的后代于蒲(今河南长垣;一说今山西吕梁;一说今山西蒲州),蒲人遂以蒲为姓。

邰(tái):据说帝尧封后稷于邰,其子孙遂以邰为姓。后稷就是周的先祖弃,传说他的母亲名姜嫄,为有邰氏之女。姜嫄在田野上见一巨人脚印,好奇踏上去玩,结果因此怀孕而生一子,开始想把这男孩抛弃不要,故名叫弃。弃后来做了尧的农官,教民耕地种植稷、麦等粮食作物,因功封邑于邰(今陕西武功),邰姓和姬姓都是他的子孙后代。

从:东周时平王将小儿子精英封于枞(cōnɡ,今安徽枞阳),建枞国,世称枞侯。枞侯后代枞公为刘邦大将,与御史大夫周苛同守荥阳,荥阳城破,枞公被项羽所杀。枞公子孙将枞字去掉木旁改姓从,意思是“去木留从”,枞姓由此渐渐消亡。

鄂(è):春秋时晋孝侯之子郄(xì)接替父位,因其原居于鄂(今山西乡宁南),故称晋鄂侯,鄂侯子孙后遂以鄂为姓。又春秋时楚王有子封于鄂(今湖北鄂城),鄂邑王公子孙后代便以鄂为姓。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注释】

索: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将殷商遗民“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地区一并封给了武王弟弟康叔。索氏即为殷七族之一,居住地在今河南商丘东部一带,这就是索姓的先祖。

咸:帝尧大臣有名咸的,是尧的巫祝之官。传说他能为人延年益寿;而且咒树树能枯,咒鸟鸟能坠,子孙为其神通广大而自豪,因此以咸的名字为姓。一说巫咸是商朝时负责掌管占卜巫祝的大臣,咸姓就是他的后代。

籍(jí):春秋时晋国大夫荀林父之孙伯黡(yǎn)管理国家典籍文献,后代遂以其官职籍为姓。一说卫国有地名籍圃,居住此地之民遂以籍为姓。

赖: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炎帝后裔于赖(今湖北随州)建国,赖国后被楚国所灭,子孙出逃至鄢、傅、罗等地,有的以原国名赖为姓,有的则以寓居地鄢、傅、罗等为姓了。

卓:春秋时楚威王儿子名卓,人称公子卓,卓姓就是他的后代。一说卓姓是楚国大夫卓滑的子孙。

蔺(lìn):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大夫韩武子后代韩景侯建立韩国,子孙后有以韩为姓者。后来韩国公族有支裔孙韩康在赵国为官,食邑封于蔺(故址在今山西离石西),子孙后改以蔺为姓,蔺相如即出自这一家族。

屠:据说东方九黎部族首领蚩尤与黄帝大战涿鹿,兵败被诛。黄帝为使九黎族人难以集聚反抗,将其分散于各地居住,其中居住于屠地(今山东界内)的遂以屠为姓。又商朝王族有封于䣝(tú)地者,后代去邑偏旁改姓屠。又古有以屠宰牲畜为职业者,其后代遂姓屠。

蒙:夏朝初期封颛顼后裔于蒙双(今山东界内),之后遂有蒙姓。

池:战国时秦国王族中有一公子名池,官居大司马,家族声名显赫,子孙遂以池为姓。又春秋时城邑都建有城墙,城墙外则围有护城河,因护城河称为池,故居住护城河边的人家中便有以池作为姓氏者。

乔:据说轩辕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子孙中留居桥山为其护陵守墓者遂以山名桥字为姓,后去偏旁木字简姓作乔。又东汉太尉桥玄后代裔孙桥勤在北魏时任平原内史,后随孝武帝避乱逃奔关中,投靠大将宇文泰。后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权倾一时,史称西魏。某日宇文泰兴致所至,命桥勤改姓乔木之乔,取其高远之意,桥勤听命而改,据说桥姓简作乔姓的出处即此。

阴:春秋时齐桓公贤相管仲后代孙管修仕楚,封为阴邑大夫,人称阴修。阴修与其先祖一样有贤名,后因白公胜之乱被杀,修的子孙遂以阴为姓。

郁:古代有郁国,是吴大夫封地,其公族后以国名郁为姓。一说古时扶风有郁夷县,胶东有郁秩县,北边还有郁致县,居住在那里的人后来便陆续以郁为姓了。一说春秋时楚国曾征伐郁林氏,将其民强迁至楚都郢的附近,人称郁氏。

胥(xū):春秋时晋有大夫名胥臣,曾陪晋公子重耳出奔。重耳即位后胥臣得以封邑赐爵,子孙以为荣,遂以其名胥为姓。

能:周成王封熊绎建楚国,其子熊挚受封于夔,建夔国。后楚国以夔国不奉祀祖先为罪名灭掉了夔,夔国王族为避株连之祸,将熊字改为能字作姓。

苍:传说黄帝诸子中有一个名叫苍林,其后代遂以先祖名字中的苍字为姓。

双:夏朝时颛顼后裔的一支被封于双蒙,其子孙遂以双为姓。一说封于蒙双的颛顼后裔,后又分为双姓和蒙姓。双蒙与前面“蒙”姓之封地蒙双,实为一地。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注释】

闻:春秋时鲁国的少正卯博闻强识(zhì)学问渊博,但观点政见与孔子不同,他聚徒讲学对孔子的学说冲击很大,孔子做了鲁国司寇执掌刑狱之后便诛杀了少正卯。由于少正卯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人,其后代便以“闻人”二字为姓,后来又演变成了单姓闻。

莘(shēn):夏代国王启的支系子孙被封于莘,后代遂以封国莘为姓。古史所称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是莘国女子。

党:夏禹后裔世居党项(今青海、甘肃一带)者以党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公族封邑于上党(今山西长治),子孙后代遂以党为姓。又历史上党项一地是民族混居的地区之一,除夏禹后裔,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其中的党项羌人学习汉俗亦以党为姓。

翟(zhái):黄帝后裔居于翟地者,后便以翟为姓。翟又可读作翟(dí),与狄同,春秋时代居住于北地的狄族故有以翟字作姓者。

谭:周初分封时夏禹的一支子孙被封于谭(今山东章丘西)建国,到春秋时谭国被“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所灭,谭国国君逃亡至莒(jǔ,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遂以原国名谭为姓。又谈姓中有因避祸、避讳而改谭姓者。

贡: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其后代子孙中遂有以贡为姓者。

劳:崂山(今山东界内)古称劳山,居住山里的人原来很少与外界来往,西汉初劳山人开始与外界相通,朝廷于是赐山民为劳姓。

逄(pánɡ):相传炎帝有裔孙名陵,商朝时被封于逄建国,世称逄伯陵,其后代遂以封国逄为姓。

姬(jī):传说黄帝出生于姬水畔,于是便以姬为姓,周朝王族是黄帝后裔,遂为姬姓。

申:周朝封姜姓始祖炎帝的后裔于申(故址在今河南南阳北),春秋时申国被楚所灭,其王族后代遂改姜姓为申姓。

扶:夏禹有大臣扶登,其子孙遂以扶为姓。一说西汉初年有一个巫祝名嘉,善于占卜祈祷,预言无不应验,汉高祖刘邦因巫嘉能感召神祇扶助汉室,特赐巫嘉姓扶。

堵:春秋时郑国大夫泄寇受封于堵邑(在今河南界内),世称堵叔。堵叔与叔詹、师叔号称三良臣,辅佐郑君,颇有善名,后代子孙遂以封邑堵为姓。

冉:据说帝喾高辛氏部落中有冉氏,其后裔遂以冉为姓。又周文王第十子名季载,武王灭商后被封于 ,周公推举他做司空辅佐成王,声名显于当时,后代子孙遂把封邑 去掉右偏旁作冉为姓。又楚有大夫名叔山冉,他的后代也以冉为姓。

宰:本为殷商时代开始设置的掌管家事、家奴的官职,西周时沿置,职权扩大到执掌王家内外事务,或在王的左右辅赞王命。春秋各国亦设此官,多称为太宰。周有大夫孔担任此职,史称宰孔,其子孙遂以其官职宰为姓。

郦(lì):夏禹封黄帝后裔于郦地建国,郦国灭亡后,王公族裔遂以国名为姓。

雍(yōng):西周初文王将其一子封于雍地(故地在今陕西西部),人称雍伯,雍伯后代遂以雍为姓。

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注释】

郤(xì):春秋时晋国公族叔虎因战功受封于郤,建郤国,世称郤子,其子孙后代便以封国郤为姓。

璩(qú):璩姓源出不详。因璩本是一种耳环,故一说认为璩姓可能是制作耳环工匠的后代。另一说认为古代有地名蘧,居住于蘧的人遂以蘧为姓,后蘧与璩混同为一姓。今见于著录的如唐代岳州人璩抱朴,春秋卫国大夫蘧瑗,汉代大行令蘧正。

桑: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氏后代有居住于穷桑(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北)的,子孙遂以地名中的桑字为姓。又春秋时秦国公族有公孙枝,字子桑,他的后代遂以其字桑为姓。

桂:周朝王族后裔姬季桢为秦国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杀。他的弟弟姬季眭(ɡuì)为避祸,将季桢的四子统统更改了姓名,其老大改叫桂奕,因“桂”与自己名字“眭”同音,桂姓源出即此。

濮(pú):虞舜有子名散,封地于濮,子孙后以濮为姓。一说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后代遂以封地为姓。

牛: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建宋国,微子启裔孙司寇牛父为保卫宋国战死,子孙引以为荣,以他的名字牛为姓。又北魏侍中寮允,因功赐姓牛,其子牛弘任隋朝吏部尚书,好学博闻,性格宽宏,史称大雅君子。

寿:春秋时周王室支裔吴王寿梦的后代,以其祖名字寿为姓。

通:春秋时巴国有大夫封食邑于通川(故地在今四川),子孙遂以通为姓。一说秦汉时有爵位名彻侯,金印紫绶,地位极尊。曾有封爵彻侯者的子孙以先人爵位“彻”为姓,后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彻姓为通姓,取“彻”与“通”字意相同之故。

边:商代有小国名边,居其国者以边为姓。又东周襄王时有大夫封邑于边,称边伯,子孙遂以边为姓。一说春秋时宋平公之子御戎,字子边,子孙以他的字边为姓。

扈(hù):夏朝时禹的子孙中有封地于扈者建扈国(今陕西西安鄠邑区),禹去世后由启继承了王位,引起了其他王族公国的不满,扈国即是反对启的公国之一,结果扈国被启灭掉,国人遂改姓扈。

燕(yān):商朝封黄帝后裔伯倏于燕(今河南卫辉一带),史称南燕国,其国人后以燕为姓。又周武王建国后,分封助其灭商的功臣召公奭(shì)于燕(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建国,都城为蓟(在今北京西南部),史称北燕。燕在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灭,燕国公族遂以燕为姓。又东晋时鲜卑族慕容氏于北方称帝,国号为燕,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诸国,诸燕相继亡国后,其后人亦有仿汉族以燕为姓者。

冀:唐尧的后裔周朝初年被封于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国,春秋时冀国被晋吞并,其王族遂以冀为姓。又冀姓后代追溯其源,认为晋国大夫冀芮食邑于冀,子孙遂以冀为姓,故冀芮实为冀姓之祖。

郏(jiá):周成王定国鼎于郏鄏(rǔ),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居住此地的人后遂以郏为姓。又春秋时郑国大夫郏张的先人封邑于郏地(今河南郏县),其族遂以郏为姓。

浦:春秋时晋国大夫浦跞(lì)乃姜太公姜尚的后代,浦跞子孙后遂以其名字中的浦字为姓。

尚:夏朝时有王族名尚黑者,他的子孙后以先祖名字中的尚为姓。又姜太公名望,西周初年官拜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尊称为师尚父,也称姜尚。因其封于齐建国,为齐国始祖,故亦称太公。姜太公后裔中遂有以其尊号中的尚为姓者。一说战国时开始设置尚书官职,掌管文书,秦汉后因尚书在皇帝身边办事,地位渐重,尚书的子孙后代遂有取祖上官名中的尚(即执掌之意)为姓者。

农:西周初武王封神农氏后裔为农正,执掌农业生产与农事祈祷等事,农正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官职为姓。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注释】

温:西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叔虞后代子孙中的一支受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族后人遂以温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至的食邑封于温,世称温季,温季后代遂以温为姓。又唐代西域有康居国(故址在今新疆北),与唐交往中其国王取汉姓为温,后融入中原成为温姓源流之一支。

别:古代宗法之制,嫡长子族系称宗子,长子之外的次子、三子等诸子族系称小宗。小宗的次子们地位更低,称为别子,因为按照宗法制度别子不能承继祖姓,于是就有了以别为姓以示区别者。别姓既然带有如此明显的尊卑有别之意,所以罕见于世,历史上大多用为元代蒙古族人的姓氏音译。

庄:春秋时楚庄王支系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庄为姓者。又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代子孙中遂有以其名字中庄字为姓者。

晏(yàn):据说颛顼有裔孙名陆终,陆终第五子名晏安,晏安后人遂以晏为姓。又尧帝时有臣名晏龙,晏龙之后遂取其名字中晏字为姓。又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封于晏(今山东齐河西北)者,后代遂以封邑为姓,身为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大夫的晏婴即出此家族。

柴:齐国姜子牙的后代裔孙有名高柴者为孔子弟子,高柴之孙名举,举以祖父名字中的柴字为姓,称做柴举,柴姓由此而始。又元朝灭亡后,蒙古王公贵族中有不少家族改作汉姓柴氏,到了清代,亦有许多满族人效仿汉姓改称柴氏。

瞿(qú):商朝时有一大夫封食邑于瞿上,世称瞿父,子孙后以先祖封邑为姓。一说孔子有弟子名商瞿,居住地被称做商瞿里,后改称瞿上乡(在今四川双流东),他的后代便以瞿为姓。

阎(yán):西周初武王封周太伯(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曾孙仲奕于阎乡,其后代遂以封邑阎为姓。又周康王之子封于阎,后代亦以封地为姓。春秋时晋成公之子封于阎,子孙亦以阎为姓。

充:周代官职中有充人,主管饲养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充”的意思就是使牲畜肥壮,充人后代遂有以祖先官职为姓者。

慕:古代鲜卑族有慕容氏,意思是:仰慕天地二仪之德,承继日、月、星辰三光之容。在不断与中原汉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鲜卑慕容氏有改复姓为单姓慕者。

连:颛顼裔孙陆终第三子名惠连,他的后代中遂有以连为姓者。又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与管至父一起戍葵丘,后发动叛乱杀死襄公,从而引起国人不满,最终连称亦被杀。连称子孙只好逃出了齐国,为了避祸,他们改掉原姓,以连称名字中的连字作为了新姓氏。又楚国春秋时设有连尹、连敖等军事官职,后合为一职,他们的子孙后来遂有以祖上军职中的连字为姓者。

茹:古代东胡族有柔然部落,南北朝时北朝称其作蠕蠕,南朝称其作芮芮,主要活动在今甘肃敦煌、张掖北部。柔然族人进入中原后改蠕蠕、芮芮为茹茹氏,后又效法汉族以单字茹为姓。

习:古有小国名少习国,其故地在今陕西商州东南一百八十多里的武关北。少习国人后有以习为姓氏者。

宦(huàn):宦姓源起不详,有人推测为官宦人家后代自称姓宦。当然是取仕宦之意,而非阉宦之宦。一说战国时赵国有宦者令,汉代有宦者令、宦者丞,均为少府属官,宦姓也可能源于任此官职者的后代。

艾:夏代少康王时,有臣名汝艾辅佐其中兴大业,其子孙后代便以艾为姓。又春秋时齐景公宠臣名孔,因封邑于艾(今山东莱芜东南),人称艾孔,后代遂姓艾。

鱼:春秋时宋桓公因病打算让位,太子兹父请桓公立其庶兄子鱼(名目夷)继位,子鱼一再谦让,最后兹父登基为宋襄公。襄公命子鱼为司马,宋、楚泓之战,宋襄公不听子鱼趁楚军渡河前后阵脚未稳之机击溃楚军的正确建议,结果被楚军打败,襄公自己亦因伤而卒。子鱼后代以先祖贤能为傲,遂以其字鱼为姓。

容:古有容氏国,其国人后遂以容为姓。又古代礼乐之官称作容,据说黄帝的礼官名容成,中国最早的历法就是他发明的,道家更是把他附会作仙人,说他是黄帝或老子的老师,容成的子孙后遂以容为姓。

向古易慎,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注释】

向:春秋时宋桓公儿子中有公子肸(xī),字向父,其子孙遂以其字向为姓。

古:周太王古公亶父后人中有以古为姓者。又春秋时晋景公大夫郤犨(xì chōu),又称苦成叔,谋事有智,临戎有文,而且有辩才,为使有礼,其后代中有以苦成为姓者。苦成的后人又以音近而改姓古成者;古成的子孙则又有改复姓为单姓古者。

易:春秋时齐桓公有宠臣名雍巫,字牙,精于烹调美食,封邑于易,人称易牙,易牙子孙后代以易为姓。又古代易州在今河北易县,居于此者遂以地名为姓。

慎:春秋时楚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曾于慎地(今安徽颍上西北)打败吴国军队,后作乱出逃,自缢而死。白公胜的后代居于慎的遂以地名慎为姓。

戈:夏禹后裔子孙中有封于戈地者,遂以封地戈为姓。

廖(liào):商朝时封颛顼后裔叔安于廖国,世称廖叔安,子孙后以廖为姓。又周文王有子名伯廖,伯廖子孙中有以廖为姓者。

庾(yǔ):古代称露天堆积粮食的临时仓库为庾,远在帝尧时代就有负责看管这种粮仓的官职掌庾大夫,周朝沿置此官职,且子孙一般世袭其职,因此他们的后代中就有以庾为姓者。

终:颛顼裔孙名陆终,陆终子孙中遂有以终为姓者。一说夏桀太史令名终古,子孙遂以其名为复姓终古,后裔中又有改复姓为单姓终者。

暨(jì):据说颛顼裔孙陆终儿子名箴,箴的后人在商代时封于诸暨(今属浙江),子孙遂以地名中的暨字为姓。

居:春秋时晋国大夫先轸善用兵,先后统帅中军击败楚师,为襄公谋划大败秦师,后不穿胄甲勇入狄师战死。先轸之子先且居继其父职,辅佐晋襄公多有善策,子孙因以为荣,以其名字中的居字为姓。

衡:商汤辅国之臣伊尹,官拜阿衡,至太甲王时改称保衡,为执掌国政之臣,伊尹后代遂以先祖官职名称衡字为姓。又三国时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其支裔子孙避祸于衡山(今属湖南),后便以山名为姓。

步: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豹的裔孙名扬,封邑于步,世称步扬,其子孙后代以封邑步为姓。

都:春秋时郑国大夫公孙阏,字子都,好强逞勇,长相俊美,闻名当时。郑庄公命子都与大夫颍考叔伐许,子都因为争功而将颍考叔射杀。子都后人中有以其字都为姓者。

耿:商代自祖乙王至阳甲王均于耿(今河南温县东)建都,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留在耿的商王族后裔中遂有以耿为姓者。又周灭商后,分封周姬姓王族中一支建诸侯小国耿(在今山西河津南),春秋时为晋所灭,其王族遂以国名耿为姓。

满:周初封舜的裔孙胡公满于陈建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春秋时陈国被楚所灭,胡公满的后代遂以满为姓。又伊斯兰历史上阿拔斯王朝统治者艾布·贾法尔又名满苏尔,意即胜利者。后满苏尔演变成穆斯林中的一支大姓,在与我国中原汉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回族遂效仿汉姓改满苏尔为满姓。

弘:春秋时卫懿公大臣弘演出使在外,狄人攻卫,杀卫懿公后食尽其肉而丢弃其肝。弘演闻讯赶回卫国,呼天悲号,并自剖己腹将懿公之肝置于内而死。弘演子孙以其祖忠耿为荣,遂改姓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蔚越夔隆。

【注释】

匡(kuānɡ):春秋时鲁国句须担任匡邑(故地在今山东西南一带)宰,子孙遂以其居官的地名为姓。

国:据说夏禹时,为其掌管车马出巡的御者名国哀,国姓子孙认为国哀即其始祖。又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名国,子孙以国为姓,世袭上卿。又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发,字子国,后代遂以其字为姓。

文:周武王灭商建周,追谥父亲姬昌为文王,文王后代中遂有以其封谥文为姓者。

寇:西周初苏忿生任武王司寇,负责刑狱尽职尽责,他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寇字为姓。又卫国始祖康叔为周武王弟,周公灭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土地均封赏给了他,成王时又命他做了司寇,康叔后代中遂有以其官称中的寇字为姓者。又后魏时鲜卑族中的若口引氏改汉姓为寇。

广:据说上古轩辕黄帝时,有号广成子的高人隐居于崆峒山石室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过治国之道,广成子后代有以广成为复姓者,亦有以广为单姓者。

禄:商纣王儿子武庚,字禄父,武王灭商后继续守其封地为殷君,周公旦摄政时他勾结“三监”谋反,被周公诛杀。武庚死后,子孙改以其字中的禄字做姓。

阙(quē):相传春秋时孔子讲学授徒之所在洙、泗二水之间的阙里(故地在今山东曲阜北),孔子学生中有定居此地的,其后代遂以阙为姓。一说阙里有邑名阙党,封于阙党邑的鲁人中有以阙为姓者。

东:传说帝舜有七位好友,其中的东不识乃伏羲后裔,东不识的后代子孙遂以东字为姓。

欧:春秋时越国著名的冶炼锻造工匠欧冶子,曾为勾践王制作过湛卢、巨阙等五把名剑,与干将携手为楚王打造了龙渊等三把宝剑,因此名噪当时,他的子孙后以其名字中的欧字为姓。又越王勾践后裔有封为乌程欧阳亭侯者,其子孙遂以欧阳为姓,欧阳复姓在传继过程中又演化出了欧这个单姓。

殳(shū):帝舜是传说中远古部落有虞氏的领袖,他曾命垂担任共工一职,负责执掌百工之事,垂让贤于殳斨(qiānɡ),殳斨后代遂以先祖名字中的殳为姓。

沃:商王太甲之子名沃丁,他即位后名相伊尹已卒,沃丁任用贤臣咎单继续实行伊尹善政,天下大治。沃丁后代认为先王治理有方,遂以沃为姓。一说古代居住于沃(今山西曲沃)的人以居住地为姓。

利:帝尧的理官皋陶后裔理利贞,为了躲避商纣王追杀,出逃至今河南嵩县伊水旁,曾以李子充饥,他的后代遂有以李、以理或以利为姓者,故利姓与李姓同出一祖。

蔚(yù):北周宣帝时改代郡为蔚州(今河北蔚县东北)。代郡上溯至春秋时为诸侯小国代国,战国初被赵襄子所灭,其侄赵周受封于此。战国末期赵国为秦攻破,赵公子嘉由邯郸出奔到代,自立为代王。后代国终为秦灭,居住此地的古代国和迁徙来的赵国王公贵族后裔中遂有改姓代者。至北周宣帝改代郡为蔚州后,代姓中又有改姓蔚者,蔚姓由此而始。

越:夏禹后裔夏朝第六代王名少康,少康庶子名无余,建立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战国时越被楚灭,王族后裔以国名越为姓。

夔(kuí):西周时成王封熊绎建立楚国,其子熊挚受封于夔(今湖北秭归东)建夔国。后楚国以夔不敬祀先祖为借口灭掉了夔,熊挚的后代为免受株连纷纷改姓避祸,有改熊字为能字做姓氏者,有改以封国夔字做姓氏者。

隆:春秋时鲁国境内有隆邑,居住此地的人后便以隆为姓。

师巩厍聂,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注释】

师:上古至先秦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称做师,如轩辕时的司乐师延,传说他拊一弦琴则地祇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听遍诸国乐声,可以从其中分辨出兴亡之兆。商代乐官师涓为商纣王制靡靡之音,武王伐纣时师涓投河自杀。春秋时卫国乐官也称师涓,晋国著名乐师为师旷。这些乐师的后代多以师为姓。

巩:周敬王时有同族姬姓卿士简公封邑于巩(今河南巩义),世称巩简公,他在辅佐敬王时主张选贤任能,弃用了不少姬姓王族子弟而录用了大批远道前来的异姓诸侯国人才,结果遭致王侯子弟的不满而被诛杀,简公的子孙后遂以封地巩为姓。

厍(shè):厍为库的俗字,古代有守库大夫官职,其后代则有以库或厍为姓者。又我国少数民族中多有厍狄、厍门、厍傉官等复姓或三字姓,在与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不少改成了单姓厍或库姓。

聂:春秋时齐国有丁公封支庶子孙于聂(在今山东境内),子孙后代遂以聂为姓。一说是卫国大夫(或说是楚国大夫)封地于聂,因以为姓。

晁(cháo):西周时景王姬贵小儿子姬朝在王位争夺中失败,被迫出逃至楚国,子孙后以朝的同音字晁为姓。又晁与鼌通,所以鼌姓亦作晁姓,例如西汉著名刑名家、景帝御史大夫鼌错,今多写做晁错。

勾:传说上古有木正、火正等五行之官,木正为春官,主掌天地四时万物生死。勾芒氏为少昊时木正,其后代以勾为姓,勾姓又演化出句(ɡōu)姓、钩姓,实为一源。

敖(áo):传说颛顼帝有老师名太敖,其子孙遂以敖为姓。又春秋时楚国称被废被杀没有谥号的国君为敖,他们的后代也有以敖为姓者。

融:传说高辛氏帝喾的火正祝融,执掌火事,他是颛顼后代老童之子,祝融子孙中有以祝或融为姓者。

冷(lěnɡ):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泠(línɡ)伦,古代乐律就是由他发明创定的,泠与伶通,故乐官、乐人后便称做伶人,他们的后代遂有以泠或伶为姓者。又因为寒冷的“冷”字在表示清凉或象声时可写做冷冷(línɡ),与泠泠音、义皆同,所以泠姓又有演变成冷姓并读成lěnɡ者。

訾(zī):古代有訾陬(zōu)国,居其国者遂以訾陬为氏,据说帝喾的一个宠妃即訾陬氏人,訾陬后又演化做单姓訾。一说訾姓原本为祭姓,因祭祀要杀牲,祭姓的后代认为姓“祭”不祥,所以改为字形相近的訾姓,或将祭姓读音为zhài姓。(笔者认为訾又读做zǐ,有诋怨之意,也不能算做褒义吉祥之字,故訾姓来源祭姓之说略显牵强,聊备一说而已。)

辛:夏禹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封其支庶子于莘(shēn,今河南开封东南,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国也称有辛、有莘、有侁(shēn)国,其后人遂以地名莘或辛等为姓,商汤所娶有莘氏即其国之女。又今陕西合阳东南亦曾是古代莘国故地,姒姓,周文王妃太姒即此国之女,居此国者也有以莘或辛为姓者。

阚(kàn):春秋时齐国大夫止曾居住于阚(今山东汶上西南),世称阚止,他的子孙遂以阚为姓。一说黄帝后裔南燕国(与北方燕国并非一国,在今河南延津东北)王族中有封于阚邑者,后代以阚为姓。

那(nuó,或读nā):春秋时诸侯小国权国(在今湖北当阳东南)被楚所灭,楚把权人迁徙至那城(故城在今湖北荆门东南),权国王公后裔遂有以那为姓者。

简:春秋时晋国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号续简伯,他的后人或以简为姓,或以续为姓,或以狐为姓,故简姓、续姓、狐姓同源同宗。

饶:战国时赵悼襄王封长安君于饶(在今河北界内),其子孙遂以饶为姓。又战国时齐有大夫食邑于饶,他的子孙后代也以饶为姓。

空:古代有小国名空,居其地者称空侯氏,空侯氏后代遂以空为姓。又商代始祖名契,契的后裔中有封于空桐(今河南虞城)者,子孙遂以空桐为姓,继而又演化出单姓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查後荆红。

【注释】

曾:相传夏禹之后第五代君少康中兴夏室后,封小儿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建鄫国,历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时被莒国所灭。鄫国太子出逃到鲁国为官,其子孙后将原国名鄫去掉偏旁邑(即右阝),表示离开了故国都邑,只留曾字以为姓。

毋(wú):战国时齐宣王封其弟食邑于毋邱,以延续田氏齐国的祖祀,其子孙后代遂以毋为姓。

沙:相传神农氏即炎帝时有大臣夙沙氏,他的后代遂有以沙为姓者。又春秋时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后裔中的一支受封食邑于沙(今河北大名东),子孙后代以沙为姓。

乜(niè):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乜,子孙后代遂以封邑乜为姓。

养:春秋时吴国公子掩余、烛庸出逃至楚国,楚王封赏他俩大片田地以做养地食邑,其故址在今河南沈丘东与安徽界首西之间,他们的后代遂以养为姓。

鞠(jū):相传周族始祖后稷的孙子出生下来时手心有菊形花纹,因古代菊与鞠字相通(一说生而有纹在手称做鞠),所以给他起名叫鞠陶,鞠陶后代遂以先祖名中鞠字为姓。

须:相传中古时东夷族首领太皞(hào)即伏羲氏的后裔,春秋时期先后在济水流域建立了须句、任、宿、颛臾等国,其中须句国人后来便以须句或须为姓。一说燕国有附庸小国密须国,密须国公族后代遂以密或须为姓。

丰:西周初周文王灭了商朝崇侯虎的封国酆(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将其改作酆邑,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第十七子)于酆为酆侯,酆侯子孙后去偏旁邑字作豐(丰)为姓。又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丰,子孙遂以丰为姓。

巢:相传远古时代巢居的发明者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以避免野兽侵袭,史称有巢氏。夏禹时封有巢氏后人建巢国,巢国人遂以巢为姓。

关:夏朝末年有贤臣龙逢,因其封邑于关,世称关龙逢。当时夏帝桀荒淫暴虐,沉溺酒肉,不理朝政,关龙逢屡屡直谏触怒了暴君夏桀,结果被囚禁杀死,关龙逢子孙后便以关为姓。

蒯(kuǎi):春秋时卫灵公太子蒯聩(kuì)欲杀灵公夫人南子,灵公大怒,蒯聩被迫出逃到晋国。后卫国内乱,蒯聩趁机回国即位,是为卫庄公,卫庄公后裔子孙遂以蒯为姓。一说晋国大夫蒯得后代以蒯为姓。一说商代有蒯国,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其国人后遂以蒯为姓。

相(xiànɡ):夏朝第五代王名相,建立都城相里,故城在今河北界内,居住相里的王族后裔遂以相为姓。又商朝第十二代君名河亶甲,也曾居于相地,他的后代中亦有以相为姓者。

查(zhā):春秋时,齐顷公有子食邑于樝(zhā),“樝”通“楂”,故其后代子孙以楂为姓,后又去掉木字旁改姓查。

後(hòu):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太皞裔孙中有名後照者,他的子孙遂以後为姓。此“後”姓不同于“后”,“后”姓另有起源。

荆:西周时鬻熊立国荆山一带,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称荆国,为楚国前身,故楚国也称为荆楚,楚国后裔子孙中遂有以荆为姓者。

红:西周周夷王时,楚王熊渠趁周室衰微,不断兴兵吞并周围小国,并封长子熊挚为鄂王。熊挚字红,故其支庶子孙中有以其字红为姓者。又汉高祖刘邦后代中有楚元王刘交,刘交之子刘富封地于红,刘富子孙后代遂以封地红为姓。

游竺权逯,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注释】

游:春秋时郑穆公有子名偃,字子游,其子孙以其字游为姓。又晋国桓、庄之族后裔有游姓。

竺(zhú):商朝末年孤竹国君长子伯夷与次子叔齐争让君位,后双双投奔了周,武王灭商后他俩因不食周粟而死,他们的后代中有以原国名中竹字为姓者,后又有改竹为竺者。又古代西域天竺国(印度古称)僧徒进入中国后,多以竺为姓,而我国僧人又常有取其师之姓为己姓者,如南朝宋时庐山名僧竺道生,本姓魏,出家后就以其师竺法汰之姓为姓。

权:商朝二十二代王武丁裔孙封地于权(今湖北当阳东南),其子孙遂以权为姓。

逯(lù):战国时秦有大夫封邑于逯,子孙遂以逯为姓。又楚国公族中有逯姓。

盖(ɡě):战国时齐有大夫食邑封于盖(今山东沂水西北),子孙以盖为姓。

益:相传帝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皋陶有子名伯益,伯益为禹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禹选为继承人,后被禹子启所杀。伯益支系子孙中有以益为姓者。

桓(huán):相传黄帝时有大臣名桓常,其子孙遂以桓为姓。又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桓公后代,以其祖先谥号桓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乌丸氏改汉姓为桓。

公:春秋时鲁昭公有两个儿子,名衍与为,他们的封爵是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一等即公爵,所以世称公衍、公为,其子孙以祖上封爵为姓,遂有公姓。

万俟(mò qí):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王族拓跋氏为汉姓元,故北魏亦称元魏。在孝文帝倡导下鲜卑族纷纷改姓汉姓,魏献文帝之弟即孝文帝的叔叔这个家族,被赐改称复姓万俟。

司马:传说古代东夷族首领少皞设官职司马,执掌军政大事。但文献记载司马一职始见于西周,春秋战国至汉代一直沿用,负责军政、军赋,周宣王时程伯休父任司马,他的后代遂以司马为姓。

上官:春秋时楚庄王小儿子名子兰,官为上官大夫,他的子孙遂以其官职上官为姓。又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三十多里处古时有上官邑,是河南通向河北的通道,居住此地的人遂有以邑名为姓者。

欧阳:战国时,越王勾践第五代孙越王无彊(qiánɡ)被楚威王杀死,越国被灭。无彊之子蹄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在今浙江吴兴)南面,因山南为阳,故世称其欧阳亭侯,子孙后遂以欧阳为姓。

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尉迟公羊。

【注释】

夏侯:西周时夏禹后裔东楼公被封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建杞国。战国时杞简公被楚所灭,简公之弟佗(tuō)出逃奔鲁,鲁公认为佗乃夏禹之后,尊称为夏侯,佗的后代遂以夏侯为姓。

诸葛:相传远古有葛天氏部落,夏代诸侯葛伯即葛天氏后裔。葛伯其国被商所灭后,他的支族中有一支迁至诸(今山东诸城西南),并以迁居地名诸,加上原诸侯国名葛,组合成复姓诸葛。

闻人:春秋时鲁国大学问家少正卯因与孔子政见不同被杀,少正卯曾与孔子同时讲学,他的影响力使得孔子门下三盈三虚,在当时闻名远近,号称“闻人”,子孙在其被杀后遂以闻人为复姓,或单姓为闻。

东方:相传伏羲氏创八卦,以震为尊,认为震是雷之象,万物均出于震,与之对应的方位为东方,是太阳神居住之地,伏羲后裔中遂有以东方为姓氏者。

赫(hè)连:东汉时长期活跃于漠北的匈奴族开始分裂为两部,留居当地的称北匈奴,南下的称南匈奴。南匈奴右贤王刘豹子后代刘勃勃拥兵自立,号称大夏天王,自创姓氏称赫连,因赫有显耀盛大之意,故赫连意思是光辉显赫与天相连。

皇甫(fǔ):春秋时宋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曾任周太师,子孙遂以皇父或皇为姓。汉代时,皇父氏族后裔皇父鸾徙居于茂陵,将姓中的父字改为甫字,这一家族后遂姓皇甫。

尉迟(yù chí):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族纷纷改姓汉姓,与鲜卑拓跋部落一起南迁的尉迟部落,从此就以尉迟为姓。

公羊:春秋时鲁国有贵族公孙羊孺,他的子孙后代取其姓和名中各一字组成又一复姓公羊。

澹台公冶,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太叔申屠。

【注释】

澹台(tán tái):春秋时孔子弟子灭明因家住鲁国澹台山(今山东嘉祥南),故以澹台为姓,称澹台灭明,他的子孙以后均以澹台为姓。

公冶:春秋时鲁国季氏之族有大夫季冶,字公冶,子孙遂以其字为姓。

宗政:汉高祖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子刘郢客官为宗正,封上邳侯,统掌皇族事务,他的后代遂以其官名宗正为姓,宗正也做宗政,故其姓后改作宗政。

濮阳(pú yánɡ):古代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濮阳(今属河南)为春秋时卫国都城,在濮水之北,居住于此的王公贵族后代遂以都邑之名为姓。

淳于(chún yú):夏朝时有斟灌国,周武王时封淳于公在此建淳于国(今山东安丘东北),后被杞国所灭。杞文公时杞国迁都淳于,战国时杞国又被楚国所灭。居住于此的原淳于国公族贵戚中,遂有以故都名称为姓者。

单于(chán yú):汉代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意思是像天一样广大高远,匈奴左贤王去卑单于归降汉朝后,即以其君位之称单于为姓。

太叔:春秋时卫文公儿子姬仪,人称太叔仪,姬仪后代遂改姬姓为太叔。又郑庄公弟弟段封邑于京,世称京城太叔,他的子孙也有以太叔为姓者。

申屠:传说上古神农氏主掌四时、方岳之官称四岳,其后裔于周代时封国于申(故地在今河南南阳北),世称申侯。申侯支裔孙居住在安定(在今河南境内)的屠原,其子孙后遂以封国申与居住地屠合为复姓申屠。一说夏代有贤人名申徒狄,申徒后转写为申屠,申徒狄后代遂以之为姓。一说春秋时楚有官职称申屠,子孙后代以祖上官称为姓。

公孙仲孙,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长孙慕容。

【注释】

公孙:春秋时列国诸侯王位按例由嫡长子继承,继位前称太子,太子的兄弟称作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如果没有封邑爵号的一般皆以公孙为姓,追本溯源可知姓公孙的人非常多,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一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姓姬,姓公孙者为黄帝之后。

仲孙:春秋时鲁桓公次子名庆父,因排行第二,故称仲庆父、共仲,又称孟氏。庆父弑君作乱,畏罪出逃,后自缢而死,他的子孙遂改姓仲孙或孟孙。

轩辕(yuán):传说中中原各部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号轩辕氏,所以黄帝后裔子孙中有以轩辕为姓者。

令狐(línɡ h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裔孙魏颗,与其父魏犨(chōu)一样均为春秋时晋国名将,魏颗以战功受封于令狐(今山西临猗西),子孙遂以封邑令狐为姓。

钟离: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伯宗,因遭受谗言被杀,其子伯州黎出逃到楚邑钟离(今安徽凤阳),伯州黎的后代遂以钟离为姓。

宇文(yǔ wén):鲜卑族有部落首领名普回,据说普回有一次外出狩猎时拾获玉玺,上刻文字为“皇帝玺”,普回认为此玺是上天所授,而鲜卑族俗称天子为“宇文”,故普回改称自己部落为宇文,从此该部落遂以宇文为姓。

长孙(zhǎnɡ sūn):北魏道武帝拓跋珪(ɡuī)的曾祖拓跋郁律的长子沙英雄,号拔拔,是鲜卑族南部首领;拓跋郁律的次子就是道武帝的祖父。沙英雄的儿子名嵩,按辈分排列应是皇室家族中的长房裔孙,所以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封其为北平王,授官太尉,并赐姓长孙,长孙一姓自此而始。

慕容:鲜卑族涉归单于自称仰慕天地二仪之德,承继日月星三光之容,因此改用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姓氏。

鲜于闾丘,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仉督子车。

【注释】

鲜于(xiān yú):相传西周初武王封商纣王的诸父、贤臣箕子于朝鲜,箕子旁支子名仲,食邑封在了于地,仲的子孙后遂以祖上封邑中的鲜和于,组合成姓氏鲜于。

闾丘(lǘ qiū):春秋时齐国大夫婴居住在闾丘,世称闾丘婴,子孙后代遂以闾丘为姓。

司徒:相传帝喾之子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契的后代中遂有以司徒为姓氏者。司徒也作司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主要掌管国家的土地民众、田赋徒役,汉代以后司徒官职渐高,职权相当丞相。故祖上担任司徒官职之人的后代子孙,遂以司徒为姓氏。

司空:西周时司空为六卿之一,主管建筑和制作业,春秋时夏禹后裔晋国的士蒍(wěi)担任司空,子孙后代遂以司空为姓。

亓官(qí ɡuān):古代插定发髻(jì)和弁冕的簪子称笄(jī),弁(biàn)是贵族戴的一种帽子,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自周代开始设立了专门执掌王侯冕服与等制的礼官弁师,又称笄官,因“笄”与“亓”通,所以也称亓官,他们的后代中遂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

司寇:西周时六卿之一,主管刑狱,周武王时苏忿生为司寇,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的后代也担任过司寇,他们的子孙遂以司寇为姓。

仉(zhǎnɡ):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党(zhǎnɡ)氏,是周公族之后,因“党”与“掌”音同,故又演化出掌氏,“掌”与“仉”通,故又有仉氏,所以党、掌、仉三姓不仅读音相同,而且源出一宗。

督:春秋时宋国大夫华父督的子孙以其祖名字中的督字为姓。又战国时燕国督亢之地(今河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最为肥沃,燕太子丹为刺杀秦王,派荆轲带着夹藏匕首的督亢地图假作进献秦王的礼物,结果行刺失败荆轲被杀,督亢之人因此有以督为姓者。又汉末少数民族“板盾七姓”中,有改称汉姓督氏者。

子车:春秋时秦国有大夫子车氏,其族人中子车奄息与子车仲行、子车鍼虎三位贤臣同时辅佐秦穆公,号称“三良”。秦穆公卒,以三良殉葬,国人哀伤而赋诗《黄鸟》,今复姓子车即为秦国子车氏的后裔。

颛孙端木,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壤驷公良。

【注释】

颛孙(zhuān sūn):春秋时陈国有公子颛孙在鲁国做官。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其名字颛孙为姓。孔子的弟子颛孙师,字子张,据说就是他的后代。

端木: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为孔子弟子。子贡有雄辩之才,田常代齐时本想出兵伐鲁,孔子打算选派弟子游说田常而救鲁国,子路、子张、子石争相请行,孔子却点名叫子贡赴齐,结果子贡先后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造成了史籍所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局面,子贡后代遂以其祖之名中的端木二字为姓。

巫马:周代设有巫马官职,掌管疗治马病等事务,子孙遂以祖上官职为姓,孔子弟子巫马期的先人就是周朝时的巫马官。

公西:春秋时鲁国国君桓公的儿子名季友,季友的后裔季孙氏家族自鲁文公以后世代为大夫,权倾一时,以至鲁国公室日益衰卑。季孙氏中有一支子孙后以公西为姓,孔子弟子公西赤即其族人。

漆雕:春秋时鲁国的漆雕氏中有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三人同时成为孔子弟子。其中漆雕开,字子若,喜读《尚书》,不乐做官,最为孔子赏识,漆雕一姓由此为人广知。

乐正(yuè zhènɡ):周代设有大小乐正官,掌管礼乐教化,其后代遂有以祖上官职乐正为姓者。

壤驷(rǎnɡ sì):据说周代时已有壤驷氏族,但最早见于史籍的是春秋时的孔子弟子壤驷赤,字子徒(一说字子从),以《诗经》、《尚书》见长,复姓壤驷者一般认为壤驷赤即其先祖。

公良:春秋时陈国有公子名良,他的后代遂以公良为姓,孔子弟子公良儒,字子正(一说字子幼),就是出自这一氏族。孔子经过蒲地时被蒲人所困,公良儒驾车仗剑为孔子解围,深得孔子赞赏。

拓跋夹谷,宰父穀梁。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注释】

拓跋(tuò bá):鲜卑族政权北魏王朝自称是黄帝之后,受封于北土,谓黄帝以土德王,而鲜卑语称土为拓,称君主为“跋”,故北魏皇族以拓跋为姓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以《周易》解释“元”为万善之始,遂改拓跋为汉姓元,所以北魏在历史上亦称拓跋魏或元魏。

夹谷:满族的祖先自五代十国时称女真,到辽代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王朝,金代女真族有加古部落,后来写成夹古,遂成为复姓为子孙沿用。

宰父:周代设有掌管朝议、考核官员职守等级的宰夫官职,后演化成复姓宰父。孔子弟子宰父黑即出自此氏族。

穀梁(ɡǔ liánɡ):春秋时鲁国有大夫食邑封于穀梁,后代遂以先人采邑为姓。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战国鲁人穀梁赤,即这一氏族的后人,他后来为《春秋》作传,与《左传》、《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一说古代种植穀粱的氏族后代以穀粱为姓,后改粱作梁,遂姓穀梁。

晋: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建唐国,唐叔虞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国南有晋水,改封国称晋,自称晋侯,晋侯后裔遂以晋为姓。

楚:西周时鬻熊立国于荆山,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至其裔孙熊绎受封于周成王,被称为楚子(子爵),其国则称为楚、荆楚或荆蛮。之后楚国疆土不断扩大,并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被秦所灭后,公族后裔遂以楚为姓。

闫:西周时周武王封周太伯(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曾孙姬仲弈于阎乡,其后人遂有以阎为姓者。阎与闫通,故闫姓与阎姓同宗,是阎姓的别支。

法:战国末期田齐被秦国所灭,齐襄王的子孙为避祸不再称田姓,而改以襄王名字法章中的法字为姓。

汝:西周末年幽王被杀,太子宜臼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史称周平王。周平王封少子于汝(今河南境内),其子孙后以封地汝为姓。一说殷商有贤人名汝鸠,汝鸠后代遂以汝为姓。

鄢(yān):春秋时郑国有鄢邑(今河南鄢陵),《左传》载“郑伯克段于鄢”,记郑庄公讨伐反叛的弟弟共叔段至鄢邑,指的就是此地,鄢人后代遂以邑名为姓。

涂(tú):相传夏代有涂山氏,其后代去了山字以涂为姓。又古有涂水(即今安徽东北部的滁河),居住水畔的人们遂以涂为姓。

钦(qīn):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东胡的别支,于秦末被匈奴所灭,避祸迁徙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由此改称乌桓族。乌桓族亦称乌丸族,其中的钦志贲(bēn)部落后裔子孙,在民族融合中改称汉姓钦。

段干百里,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羊舌微生。

【注释】

段干:春秋时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老子的儿子李宗为魏国大将,受封邑于段干,其子孙后代以封地段干为姓。

百里: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姓百,名奚,字里)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被晋国俘获当作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来一度出走入楚,又被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用为秦国大夫,世称五羖(ɡǔ)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由余等共同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其子孙后代遂以百里为姓。

东郭:古代城邑筑有城墙围护,称做城;在城的外围再加筑的一道城墙则称做郭。周代齐国公族大夫居住于国都郭墙内东、南、西、北方的,分别有以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为姓氏者。

南门:商汤时贤臣蠕居住在都城南门,人称南门蠕,其子孙遂以南门为姓。一说当时有负责开启、关闭都邑南门的管城官,他的后代于是以南门为姓。

呼延:秦汉时散居我国北方大漠南北的匈奴族有呼延(也写作呼衍)、兰、须卜三个贵族部落,匈奴鲜卑族拓跋部建魏并南迁洛阳后,呼延则成为了北魏的一个复姓。

归:周代有小国名胡或胡子,故址在今安徽阜阳西北,春秋时被楚所灭。胡子国公族中有归姓,即今归姓公认的始源。

海:春秋时卫灵公有大臣海春,被海姓公认为是氏族的先祖。

羊舌:春秋时晋国公族靖侯封食邑于羊舌,后代遂以其封邑为姓。

微生: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裔中有以微为姓者。微生氏族认为自己的先祖是出生于微家,故姓微生,所以微生与微两姓同源同祖。一说鲁国有贵族微生氏,即微生姓氏的渊源所自。

岳帅缑亢,況后有琴。

梁丘左丘,东门西门。

【注释】

岳:相传唐尧时设有掌管四方诸侯的大臣,称之为四岳(一说四岳为羲和的四个儿子),四岳的后裔中有以岳为姓者。

帅:上古至先秦掌管音乐的官称作师,其后代遂以师为姓。西晋时为避景帝司马师讳,将师姓去掉一横改姓帅,遂有帅姓。

缑(ɡōu):西周时有卿大夫封食邑于缑(今河南偃师东南),子孙遂以缑为姓。又北魏鲜卑有渴侯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渴侯为汉姓缑。

亢(kànɡ):西周诸侯国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后裔有伉氏,其后代有去掉人字旁以亢为姓者。又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亢为姓。又战国时齐国有亢(ɡānɡ)父邑,地势十分险要,故址在今山东济宁南,受封镇守亢父的士大夫后裔中,亦有以亢为姓者。

況(kuàng):据说三国时蜀国有況长宁,是況姓之始见。一说況姓出自庐江郡,庐江郡即春秋时舒国,在今安徽合肥一带。明代苏州知府況钟,江西靖安人,以刚直清廉、断狱公正见称,是史籍中为数不多的況姓名人,但亦有人考证说況钟先祖姓況乃黄姓所改。

后:相传与颛顼争帝而发怒头触不周山的共工氏,有个儿子名句龙,句龙担任后土一职,掌管社稷,即田地和五谷。后土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被尊奉为土地之神,句龙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为姓,称后氏。

有:相传远古巢居的发明者为有巢氏,有巢氏的后代中遂有以有字为姓者。一说孔子的弟子有若,字子有,是有姓的先祖。

琴:春秋时卫国人琴牢,字子开,又字子张,为孔子弟子,他的后代遂以琴为姓。一说古代世世相承的琴师子孙中有以琴为姓者。

梁丘:春秋时鲁国有邑名梁丘,故址在今山东成武东北,有卿大夫封邑于此,后代遂以梁丘为姓。齐景公有下大夫名梁丘据,即出自其族。

左丘:春秋时鲁国有太史左丘明,相传是周代史官之后,世代为左史,故以左为姓,名叫丘明。一说他因家住左丘,名叫明,故称左丘明。左丘明家世代担任史职,故他能搜罗到列国之史以解释《春秋》,著有《春秋左氏传》和《国语》。今复姓左丘者,均以左丘明为其先祖。

东门: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因居住在都城东门,世称东门襄仲。鲁文公死后他借助齐国之力而立鲁宣公,其子归父也因此受宠于宣公,他们的后代遂以东门为姓。

西门: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居住于都城西门,后代遂以之为姓,战国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即出此氏族。

商牟佘佴,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年爱阳佟。

【注释】

商:相传黄帝之兄有孙封地于商(今陕西商州东南),遂以商为姓。一说商纣王有贤臣商容,他的后代于是以商为姓。又周武王灭商后,商朝公族后代以故国名为姓。又战国时卫国人公孙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任秦国左庶长,两次在秦实施变法,并因战功受封商十五邑,号称商君,秦孝公死后他被秦国贵族车裂,子孙遂以商为姓。

牟(móu):春秋时有牟子国,故址在今山东莱芜东,相传是帝喾火官祝融后裔的封国,国人遂以牟为姓。

佘(shé):佘姓起源不详,因古代有余字而无佘字,或是从余姓演化而来,余姓先祖为春秋时晋人由余。又春秋时齐国有邑名佘丘,齐国公族中有食邑封于此者,后代遂姓佘丘,佘姓或由佘丘演化而成。一说佘丘应作蛇丘,亦作余丘。另说五代时有余姓音讹作沙姓,又写作佘姓。总之,佘姓晚于余姓,由余姓声、形讹变的可能性极大。书册上最早著录的是唐代太学博士佘钦;而百姓知道佘姓大多是因为小说戏曲《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

佴(nài,又读mǐ):佴姓极少见,起源不详,存世书册中以晋代《山公集》中的佴湛为较早。佴还可以读作èr,是随后,居次的意思,但在词汇中亦极少使用。

伯:相传帝舜时任命伯益为掌管山泽的虞官,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禹选定为继承人,最后被禹的儿子启所杀,伯益的后代遂以伯为姓。

赏:春秋时吴国建都吴中(今江苏苏州),赏姓为当时“吴中八姓”之一,亦是赏姓可以查考的最早记载。

南宫:春秋时鲁人南宫括,字子容,为孔子弟子,言行深得孔子赏识,孔子将哥哥之女嫁其为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认为括又作縚(tāo),即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仲孙阅,因为居住在南宫,所以以南宫为姓。在《论语》中南宫括又作南容或南宫适,其后代遂继用南宫为姓。

墨:商代孤竹国国君本姓墨胎氏,后改为墨氏。其长子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次子叔齐名墨智,字公达,两人皆因耻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中。孤竹国君即墨氏先祖。

哈:我国少数民族回族的姓氏之一。回族的第一大姓为马姓,这是因为回族人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该教创始人如今译作穆罕默德,而在明清时代“穆”一般译作“马”。除马姓外,哈、白、沙、金也是用的较多的回族姓氏,此外满族中也有一些以哈为姓氏者。

谯(qiáo):周代召公奭曾佐武王灭商,为燕国开国君主。他的儿子名盛,封地于谯,故址在今安徽亳州一带,其后代遂以谯为姓。又周武王弟弟叔振铎封于曹国,其公族中有食邑封于谯者,子孙后代遂以谯为姓。

笪(dá):起源不详,宋代时有笪深、笪揆见于书册记载。

年:周代齐国始祖姜太公后裔中有以年为姓者。又有严姓因音近而讹传为年姓者。

爱:唐代西域回鹘国,其先为匈奴族,北魏时称高车或敕勒部,唐初称回纥,与唐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并从属唐朝。回鹘有一位国相爱邪勿曾出使唐朝,唐朝皇帝赐其汉姓为爱,名弘顺,其子孙后代遂沿用爱姓。

阳:周代有国名阳,故址在今山东沂水西南,春秋时被齐所灭,国人后遂以阳为姓。又东周景王封其小儿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后为避诸侯间不断战乱举族迁往燕国,遂以原封地中的阳字为姓。

佟:商汤灭夏后,夏朝内史终古归附商朝,终古后代以终为姓,因“终”与“佟”音形相近,后又演化出佟姓。又女真族有佟佳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金,自号满洲汗,女真亦称满族。满族后金于皇太极时改国号为清,清统一中国后在与汉民族融合过程中,佟佳氏逐渐演变为佟姓。

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注释】

第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将战国原诸侯国王族后裔迁徙至关中,以削弱地方豪强割据势力。因原齐国田氏族大支众,需要迁徙的园陵太多,故从第一至第八按次第划分排序来代替其原来姓氏,划分为第五氏的后人遂以第五为姓。东汉光武帝时,第五氏族有名叫伦,字伯鱼的儒生被举为孝廉,拜会稽太守,以清廉著名当时,汉章帝时擢升司空,其子孙后亦陆续为官,故“第五”一姓因此而显。其余第一、第二等姓渐衰,子孙亦有改回田姓者。

言:春秋时吴人言偃,字子游,为孔子弟子,任鲁国武城宰,以礼乐教化治理武城人,其后代遂以言为姓。

福: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福子丹,当为福姓始祖。又清代满族富察氏、蒙古族旺察氏等都有以福为称谓者,如康煕时进士、大学士福敏,乾隆时参赞大臣福禄,乾隆时大将军福康安等。 ilSwjKj6sXuloBYJYNuIdJ4XQsiJDQrz8K37A/EkjH4LI1XMM+WYGuXCDYZIx0J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