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家姓

前言

赵钱孙李《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大概人人可以脱口诵出这样的句子,也大概鲜有人不知这是出自于《百家姓》。

《百家姓》是集中华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识字课本,作者佚名,一般认为它是出自宋初五代十国的吴越宿儒之手,这从首句“赵钱孙李”的姓氏排列可见端倪:“赵”为宋朝国姓至尊无上,自然位列第一。“钱”是吴越国(在今江浙一带)王室姓氏,故居其次。吴越第五代王钱俶曾策应赵宋平定江南,至宋太宗时献国归宋,受封邓王,“孙”乃其正室王妃之姓,所以紧随“钱”后。“李”是与吴越毗邻的南唐皇帝之姓,且为当时华夏大姓,故排序第四。

《百家姓》之前,关于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上溯自商代甲骨文。战国时史官编撰的《世本》,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姓氏专著,它记述了黄帝至春秋时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是姓氏探源的珍贵历史文献,但是流传到宋代原书已渐散佚。之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姓氏著作就属《百家姓》了。与《千字文》等蒙书不同,《百家姓》虽说形式上也四四为句,合辙押韵,但是除了表示姓氏的汉字罗列,并不蕴含其他意义。它能穿越千年历史的漫长时空,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与中国传统的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区别亲疏的宗祧观念密不可分。

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史时期,由于那时尚无文字,所以有关史料只能依靠夹杂有大量玄奇成分的神话传说口口相传,而表述某个氏族起源及祖先情况的神话故事,正是史前时期的主要历史内容。

华夏姓氏文化的核心人物是三皇五帝,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最早的统治者。尽管在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形象人神混杂且名目不一,但可尊之为三皇的,主要是由教人构木而居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捕鱼狩猎的伏羲氏、播种五谷的神农氏、补天造人的女娲氏组成。

五帝时代晚于三皇,其传说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历史,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五帝为常见,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颛顼(号高阳氏)、帝喾(号高辛氏)、帝尧(号陶唐氏,名放勋)、虞舜(号有虞氏,名重华),其中尤以黄帝影响为最。另外还有炎帝(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太皞(亦作太皓,风姓,一说即伏羲氏)及少皞(亦作少昊,号金天氏,名挚)。

三皇五帝外,姓氏溯源的核心人物还有禹(也称夏禹、大禹、戎禹,姒姓,名文命)、皋陶(偃姓)、契(子姓)、伯益(亦称大费,嬴姓)、后稷(姬姓)。

上古有姓有氏。姓乃族号,表示血统,早期来源于部落图腾,故有以动植物为姓者如熊、虎、瓠、华等;又因经历母系社会,所以姓以女旁居多,如姬、姒、姚、姜、嬴等。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又分出其他支系,散居迁徙到各处,这些分支便以氏作为区别。正如《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上古姓、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周代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只有贵族可以拥有姓氏,平民则无姓无氏。贵族中女子称姓,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血缘共同的同姓间不能通婚。故贵族女子姓比名更重要,待嫁女子可以在己姓上加伯、仲、叔、季的排行来区别,如伯姬、孟姜、仲子等;出嫁后可加自己或配偶的封地、谥号等区别,如齐姜、秦姬、敬嬴等。

贵族中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别贵贱”的,可以表示所出何支何系,是嫡是庶,祖上身份等级、功勋地位如何。氏的情况较为复杂,诸侯以封国为氏,如郑捷(郑文公),郑是氏,捷是名;齐环(齐灵公),齐是氏,环是名。卿大夫多以封邑或居地为氏,如屈完、解狐封邑在屈、解;东门襄仲、南宫敬叔的氏是居住地。还有司马、司寇等以官名为氏;孔、叔孙、仲孙等是以祖先的字为氏;庄辛为楚庄王之后,是以祖上谥号为氏;巫、陶、龙等则是以技能为氏。

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到汉魏时期姓、氏逐渐合一,平民百姓也可以有姓了。而且随着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产生了许多原非汉族的复姓如宇文、贺兰、拓跋、哥舒等。

姓名之外,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举行笄礼时还要取字。字与名在意义上要有所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鲍照字明远,宰予字子我等。春秋时男子取字最常见的是加个“子”字,如公孙侨字子产,狐偃字子犯;还常于字后加父、甫表示性别,如伯禽父、仲山甫等。

除了名和字,古人还可以有别号,如苏轼别号东坡先生,陆游别号放翁。帝王、诸侯、大夫、高官死后还有谥号,褒义的如文、武、昭、穆等,贬义的有厉、炀、灵、哀等。谥号之外帝王另有庙号,如高祖、太祖、太宗等。

自汉武帝开始,封建皇帝登基后要有纪年的年号,在位时还可以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汉武帝开始时年号为建元,后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等,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明清皇帝不改年号,所以皇帝又多了个称呼,如明太祖朱元璋称洪武帝,思宗称崇祯帝,清圣祖称康熙帝,德宗称光绪帝。

封建时代不能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所以常常要改字或缺笔来避讳,它的直接影响是改变别人的姓名,如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在史籍中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改名成了微子开;康熙名玄烨,名字中有玄的一律改成元。古代律法中常常是一人犯罪,株连九族,所以从高祖到玄孙的所有家族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都会受到牵连,因此为避灭门之祸,出奔逃亡者常会被迫改姓埋名。

以上关于中华姓氏文化知识的简要梳理和概括,有助于我们对《百家姓》的进一步研习与解读。作为幼学启蒙读物,古人看重的是《百家姓》读来顺口、易于记诵的快捷识字功能。而今人更加重视的是其在寻根溯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有一首深受海内外华夏儿女喜爱的歌曲这样唱道“天有情,地生根,黄河长出百家姓。百家姓,大家庭,赵钱孙李到如今……国有魂,民有心,自古中华第一经”,对此作出了极其生动的诠释。

宋编《百家姓》结篇于“司徒司空,百家姓终”,共收单姓408个,复姓32个,共计440个姓氏(不同版本间所收姓氏数目略有出入)。不过宋刻本今已不传,目前可见的仅有元代刊本。明、清以来出现了不少改编本,较著名的有以“朱”姓开头的《皇明千家姓》,以“孔”为首句、以“孟”为次句打头的康熙时《御制百家姓》,还有少数民族译本《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等,虽然内容、格式各有特色,但无一能够取宋编本而代之。

本书选用的是在宋编基础上,又增收了单姓36个、复姓28个,总计504个姓氏的通行本《百家姓》,终篇结句于“第五言福”。虽然504个姓氏只占流传至今仍在使用的三千多个姓氏的六分之一,但是已经涵盖了我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同时为了满足海内外中国人、华人华裔续写家族系谱,探寻血脉源出的需求,我们查阅了大量散见于各种相关史籍和姓氏考略的专书专著、字典辞书,订正了其中不少史料史迹、人名地名的讹误,对本书504个姓氏一一注明了出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史籍中关于姓氏的来源,许多采自神话传说,其中不乏神秘荒诞的色彩,而先民对于自己的祖先,也多有夸大虚饰之语。如《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先祖契的母亲简狄洗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类似的传说,我们在注解姓氏出处时,都酌情予以了收录保留,着眼点并不拘泥其符合史实的程度,而是充分肯定它们作为姓氏文化遗产中的绚丽奇葩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李逸安
2011年3月 lS381Ldh9sCoO5yL9zB/fb6MRB6DnQZ9DL/btGiriUmbCNKVlz5ohnB3B3FcT1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