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袁昶名、字、號、室名及印文

袁昶名

振蟾

《述德記》:“元名振蟾。”

《袁昶硃卷》:“原名振蟾,字磢秋,一字稺符,又字稺巖。行一,又行七。”

《致李慈銘書》自述云:“昶原名振蟾。”

《袁氏續正論》外篇有《名箴》:“汝少而孤,禮無更名,以祀其先。今將告廟,更名曰昶,取文明焉。”

《日記》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初四日:“山人更名本署文件始到。”

《日記》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一日:“賤子丁卯夏更名昶,字重黎者何?蓋欲以昌黎公尊先德,以符郎自況,而重爲先德之續也,安敢辭金根車之誚乎!”

《日記》光緒七年(1881)十二月初九日《更名昶字重黎説》:“《禮》:‘君子已孤,不更名。’不肖舊名係丙午秋闈中世父萟圃府君所命,故癸酉秋作告墓更名文。昶者,高明之誼。黎與黧通,取守玄之戒,早服謂之重積德。 《朱子語類·諸子門》説此文甚明。 重積德者,斂之又斂,法隆冬閉凍之象。”

案:公有“袁㫤”陽文小印。

袁昶字

磢秋

見前《袁昶硃卷》所述。又公《致譚獻書》自署:“年小弟袁昶磢秋父頓首拜白。”

重黎

見前《更名昶字重黎説》所述。

《袁昶硃卷》:“袁昶,字重黎。”

《致莫友芝書》自述云:“賤字重黎,即求賜右款,將留充圯上素書之授受。”

《平山堂游記》自署云:“桐廬袁昶重黎。”

稺符、稺巖

見前《袁昶硃卷》所述。

稚文、稚舒

《日記》光緒元年(1875)四月十七日:“山人改字稚文,一字稚舒,又字稚符,自兹始。”

晦之

《日記》光緒三年(1877)九月初六日:“漸西邨人初字曰重黎,今復製字曰晦之。”

袁昶號

毗梨邪臺山人

《日記》同治六年(1867)三月卷首題:“時北譙中堂毗梨耶臺山人病瘧偶記。”

《日記》同治十年(1871)八月二十八日:“治毗黎邪臺山人詩弟五。”

《日記》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十二日:“編毗黎邪臺山人詩弟六卷。”

《袁氏續正論》外篇《形箴》云:“同治十有一年龍集壬申夏六月朔,毗梨邪臺山人實修見在身,戒之戒之,尚慎㫋哉。”

《答撫部湘鄉楊公書》自署云:“越八月朔日,毗梨邪臺山人録畢記。”

《石鼓文跋》自署云:“壬申七月,毗梨邪臺山人書。”

《詩説贈邱心坦》:“越三日丙午,毗梨邪臺山人贈叙。”

《平山堂游記》自署云:“同治壬申四月,毗梨邪臺山人記。”

案:此號自同治六年至十一年較爲常用,當爲公最早之自號,以後未見。

螾叟

《日記》同治十一年(1872)卷首自記云:“丁卯以後至辛未止五個年頭俱有日記,中間有論學語,初擬入《雜篇》、《雜記》,此外皆游滬、游燕、游吴楚間游歷之語。今擬仿李習之《來南録》、孫文定《南游記》例,盡數編爲《螾叟游記》。”

案:此號僅一見。

榮期翁

《日記》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五日:“山人自嘑榮期翁自兹始。 榮期翁,天下古今之至樂者。

定林居士、定林山人、定林先生

《日記》光緒元年(1875)三月初二日:“老子曰:‘治人事天莫若嗇。’嗇然後可以養天和。二言以蔽之,曰斂曰定,故山人又號定林,自稱定公。”

《日記》光緒元年(1875)九月十六日最録徐繼畬《瀛寰志略》中所記華盛頓故事,自署:“乙亥杪秋,定林先生漫筆。”

《日記》光緒三年(1877)六月十三日:“走癖愛鍾山下二定林水竹岩溪之美,意在結茅讀書,誓彼息壤,故竊以定林居士自號,昔之齗齗者遂定,且有感於王文公語吴國夫人及葉濤之事也。”

《謝王可莊作真書一衹狀》自署云:“十三日定林狀上。”

《遼僧渡海詩》小注云:“東坡云‘作詩雖未造藩域,破悶豈不賢樗蒲’,聊可爲定林山人解嘲。”

案:《漸西村人初集》詩六所收作《泛海僧》,無此小注。

又案:“定林”之號自光緒元年至三年較爲常用,此後未見。

拙訥居士、拙訥翁

《日記》光緒元年(1875)十月二十一日録有《自號拙訥翁》詩,《漸西村人初集》詩六題作《拙訥翁》。

《園林帖》自署云:“正月二十八,拙訥居士書於困學廬。”

《日記》光緒二年(1876)二月二十八日云:“拙訥居士記。”

案:“拙訥”之號自光緒元年至二年較爲常用,此後未見。

漸西村叟、漸西村人、漸西村夫、漸西村漢

《日記》光緒二年(1876)二月十三日録有《漸西村叟説》。

《日記》光緒三年(1877)正月初一日自記:“漸西邨人三十有二歲,實修現在身。”

《日記》光緒三年(1877)正月二十日録有《漸西村漢謡》。

《日記》光緒三年(1877)三月初一日自記:“漸西邨夫記。”

《日記》光緒二十三年(1897)七月二十七日:“校《漸西村人初集》。”

屠寄光緒二十七年(1901)冬作有《漸西村人五十有三小像題識》。

案:公詩集即自名爲《漸西村人初集》,此號使用時間最久,然實際使用時間多在光緒三四年間,此後則使用較少。

止觀道人

《日記》光緒三年(1877)正月十八日:“村漢自改號止觀道人,於彼天台智者法中,三止四觀。三木數,四金數。木少陽,東方,象仁;金少陰,西方,象誼。動静互根,深入喜海。”

漸西無名人

《日記》光緒六年(1880)八月初四日録《汪仲伊所著書叙》自署云:“光緒六年仲秋漸西無名人跋尾。”

漸西居士

《日記》光緒七年(1881)十月十一日《黄縣丁夫人持經苦空垂化鼻懸玉筯讚》自署:“漸西居士。”

《日記》光緒二十年(1894)三月初一日所録《觀音橋銘》自署:“光緒甲午三月俞主簿、嵇巡檢監造,漸西居士銘,敬山書丹。”

芳郭逸叟

《袁忠節公遺稿》有《芳郭逸叟贊》,作於光緒丙戌年(1886)。

《日記》光緒十四年(1888)七月二十七日自記曰:“芳郭逸叜漫書。”九月重九日自記曰:“戊子重九日,芳郭逸叜漫書。”

案:該號使用較少,主要在光緒十二至十四年間。

芳郭鈍叟、芳郭鈍椎

光緒八年(1882)秋所作《駢枝集叙》云:“芳郭鈍叜遭癸甲家難以後,終身言不文可也。”

《安般簃集》詩續丙《雜興》詩小注云:“近自署芳郭鈍叟。”

《重修滴翠軒記》自署云:“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仲秋之望,芳郭鈍叟書。”

《衛藏通志叙》自署云:“丙申長夏芳郭鈍叟書。”

《日記》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二十六日:“定名曰芳郭鈍椎。”

《跋弢廬書目》自署云:“丙申仲冬鈍椎書。”

《日記》光緒二十三年(1897)八月初七日:“自去年正月三日起,始號芳郭鈍椎。”

案:“芳郭鈍叟”之號自光緒八年始用,至光緒二十二年正月改稱“芳郭鈍椎”,然兩號皆用,爲使用頻率最高之號。

漸西鈍叟、漸西鈍椎

《日記》光緒九年(1883)四月:“爰竊蒙古誼,以自號曰漸西鈍叜。”

《與栒女書》自署云:“三月廿五日,漸西鈍椎字。”

《于湖小集》詩一《送篁西李使君》:“漸西今送篁西老,他日送予知是誰?”

案:或僅署“漸西”。

芳郭鈍逸居士

《日記》光緒十四年(1888)四月初七日:“仲弢天姿淵亮,挾求道之資糧,充其精思,必有成就。予心力衰苶,勿能及之,願附於天地間畸人之數足矣,不辦作陽明子所稱第一流也。予年來自署芳郭鈍逸居士者此也,蓋取‘量力守故轍’之意,曾乏日新之功,且汗且媿。”

畸逸悔翁

光緒十四年(1888)五月起日記題云《畸逸悔民惜陰自課》,首頁識語云:“自五月廿三起改號畸逸悔翁。畸者,德薄能尠,自居於不賅不徧,古今畸零之人之一也;逸者,隱於下曹,從事恬智交養以自逸也;悔者,早孤不泊,學道不堅,悔負二親及平日所嚴事兄事之賢也。苟能修德進業,有日新之功,其悔乃亡,戒之,勉之。”

羼提居士

《日記》光緒十五年(1889)八月初一日自記:“光緒己丑仲秋芳郭羼提居士 新銜如是。 書。”

《日記》光緒十五年(1889)九月十三日:“漸西芳郭里人,今日定號羼提居士,以後信受三歸,惟宗浄法。”

《日記》光緒十五年(1889)九月二十七日:“定此後在家自署‘羼提居士’,宿署則稱‘漚簃逸史’,本沈隱侯《宋書·隱逸傳論》之義,自以與時委虵,無裨世教,不敢稱隱,故貶從逸稱耳。”

漚簃逸史

見前“羼提居士”條所述。

安隱樵人

《日記》光緒十八年(1892)二月十四日:“頃自署云安隱樵人,漢晉語安隱即安穩。”

案:公此號不常用。

袁昶室名

相寶劍刀室

《日記》同治八年(1869)八月初九日:“子與闢小室曰‘相牛相鶴之堂’。子與散人,爲腹不爲目,僕安敢望之,乃作‘相寶劍刀室’。時方屯礥,又逼處海疆華夷之間,故云爾也。《漢藝文志》形法家有《相寶劍刀》二十卷,命名之義在是矣。戊辰夏閏四月。”

高阪土室

《與聶子樗秀才書》:“弟自厭孤露,追求温顔,近牓所居曰‘高阪土室’,志不忘也。春秋忌日薦則淮南庽中主之,時薦則於土室中行之。”

螾室、螾齋

《日記》同治九年(1870)四月二十日:“荀子《勸學》曰:‘螾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飲黄泉,用心一也。’《大戴記》文同。袁生闢‘螾室’,銘曰: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是謂大清明。能積微者速成,行之不息,是爲螾德。”

《日記》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初十日:“仍榜‘螾齋’,取荀子義改作贊,亦取‘湛潛勿炫曜,曖曖含内光’之義,不特以用心之一自期也。”

秤室

《日記》:“諸葛君曰:‘我心如秤,不能爲人輕重。’袁生於是又作‘秤室’,銘曰:居後不欲令人輊,居前不欲令人軒,眇乎守春秋之元。”

毗梨耶臺

《日記》同治九年(1870)十月十二日:“始築毗梨耶臺。”十三日:“遷居毗梨耶臺。”

案:公丁卯(1867)日記卷首題云:“排日簿録,所以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有之自丁卯始。□時北譙中堂毗梨耶臺山人病瘧偶記。”然題詞顯係後來追記,故該室名及自號應起於同時。

羼提室

《日記》同治十年(1871)二月初五日:“暮歸羼提室寓齋。”

《日記》同治十年(1871)二月十八日:“移居南衡街,乞芸舫書‘羼提室’額交來。”

《日記》光緒十八年(1892)十二月十一日:“從今署所居曰‘羼提室’,牢記牢記。”

案:該室名自同治十年始用,使用時間最久。

誠自不妄語始齋

《日記》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十三日:“迻局地官第,另闢小室,牓曰‘誠自不妄語始之齋’。”

孱軒

《袁氏續正論》雜篇有《孱説》云:“袁子以‘孱’名其軒。”作於同治甲戌年(1874)。

心爲嚴師之室

《日記》光緒元年(1875)十月二十六日自記云:“光緒初元十月廿六日,定林山人於心爲嚴師之室摩頂受戒,遂記之。”

困學廬

《日記》光緒二年(1876)正月二十八日所録《園林帖》自署:“拙訥居士書於困學廬。”

《日記》光緒八年(1882)正月初八日録有《困學廬記》。

漸西村舍

《日記》光緒二年(1876)二月十六日:“漸西邨舍,仿吴嵩梁九里梅花村舍,額乞伯馴篆。”

《日記》光緒六年(1880)正月初一日:“瞻禮漸西村舍所懸孔子、老子相見畫像,又禮六一居士像。”

澹勤閣

《日記》光緒三年(1877)三月初九日録有《記澹勤之閣》云:“予將以丁丑之夏,歸於其鄉,背市面江,縛茅閣其上,可以升高眺望,而名之曰‘澹勤之閣’。”

一溉軒

《日記》光緒三年(1877)三月初九日録有《記一溉軒》云:“予所居闢隙地爲圃,蒔菜果瓜蓏,面圃爲軒,而名之曰‘一溉’,以寄寒泉之思焉。”

心安樂齋

《日記》光緒三年(1877)五月二十四日:“仿百源 又用山谷語。 署行庽曰‘心安樂齋’。”

瀨上舟、瀨齋

《日記》光緒五年(1879)正月三十日:“始名所居齋曰‘瀨上舟’,或暄或寂,或坐或卧,鼷飲於河,蝸休於殼,無過而問者。一舟以外,將非吾履足之地邪。”

《日記》光緒五年(1879)十一月十五日:“枯坐瀨齋,圈讀杜詩、韓集。”

《日記》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初三日:“掃除瀨齋作知舊晤對之所。”

慕堂、永慕堂

《日記》光緒七年(1881)十月十五日:“前慕堂額今敬改題爲永慕堂,堂後仍懸‘守身執玉’四字牓,此家中舊規也。”

案:“永慕堂”爲公藏書處,嘗編《永慕堂藏書目》。

飲冰啖蘖之室

《日記》光緒十年(1884)二月初五日:“痛孤兒無狀,不及奉事先君,因榜不肖常坐之室曰‘飲冰啖蘖之室’。”

小拳窩

《日記》光緒十年(1884)二月十七日:“桑根丈有屋曰‘拳窩’,予戲仿之,題所居曰‘小拳窩’。然學道苦淺,每私竊瓣香百源之安樂窩,紫陽之拙窩,深愧荑稗之質而又不熟,於古人沙明雪浄之胸襟,初無百一分也。”

公《直房小憩》詩云:“拳窩窄窄銼生煙,漸近窻光欲曙天。卻似扁舟宿深葦,曉來風定一鷗眠。”

止齋

《日記》光緒十一年(1885)五月十九日録有《止齋記》云:“乙酉之夏,村叜歸自津門,於世務力薄未始有所益,又悔平居爲學之鹵莽於耕而責穫奢也,乃闢治所居榜曰‘止齋’,以自儆省。”

案:公論學文字署曰《止齋雜著》。

漚簃

《日記》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二十日:“夕宿漚簃。此耳舍,在典客署寺之西偏,原爲規綜戈船邊務而設,今事多廢弛,乃以予疏慵多病之身時時棲泊其間。昔僧圖澄以時人爲海漚鳥,予則安能?殆自視若水中泛泛之鳬而已,故戲爲名之如此。”

惜分陰室

《日記》光緒十年(1884)二月二十八日:“榜兒輩家塾曰‘惜分陰室’,用鍾先生舊名也。”

《日記》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二十日:“又别松岑,託覛花乳石爲刻‘惜分陰室’小印一方。”

案:公部分日記即自署曰《惜分陰室自課》。

南漚簃

《水明樓集》有《題北小漚簃》詩,自注云:“前在鄣郡,牓所居曰‘南漚簃’。”

案:公任蕪湖關道,於署中榜所居云“南漚簃”,以與京師總署中之漚簃相對。

小漚巢

《日記》光緒十六年(1890)二月初一日:“小漚巢寬不及一丈,而市喧不到,兀坐如已枯之木。”

案:“小漚巢”即“漚簃”,爲公總理衙門當值歇宿之所。另公部分日記署曰《小漚巢日記》。

忍庵

《日記》光緒十七年(1891)十月二十四日所録《忍庵記》云:“予褊性狹中,懼以輕躁敗吾事也,故以‘忍’牓吾龕,猶夫曏者之署‘羼提室’也。”

吏隱堂

《日記》光緒二十年(1894)十一月二十日:“擬營一北簃,牓曰‘小漚巢’,開北窗外種雙桃,爲隱几讀書之所,而以中屋爲‘吏隱堂’。”

通隱堂

《日記》光緒二十一年(1895)七月二十四日:“營充隱堂,改牓曰‘通隱堂’,用梁何點事。”

湛然精舍

樊增祥《樊山續集》卷九有《爽翁新葺湛然精舍奉贈四首》。

袁昶印文

案:朱文小印。

永慕堂

案:朱文小印。

尸坐雷行、勤謹和緩、忍默平直

《日記》光緒七年(1881)六月二十三日:“舊刻小印文以自警惕,一曰‘尸坐雷行’,尸坐言毋不敬, 主敬。 雷行言與物無妄, 主誠。 不言誠而言無妄,避大父諱也;一曰‘勤謹和緩’,元城語;一曰‘忍默平直’,山谷説。”

續續鈔堂、晞日損齋、止觀

《日記》光緒十四年(1888)十一月二十九日:“趙松雪住屋皆在印上,本無此屋,以意構耳。今村人刻小印文曰‘續續鈔堂’,以黄文潔、文孝爲法也;曰‘晞日損齋’,以晉卿黄文獻爲法也;曰‘止觀’,則取天台六妙門中之二。” /O1N0cT37tUfulLdX9ylNTdTdd+FaYaybRGsxuK58lqwKLLtcZZB3OzFCeudTh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