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日,謁薛時雨、吴存義拜年。
《復堂日記》:“天氣晴好,人意和樂。起,敬天謁先畢,子長、藍洲來,同謁薛師賀年,談。晤呈甫、子虞、爽秋、桐孫、子頌、蘭汀、常華、少藴諸君,同子長、子虞、爽秋步謁和甫少宰師賀年。”
初六日,晨發,與譚獻、張預乘舟出城。
《復堂日記》:“晨發裝,同子虞、爽秋巳刻櫂舟出城。”
十五日,與同人遊虎邱。
《復堂日記》:“飯罷同諸子及朱渌卿遊虎邱,偕爽秋、子虞登山,坐石。”
《漸西村人初集》詩一有《正月十六日遊虎邱》。
案:譚獻日記載遊虎邱事在十五日,公所作詩云十六日,未知孰是。
十八日,抵上海。
《復堂日記》:“暮抵上海,夜與肖梅、爽秋泥濘行里許歸。”
二十日,與譚獻等人同訪淩瑕不值,入城遊並觀劇。
《復堂日記》:“偕肖梅、爽秋訪淩子與,不值。入城遊社廟,相士以賈人目我,可一笑也。……桂園與肖梅、爽秋觀劇,三鼓後回。”
二十二日,與友人同訪龔橙談,又往龍門書院訪張王熙。
《復堂日記》:“偕爽秋、子與、子平、稼軒入城,訪龔孝拱談,又十年别矣。訪張欣木於龍門書院,晤談。歷各書肆。”
案:龔橙(1817—1870),字公襄,後以字行,號孝琪、孝拱、昌瓠、石匏,别號半倫,浙江仁和人。龔自珍長子。
二十四日,與譚獻、張預等人往訪張鳴珂、羊復禮。
《復堂日記》:“偕爽秋、子虞過玉珊,晤辛楣,共飯,飯後意行。”
案:羊復禮(1840—1893),字敦叔,號辛楣,浙江海昌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入貲爲刑部郎,改官江蘇同知,提調書局。後以知府分發廣西,署鎮安篆。補泗城知府,未至任而卒。有《鎮安府志》、《海昌叢刻》等。
二月初二日,與友人冶遊讌飲。
《復堂日記》:“飯後褚氏昆季來談,千雲來,許子曼來,拉出飲同興樓。子虞招金寶、肖梅招蕊君、子曼招湘雲、爽秋招文寶,予招愛愛,二鼓回寓。”
十八日,與同人讌飲觀劇。
《復堂日記》:“偕肖楳、爽秋、白叔飲慶興酒樓,遇夢仙輩,偶與爽秋暫觀劇。”
十九日,登舟赴京,譚獻、高雲麟等同行。
《復堂日記》:“登舟即發。與白叔、爽秋同船。”
案:公本年赴京應會試,有《北遊詩五章》記其事:“早無捧檄懽,遠出常悽然。昨登賈胡舶,浪逐計吏箯。滄海日月白,神皋車馬填。皇居氣色麗,層城歌吹喧。孫卿始適郢,樂生乍遊燕。仰慚先民質,俯乖末俗妍。”“辰星主外夷,漠氣如層闕。王公有天險,尉候無私謁。宅中倚名山,佳氣曖皇都。增城環渌水,平野入青蕪。甘泉列夷邸, 時夷館縱横,布列前門内玉河橋左右。 法宫受計吏。絶域致蒲桃,炎洲徠孔翠。跛牂爾何物,乃牧太山側。此輩少爲貴,爲戎恐蕃殖。不聞貴者歎,但見賤者憂。畸士夫何言,寂漠焉所求?”“金山東西林, 國語山曰阿林。興安嶺,我之東金山,阿爾泰山則西金山也。 鐵山三千區。繄中國之利,毒天下有餘。鹽鐵古有論,冶官職常輸。昨來析津口,官船敗沙淤。估胡造大舶,璀若黄金塗。彼挾有利器,豈我武庫無?動訾管商者,拘瞀何其愚。”“亭林疏布士,其氣雄萬夫。當其十三陵,杜鵑拜何劬。每慕文淵牧,曠莽林野娱。昏谷量牛羊,世事百不如。名耻登薦牘,迹則淹神都。晚息華陰機,兹亦栖精廬。遺迹城西寺,濁醪薦雙壺。溪毛懷近躅,泠泠何與朱。 慈仁寺,顧先生祠堂。 ”“南州春已闌,北平春方始。妍妍杏花繁,吐秀殊可喜。黄沙白雪中,對之光薿薿。西山向我笑,粲然有心理。館宇非一區,煙嵐凝暮紫。願結公超廬,巖陰或成市。”
三月初四日,與譚獻、張預、王汝霖等人遊琉璃廠。
《復堂日記》:“同子虞、爽秋、肖梅出,至廠肆買物。”
二十六日,譚獻來談,同往遊琉璃廠。
《復堂日記》:“過爽秋、忻木、子方、白生談。同爽秋遊廠肆,得《樊敏碑》、《楊大眼造像記》。”
四月初九日,與譚獻、高雲麟、張預、王汝霖等人遊讌天甯寺。
《復堂日記》:“同白叔、爽秋、子虞、肖梅游天甯寺,集飲,談諧至日落歸。”
《漸西村人初集》詩一有《與同年譚仲修劉子彝寘酒天甯寺》。
案:此詩一本題作《與譚仲修劉子彝張子虞高白尗四同年游天甯寺》。
二十二日,至通州登船南歸,譚獻、王汝霖、張預等人同行,時諸人會試均落第。
《復堂日記》:“午後至通州,登舟。同舟八人,嘯梅、子虞、爽秋來時同伴也。”
歸程船泊大沽口,登岸觀南北礮臺,有詩紀其事。
《漸西村人初集》詩一《大沽口》:“天闕排雲未可通,歸來垂翅逐冥鴻。莫嫌荒戍無東道,喜送輕舟有北風。”“神堯一旅宅神州,束楚蟬嫣揚水流。日暮飢烏栖戰壘,行人迴首望碉樓。 是日觀南北岸砲 臺 。 ”
案:此詩一本題作《報罷南歸泊大沽口作》。
閏四月初六日,時在上海,譚獻來談。
《復堂日記》:“四鼓過爽秋、子虞談,始回。”
十四日,莫友芝來訪劉熙載,公適自京師還,與談,張王熙、何秋士等在焉。
《莫友芝日記》:“訪劉融齋,談久之。張欣木(玉)〔王〕熙、袁爽秋振蟾兩孝廉自京師還,何秋士亦在館中,又會談半時許。”
是月,留住上海龍門書院,從劉熙載問學。
《送高子之淮安遊詩叙》:“某北行赴禮部試,報罷,䌛京師還歸,浮於海,遂次於滬。”
五月二十一日,聽錢炳奎彈琴,有詩紀之。
《日記》:“聽蔚君彈琴,作《天問操》。”
《漸西村人初集》詩二有《聽同年生錢蔚也彈天問之操》。
案:錢炳奎,字蔚也,浙江平湖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善音律。
七月初一日,上楊昌濬書,論沙汰楚軍四千人事之非計。
《日記》六月二十六日:“憶前閲邸鈔,知布政司楊公沙汰楚軍四千餘人,亟欲作札,匄其施恩善遣,一旦有卒然不諱之疾,易於募集,未果。”本日記:“以策干楊布政使。”
《袁氏續正論》内篇《上湘鄉楊撫部書》:“前省邸報,知執政於本年四月先後沙汰楚軍四千餘人,分别善遣回籍安插等事,仰見慮事之慎重精詳,而節國用以紓民力之義大。某私權輕重,以爲左計。”
初三日,鄉民以童男女相殉事來求詩,允之。
《日記》:“某某以童男女未成夫婦相殉事徵詩。”九月二十六日:“爲彦華題沈氏少男少女相殉詩一首。”
《漸西村人初集》詩二有《南匯沈村有少男少女遇兵相殉以死者村之父老來求詩》。
初五日,以相刀劍室爲齋名。
《日記》:“子與有相牛相鶴之堂。子與意想高遠,其於人也,爲腹不爲目,僕安敢望子與,乃作相刀劍室。”
初八日,聞捻軍潰敗。
《日記》:“軍機大臣字寄:同治七年七月初二日奉上諭:‘李鴻章奏“連日督軍進剿,屢獲大捷,西捻全股蕩平,並飭各軍查明張宗愚下落”各摺片,覽奏,實深忻慰。本日已明降諭旨宣示,並將李鴻章等先與恩施矣。正在寄諭間,據英翰馳奏“各軍逼賊於徒駭河,大獲全勝,首逆張宗愚投水伏誅,逆屍尚未尋獲”等語。仍著李鴻章等檄飭各軍會同搜獲,務得確情,是爲至要。’”
二十日,許景澄新得翰林院庶吉士,自京還,爲説京城人事。
《日記》:“竹筠庶常出都,來説燕市舊人墮落瀵溷,不勝悽絶。又言諸故人行藏。”
《同治朝上諭檔》同治七年閏四月初九日:“上諭:新科一甲三名進士洪鈞、黄自元、王文在業經授職外……許景澄……俱著改爲翰林院庶吉士。”
二十六日,聞吴存義因病開缺。
《日記》:“閲邸報,知泰興吴少宰告病開缺。”
《同治朝上諭檔》:“七月初十日内閣奉上諭:‘侍郎吴存義奏舊疾復作懇請開缺一摺,吏部左侍郎吴存義著准其開缺調理。欽此。’”
八月初六日,赴松江唁友人,過陸機舊宅。
《日記》:“辭山長出院,赴唁松江尹氏,偕竹弌、希庭、丙樓登舟,夜泊石公。 是日偕子與、鈕石君過惠和尚。 ”初七日:“日可中抵雲間府城,欲游九峰,中止。弔於尹氏。過普照寺,俗傳陸士衡舊宅也。”
案:即尹鋆德,字冰叔。
初八日,與同人遊松江文昌閣,登西林寺塔。
《日記》:“偕約齋、丙南、竹弌、符簣山孝廉慶曾同之文昌閣游,諸君招飲,座中又有沈吾軒秀才福同、潘秋山同年兆□。辭出林,過白龍潭,登西林寺浮屠,上第七級,天風吹衣,甚冷,傷足。寺僧留喫月餅,見四松,云是南宋年物。還輿歸,約齋招飲於水榭,有陳季才託寄信於其兄仲英,有吴介眉同年。約齋談京邸事甚歡。”
《漸西村人初集》詩二有《登西林寺塔 在婁縣 》詩。
十九日,代應寶時題鄧石如遺照。
《日記》:“敏丈屬代題懷甯鄧石如先生完白遺照,旁侍杖者爲梅石居,上元梅伯言先生之祖。相國曾公題爲《石交圖》,圖中有二鶴,有左、李諸公題後。”
《漸西村人初集》詩二有《鄧完白山人石交圖》詩。
案:應寶時(1821—1890),字敏齋,浙江永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同治四年(1865)署蘇松太道,在任期間創建龍門書院。著有《射雕詞》、《射雕館集》,主持修纂《上海縣志》等。
九月初一日,李宗庚來談京師事。
《日記》:“子長來,談京師事,説楊雪漁寫字,説京師多盜,説重營圓明園事議不行。”
案:李宗庚,字子長,浙江秀水人。詁經精舍肄業生。本年以優貢朝考得知縣,後分發廣西,官至明江同知。
重九日,與同人小飲。
《日記》:“以老瓦盆酌上海茅柴酒,聚者夏壽人孝廉若椿、馮子若同年錫綬。風雨,天晝晦。聞人啖蟹,其直甚貴,牀足無錢。同人有稺者,近不好弄,欲出門新□,卻履市上,家家有重陽糕,令僕買之,取回已冷,薄酒不能成醉。”
初十日,陶模來談。
《日記》:“子方太史見過,談及蔡公容孫 宗翰 同年奔喪守制三月之後,饑驅欲圖入院肄業。”
十五日,方金琢以《藝海珠塵》見贈。
《日記》:“方古翁以《藝海珠塵》書見寄。”
是日詣陶模談,論當世學人。
《日記》:“偕子若出門,訪子方問學術,子方毛舉當世毛旭初總憲昶熙、崇文山修撰綺諸人。……子方又言吴榮光有《吾學編》,載《大清會典》通禮略。”
十月初五日,以張王熙爲介,執贄於鍾文烝門下。
《日記》:“屬忻木爲紹介,執贄鍾先生。”
《安般簃集》詩續乙《憶昔》:“二十二三時,天牖鑿混竅。從師艤江湄,訪友陟海嶠。德人高 伯平先生。 劉 融齋先生。 鍾, 子勤先生。 螢爝附龍曜。”
《袁昶硃卷所開履歷》“受業師”有:“鍾子勤夫子 印 文烝。 道光丙午舉人,大挑知縣。 ”
案:鍾文烝(1818—1877),字子勤,浙江嘉善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候選知縣。後絶意仕進,以著述爲事,主講敬學書院。有《信美集》、《春秋穀梁經傳補注》、《論語序説詳正》等。
初八日,作家信,議修家廟事。
《日記》:“復書與族大宗父老議修家廟。與□父王氏外兄書。與方丈金琢書。與榆、羲二從兄書,以晦村龍伏田租交鶚從弟收租,爲春秋祭費。”
初十日,與張王熙往見鍾文烝談《易》。
《日記》:“與忻木往見鍾先生,談《易》久之,輿歸。”
二十九日,與同人往訪虚谷和尚於一粟庵。
《日記》:“是日同金大令、張忻木同年游一粟庵,訪虚谷和尚、柳和尚,知子與已至揚州,曾見吴讓之云云。”
十一月十一日,謁鍾文烝,並借《遺教經》。
《日記》:“又至鍾師處談久之,聞柴□□病故,駭然。於師處假《遺教經》一册。”
二十六日,聞吴存義卒。
《日記》:“日暮,子若謁先生,承諭云泰興吴和父師遽歸道山,氣咽欲絶。某於侍郎受知最深,不知凶耗月日,可痛。未知兩世兄若何。”
曾國藩本年十月初五日《代遞吏部左侍郎吴存義遺摺片》:“據候選知縣吴寶慈、候選郎中吴寶儉、附生吴寶讓等呈稱,親父原任吏部左侍郎吴存義於本年九月十一日在籍病故。”
十二月初三日,應寶時書示通商衙門條約。
《日記》:“得應敏齋先生書,見示通商牙門所須條約二册。”
方宗誠書來,示以古文之道,並以詩文集相贈。
《日記》:“得存翁賜書,又得書,並送閲《柏堂》前後續三集八册三十七卷。”
《袁氏續正論》外篇《方存之所著古文跋》:“戊辰臘月,存之先生德旌次滬,既以大著示昶,讀卒業,復□以古文之道。”
方宗誠《柏堂集外編》卷九《答袁爽秋》:“磢秋仁兄大人執事:接讀惠函,並示大作二首,過承推重,愧不敢當。往年即聞莫子偲先生盛稱閣下爲奇才,拜誦大著,洵不虚也。宗誠於學一無所知,生平好讀義理及經濟書,文章殊非所尚。而論文之恉大致以六經爲根本,以程朱義理之書爲質幹,以漢人爲氣骨,以韓歐八家及明之歸氏,近方氏、姚氏爲門徑,歸於有物有序,而不憙無理無用之文,大恉如是。然才質薄劣,又遭亂居貧,遠遊治生,未去專心致力,故毫無所得。間有所作,止能理明詞達而已,直無所謂文也。加以近年好窮經,不甚留心去理會文字,且精力日衰,年壽日往,更不欲學文以耗學業。於是文字日穨,直不敢與人論此事矣。足下之文,風格近於漢人,氣味古茂,體勢堅重,恢詭奇肆,不可方物,真雅材也。惟未嘗由八家門徑,而遽學兩漢,又雜《選》體,則於古文義法尚須講究,不然恐蹈明人王、李之弊。望更湛深經術以裕其本,揅窮義理以厚其氣,熟讀《史》、《漢》、昌黎以凝其質,細觀北宋諸家以討論其法,博考經世之書以實其用,其於文事,必爲天下弟一人也。忝荷愛重,故覼陳之。宗誠頓首。戊辰十二月初三日。”
案:方宗誠(1818—1888),字存之,號柏堂,安徽桐城人。少從許鼎學,後師事族兄方東樹,並與劉開切磋學問,古文大進。後入吴廷棟署,旋以薦至曾國藩幕治文書,深受倚重。又入李鴻章幕。嘗任河北棗强縣令。光緒六年(1880)返里家居,閉户著書,安徽學使貴恒奏賞五品卿銜。有《柏堂集》、《柏堂經説》等。
初七日,偕張王熙往謁方宗誠,觀新修《上海縣志》。
《日記》:“招同欣木往南園,應存之先生命,陪末座談燕論學,觀當世卿大夫、將帥及有道之士所書巨册,又觀新修《上海志》凡例、序言。”
《柏堂集外編》卷九《答張欣木袁爽秋》:“欣木近沈潛,爽秋近高明。欣木質勝於文,爽秋文勝於質,皆異才也。惟學問之道,當與世爲變通,又當審己所能爲者爲之。爽秋好讀古書,予以爲居今之世,與承平之世不同,當讀有用之書,訓詁名物,博雅辭章,可以餘力爲之,而不必專力於此,以於世無大益也。況爽秋體非壯實,讀義理之書,可以檢攝身心,涵養性情;讀正經正史,可以名理應事;讀有性情有義理文字,可以完養心力。其餘皆當裁省,不識以爲何如?”
初九日,方宗誠以書數種相贈。
《日記》:“爲存之先生書册頁。以吴君應枚書册贈觀察。發式嘉信。存之先生見遺夏弢父先生《檀弓辯誣》三卷、《述朱質疑》十六卷、《三綱制服尊尊述義》三卷、桐城戴鈞衡《書傳補商》十七卷。”
初十日,薛時雨蒞滬,往謁。
《日記》:“偕忻木輿謁慰師。還,候鹿丈問疾,與味餘談久之,見海甯李迎尗先生 善蘭 《則古昔齋算學》本,不解。回院,以《藤香館集》寄子穎及朱生孝淮 子香 。”
是日作致譚獻書,述近狀,並以薛氏爲顯族,與其結親有攀附之嫌,隱有退婚之意。
《與中義先生書》:“米鹽淩雜,生計奔迫,君處此時,其何以堪?何日回杭?何以卒歲?思惟游心合氣,志弱骨强,珍荷珍荷。子鼎、少梅輩來識若何。子與已自揚州回滬度歲,幼節曾往訪其家,云客金閶,不知下落。昶疏懶成性,往往忤人,恨不生眉嫵之骨。明年未知杭州有可位置否?相人録之,諒無所軒輊也。私有問者,比者昏姻之故,徒鑒於鄭忽亡援,晉重歸國,一誤至此。若便示之玉玦,或者爲某摩烏集闕之時。血肉之身,苦不自立,焉能因人而熱哉!秦上□飲二事,求心諒之,不足爲外人道也。五情牽率,頗覺瞀亂,誠非人間樂境。如何如何!”
十一日,謁方宗誠談,述及吴廷棟、曾國藩爲人行事。
《日記》:“往謁存之先生,述及吴竹如先生有恒之德,口不談道,而有所叩則端緒皆出。又言曾相日課數事,明日復然,日日皆然,雖造次無間。兩公所事不同,而志趣則一,言之者悚然,聽之者足戒。”
編年詩: 《正月十六日游虎邱》、《海上贈淩霞》、《寄懷莫丈友芝》、《黄浦江與友人别》、《北游詩五章》、《贈朱亮生采》、《與同年譚仲修劉子彝寘酒天甯寺》、《夜飲》、《大沽口》、《大沽口南北岸礮臺行》、《贈龔生記異》、《精舍夜坐效柳儀曹》、《擬豔歌》、《效孟東野》、《書寶山蔣劍人集後》、《聽同年生錢蔚也彈天問之操》、《鄧完白山人石交圖》、《登西林寺塔 在婁縣 》(一作《和諸子登陟西林寺浮屠》)、《陸士衡故宅 今爲寺,在谷暘門内 》、《發雲間晚泊宕口》、《訪虚谷上人不值》、《游南園獨酌菊花下至暮始歸精舍》、《南匯沈村有少男少女遇兵相殉以死者村之父老來求詩》、《吴郡王節母家戒題後》、《送高伯平先生游淮上》、《讀袁康沙船歎歌以贈之》、《偶述》、《題同縣王丈永錫桐江舊隱圖》、《鹿溪張節母古井盟心圖》、《滬上竹枝詞》、《題公之束校經圖後》、《月銀糊窗以小詩戲謔爲虐》、《秋士以蔣迂石所畫槑花索題書二律》、《題王烈婦事狀》(佚)、《□崔顥孟門行一首》、《戊辰歲暮滬瀆雜詩四首》。
編年文: 《送高子之淮安遊詩叙》、《上湘鄉楊撫部書》(前辱賜書)、《致薛慰農觀察書》(門人昶謹於初十日由淞返滬)、《致薛慰農書》(日聞行旌已抵杭郡)、《性理論》(佚)、《與應寶時書》(前獲賜書並通商條約)、《桐城方存之先生文集識後》(一作《方存之所著古文跋》)、《與譚獻書》(米鹽淩雜)、《上房師江夏王大令書》(自違膝席)。
【時事】洪鈞、陶模、許景澄、沈善登、聯元、王鵬運等人中進士。捻軍失敗。左宗棠率軍西征。林樂知主編《中國教會新報》創刊,後改名《萬國公報》。
蔡元培生。徐乃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