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鷟 (約六五八—約七三〇),字 文成 ,號 浮休子 , 唐 深州 陸澤 (今 河北 深州 )人。史稱其「聰警絶倫,書無不覽」, 唐高宗 上元 二年登進士第,以對策見稱,考功員外郎 騫味道 稱讚他「天下無雙」。釋褐,授 岐王府 參軍。此後又應下筆成章及才高位下、詞標文苑等科,凡八應舉,均登甲科。歷 襄樂 尉、 洛陽 尉、 長安 尉,遷鴻臚丞。四次參選,判策均爲最優, 員半千 評價其文云:「 張子 之文如青錢,萬簡萬中,未聞退時。」時人目爲「青錢學士」。 武后 證聖 年間,爲御史。因個性褊躁,不持士行,爲 姚崇 等官員所惡。 玄宗 開元 初年,御史 李全交 彈劾其語多譏刺當朝,敕令處死,後免死配流 嶺南 。刑部尚書 李日知 上疏救之,追敕移於近處。數年,起爲 龔州 刺史,後入爲司門員外郎。年七十三而卒。其生平事跡附見 舊唐書 卷一四九其孫 張薦 傳。 張鷟 下筆敏速,著述尤多,天下知名,史載 武后 久視 年間,太官令 馬仙童 陷 突厥 , 默啜 曾專門問 張鷟 近况, 新羅 、 日本 等國使人入 唐 ,也多求其文集攜歸。他的著作,據 唐 人 莫休符 桂林風土記 記載,有 雕龍策 、 帝王龜鏡 、 朝野僉載 等二百卷, 雕龍策 、 帝王龜鏡 均已不存,此外尚有 龍筋鳳髓判 四卷、 遊仙窟 一篇傳世。
朝野僉載 是 張鷟 撰寫的一部重要筆記,其中記録的朝野史事對於研究 唐代 歷史、文化、文學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歷來受到學者重視。
朝野僉載 原本,據 崇文總目 、 新唐書 藝文志 著録爲二十卷, 宋 人尚得見其書,大約 元 末 明 初亡佚。目前通行的 明 陳繼儒 刻 寶顔堂秘笈 所收六卷本(以下簡稱「 寶顔堂 本」),乃是後人從 太平廣記 中輯出 [1] 。 太平廣記 引 朝野僉載 文字達四百餘條,是 朝野僉載 輯佚的堅實基礎,除此之外, 酉陽雜俎 、 資治通鑑考異 、 類説 、 紺珠集 、 説郛 等亦曾引用 朝野僉載 文字,其中部分内容不見於 太平廣記 ,輯本也未曾利用,缺漏尚多。而且輯本工作態度較爲粗疏,不僅竄入衆多 廣記 所引他書文字,在文字校訂等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因此,考慮到輯本所據之 太平廣記 原書尚存,筆者決定重新輯佚,最大限度地搜羅現存佚文,並根據衆多善本進行校訂,希望能够整理出一部超越前人的全新輯本。
在輯校過程中,筆者發現此前學者探討所據均爲輯本,較少對原本面貌進行探討,産生了不少誤解。因此,本書 研究篇 著眼於 朝野僉載 一書的原貌:首先,通過對其流傳版本的系統梳理,釐清其流傳過程,找尋原本流傳綫索;其次,以現存佚文爲綫索,對 朝野僉載 原貌進行探索,包括 宋代 書目中著録的 朝野僉載補遺 一書與 朝野僉載 之間的關係、原書分門兩個主要方面;第三,通過 僉載 相關文字與 舊唐書 五行志 的對比,發現二者之間有同源關係,即均源出 唐 國史,糾正因此書多諧謔荒怪之談導致學者對其史料價值的誤判。
本書研究成果,都是在輯校過程中通過文本細讀所得,有利於更加準確地認識 朝野僉載 這部書,也能反過來指導整理工作。
[1] 余嘉錫 四庫提要辨證 , 中華書 局二〇〇七年版,第一〇二四至一〇二五頁; 趙守儼 朝野僉載點校説明 , 朝野僉載 , 中華書局 一九七九年版,第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