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到处生机盎然,生命是自然界中广泛的存在。其中,以人类的生命最为完美。
那么,什么是生命?虽然我们身在其中,并且是拥有生命最高形态的主体,但要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准确的概括,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这首先要对“生命”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人类对于自身以及视线所及的生命现象的探索,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过。
在至今25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先贤大哲,他们在各自的学说中对生命问题做出了最早的探索。例如佛陀关于生命感悟、禅修和因果轮回的教导;老子关于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生哲理的阐述;孔子关于仁爱和生与死等方面的论述;柏拉图关于史前文明亚特兰蒂斯的探索与揭示;耶稣以“爱”为核心的言传身教和死而复活的展示,等等,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在《柏拉图对话录 克里提亚篇》中指出:
亚特兰蒂斯岛是位于大西洋附近的一个岛屿,离地中海的入口不远。在他们的国王的统治下,技术先进的亚特兰蒂斯征服了欧罗巴,远达意大利,直到非洲的埃及边界。但是爱好自由、治理良好的雅典人击败了这些亚特兰蒂斯的闯入者,并且拯救了地中海人民,使其免受外部统治。战争胜利后,亚特兰蒂斯岛在地震中被摧毁。
书中还对亚特兰蒂斯的位置、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做了详细描述。由于他们当时叙述的是9000年前的故事,许多人表示怀疑。但其后包括近百年来的海底探查发现,都证实了这些是真实的历史。
图1-2 柏拉图(前427-347年)及其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城局部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生命的探索实现了更大飞跃。18世纪德国思想家康德关于心灵与世界关系的论述;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形成的《物种起源》,从遗传、变异、生存竞争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与发展,以“进化论”的学说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进入20世纪中叶,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埃尔温·薛定谔所著的《生命是什么》,
则成为系统探讨生命科学的开创性著作。
作为物理学家的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角度,阐述了生命的原子、分子构成,细胞的遗传、变异等生命现象;以及从生物新陈代谢、吸取能量维持生命,到进一步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生”等重要论断。
“熵”是物理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可以检测的参量之一,其物理意义是表明某体系中秩序状况的度量,例如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的过程就是增熵。薛定谔指出,生命的典型特征是:
当它继续“做某种事情”,运动,与环境交换物质等等的时候,而且可以指望它比无生命物质在类似情况下“持续下去”的时间要长得多。
作为一种生命体,增熵的极点是死亡;只有向负熵而生,循序而为,才可能相对长久地维持下去。
那么,生命自身还包含哪些重要因素?生命可以延续多久?对此,薛定谔进行了进一步归纳。他指出:
柏拉图和康德都不是科学家,但他们对哲学问题的热衷和对世界的浓厚兴趣都源于科学。……他(柏拉图)第一次设想了永恒存在的理念;他说,我们的实际经验仅仅是永恒存在的理念的影子,我们所有经验到的实在都源于它。
康德陈述的最重要意义并不只是在“心灵形成一个世界观念”的过程中公正地分配了心灵及其对象——世界——的角色,因为正如我指出的,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其伟大之处在于形成了这样一种想法,即这一个东西——心灵或世界——可以以我们无法把握且不蕴含空间和时间观念的其他形式显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我们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强行解脱出来。
薛定谔还提出了意识与灵魂的话题。他指出:
请允许我再做一些评论。意识从来不以复数被经验,而只以单数被经验。……意识或心灵变成“多”似乎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说。
它几乎立即就导致灵魂被发明出来,有多少个身体就有多少个灵魂,同时也导致了这样的问题:灵魂像身体那样会死,还是能够依靠自身而永远存在下去。
作为物理学家的薛定谔在阐述生命这个重大课题时,根据当时的科学发展并结合前人的思想,对于意识、心灵、灵魂以及生命是否永恒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虽然尚未得出结论,却已经明确提出了问题并显现出了自己的倾向。
另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对灵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灵魂是与自然界相连的。他指出:
我相信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精神性质,这种精神性质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动物的本能、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思想。这种精神性质是宇宙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灵魂的起源。
灵魂是我们身体之外而存在的东西。它不是物质的,而是更高层次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够研究灵魂,那么它的存在就可以被证明。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灵魂是否存在,或者探测与灵魂有关的自然现象。
他还说:
我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知晓和窥探现有世界的神奇结构,能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显示于自然之中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哪怕只是极小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些论述都为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3 薛定谔(1887-1961)
图4 爱因斯坦(1879-1955)
进一步深入揭示生命的奥秘,需要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跟进。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宇宙学、量子力学、遗传医学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更值得提出的是,以医学催眠、“通灵”等方式,获取高维度生命体的传导,揭示了大量过去闻所未闻的有关生命乃至宇宙的信息,解开了自古以来的诸多谜团,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对此,请看下面若干实例。
爱德加·凯西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从六七岁起就能看见异象,例如能看到一团光中的“天使”,看到刚去世的“人”(灵魂)并与之交谈等等;成年后,他在被催眠的状态下,曾为无数的疑难病人指出了病症所在,并且按照他说出的治疗方式得以疗愈。当他自己患病在清醒的状态下束手无策时,却通过催眠提出治疗方案轻松治愈。为了更方便帮助他人看病,他还在朋友的资助下专门建立了“凯西医院”。
除了治疗,凯西在被催眠的状态下,对于诸如生命、上帝、宇宙等方面的问题都有许多解读。他一生的解读形成了数万份档案,现仍保留在美国的凯西图书馆中。他的追随者于1931年成立的“探索与领悟协会”,利用这些解读资料编辑出版了《生命之河》《探索上帝》《沉睡的先知》等著作,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图5-6 爱德加·凯西(1877-1945)
布莱恩·魏斯的《前世今生》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神经科医生魏斯为焦躁症患者凯瑟琳进行了催眠治疗。魏斯在接诊凯瑟琳之前,二人并不认识。在对凯瑟琳多次催眠治疗的过程中,凯瑟琳不仅清晰地说出了她自己80多次生命轮回中的诸多事情,并在问及魏斯医生的私人情况时,对他的家世和个人的一些经历做出了准确的叙述,令医生本人目瞪口呆。此后,魏斯根据这些催眠资料,整理并出版了《前世今生 生命轮回的启示》一书,
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有关灵魂和生命轮回等真相。
美国灵魂学大师、探索人类意识进化的先驱者罗伯特·艾伦·门罗(1915-1995),以自己大半生的实践,证明了灵魂不仅在人死后继续存在,而且人在正常生活中也可以实现灵魂出体!他将自己的经历整理出版了《出体旅程》《灵魂出体》《终极旅程》三本书,还首创了以研究和体验灵魂出体为主要方向的“门罗学院”,通过营造适宜的环境和音乐引导,使数百名参与者实现了灵魂出体。
图7/8/9 门罗先生的著作:《出体旅程》《灵魂出体》《终极旅程》
出生于加拿大后迁居美国的奥瑞利亚·露易丝·琼斯(1940-2009),经过通灵与实地考察,撰写了《地心文明桃乐市》(三册),记述了史前的利莫里亚文明在陆沉之前,部分利莫里亚人由位于南太平洋的姆大陆转移到地球的内部空间建立地心文明的故事。
出生于法国的米歇·戴斯马克特于1972年移居澳大利亚。在澳生活期间,他应来自“海奥华星球”的外星人邀请,乘坐宇宙飞船到该星球生活了十天;返回后,于1989年出版了《海奥华预言》一书,详细介绍了自己此行的经历和所见到的海奥华人的生活状况。
欧米娜·欧涅克在孩童时自金星来到地球,经过在西藏适应一段时间后进入美国生活,经历坎坷。成年后,她先后出版了《我来自金星》《金星天使别哭》和《金星天使启示录》三部纪实著作,并通过演讲等方式介绍金星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类生命的秘密,在美国乃至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还有以“通灵”的方式获取的更高维度生命存有传导信息形成的《一的法则》、
《与神对话》、
《重返列木里亚》
等著作。其中,来自距地球数百光年的爱莎莎尼星人“巴夏”(
Bashar,意思为“信使”
),借助美国人岱罗·安卡的身体,采用集会的方式,直接用英语向群众传导包括宇宙运行规则、生命真相等信息,现场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至今已30多年,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图10 巴夏的通灵人岱罗·安卡
图11 赛斯(画像)
还有由美国女作家珍·罗伯兹(Jane Robers)传导的赛斯书,是一套系统阐述多次元世界的灵性资料。据罗伯兹记述:
1963年9月的一个晚上,当我正在写诗时,突然间我的意识离开了身体,而一些惊人且新奇的概念如弹雨般地轰击我的心智,在回到我的身体之后,我发现我的手已自动写出了一篇东西,解释了其中许多的观念,这篇东西甚至还有个标题——《物质宇宙即是意念的建构》。
传导这些资料的,就是一个叫赛斯的“人”——他自称是一个“能量人格元素”,曾在地球多次轮回,如今已经不需要物理身体;此后四十多年来,赛斯通过罗伯兹传导的资料形成了数十部书,其内容包括物质、时间、实相、“神”的观念、健康及转世等等。
上述简单介绍的资料,极大丰富了可供生命探索的宝贵内容,因而被本书尽可能地吸收。那么,这本小册子给读者提供了哪些关于生命课题的新的信息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是由物质与意识这两大方面构成的。其实,说到底,意识也是物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指出:
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
图12 施一公
本书所引述的卡尔良量子数位相机拍摄到人体脉轮及其在不同情绪下体周光晕的变化,以及人在表达意愿时投射出的超微物质流,也证实了意识的物质存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宇宙组成的一部分,生命也是物质的存在。而“存在是永恒的”!
“存在是永恒的;因为有许多法则保存了生命的宝藏,而宇宙用这些宝藏装饰了自己。”
生命就是这样的永恒存在。
稍具体些说,以地球人类为例,生命的构成主要由宏观物质的身体和微观物质的“灵魂”构成;宏观物质的身体会死亡,而作为生命本质的灵魂不会消失。
人类大量生死轮回的实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量子力学的发展,则进一步验证了“生命永恒”的结论!
根据相关资料,在我们可见的宇宙中,意识与生命的存在至少可以分为八个层次。
其中,第一密度包括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第二密度主要指植物和动物;第三密度就是现阶段的地球人类。
其实,用“密度”、“维度”、“次元”等来表达宇宙中的层次,只是一个近似的词语;这里所说的“八个”密度也只是个大概的尺度,因为宇宙中意识与生命的层次是无法计算的。
“Ra”在解答密度这个词时是这样说的:
最接近的比喻是音乐,你们西方的音阶有七个,如果你愿意,第八个音阶开启一个新的八度音程。
在我们与你们共享的这个伟大的八度音程中,有七个音阶或密度,在每个密度中又有七个子密度;在每个子密度,又有七个子子密度;……以此类推以至无限。
按照上述资料,就可以了解到我们地球人类在宇宙生命中的位置了——我们人类仅仅高于“无生命”的地、水、火、风,和“低等生命”的动植物而居于第三层次;也会理解密度的无限性。例如只要看看第二密度中种类繁多、层次高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就可想象到了。
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宇宙的层次,自然就会推导出:宇宙中一定有一个层次最高的源头“造物主”!它的能量最高,充满神奇色彩,又被称为“上帝”、“长生天”、“老天爷”、“一切万有”等等。
关于对神灵、造物主是否存在的研究,据一份资料介绍:
联合国多年前曾以世界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一项调查,针对300年间的300位著名科学家调查是否相信有神。调查结果显示,300名科学家中,除38位因无法查明信仰不计算外,其余262名中,相信有神为242人,比例高达92.4%。
为什么这么多的科学家都相信神的存在?难道科学的终点真的是神学?其实大多数科学家与薛定谔关于“熵”和“秩序”的分析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研究中会发现:宇宙的构成如此完美无瑕,运行如此精密有序,必定有一个能够创造并驾驭这一切的最高能量体的存在。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一次演讲后回答问题时所说的:
你问我有没有上帝,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人的形状,那么我想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你问的是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这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我是谁?来自哪里?最终将向何处去?这也是“生命”这个课题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前面谈到的生命构成,也提到了生命的永恒和轮回,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本质。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一次次来到这个物质社会中?由此自然涉及生命的意义。对此,本书主要归纳为三点,即体验、创造和觉醒。
体验,也可以说是生命的主要目的。对此,在前面提到的《与神对话》中,“神”明确指出:
所有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你和所有活着的东西体验最完满的荣耀。任何其他你所说、想或做的事,都是附带在这个功能中。你的灵魂再也没有别的事要做,你的灵魂也不想要做任何别的事。
这个目的的神奇是在于它是永无结束的。
作为生命的目的,体验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极其丰富多彩。而从低向高的体验,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历程。在一个记述新生灵魂旅行的故事中,小灵魂的体验从第一密度的水、矿石,到第二密度的植物动物,充满了传奇色彩。
另一位通灵者朵洛莉丝·侃南,则通过催眠验证了这一点:
我催眠过前世是石头的人,他说他的生命好缓慢。
我对身为石头的一生能学到什么感到好奇,他告诉我,他学到了什么叫『限制』。万物都是能量,只是土壤和石头以较低的频率振动。但最终,我们都会进展至更高的频率。
读到这里,对于我们为什么来到地球体验可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处于第三维度的地球,一方面是富饶、壮丽,充满了欢乐幸福;另一方面也充斥着奴役、暴力和战争,随时可以见到痛苦与无端的死亡。而这正是生命可以获得丰富体验的理想环境所在。
创造,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力量源头。宇宙赋予了每个生命以自由意志,因此创造就成为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体验方式;觉醒,则是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自己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升华,就是生命个体能量振动频率的提高,生命整体从低维度向高维度提升,实现生命的飞跃。由此可以回答我们最终将向何处去的问题。
生命的能量或层次的提升,是依照宇宙中的循环法则进行的。循环不是原地绕圈,而是螺旋式上升。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追求丰富的体验,也一直在通过体验和创造来提高自身的能量,最终回归源头。这个过程,就是生命不断升华的过程。
生命的升华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修为和努力,同时也会随着环境的提升来获得。目前地球正处于维度上升的大转变过程中,这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万载难逢的好时机,借助这个东风实现生命的升华,是人类的最佳选择。或者说: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相当比例的人,就是为了投身这次大转变而来到地球的。
地球的大转变,是地球随着太阳系、太阳系随着在昴宿星的中心大太阳旋转运行中,以约2.5万年为一个周期的自然过程。在这个周期中,旋转的轨迹并非正圆形,而是椭圆形的,即在这2.5万年中有一个节点距离中心大太阳最近;每逢第三个周期时(约7.5万年)还会有一个大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接收到中心大太阳的能量最高,因而引起我们这个太阳系整体维度的上升。
根据资料:按照地球上的时间,这次转变的节点是从1975年至2025年大约50年的时段。这就是20多年前在世界各地传说的“2012”现象的由来。目前(2023年)太阳系正处在这个大转变周期节点的末期,转变也正在进行之中。近年来地球上频繁发生的高温、大火、洪水、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千百年难遇的“反常”现象,就是地球转变的表现;而更剧烈的变化,包括人类的身体、意识和社会层面的变化,也正在进行之中。
宇宙赋予了每个生命以自由意志。但是,在第三维度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了各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实现。维度上升的大转变不仅会使地球的面貌和人类的身体发生变化,人类社会也会随之发生重大改变。例如无代价宇宙新能源的充分涌现,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货币的消失,贫富差别和战争根源的消除,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机器功能削减乃至消失……总之,人类生存的各种障碍将逐步消除。届时,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通过这次大转变,《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个著名的论断就会变成现实!
以上这四个方面,对于生命这样重大的课题来说,仍是很粗略的认知;但与此前相关的研究成果相比,是不是有所进展呢?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例如在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中提到的有关心灵、灵魂和生命是否永恒等问题,如今在高维生命的传导下,都变得清晰起来,有了明确的答案。
上述结果表明:是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正在发生的地球维度上升和生命升华的现实,揭示出了更多的有关生命的秘密。在这样新的环境、条件下,笔者在这本小册子中所能做的,就是将不断披露出的新材料尽可能地筛选、汇集起来,呈现给读者。对此,就像中国企业“农夫山泉”一句广告语所说的:
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笔者所为也正如此。
以上作为“漫谈”生命的开端,理应对“生命”这个命题做出一个简要的概括或定义。定义不敢想,在此谨提出一句可供讨论的文字,以抛砖引玉:
生命是宇宙中独立的具有创造性的能量体。
看到了上面这些介绍,有些读者可能会提出:展示这些有关“上帝”、“灵魂”、“神灵”等内容,是不是宣传宗教的“有神论”,违反了唯物主义的原则?对此,有必要再做一些说明。
诚然,上面的一些词语和内容,确实涉及了宗教或“有神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回答的吧!
作为一名影响深远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指出:
科学从不强加任何东西,科学只是陈述。科学的目的只是对其对象做出正确而恰当的陈述。科学家只强加两种东西,即真理和真诚。
关于如何认识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涉及到的宗教问题,他进一步指出:
我现在谈的是宗教而非科学——不过,这种宗教并不是与科学对立,而是得到了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的支持。
也就是说:对于宗教中的某些问题或提法不能一概抹杀,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得到科学研究验证的。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的确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就学期间,虽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钻研不深,却也是系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并坚信不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涉猎了“生命”这个课题之后,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对“神”、“灵”的认识就是如此。
其实,“神”或“灵”是古人基于对更高层次生命体不完全理解而心怀敬畏的表述。以现在的物理科学尤其是量子力学来分析,宇宙万物包括生命本身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所谓的“神”,只不过是能量层次更高的生命体;灵魂也只是量子纠缠的一种表现。宇宙为一,我们的生命是宇宙主体的一部分,我们身体的灵性部分就是高维生命的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是神,就是上帝!这不是狂妄,也不是渎神,而是依据科学发展和大量事实揭示出来的真相。与神合一,就是真正实现身心灵的合一。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由于时代所限,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对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阐述,但今天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在新发现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并非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恰恰是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表现。
孕育生命的宇宙,壮丽无垠,令人由衷赞叹!而生命又是宇宙中最璀璨的精灵。宇宙既是生命的依托,也是生命所创造的杰作。笔者虽非科学家,对物理、化学、生物等与生命相关的科学只是略知一二,但面对生命这一严肃的话题,尽管是“漫谈”,也不敢稍有造次,只能以真诚、谦卑之心,坚持实事求是,言必有根,谈必有据,运用充分的事实来加以陈述。
因个人能力及占有资料有限,如能通过这本小册子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足矣!
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