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自开元九年秋到济州司仓参军任上,至开元十四年暮春回长安,共四年半时间。王维在济州交游很广,可考者大都是道士、隐逸、贤者、庄叟,并有诗赠答。王维在公事之余,有一次到济州附近的赵叟家做客,受到赵叟的热情款待,看到赵叟的生活,写下了《济州过赵叟家宴》:
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余。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
济州是王维第一次去,在赵叟家赴便宴,当不会在他刚到济州就任的头一年。王维头年到济州就任时已是秋冬,诗写的是秋收后的季节,可能写于开元十年(722)后。赵叟的生活情趣很像归隐后的陶潜,诗也很像陶潜的《饮酒二十首》之五。显然,王诗是受了陶诗朴素风格的影响,陶潜其人实际也是后期王维陶醉山林的偶像。赵叟不是一般的农夫,像是一位失意的读书人。所以,他“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乐于过着忙时“荷锄修药圃”,闲时“散帙曝农书”的恬淡闲适生活。从诗里写的不同季节与赵叟对他的热情而又自然的接待看,二人非一般交往,倒很像孟浩然《过故人庄》诗里写的故人。
王维早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多,他与道士也有交往。在济州时期,他曾到过东岳泰山,访问过东岳的焦炼师。写过《赠东岳焦炼师》:“先生千岁余,五岳遍曾居。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赠焦道士》诗,大约也写于这一时期。
两首诗里写的焦炼师、焦道士疑即一人,是云游五岳三岛、行天缩地、法术高超的道士。从前一首诗写的东岳山松流泉的环境看,王维是亲去东岳的;从询问樵客的诗句推测,王维只是慕名造访,不一定见到了这位游踪不定的焦炼师。
王维在济州时期,可能听到当地传说,或者亲访过少年任侠、解甲归田、遁世东山、晚节为儒的崔录事,使气公卿、论心游侠、中年不得志、谢病客游梁的成文学,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的“老泉石”郑公,以及“安丘樊”霍子等四位贤者,写下了《济上四贤咏》三首诗。
因为宦途的遭遇、生活的变化,王维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仅使得他的诗的取材已有别于青少年时期,即便同是写游侠的诗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少了以前歌颂游侠豪爽义气、为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增加了愤世嫉俗、解甲归田的思想。
这个时期,在公事之余,他除了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游历过一些地方,还到过郓州城,游过郓州、汶水一带。他看到了汶阳之田的丰饶富庶,感受了圣人之乡的文明风化,见识了郓州的风土人情和城市的繁华昌盛、行商客旅的交通往来,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郓州城里的酒楼旗亭,说不定王维游郓州时还在这里饮过酒哩。
王维还到过东阿县,游过县南二十余里的鱼山。鱼山一名吾山。鱼山的传说、古迹不少。有名的《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迫冬日。”汉魏时曹操的儿子曹子建每登鱼山俱表终身之志,死后埋在鱼山之下。王维是颇有才华的诗人,与曹子建的情况近似,又慕子建诗才,到郓州怎会不到鱼山看看呢?王维到鱼山谒神女祠,听到一个美丽的传说:济北郡有个才貌兼备的青年叫弦超,魏齐王曹芳嘉平年间,有神女成公智琼下降,与弦超相敬慕。有人怀疑他们有奸情,把这事告诉了监国,监国诘问弦超时,弦超把实情告诉了监国。于是智琼与弦超断绝了来往。五年以后,弦超出使将到洛西去,经过鱼山,看见前边的车马行人很像智琼。弦超赶上前去一看,果是智琼,乃复旧好,同赴洛阳。王维有感于鱼山神女与弦超纯真爱情的传说,写下了《鱼山神女祠歌》二首:
《迎神曲》:
伏坎击鼓,鱼山之下,吹洞箫,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陈瑶席,湛清酤。风凄凄兮夜雨,神之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送神曲》:
纷进拜兮堂前,目眷眷兮琼筵。来不语兮意不传,作暮雨兮愁空山。悲急管,思繁弦,灵之驾兮俨欲旋。倏云收兮雨歇,山青青兮水潺湲。
神女智琼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能为百姓赐福的善良之神。诗中形象细腻地描写了群众祈神的场面。《迎神曲》写神女未来时人们渴望的心情和迎接神女的情形。《送神曲》写神女将去和去后的情景。诗可能是王维开元九年谪济州时,看到了农民祈神求雨和听到神女的传说有感而写,反映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农村的风俗。表现出诗人丰富熨帖的感情,关心农事、体恤百姓疾苦的思想。
王维诗文里多次提到汶阳,自称“汶阳客”,除了说明他生活在这里几年外,更可以看出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这块土地给予他生活上的滋养,被谪远州的安慰,天伦的乐趣,使他忧闷空寂的思想得到了充实。
王维还到过贝州的清河,清河以临清河水得名。一次他由济州出发,向西北到清河县城去,路上看到了清河一带的景色,有所感写了一首《渡河到清河作》诗,以纪其行: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短短几句,把他泛舟大河看到黄河水天相接、雄浑无涯的气势,繁盛热闹的城镇和依稀可见的秋田,浮现在读者眼前。结联流露出诗人在水天浩渺的大自然里,孤舟只身,回首遥望故乡而不见的离乡之情。
开元十三年(725),王维在济州与祖咏会晤,有《喜祖三至留宿》:“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祖咏有《答王维留宿》:“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默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从王维诗“积雪带余晖”,知二人相会在这年初冬;从祖咏诗“四年不相见”看,二人从上次在洛阳相会到这次会于济州已相去四年,四年前即开元九年,二人在洛阳相会是秋天,时间正好四年多一点。由此也可了解,王维自开元九年赴济州一直未西归,更未与祖咏、他的母亲崔氏和弟弟妹妹见过面。那次会晤后,祖咏到颍水畔嵩山之阳隐居读书了。这事王维开元十一年在“济州官舍作”的《赠祖三咏》里记载颇为清楚:
蟏蛸挂虚牖,蟋蟀鸣前除。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高馆阒无人,离居不可道。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谁有近音信,千里阻河关。中复客汝颍,去年归旧山。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仲秋虽未归,暮秋以为期。良会讵几日,终日长相思。
可见这首诗是王维惦念这位“结交二十载”“少为吟侣”的朋友而写。幼年时期的好友,又是在道路坎坷的远州相逢,确实难舍难分。所以,当祖咏离开济州东去的时候,王维一直送到齐州,写了《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两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在短短的四句诗中和盘托出。“如今不似洛阳时”,字面显豁,含意却深。不仅是地点不同,两人的思想和心情都有一个转折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他们的社会遭遇所造成的。所以,济州之贬,不仅使王维诗的内容起了变化,诗的风格也起了变化。
王维与裴耀卿始交在此时。裴耀卿于开元十二年十月出任济州刺史,开元十四年初离开济州。王维先裴来济,后裴离济。所以,他对这位上司的政绩和为人是了解的。裴耀卿奉诏调离济州时,济州百姓为他立了功德碑,碑文就是王维写的。王维在碑文的末尾就说:“维也不才,尝备官属,公之行事,岂不然乎!维实知之,维能言之。”这段话把他与裴耀卿的关系讲出来了。
裴在济州任刺史时,率领百姓排除水患,浚河修堤。皇帝下诏书改任他为宣州刺史后,他怕百姓情绪受影响,工程干不好,把诏书揣在怀里不宣读,暂不离职,继续领着百姓修堤,直到完全竣工,方发书宣言百姓,才离开济州赴宣州刺史任。王维写此碑文,不仅是终人之托,也是为裴耀卿事迹所感。王维在济州还写了一首《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诗:
高楼望所思,目极情未毕。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能赋属上才,思归同下秩。故乡不可见,云水空如一。
“西楼”,拟即郡城的西城楼。从诗人构思这首诗的立足点看,当写于济州时期。诗题中提到的那位使君五郎拟即州守裴耀卿。裴耀卿是一位“龙门则高,宾客不遗下士,非礼不动,出言有章”,礼贤下士的长官。他不仅喜欢诗文,也是出言成章的。王维与他同登此楼,举目有感,他写了一首“西楼望远思归”诗,王维才和了这首诗。两诗恐都是登楼遥望故里,从所看到的景物抒发思乡之情的。
王维在开元十四年寒食节前不久离开济州任所西归。寒食节的时候,王维已从济州到了广武城,写了《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从诗里提到的广武、汜水等地名看,他西归的路线大抵如他东去的路线。从“泪沾巾”句流露的情绪看,不似调回京师任官,倒可能是任满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