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了解财报分析的背景

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上市企业应该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以下简称财报)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其他应当在财报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报分析的内涵是指依据有效的、可靠的报表信息,利用合理有效的分析工具,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价。对财报进行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系统性、有层次的分析理念。不论是对报表间钩稽关系的分析,还是根据会计报表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行业分析,以及对企业战略进行前瞻性的分析,都是财报分析不可或缺的部分。

第一节 财报的框架

一、财报的概念框架

财报的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的简称,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次提出,并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并期望可以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在功能上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框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主要内容包括财报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原则以及财报等。财报输出什么以及如何输出,受此基本准则的指导与支配。

(一)财报的目标

财报的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报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是向财报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报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上述财报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受托责任观”,如资金所有者(委托人)对企业管理层(受托人)是否有效管理其资金进行评价和考核等;另一方面是“决策有用观”,如财报所提供的信息等是否有助于潜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是否有助于债权人做出借贷决策等。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兼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企业通过财报披露相关会计信息,《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以下八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居重要地位,可靠性充分体现了受托责任观的目标,相关性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目标。

(三)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有六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是与某一时点存量有关的静态要素。资产是企业资金占用的具体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企业资金的来源,包括由所有者直接投入的资金以及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资金由所有者投入,则形成所有者权益;资金向债权人借入,则形成企业的负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必然有资金运用(资金占用)的总额等于资金来源的总额,这一基本原理是建立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复式记账和试算平衡的理论基础。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是与某一时期流量有关的动态要素。

(四)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须同步进行、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会计要素的确认主要解决交易或者事项“应否确认、何时确认、如何确认”这三个问题。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即入账金额)“是多少”。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财报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报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作为企业经营业绩的透视,高度浓缩了企业纷繁复杂的各种交易与事项,为使用者提供可靠且相关的描述企业交易与事项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等呈列的信息。在我国,小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上市公司于2007年开始正式对外呈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2)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3)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的会计报表。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也称股东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5)附注是对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说明等。

二、财报分析的逻辑框架

要想做好财报分析,就要掌握企业制定的战略和报表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企业战略和财报分析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构建起财务报表之间的逻辑框架(财务报表间的钩稽关系),需要了解母公司和子公司报表之间的联系(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间的关系)等。

(一)企业战略和财报分析间的逻辑关系

关于企业战略,专家学者们对其的定义和认识有所不同。企业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将企业战略描述为“是一种应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并且努力地从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基础性技能”。

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而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又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财务报表的整体结构和具体项目都会反映出有关企业战略的信息。因此,合理的财报分析需要以企业战略分析为逻辑出发点,以确保企业财务决策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为了建立基于企业战略导向的财报分析,需要先对企业的战略进行分析,一般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

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需要结合企业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对企业经营存在的威胁与机会进行全面分析。当企业处在行业竞争环境中时,通常会选择三类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专业化战略。通过对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能够确定影响企业利润的动因及主要风险,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财报分析,正确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并对企业未来的经营作出合理预测。

企业间的财务决策和经济活动之所以不同,除外部环境不同外,还受到企业战略的定位及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的影响,因此每家企业的财报数据必然会体现出其选取的战略的特点。

(二)财务报表间的钩稽关系

对财务报表间的钩稽关系进行分析是一种更为注重对报表与报表间的关系、报表的结构、报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的财报分析思路。

首先,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产生的“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个会计主体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权益)的报表。资产负债表能够通过揭示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这些静态要素在某一时点的存量及结构,来反映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和股利分配能力,故资产负债表又名“财务状况表”。

其次,通过资产负债表的两个报表日(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比较,可以得到净资产总量的增减变动情况,再以净资产具体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反映净资产存量前后变动的具体原因,这就产生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也就是说,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变动情况的体现,资产负债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因此产生钩稽关系。

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包含三个项目:其一是企业在该期间的经营业绩——净利润项目;其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其三是所有者投入和减少资本及利润分配项目。其中,“净利润项目”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需要针对这两个项目的形成数量和影响因素单独编制一张报表来反映,并予以恰当的分类,相应地形成“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合计为“综合收益”,在此之上形成“利润表”。因此,在排除所有者投入以及减去资本及利润分配项目后,利润表用来解释期初与期末净资产变动的其他原因,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因此产生钩稽关系。

企业的投资者关心的是利润表呈现出的经营业绩,企业的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还关心企业的短期债务清偿能力。企业债务到期时,用来清偿短期债务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含现金等价物),需要一张报表来反映影响企业期初与期末现金变动的具体数量及原因,于是就形成以现金流入和流出为编制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即“现金流量表”。

财务会计的应计基础由于采取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收入与费用,这与企业现金的实际流动在时间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可以补充利润表的信息,于是,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产生钩稽关系。

(三)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间的关系

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报表。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如何正确地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得出与决策相关的实质性信息,掌握企业经营的基本脉络,以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对上市公司的财报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构成。如果上市公司有对外股权投资,并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那么上市公司作为母公司、被投资单位作为子公司,与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组成了企业集团,对外披露的报表包括母公司编制的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其中,合并报表是对母公司个别报表和所有其能控制的子公司的个别报表进行调整和抵销处理之后合并而成。个别报表反映了母公司及子公司各自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合并报表反映了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如果没有合并报表,只提供母公司个别报表,大量有价值的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信息就不会被公开披露,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信息只是简单地体现为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母公司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那么,对于投资者等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财务报表的参考作用将会降低。因此,投资者依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评估其投资价值时,应该主要使用合并会计报表。

本书选取上市公司A企业为案例,对其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报)进行分析,以挖掘更多的企业经营信息。信息披露媒体包括《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等;登载其年报的为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所属证监会行业分类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类。分析该企业年报时,重点分析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从略。

第二节 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一、商业模式概述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业模式”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成为众多企业家以至学者纷纷探讨的热门概念。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模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众多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时考量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大环境下,商业模式理论逐渐产生并日臻完善。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商业模式”一词源自英文词组“Business Model”,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国外学者的论文中,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商业模式”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尽管商业模式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但商业模式的概念难以得到统一的界定,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商业模式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一直处于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很多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难以做出统一的准确解释;其二,商业模式涵盖的范围较广,贯穿企业从取得资源、产出产品、打入市场以及售后反馈的商业全过程。此外,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收入分配、产品研发、客户管理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也都属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范畴,研究角度多样使得对“商业模式”一词进行统一界定变得更加困难。

在综合各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了解企业复杂多样的经营活动,分析其各自经营的不同特点,找到众多企业经营活动背后本质的东西,这种本质的东西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能力、顾客等各个要素的整合,涵盖众多经营领域,适用于所有企业。可以认为,无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生产的产品有何不同,都存在一个统一的目标,即“价值创造”。这里所说的价值创造,指的不仅仅是企业经济价值这一层面,还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等层面,如果脱离价值创造这一目标,企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基于价值创造角度,商业模式的概念可以大致表述为“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逻辑”,也就是说,商业模式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经营活动所构成的系统,这一系统按照一定的逻辑运转,最终目的为价值创造。

(二)商业模式的特征
1.经营的可持续

商业模式的特征之一是要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其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可持续经营是指通过商业模式,企业可以实现持续盈利。企业的经营逻辑之所以能够形成商业模式,一定是在持续盈利的基础上的,当某种经营逻辑能够使企业持续盈利时,随着规模的扩大,这种经营逻辑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一种商业模式。其次,持续经营也表现为商业模式的持续完善与创新。企业若想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离不开商业模式自身不断的完善与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包括经营活动中某一环节的改进,甚至是对原有经营逻辑的重组,在经营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调整都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

2.体系的系统化

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实现价值创造的逻辑体系,根据这种逻辑构建出的体系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组成商业模式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连通、互为支撑,构成内在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系统化体系,以实现其价值创造。该体系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自身的定位、目标客户群以及市场份额等。

3.资源的最优化

商业模式能够有效整合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具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特征。作为一种有着内在逻辑的系统化体系,商业模式具有整合并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它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愿景以及客户的倾向性对拥有的资源进行配置,并寻求资源分配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行,稳步成长。

二、国内商业模式研究

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在吸收借鉴国外学者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国内学者关于商业模式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运营类和战略类两大类。

(一)运营类商业模式

在运营类商业模式的观点中,企业的运营结构通常被表示为商业模式。这一观点的重点在于阐述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这一目标,对经营活动的内部流程及环节进行了怎样的设计和构造。该商业模式涉及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产成品或所提供服务的交付方式、内部运营流程、生产环节管理、所持资源分配、技术支持以及售后保障等。

运营类商业模式更关注分析及重塑企业的经营过程,借由深入剖析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来解读企业的运营机制。例如,学者李振勇于2007年提出,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完善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运营机制,该机制能有效整合经营活动中的有关因素,使经营活动实现效率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达到持续盈利的目标。

(二)战略类商业模式

在战略类商业模式的观点中,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宏观方向被表述为商业模式,该模式涉及企业的组织形态、市场定位、发展机遇、增长态势、竞争优势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在研究此类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的变量主要有价值创造、差异化战略、利益相关者选取、企业愿景、互联网与合作伙伴等。

战略类商业模式通常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衡量商业模式的形成与创新,以实现企业价值作为商业模式的目标。例如,2007年,学者朱武祥、魏炜提出:企业业务活动系统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应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在该理论下,商业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制定企业的战略,此外,还考虑如何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的联结和共赢。他们提出,完备的商业模式应当具备企业定位、业务体系、核心资源能效、获利模式、现金流结构以及价值实现六个维度。

三、商业模式与财报分析

(一)商业模式的信息披露

商业模式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财务信息的列报。因此,分析在财务信息披露中被纳入商业模式的内容,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剖析企业的价值动因,加强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风险等关键要素的理解。

2013年,国际综合报告理事会(IIRC)发布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强调,商业模式信息披露对利益相关者有重大意义,并将商业模式列为综合报告的八个内容元素之一。2016年,我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提出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须在年报中正式披露商业模式这一要求。2018年,挂牌企业半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模板中详细给出了商业模式信息披露的参考格式,要求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第一部分——经营分析中披露企业的商业模式:简要描述企业目前所处行业、主营业务、产品或服务、客户类型、关键资源、销售渠道、收入来源等情况,并说明商业模式各项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A企业2020年年报中的第四节为“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该节内容提到——报告期内,企业围绕既定战略,同时结合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并落实以下工作:聚焦自有品牌建设,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推动提升家用服务机器人新品类营收占比;延展其产品线,为品牌发展注入新动能;布局商用服务机器人。

(二)以商业模式为背景进行财报分析

财报反映的是企业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经济活动,而商业模式可以大致表述为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逻辑,二者都与企业价值有一定的相关性。

从商业模式来看,企业在各自的商业模式下进行价值创造,其盈利方式与重点也各不相同,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即便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由于各自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报表也会体现出不小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份报表,以不同的商业模式为前提进行分析,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可以说,不同的商业模式会使报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数据表现。因此,在对企业的财报进行分析时,以商业模式为背景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活动会更加准确明晰。

从财报的目标来说,如果基于“受托责任观”这一角度来分析财报,在商业模式背景下分析财报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及作用,即管理者以何种方式以及经济动机使用或处置资产、持有或转让债务。而如果基于“决策有用观”这一角度来分析财报,将商业模式与财报分析相结合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商业模式的整体把握,使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在分析财报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方式以及利润获取情况,掌握价值增减变动及流转过程,准确地通过现金流的情况来判断风险系数,使得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综合来看,在对商业模式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财报分析,不仅能够更加清楚地判断企业的财务特征,还能够判断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1.判断财务特征

在实际经营中,因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同,财务报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比如,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采用计划生产、降低库存的JIT(准时制生产方式,也称无库存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其库存周转率很高;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大多采用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在财务上的特征就会反映为坏账准备较高。此外,有的企业依靠高速周转率盈利,有的企业依靠较高的毛利润盈利,有的企业依靠杠杆盈利……总之,各自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大多数商业模式都有较为显著的财务特征。

以苹果公司为例,该公司所采用的轻资产商业模式对其财务报表的特征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苹果公司作为轻资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经营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式:通过大规模外包简化生产,有效利用供应商的无息融资,并购有技术优势的小公司来构筑高科技壁垒。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潜在地影响了财务报表的表现,使财务报表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轻资产模式特点,主要表现为:存货周转速度和资金周转速度较快、现金储备及营运资本较高、经营现金流及广告研发费用较高、存货及固定资产占比较低以及净利润较高等。

显然,商业模式与财务报表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的了解,能够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2.财务信息可比性

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我们经常采取对不同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横向比较这一方式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在以商业模式创新著称的新经济时代,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营业态发生较大变化,我们仅通过企业名称及其主营业务,很难判断哪些企业属于同类型可比企业,单凭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无法判断哪些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关联性最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明确:该选择哪些主要财务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在此情况下,需要采用表外信息与财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财报分析的需求,而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能够起到整合表外有价值信息的作用。通过对不同企业商业模式的比较,可以确定企业的哪些财务信息具有可比性,比如,如果按照性质划分,腾讯和Facebook都属于运营社交平台的企业,但在收入来源与利润方面,腾讯的盈利主要来自网络游戏,而Facebook的盈利则主要归功于网络广告,二者虽然同属社交平台,但商业模式迥异,因此两家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不高。

以蚂蚁集团为例,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蚂蚁集团所属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据此,我们可知蚂蚁集团将自己界定为一家科技公司。但其涉及的业务领域十分宽泛,无论是蚂蚁集团自身的宣传还是各类财经新闻对其的报道,均将蚂蚁集团视为金融科技类企业,因此,如果仅按照行业分类指引,将蚂蚁集团定义为科技公司未免不够准确,无法反映蚂蚁集团的本质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对蚂蚁集团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就遇到了困难,在进行横向对标选择时,无法判断是该将蚂蚁集团与科技企业对标,还是该将其与金融机构对标。此时,我们不妨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蚂蚁集团2020年8月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介绍,该企业的盈利主要依靠数字支付、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我们据此可以判断,在进行横向对比的财务分析时,将蚂蚁集团的财务信息与互联网企业进行横向对比显然不够合理,而将蚂蚁集团与从事数字支付业务和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企业进行对标分析则更具可比性。

除了对标企业的选取问题以外,当企业之间的商业模式存在重大差异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确认收入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毛利率、净利润率以及各种资产周转率等指标也将失去可比性。

综上可见,在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前提下进行财报分析,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第三节 行业分析

一、行业分析概述

行业分析是指对某行业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该行业一定时期内基本属性的判断,了解该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分析某行业的特征时,主要应该对该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技术情况、竞争情况、成长情况以及获利情况等进行分析。

(一)行业分析的任务

相较于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分析更为具体,是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先导,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行业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判断该行业现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并分析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分析能够对该行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3)预判、推测该行业发展趋势,判断该行业的投资风险及价值;

(4)为政府或企业的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投资参考。

(二)行业的生命周期

市场对某行业所生产产品的需求情况决定了该行业的生命周期长短,而通常来讲,行业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投入期。在初创阶段,处于新行业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知名度低,市场需求量小,销售收入低,且投入的研发费用较高,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普遍亏损,很难实现盈利。

(2)成长期。在这一阶段,新行业所生产的产品经过上一阶段的投入、宣传以及市场的检验,逐渐吸引了一批消费者,产品需求量开始增加。此时新行业生产企业开始革新技术,降低成本,扩大生产,并通过开发新产品来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3)成熟期。在此阶段,一些没有形成自身优势的企业被逐渐淘汰,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集中于价格方面,而是逐步转为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的竞争,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达到较为均衡的状态。

(4)衰退期。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产品以及该行业产品的替代品不断涌现,导致该行业的市场份额缩小,产品需求量下降,销售额下降,生产企业减少,利润率不再上升甚至下降。

二、行业分析要点

要对某一行业进行分析,需要着重分析以下几方面。

(1)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结构、行业内企业的普遍行为方式、行业平均业绩水平、竞争激烈程度、利润空间等。对于企业而言,行业环境是对其影响最大、作用最直接的外部环境。

(2)行业结构分析。行业结构主要包括行业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链结构等。其中供给结构是指企业间的竞争程度、进入壁垒的大小、企业集中度以及市场占有率等;需求结构是指产品需求的增长率、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等;产业链结构是指在行业内部所形成的纵向一体化程度。

(3)行业市场分析。市场分析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市场规模,因为市场规模直接决定该行业可以容纳多少企业,以及企业可以获得多少收入。除市场规模外,行业市场分析还应当包括产品的分销方式、销售趋势、市场发展方向以及产品需求预测等。

(4)行业组织分析。行业组织分析主要关注行业对业内企业发展状况的要求,主要包括企业间的关联性、行业达到的规模经济水平、一体化及专业化程度、组织结构的变化等。

(5)行业成长性分析。行业成长性分析是指对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成长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行业分析与财务报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会与经营环境相互作用。经营环境是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外部要素的集合。企业所处的行业无疑是经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因素、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于企业经营。尽管企业的财务报表充满数字,但若想把握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对报表做出准确分析,就要跳出数字迷宫,立足于行业整体状况,这样才能更加全面、清楚地解读和分析财务报表。也只有如此,才能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合理剖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一)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

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指的是同一时期内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所达到的普遍水平。在行业背景下分析财务报表,可以通过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来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行业标准来判断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水平。譬如,假设某一行业的投资收益率的行业标准为11%,若案例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为9%,则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不会满意。此外,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还可以用来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譬如,在某一时期,案例企业的利润率从11%降至8%,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的利润率从11%降至5%,则投资者可以判断,在这一时期案例企业的获利情况良好。

在利用财务指标的行业标准进行分析时,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同一行业的两家企业财务指标未必具有可比性。比如,两家企业虽然都从事石油行业,但甲企业购买原油来生产相关石油产品,而乙企业拥有集开采、生产、提炼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两家企业经营方式不同,即使属于同一行业,财务指标也是不可比的。第二,当前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开展多元化经营,主营业务行业跨度较大。业务不同,则获利能力和风险系数自然不同,此时如果运用行业统一标准进行衡量自然不尽合理,在此情况下,应将企业不同业务的资产、收入、费用等要素分别列报。第三,分析财务报表时能否运用行业统一标准还受到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约束。同行业内的企业如果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比如,库存材料发出时选取的计价方法不同,不仅影响存货价值,还影响成本数据。

(二)财务报表的行业特点

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故而其财务报表的特点也不同。在行业背景下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利于更加清楚地了解其财务报表的特征。

举例来说,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且由于房屋建造周期长,所以运营周期普遍较长,同时,房地产行业普遍举债经营,因此资产负债率较高是房地产行业财务报表的普遍特点;汽车制造业属于传统的工业制造行业,分析汽车制造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应对工业制造业财务状况的各方面进行关注,重点包括收入增长、利润变动、经营周期的长短以及现金流质量的好坏等;批发零售属于传统的物资贸易行业,对线下零售实体商超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其存货周转速度,因为该行业企业通常不进行生产,因此存货周转速度对企业财务的整体状况影响较大;文化服务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但目前在我国该行业市场分布较零散,行业内企业缺乏统一管理,因此在分析文化服务行业的企业财务状况时,应着重关注其营业收入是否具有持续增长能力,以及其所占的市场份额大小。

综上所述,对某个企业财务状况及质量的分析应当建立在该企业所处行业的背景之上,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大环境,是对企业财报进行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和先行条件。

第四节 企业战略分析

一、企业战略分析概述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施的各种战略的统称。企业总体战略可细分为业务性子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性子战略(职能战略)。虽然这两种战略各自的种类较多,但综合来看,都是立足于整体性的总体战略。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同,其采取的总体战略也各有异同,较为典型的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等。结合自身经营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出发,提出适宜自身发展的企业战略,是现代企业的普遍做法。

财务战略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是以财务资源有效配置为核心的价值增值活动,是企业战略中属于职能性子战略的重要部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资金运动可分为筹资、投资、运营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和设计企业的财务行为,则财务战略包括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运营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本书将在第二篇重点分析前三个财务战略。

企业战略分析主要包括组织内部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通过收集与整理资料,了解企业拥有的资源、所处的地位以及环境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利益相关者情况、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效果等。

企业的获利能力除了与其所处行业有关外,还与其所选择的战略有关。如果希望在较长时间内能够保持良好的获利水平,则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经营战略并顺利执行,由此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其在行业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可持续的方式构造企业的价值链。

二、企业战略分析常用方法

进行企业战略分析时,以下几种分析方法较为常用。

1.SWOT分析法

SWOT中四个字母在企业战略分析中分别代表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SWOT分析法将企业既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可能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有机结合,在调查后将各因素列举出来,按照矩阵的方式依次排列,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匹配,得出相关结论。在这种分析方法下得出的结论通常有决策的性质。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对目标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或计划。

2.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这种分析方法着眼于企业的内部因素,找出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影响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根据各类因素影响力的大小分别为其赋予系数,然后按企业对各因素的反应程度对各因素打分,计算后得出企业的总分数。通过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汇总,得出的量化数据能够表明其内部状况处于弱势还是强势。

3.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与上一种分析方法相对应,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着眼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找出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各类因素影响力的大小分别为其赋予系数,然后按企业对各因素的反应程度对各因素打分,计算后得出企业的总分数。通过外部因素评价矩阵,企业可以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汇总,得出的量化数据能够代表企业对外部影响因素的反应程度。

4.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该模型由学者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模型由对竞争程度及规模起决定性作用的五种力量构建而成,这五个维度的力量整合起来能够影响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以及该产业的吸引力。这五种力量分别为: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该模型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层面。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企业竞争战略进行分析,能够准确了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能够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平均获利空间。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不仅能衡量企业的能力,还可以衡量产业的整体形势。通常,在对企业的创业能力进行分析时,为了知晓目标企业在行业内拥有怎样的获利空间,也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三、基于企业战略的财报分析

在同一行业内,参与竞争的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战略,企业不论执行何种战略,重点都着眼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种种战略来保证自身持续获利的能力。由于行业内的企业处于行业整体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因此不同企业的财报特征也存在差异。

如果在进行财报分析前没有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仅对财报中的数据进行常规分析,则很有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财报使用者的决策。因此,以企业战略为背景进行财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财报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准确确立分析的立足点

财报分析不应局限于“就报表论报表”的状态,基于企业战略的财报分析更能体现发展性思维。要关注企业的竞争地位,在分析财报时注意结合内部及外部的经营环境、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了解企业战略等相关信息,清楚地理解和把握财报数据中蕴含的经营活动的含义。

2.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

在财报分析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判断法、杜邦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判断后得出结果,更注重财务指标的“量”。

而在企业战略背景下进行财报分析,可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运用管理学相关方法分析问题,将财报分析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资产情况、现金流量等。

3.全面分析相关内容

财报分析主要以企业内部情况为关注重点,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在企业战略的背景下,除了按照常规的思路对财报进行分析外,还要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考虑的内容更为宽泛,使财报分析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经营型企业而言,专业化和竞争力是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对这类企业的报表进行分析时,要重点关注核心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方面,因为这些数据能更直观地表现企业的竞争力。对于投资性企业来说,多元化战略和税收筹划战略是这类企业普遍采用的竞争战略,分析报表时要注意与这类战略相关的数据。如果企业采取引资战略,分析报表时就要注意金融性负债、经营性负债以及股东投资等数据。

财报是对企业既往经营活动情况的总结,如果只局限于报表内的数据分析经营情况,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状况、企业战略等方面,了解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从全局性、长远性出发,综合考虑和剖析企业经营,为后续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StE0RY1cMvpZ2wxcUK7Judvn0t4z9hb7hViUuCrd3/MA3eignDx+oCDS8n7cq7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