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目中,这本书不是一本看一遍就可以撂过手的论文或小说,而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长期陪伴的个人修行指南。尽管篇幅不大,却内容丰富,包含了个人成长过程中从依赖走向独立,从平庸迈进卓越,变障碍为资源,化创伤为滋养乃至从低能量状态跃迁到高能量状态的诸多知识和工具,都是帮各位读者疗愈创伤、走向独立、宏愿立志、开发潜能的方法工具。在本章的最后,给大家一些如何用好本书的建议。
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贪婪。 想学的越多,学到手的就越少。我常说,课讲有缘人,人听有缘课。看书也是同样的道理。佛陀对弟子说:“我传过的法好比手中的这些叶子,没传过的法好比整个林子的叶子……尽管悟道的法门很多,但对每一个人而言,只要找到跟你有缘的一片叶子,就足以悟道成佛。”就修身而言,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卡点也不同,修身的功课也理当不同。因此,这本书要经常翻翻,从中探寻跟自己“有缘的那片叶子”,参照相应的方法工具,认真修炼就好。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真正制约一个人发展的低效能模式也就几个而已,改一个少一个,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再者说,每个人精力有限,一段时间只够做一种功课。 有效的学习不是知道,而是通过实修把觉知转化为能力。
我经常讲, 只有有温度的知识才会被付诸实践。 什么叫有温度的知识?知识是从具体情境中抽离出来的框架结构,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新知识和旧经验进行关联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消化理解新学的知识,知识掌握的标志是学习者结合自己的旧知经验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如果你不能够把我所讲的新知和你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有效的关联,那么这个知识不属于你。
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鸿沟实在是太大了,只有知道且付诸实践验证过的知识才称得上是真知。我经常讲:不要轻言理解了,真正的理解是要付诸行动的,是要投入能量用生命去理解的。这其中最大的资源是一个人刻骨铭心的、历历在目的情感经历, 情绪实际上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变量。 情绪是人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外界刺激的快速反应。情绪遵循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趋利避害。得到了就积极,失去了就消极;被欣赏就积极,不被欣赏就消极;被接纳就积极,不被接纳就消极;有希望就积极,没有希望就消极;能控制就积极,不能控制就消极。情绪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能量,驾驭情绪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当你能够用书中的知识去关联你过往的一段经历,解释你身上无意识出现的某种模式的时候,你就行走在理性觉知自我的路上。 人生的很多烦恼不是别人不了解你,而是你不了解自己。 更深刻、更客观、更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想方设法改变现状。用书中的内容对照自己真实的情感经历,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发出相见恨晚的感叹。
学习可以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叫输入,是指从外界获取信息。第二步叫转化,是指把外界信息转化为个人版本的理解和个性化的应用。输入是学习的手段,目的是为了促成转化,只有转化才是学习的最后发生。所有重输入而轻转化的学习都是浅层学习。教育这个词,实际是两个词——教化和化育,即教育的过程必须有个“化”的过程。仔细体会“化”这个字,比如“消化”,其中“消”是一个把食物研碎搅拌的物理过程,而“化”是一种把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并融入机体的化学过程。
认知并不等同于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和认知折叠把认知转化为不假思索自动反应的习惯和直觉才真正成为能力。把认知转化为能力分两个过程,一是结合个人经验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二是结合实践形成个性化的应用。觉得知识用不上的原因也有二:一是没有真正吃透,没形成个人版本的理解,二是没有努力去变通应用。我认为, 没有用不上的知识,只有不会变通的人。 所有知识都是指导性、原则性、纲领性的,要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必须学会根据具体情境进行适应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发挥。五维心力揭示的是生命能量分配和运用的底层逻辑,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可以在诸多场景中有意识地运用书中的知识和方法,感受新的方法和旧的模式之间的差异,积累用新模式取得更佳效果的情感体验。
改变的难点不在认知,而在情感。我们的身体每天都需要一定量的食物和水,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理每天都有最低限度的情感需求,姑且笼统地称作释放多巴胺。模式背后是习惯,习惯背后是大脑的愉悦回路。所以习惯只能被替换,不能被消除。只能用一种愉悦回路替代另一种愉悦回路,用新的释放多巴胺方式替代旧的释放多巴胺方式。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大量的刻意运用和强化练习,绝不是看看书、懂得其中的道理就能轻松实现的。
觉察就是用旁观者的我观察那个身在局中的我。 看见自己所需所感、所作所为的人才能活得更加明白。清清醒醒、明明白白地活着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修身的功课无非是持续地去觉察自己身上那些低版本、低效能的模式,然后通过刻意练习将其升级为高版本、高效能的模式。所以, 觉察是修身的起点。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把反思作为其中之一,他认为:“竭尽全力、拼命工作”再加上“天天反省”,我们的灵魂就会被净化,就会变得更美丽、更高尚。反省就是耕耘,整理心灵的庭院。要通过天天反省,扫除心中的邪念,然后播种美丽的花草,让清新、高尚的思想占领心灵的庭院。
查尔斯·汉迪说,只要对过去经历的事情加以反思,学习就发生了。爱因斯坦说,学习就是经验,其他一切都是素材。我认为,对自己深度参与的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从直接经验中归纳总结某种规律,以期在未来的实践中应用——这是人类最智慧之处,也是学习的最精要之处。在经历事件的过程中,当事人有了实在的行为投入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果能通过复盘再深入反思和总结其内在的规律和方法,那么,真实事件的复盘最能促成当事人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融合,这三者的深度融合才能致真知、促真行。拿自己的真实经历复盘实际上是从自身行动开始,回味直接情感体验,再总结规律,升华为方法论。
但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启动自己觉察反思的心锚。开卷有益,只要看见书中的文字,就能启动你的觉察反思程序。就像软件需要常常更新一样,人的心智系统也要常常更新。以前感到俗不可耐的事情,突然觉得其妙不可言;以前奉若至宝的东西突然视若敝屣;以前忍不了、放不下的事情,现在看来没什么、很平常……这些都说明你的心智模式在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