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诱发失态的可丽饼与冰棍

深挖下去,你会发现几乎每个人的神经系统都有敏感源,外在刺激只要能与早年创伤的情结模糊地匹配上,就会无意识启动“战斗—逃跑”模式。先分享一个丹尼尔·西格尔在《第七感》一书开头就讲的他自己情绪失控的故事:

一次,他带9岁的女儿和13岁的儿子看完电影后一起用餐。儿子给自己点了一小块可丽饼,女儿说她不饿,不想吃。当可丽饼上来后,香气袭人,女儿就想尝一口哥哥的可丽饼。儿子看着那块小小的可丽饼说自己很饿,妹妹要是想吃可以自己点一份。女儿坚持说她只想咬一小口尝尝味道。西格尔就建议儿子和妹妹分享一小块。再三催促下,儿子用餐刀切下来一块小得可怜的可丽饼,恨不得用镊子才能拿起来。女儿拿起“标本”,把它放在餐巾上,说“这也太小了”。儿子头也没抬,不到一秒钟就做出了回应,说她“不应该那么挑剔”。

这时候,西格尔却莫名其妙地被眼前的情境引爆了:“你就不能给她一块大一点儿的吗,至少能用肉眼看到?”儿子又切了一块稍大一点儿的可丽饼给妹妹。女儿却抱怨这块烤焦了。

兄妹二人的唇枪舌剑很快把西格尔引爆了:“我开始觉得天旋地转,但我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和理性。我能感到自己的脸紧绷着,握紧了拳头,心跳开始加速,但我尽量不去理会这些信号。我觉得自己已经受够了,再也受不了这种荒唐的对阵了。于是,我站了起来,拉着女儿的手,来到饼店门前的人行道上等着我儿子吃完。几分钟后,他出来了,问我们为什么要走开。我怒气冲冲地去取车,女儿被我一路拖着走,儿子在后面急忙跟着。我告诉他们,他们应该学会跟对方分享食物。儿子一本正经地指出,他确实分给了妹妹一块,但那时我已经失望透顶了,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消消气。我们上了车,我气呼呼地打着火,开车往家走。他们看上去像是刚刚看完电影、吃完点心的正常兄妹,而我则变成了气得发疯的父亲。”

丹尼尔·西格尔是很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认知神经科学、精神分析等领域造诣都很深,还是很资深的心理治疗师,对发生在他身上的激烈情绪事件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做了深入的复盘,发现当时的情境激活了他自己的童年经历。他说:“我将女儿看成了童年时的我的象征,而儿子则是当时处在青春期的我哥哥的象征。我回想着很小的时候和哥哥一起玩耍的情景,还有我们都在上小学时,他如何保护我不受其他孩子的欺负。然而在他进入青春期后,我们的关系便不再融洽,也很少一起共度时光了。尽管我们成年后关系很亲密,会笑谈过去的日子,但我在当时还是觉得很痛苦的。”当西格尔看到儿子对妹妹那么吝啬的时候,一下子就点燃了他的童年创伤记忆,瞬间被“狗熊”绑架,进入非理性的状态。儿子的表现并没有离谱到哪里去,反倒是西格尔的童年创伤需要疗愈,其过度反应甚至很难理解。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找到源头,才有机会面对和疗愈自己。 人生常常是童年的翻版,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疗愈。 恰恰是童年经历的那些已经印象模糊的创伤事件,在潜意识层面起作用,结成牢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关联。潜意识一直在运作,非常滑稽的“遇到A,则B”的非理性反应机制,意识竟然毫无觉察。这个非理性的反应一直左右着我们的决策,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后天发展起来的逻辑思维不仅毫无觉察,还在想尽办法为其文过饰非。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尽管我们一直在成长,却有一部分反应模式仍然保持着童年的落后模式。后天的学历教育使我们的思维模式不断升级,但某些情境下的反应模式一直没有升级。这也恰恰是后天修身的功课,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升级那些不合时宜的老版本的反应模式,否则内在总有一部分还是小孩。每个人必须面对童年创伤,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让自己的内在小孩慢慢长大,不要动不动就过激反应,损人害己。

无独有偶,亚历克斯·罗伊德在《治疗密码》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常春藤名校毕业,在华尔街闯出了一片天地的成功人士,她的事业却在重复着一种在临门一脚时把事情搞砸的失败模式,她说:“我在事业上似乎总是自毁前程。所有人都说我会成为在华尔街举足轻重的人,但每次当我有机会接近这个目标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搞砸。”进一步深挖以后,发现这一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她五六岁时的一段记忆——她妈妈给了她姐姐一个冰棍,却没有给她。

实际上,姐姐先吃完饭,妈妈就给了姐姐冰棍,她也向妈妈要冰棍,妈妈却说等你好好地吃完饭后再给你冰棍。这原本合情合理的爱,却被她幼小的心灵解读为:“妈妈爱姐姐不爱我,我不够优秀,不值得拥有冰棍。”这个记忆就被牢牢地记录在潜意识中。我敢断言,之后的她带着这样的潜意识信念解读过很多事情。她带着偏心眼的潜意识信念解读妈妈的行为,把很多没有偏见甚至偏爱她的事件都可以解读成妈妈不爱她,她不值得拥有成功。于是,这种不值得拥有成功的模式就莫名其妙地在她的事业上重复。我常说:伤害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不合理的解读。甚至可以说没有真相,只有不同版本的解读。这些先语言记忆和先逻辑思维记忆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作者说,当这些记忆被重新触发时,它们依然处于5个月或5岁大时的状态,而不是以30岁的理智思考过的样子。

不管是“可丽饼事件”还是“冰棍事件”,都是一个人幼年或者童年成长过程中的一小段经历,幼小的主人公因为自己弱小无能对其做了消极解读,形成潜意识的限制性信念并牢牢地将其写在潜意识里。这个限制性信念实实在在地控制着后来的决策和行为,经常让主人公陷入某种魔咒模式中不断地重复和翻版,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信念形成的时候,主人公的心智还没有充分发育,潜意识硬生生把两个事情做了因果关联,进而默默影响着主人公的成功与幸福。

早年建立起来的非理性无意识关联一旦被意识到,就要积极面对,就像软件打补丁一样升级原来的处理方式。假如你对某种现象非常过敏,耐受阈值很低,情绪反应激烈,就要试着追溯小时候的经历。追溯到那外界刺激远远大于应对能力的无助小孩,看他是如何过激反应的。后来,尽管你的身心都成长了,但面对类似的刺激,潜意识就抢先激活了当年的应激程序,陷入一种习惯性无助的状态,以致你后来学到的知识技能完全没有机会派上用场。因此,改进的第一步是有意识地盘点自己身上的精神“过敏源”,尤其要盘点最近引发激烈情绪反应的事件。然后追溯童年经历,找到过激反应所对应的童年“冰棍事件”或“可丽饼事件”。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你欣赏的人是你学习的榜样,你不欣赏的人是磨砺你的磨刀石,都是可以帮你变得更好的资源,就看你怎么利用了。 心力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地升级你自己的操作系统,不断提升境界格局、思维方式和反应能力,从而持续提升你适应社会甚至影响他人的能力。 假如你遇到的人都是理想中的好人,所有事都是一帆风顺的好事,一切都岁月静好,自己的操作系统也没必要升级了。 世界从来不会为你改变,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升级了,世界也变美好了。 ZRN3iLH7DA1SwoHyGbTOw4jFy+yw2qrhB1QpKOJ65BKY3vvXvlP3Jf7ER59+kf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