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很容易陷入非理性反应模式?如何提高非理性反应的阈值?要深挖这种反应的成因和运作机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保全生命,在紧急状态下,人类的大脑会启动保护机制,进入“战斗—逃跑”的戒严状态,交感神经系统迅速占主导地位,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社交系统、思维系统甚至生殖泌尿系统都会暂时关闭,释放大量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使得全身的肌肉神经节都紧张起来。
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不幸进入这种动物性的求生本能全面激活的状态,内在“狗熊”就完全接管了你,表面上看你还是那个领导者,可实际上却被激活到12岁之前的小孩状态,后天接受的教育都不能正常工作,本质上是一个失去理智的动物。 不能理性决策的领导对整个组织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都是巨大的。 我认为领导的岗位素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容许进入非理性状态。
这种非理性状态在学术上称之为稀缺态。赛德西尔·穆莱纳森写了一本书叫作《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书里讲了稀缺的原理和危害,其中有一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圣约翰医疗中心的32间手术室每年都要进行3万多台手术,因此,手术室永远是一床难求。一旦出现需要紧急医治的患者或者超出计划预期的手术,就会造成拖延和加班。医护人员总是很早上班,很晚才能下手术台。久而久之,医护人员进入稀缺态,工作效率低下,医疗事故频出,整个医院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医院管理层聘请外部咨询顾问解决这个问题。顾问观察了一周后开出药方:预留一间手术室待用。院长说:“你疯了,我们现在的手术室还不够用呢,还要留一间备用?”顾问则认为造成医护人员长期极度疲倦的原因是计划外的手术太多,导致每天本该晚上6点下班,而事实上常常凌晨1点也下不了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又要上班,时间长了,医护人员陷入稀缺态。人们天生喜欢各项工作有秩序、按计划地进行,不确定性会让人陷入焦虑和无助的稀缺态。如果开辟一间备用手术室,专门处理紧急和意外状况,可想而知那间备用手术室根本不可能空闲下来,但手术按照既定计划完成的准点率却提高了不少,遇到突发情况时医院回旋余地变大。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大为改善,因为其实每个人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事情不可控、没有秩序感、不可预测,这种感觉会把人带入稀缺态,而稀缺态对人造成的心理感受比稀缺本身还更具危害性。这么一调整后,医护人员按点下班的概率也提升了。其实事也没少做,而人的状态好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把稀缺的理论泛化一下:感受到潜在威胁的时候,人们就会激活“战斗—逃跑”模式,大脑进入紧急状态,极度紧张而不能理性思考。而这种稀缺状态对人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威胁本身。有人因为缺金钱而动作变形,陷入稀缺态;有人因为缺时间而陷入时间维度上稀缺态;有的人则可能精力不济而陷入精力的稀缺态。尽管造成稀缺的元素不同,但稀缺的消极感受和负面影响却是一样的。
一旦陷入稀缺态,整个人就会被无意识的本能力量所支配,很难有效思考,无形中犯一系列连环错还不自知。一个人偶尔陷入一次稀缺态问题不大,倘若常常陷入稀缺态问题就严重了,稀缺态分泌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能把紧张和压力传递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切实地改变每一个细胞生存的微环境,这些激素在体内需要一两周才能代谢出去。有人甚至等不到上次发飙的有害激素代谢完,就又发飙了。长此以往,全身的细胞始终处在有害激素浓度很高的内在环境下,免疫系统动辄被关闭,身体就容易出现状况。倘若一个人发飙的门槛很低,体内细胞的微环境会越来越糟糕,而这种糟糕的生理状况又被称为诱发情绪失控的重要因素,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爱发火的人,引爆点会越来越低。
所谓耐受力,就是要提高一个人面对外界冲击还能保持稳定状态,而不陷入稀缺状态的门槛。如果把心力比作木桶的话,耐受力就是那个桶底,动辄进入稀缺态的人就好比心力的桶底是漏的,不补桶底,一个人就很容易受感性的烦恼干扰而陷入稀缺态,人生很难有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