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你总是想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

曾有一部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风靡一时。在这部短剧的第一单元《妈妈的遥控器》中,单亲妈妈独自将男孩抚养长大,受尽了辛苦;与此同时,妈妈的性格十分强势,男孩的成绩每次只要稍有下滑,家里总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

男孩想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旅行,被妈妈拒绝了。万般无奈之下,男孩只能选择修改成绩单,想用漂亮的成绩让妈妈同意。但是没想到,这个错误的行为被妈妈发现了。

妈妈使用了神奇遥控器,把时间拨回男孩修改成绩单的那天,希望男孩主动认错。可是, 妈妈从没想过男孩为什么要修改成绩单。没有自己强势控制的“因”,哪有孩子心理扭曲的“果”?

不仅如此,男孩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在一起非常开心。可女孩并不是妈妈喜欢的类型,妈妈又用神奇遥控器把时间拨回男孩认识女孩之前的那一天。最后,男孩忍无可忍,用“把命还给妈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抵抗。

适度控制vs事无巨细地控制

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却诉说了“控制”这个家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适度控制,比如在孩子年纪尚小、乱穿马路的时候紧紧拽住他的小手,或者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等等。这些都是父母责任心的体现,能帮助孩子免受伤害,防止他们蹉跎光阴。

但凡事皆有“度”,事无巨细地控制,比如干涉孩子穿哪件衣服、吃什么饭菜、看什么书、和谁交朋友、写什么日记等,则都是对孩子控制过度的体现。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就如同父母经常说的那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这不仅会妨碍孩子的自我发展,而且会在焦虑和压抑的氛围下,给孩子造成影响一生的灾难。

可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总是想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原因一:缺乏边界感

心理学家曾奇峰有一个比喻: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分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究竟什么是边界感?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的感知和理解,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杨绛先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曾咨询过自己的父亲,但父亲却并没有告诉她该选什么,而是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才是与你最相宜的,你应该选择你喜欢和有兴趣的。”

后来,如你所见,杨绛先生选择了文学,并最终成为优秀的作家,留下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我们仨》《“隐身”的串门儿》等脍炙人口的著作。杨绛先生有一位有边界感的父亲,她是幸福的。

而反观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和自己是一体的:不仅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偷看他们的日记或者微信聊天记录,甚至在孩子已经明显表现出反感后依旧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在孩子面临填报中、高考志愿时更是变本加厉,他们生怕自己一身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于是轻则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重则悄悄修改孩子的志愿(这是违法的!)。

国内知名商业顾问刘润曾说:没有边界感,即便长大了,也是一个“巨婴”。父母做出这样的行为,大概率没有恶意,只是因为缺乏边界感。

原因二:缺乏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程度的感知和理解。具有安全感的人能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物感到安全和信任,并能够适应和应对变化与挑战。安全感强的人不仅能自我肯定,表现出自信和自立,哪怕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也能随时保持从容和淡定。

相反,缺乏安全感的人则更容易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惧,并且很难适应和应对变化与挑战。由于缺乏自我肯定和自信,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并且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会感到无助和无能。

因此, 如果父母中的任何一方长期缺乏安全感,便会把自己内心对外部世界的不安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比如担心孩子遇到危险,因此做出过度保护的行为,不允许孩子太晚回家,一过晚上8点孩子还没回家就焦躁难忍,发起“夺命连环call”;或者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什么时候做哪门功课、可以休息几分钟,甚至今天有没有吃水果,都需要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有着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的孩子经常会受到来自父母的不稳定情绪的影响,久而久之,其自身也会变得焦虑,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

原因三:缺乏同理心

什么是同理心?它是我们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情绪的能力,也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场景中,控制欲望的重要能力。

比如孩子真的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或书分享给别人,父母却为了维持自己的颜面而故作大方,自作主张地把东西强行给他人;或者父母将孩子上了锁的日记本肆意撬开翻阅却觉得无所谓。如此为人父母者,就显然缺少对孩子的同理心。

而如果换作是具有同理心的父母呢? 他们能对孩子的委屈、痛苦感同身受,因此哪怕一时逾越了边界,他们也会立刻考虑退回去;当因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而起心动念,想要妄加干涉孩子的行动时,他们的同理心也会立刻转变为一股相反的力量,令其悬崖勒马,阻止其说出强势的话语,勒令其停止做出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行为。

是的,客观上没有做到这些的父母,绝大多数皆因缺乏同理心,无法和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更无法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任由边界感与安全感愈加匮乏,最终成为充满控制欲的父母。

最后的话

电影《教父》里有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一节,我们一起了解了父母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的3个原因:

第一,缺乏边界感;

第二,缺乏安全感;

第三,缺乏同理心。

当我们能直击问题本质的时候,我们也就更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ALZaNd5fF3yEetmtoJ4VqOw+F7m5cYw1vX6SMP6XRv6jTMQKfNNMfrr69bvGvZC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