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逐梦人生·开启心灵教育

THE LIFE PURSUIT ON EDUCATING THE HEART

主持人:

索达吉堪布,是当今精通藏汉佛学的大师。20多年来,堪布从未间断过著述和翻译,故其著译颇丰,皆极具加持与利益,为无数佛弟子点亮了解脱的明灯。尤其针对现代人的思想误区,堪布经深思熟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世人打开了一条光明之路。

今晚堪布的演讲主题是“逐梦人生·开启心灵教育”。首先,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经理何荣汉博士致欢迎辞——

何荣汉博士:

各位来宾,晚安!非常感恩索达吉堪布今天来到我们学院!

相信大家来到香港教育学院时,都会感觉到这里的夜晚非常宁静,是可以一起探索心灵、提升心灵境界的地方。

香港教育学院于2006年,接受了五个办学宗教团体——天主教香港教区、香港圣公会、香港佛教联合会、道教香港青松观、啬色园的捐款,成立了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我们这个中心,并不是只研究一两个宗教,而是促进学校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香港超过半数的学校有宗教背景。就算没有宗教背景,许多学校也会引导学生接触心灵,令他们的心地变得善良,在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上,洞悉人的心灵,追求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境界。

我们的名称叫“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所以,它既有不同宗教的教育,也有无宗教的心灵教育。一直以来,我们虽有不同的宗教团体,但并非致力于研究或推广宗教,而是举办一些像今晚这样探索心灵方面的讲座。参加者有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

今晚来的人当中,有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有从内地赶来的学生,在座的有老师,也有家长。相信大家关心的,不只是眼前这个物质世界,还有物质世界之上的宗教与心灵研究。

这次活动,非常感谢国际菩提学会的学员和义工。几个月之前,他们就与我们取得了联系,今天下午又有几十位义工提早来一起准备很多事情。整个筹备过程中,他们都很积极、很热心,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

今天大家聚在这里,都是为了听堪布的讲座。堪布来的地方,比香港高4千米,现在温度相差40℃,相信他也一定能让我们的心灵空间提升4千米或40℃。我非常荣幸代表大家,邀请堪布到台上做精彩的演讲!

今天很高兴来到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

刚才何博士说了,当前人类特别需要宗教教育。我也认为,宗教教育超越了科技教育,如果人类没有宗教教育,而只有科技教育,那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最终不但不能向前发展,反而会往后倒退,沦落至特别悲惨的境地。

因此,我特别随喜香港教育学院有这样一个平台,这里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儒教……许多宗教互相交流,每一个宗教都有善的教育。而善的教育,在政府制定的课程里并不多,所以,这种模式在当前来讲非常重要。

尤其是你们教育学院规模庞大,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很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都会当老师。而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果老师没有宗教理念,没有道德、仁爱、慈悲,就很容易误人子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我本人虽然是出家人,但也可以算是一个老师,多年来一直对教育特别关心。尽管我一个人的能力极其有限,也做不了什么大的事情,但始终特别关注现在的社会。这个社会不缺少物质,也不缺少知识,跟古代比起来,在某些层面上,现代人可谓非常聪明,然而这些若没有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上,科技越发达,人们就会离幸福越远。所以,如今确实需要一种心灵教育。

而这种教育,在香港教育学院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管是哪一个老师,信基督教也可以、信佛教也可以,只要不违背国家的相关政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且上级领导也对他一视同仁,不会有任何歧视。

我到香港之后,接触了很多大学老师和教授,非常开心的是,这里的人比较开放,没有什么担忧,也没有什么怀疑,大家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沟通。而且很多人都关心社会、关心下一代,有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想法。这种开放、自由、仁爱的校风,的确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人生应该认清真相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逐梦人生·开启心灵教育”。一提到“逐梦人生”,不少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讲追逐梦想,让人生更加辉煌,大多是从金钱、物质上安立的,而很少关心内心的宁静。我刚才在你们中心看到一个特别亲切的字——“静”,其实这个很适合现代人。现代人就是静不下来,每天的生活就是忙,做什么都要快快快,电梯一刻也不愿等,要快快下来,快快上去;地铁、火车也不能停,速度要越快越好;就连吃一顿饭,也是快餐、速食,拼命地在与时间赛跑。

其实,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赚钱怎么多、地位怎么高、长得怎么漂亮……尽管不少年轻人把这些当成人生目标,但等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对生活稍有经验时,就会深深感到人生的价值并非建立在长相上或钞票上。所以,大家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我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在这方面,我今天的开示跟其他人有点不同,我主要是从佛教的角度来剖析人生,让大家明白幸福并非源于物质。假如没有认清这一人生真相,每天就像发疯了一样特别忙,结果忙来忙去为的是什么?到头来自己也不知道。

济公和尚曾说:“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的确,我们可以想一想:任何一个人,当最后的呼吸停止时,这一辈子为之辛苦忙碌的钱财、子女,又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得走?所以,许多人拼命追求、特别执著的事物,实际上都是虚幻的一场梦。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我吃饭、走路、买房子、开轿车,都是真真实实的,怎么会是一场梦呢?”对此,我有很多依据可以证明。《金刚经》中也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表面上这个偈颂谁都会讲,但其中的甚深道理,不少人并没有去仔细体会。要知道,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吃的饭、住的房子、开的车、走的路,全部都如梦、如幻、如泡影、如阳焰,没有一个实有存在。

这一点,个别人也许很难接受:“不会吧,我跟朋友聊天,早上起来穿衣服,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怎么会是梦呢?”但实际上,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也会有这些场景,“有”并不代表就是真实。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二、怎样证明人生如梦

在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人们常爱说“人生是一场梦”。但人生怎么是梦呢?他们却并没有深入思维过。

古印度著名的寂天论师曾言:“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人生就像梦幻一样,不管是什么,发生之后便彻底消失了,一切只能成为回忆,就跟梦境一模一样。

我们过去的一切,跟昨天的梦没有任何差别。不管你曾遭遇过什么,人生是曲折还是成功,发生了就不会再重演了,这是不是跟梦中一样呢?就拿我来说,几个月前也来过香港,但如今一切都已成了回忆,这跟梦里来香港确实没有什么不同。

寒山大师说过:“昨夜得一梦,梦中一团空,朝来拟说梦,举头又见空。”他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一切全是空的,早上起来准备说梦话,举头一看,又见到万事万物也是空的。同样,我过去说的话、做的事,似乎是真实不虚的,但实际上举头一看,也只不过是昨天的一场梦。

这一点,每个人都需要明白。否则,你对感情、对生活太执著了,结果会带来什么呢?除了巨大的痛苦,不会有别的。所以,我们务必要懂得人生不真实的一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中观四百论》?它是圣天论师撰著的,内容非常好,论中说过:“诸法如火轮,变化梦幻事。”龙猛论师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亦云:“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所以,世间的一切法如梦、如幻、如海市蜃楼,虽然有各种显现,但其真实的本体,一点一滴也不存在。

当然,这个道理,并不是一种宗教说法。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宗教比较排斥,认为现在是新世纪、科学时代,宗教早已过时了,人们追求先进科技就可以了,这是最大的一种误区。如果没有宗教对心灵的指导,那么科学家的聪明、创造力,很可能成为危害无数生灵的工具,甚至让人类自取灭亡。

现今的80后、90后,大多只关心今后找一份好工作、讨一个好对象、买一套好房子,有了这些,人生似乎就特别满足。而一提起宗教,他们往往认为:“这是宗教人士的事,我根本用不上,我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其实并非如此,且不说别的,倘若你不懂得人生如梦,就算拥有再超胜的学识,人生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方向。

其实,古代很多文学家,对人生如梦的道理,也是非常赞同的。唐代诗人李白就说:“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在人生这场大梦中,他认为唯独自己最先觉悟。当然,他的觉悟有多深也不好说,但不管怎么样,古代先哲通过“梦”的比喻,而看破了人生、认识了心性,这种现象大有人在。

在藏传佛教中,关于怎样证明人生如梦,也有许多精彩的辩论。比如说,一方可以站在醒的立场上,列举理由说醒是真的、梦是假的;而另一方站在梦的角度上,以理反驳说醒和梦都是虚假的。尽管很多人刚开始认为,梦是假的、醒是真的,但通过辩论之后,就会知道这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因为当你做梦时,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手摸得到,一切显现看似真实,但醒来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同样,你现在眼、耳、手所接触的一切,到明天也全部没有了,跟梦中没有任何不同。所以,过去的事是昨天的梦,未来的事是明天的梦,眼前的一切是正在做梦。

有人或许不这样认为:“你看,做梦的时间非常短,而我醒来的时间,有一辈子那么长。所以,醒和梦肯定有很大差别。”这种说法不合理。做梦也有时间很长的,比如藏传佛教的一位大德,他在梦中到清净刹土就待了21年,醒来后才知道是一夜长梦。

还有,在汉地的“黄粱美梦”中,一个贫穷的读书人于店主做黄米饭时睡了一会儿,梦中就经历了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直到最后死亡的整个过程。可是他一梦醒来后,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煮熟。

此外,“南柯一梦”中也讲了,有个人过生日时喝醉了,在大槐树下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在那里过了20年后,有一次敌国入侵,他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非常不满,将其撤职,遣送回老家。他想自己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结果就从梦中惊醒了。此时,天上的星星才刚出来。

可见,梦境与现实的时间,哪个长、哪个短也是不一定的,不能以时间来衡量孰真孰假。

明白了这一点后,如今的一切显现对我们来说,到底是梦境还是醒后,确实值得好好思考。就像庄周梦蝶,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可突然梦醒了,蝴蝶成了卧在床上的庄子。此时,庄子不知是自己刚才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现在做梦变成了庄子?

这则寓言有非常深刻的寓意,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庄子太傻了,以前我遇到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他就坚定地说:“古人很笨啊!明明是庄子在梦中变成了蝴蝶,他却怀疑是蝴蝶在梦中变为庄子。”其实,随意轻视古人的思想,自以为非常聪明,这往往会犯致命的错误。所以,希望大家应善于思考,看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在真实中?假如你认为不是在做梦,真实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梦,而梦也有好坏之分。就拿卡扎菲 (Muammar Gaddafi,1942-2011) 来说,刚开始他做的是好梦,人生很快乐、事业很辉煌;可最后却妻离子散,自己死在了士兵手里,尸体鲜血淋漓,这就是一个噩梦。当然,假如他生前造了很多恶业,未来在漫长的轮回中,还会不断地做噩梦,什么时候完结,就看恶业种子什么时候灭尽了。

以上道理,在佛教的诸多经论中有详细描述。如果你去学习这些,尤其是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士的中阴法门,就会明白人生如梦的诸多道理。一旦你对此修行到了一定程度,行住坐卧、所作所为就会皆观为梦境。

那么,这样的境界,会不会让人生变得消极呢?现在有不少人比较担心:“学了佛就要剃光头、穿袈裟,到寺院里当和尚。这样的话,人人都出家了,谁来当农民、当工人呢?”

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出家并不是任何人都有缘分的。就像你们教育学院,如果办得很好,会不会所有人都来当老师呢?绝不可能,当老师也有它的资格、条件。同样,出家也是如此。

总之,了知万法为梦,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消极。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知道人生究竟要追求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

三、以《黑客帝国》来领悟人生

这一点,若是只用佛教的理论来分析,有些人不一定听得进去。那么,下面就用世间人喜欢的例子,来看看人生是不是一场梦。

相信你们都看过美国大片《黑客帝国》 (The Matrix) ,这部描述22世纪人类与机器人作战的科幻电影,对现实与虚幻也有深层的思考。在这部电影中,人类被机器人所控制,沉溺在虚拟世界中却不自知,尼奥 (Neo) 则扮演了一个救世主的角色,负责把人类从虚幻中叫醒……

尽管现在人类还没有进入22世纪,机器人也不像电影中描述的那样,与真人一模一样,但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被高科技所束缚,完全离不开它。试想,假如哪一天全世界没电了,人们可能什么都做不了——门怎么开?车怎么加油?高楼怎么上下?手机怎么打?电脑怎么用?……这些都是非常要命的。所以,高科技占据了越来越多的生活空间,人们根本找不到昔日的宁静。

当然,有些寂静地方的人,暂时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依然过着清闲的生活,有时间喝喝茶,也有时间观观心。所以,我并不羡慕城市人的生活,他们内心充满浮躁、焦虑、恐惧、竞争,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但结果在忙些什么呢?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人如果离开了电脑、手机,连一下午都待不住,始终精神恍惚、食不知味。所以,人类日益被外境诱惑,越来越迷失了自己,根本认不清人生的虚幻。

清华大学有一位蒋劲松教授,就曾以佛教的智慧,解释了《黑客帝国》的故事情节,那种解释确实比较有意义。不过,只是理论上明白了,还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从修行上、从生活体验中,去观想、去串习,那么这部电影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如梦幻之理,才会给我们带来更深层的感悟。

你们实在没兴趣看佛经的话,也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现在西方人比较关心这个世界,有些电影拍得还是比较不错,背后应该潜藏着一些宗教思想。当然,这些宗教思想,并不像70年代所宣传的那样,是一种毒品、一种麻醉药。这种论调特别可怕,香港应该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染污,但在大陆,很长一段时间内,好多人一提起宗教就嗤之以鼻,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其他场合中,宗教始终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自然,信宗教的人也会被另眼相看。

其实,宗教的信仰和研究,对我们人生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希望大家借助现代的高科技,包括电影、电视等传媒,来重新认识宗教、评价宗教,以明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了知如梦就不会执著

然而,现在有些人并不关心这些。听说你们教育学院的一些学生,也没有将精力投入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上。如果在大学里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四年,到了毕业时,什么都没有学到,不知道怎么样当老师,那到时候再去学,就已经来不及了。然后,等你到了社会上,自己也不好好教书,每天就想着挣钱,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你明白了人生是梦,就不会特别执著钱财,也不会过于贪恋感情,动不动就想跳楼自杀。毕竟,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不具足的话,有些事再强求也无济于事,太执著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憨山大师说过:“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荣华犹如三更的梦,很快的时间就会醒来;富贵也如同九月的霜,瞬间便会化为乌有。就像一些官员,在任的时候,人们见他一眼也深感荣耀,跟他握个手都觉得非常光荣,但后来他因贪污而东窗事发,凄惨地被关在监狱里,此时好多人马上就跟他划清界限,墙倒众人推……

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过:“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可见,一切荣华富贵皆为无常。但若不懂这个道理,一旦无常降临到了头上,自己就没有站立起来的勇气。前段时间,有个人伤心地对我说:“我老公的工厂倒闭了,他已经破产了。有钱的时候,人人都拼命巴结我们,现在却躲得远远的,我们再也没有希望了……”看她的样子特别可怜。其实,生活就是这样,苦乐一直在此起彼伏,如果你没有任何信仰,对此没有做过准备,可能觉得痛苦是突如其来,一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

但如果你从小学习过一些佛教思想,至少也会知道: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今生太倒霉,而是跟自己前世的业力有关。有了这样的认识,很多事情就会想得开,发生什么也比较容易接受。

大家想一想,去年发生金融危机时,美国有多少家企业破产?中国又有多少中小企业倒闭?假如对人生如梦的道理一无所知,对地位、财富没有正确认识,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现今社会,尽管没有金钱寸步难行,但若过分去执著它,也会毁坏自己的良心、道心、慈悲心。如今的很多人,似乎已成了《黑客帝国》中的机器人,他们从早到晚一直在忙,但最终追逐的都是虚幻,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有些人的生活明明很富足,可仍在漫无边际地扩展事业,欲望的巨坑始终也填不满,这样的话,就算你拥有再多财富,痛苦和困惑也会接踵而至。

所以,你们年轻人应当学一些佛法的道理。在香港,宗教很开放,大家听的法也比较多,但许多人却没有真正思维过、修行过。如果没有深入挖掘某个窍诀,那么一旦遇到挫折,什么佛教知识都用不上,就像在学校读了十几年书,到了工作岗位上时,所学的基本都没用一样。因此,佛法若只留在文字上,光是听一听而已,那意义并不是很大。

当然,你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佛法上。但不管怎么样,至少要明白人生是一场梦,这个问题,从今天开始要仔细想一想,看自己能不能推翻这种观点?如果不能,今后的人生又该如何取舍?

现在的年轻人,把时间都用在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上,尽管这也无可厚非,但对于心灵领域,我们东方有殊胜的宗教教义,如果对此一无所知,这是相当可惜的!

而若想在心灵领域中有所受益,就一定要往前追溯,看看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那么多的经典里,到底是怎么讲的?这些教义是否适合现代人?如果适合,对自己唯有利益而无损害,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它?当然,其他宗教中有助于遣除痛苦的教义,我们也应如此对待。这样一来,人类才算是真正的进步,否则,一直追求虚幻的生活,只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五、怎样修持一切如梦

其实,人生在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死大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用什么方法才能超越它?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佛教中,超越生老病死的方法很多,比如梦修法等。但这些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每天安排一些时间,切切实实地修行。否则,人生特别短暂,一旦错过就没有机会了。

只有明白了一切如梦如幻,对万法才不会特别执著,这是极为殊胜的一种中观教言。也就是说,在胜义中,诸法皆为空性,了不可得,远离一切思维、分别、语言,这也是诸佛菩萨的超胜境界,就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中所描述的那样;而在名言中,一切法如梦如幻,虽有显现,但非实有。这种见解,是般若中观的最高见解。

那么,观想一切如梦如幻,会不会太消极了呢?并不会。这就像我们在做梦时,为了消除梦中的恐怖,需要依靠梦中的对治方法一样。当然,没有实地修持过的人,对此不一定完全明白。所以,这些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修,若能持之以恒地训练,最终自己定会有所了悟,此时,不管你走路也好、坐着也好、晚上睡觉也好,都会安住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虽然一切都在显现,却不会特别耽著它。然后在此基础上,你再继续观察它的本性,就会像《心经》所讲的一样,终将到达不可言思的彼岸,证悟最甚深的境界。

这种境界,实际上并不是一种传说。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学术界的人,把佛经讲得头头是道,但从来也不去修,自己不修,也不让别人修,这种行为很不可取。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知识,学了以后却用不上,就像衣服做了却不去穿,只是挂在衣架上一样,对谁都不起任何作用。

当然,想用上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你们学习几何、物理、化学,没有花一定的时间,肯定无法将其要义灵活运用。同样,人生如梦的这个道理,若没有付出精力去实修,也不可能掌握它的奥秘。只有深入地探索了、修行了,才会在面对生活、工作、人生时,既不会过分地贪求,也不会消极地逃避,而会寻找中庸之道,懂得掌握其中的分寸。

现在的许多人,很多分寸掌握不好,一直盲目地追赶时髦,明星怎么弄头发,自己也怎么弄;乔布斯留胡子,自己也要留胡子,这叫随波逐流,没有“刹车”的能力。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怎么面对人生,人生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内心上?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内心的随缘、看破、宁静,远远比外在的装扮、金钱更重要。如果给你一件名牌衣服,表面上价格非常昂贵,但实际上也不过如此。而且,它并非在哪里都可以穿,如果是一件厚衣服,天热时就穿不了;如果是一件薄衣服,天冷时就不管用。但若通过听闻一些道理、格言,获得了内心的充实,明白今后的人生方向,这会让自己终身受用,而且,在什么环境中都用得上。

当然,我今天也不算是演讲,想什么就讲什么,提前也没有做什么准备,只是跟大家随便聊聊。其实,你们很多人喜欢追求外在的时尚,自己的内心世界,却常被忽略得一干二净。且不说甚深的宗教教理,就算对生活特别管用的学问,也几乎不闻不问,这一点是我非常担忧的。

你们年轻一代,不懂佛教的最高境界,像密法的虹身成就等也情有可原,这些对很多人来讲遥不可及,你只要不诽谤就可以了。但如果没有基本的爱、孝顺、无私、利他等理念,这个社会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真的令人很难想象。

可能有人认为:“这个社会怎么样,跟我没关系,我只要吃饱、有钱、快乐就可以。”其实,如果你不关心社会,自己慢慢也快乐不起来。只有懂得付出、关爱他人,才会明白快乐的真谛。假如一个人的心很黑,整天害这个、害那个,过一段时间,自己也会为此付出代价,而只有用今生的一切服务别人,才很容易找到真正的快乐。

因此,这个社会很需要善良的人。倘若人人没有善心,不相信因果报应,那在高科技的催化下,人类的未来只会更加悲惨。所以,希望每个人能找到内心的自我,只有明白了人生如梦,对一切断除执著,心才会获得远离束缚的寂静。如《华严经》云:“三有悉如梦,寂灭心无缚,解世如梦性,不依于世间。”

不过,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只有依靠出世间佛菩萨智慧的引导,才能完全通达《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此时,你才会明白万法如梦幻般不实,一旦离开了所有幻相,这就是真正的佛陀,也是真正的自我。

这些道理,在大乘经论中有详细描述。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一味宣扬佛教殊胜,而是想让你们明白古圣贤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是人人不可缺少的心灵教育。有了它,你以后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都会游刃有余。

世界上有不同的行业,人们为了谋生,经常需要改行,在各种行业之间变来变去,而心灵的教育,不管你在哪个行业中,都可以用得上。比方说你是金融人士,在教育行业中,自己原有的专业就力不从心了,但宗教的善心、德育的教育,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而且它永远也不过时。

所以,如今人们急需这种寻找自我的教育,以此来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生命才会更加灿烂,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场互动

问:我是香港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刚才您说人生如梦,到最后都是一场空。既然有意义的人生跟无意义的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赋予人生意义呢?

堪布:人生如梦这一点,不要说是我,你也会承认的。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最后死的时候,毕生的一切会不会成空?肯定会。但因为迟早会死,你现在就什么都不做了吗?也不是,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

所以,我刚才始终都在强调,一定要积极面对人生。尽管人生是一场梦,但对未来生生世世有意义的事,还是要尽力去做,这二者并不矛盾。

问:我是香港教育学院的研究生。请问,如果人生是一场梦,那我们是活在自己的梦中,还是活在别人的梦中,或者说整个世界本来就是一场大梦呢?

堪布:你们喜欢说“如果”人生是一场梦,但站在我的角度,这并不是“如果”,而是“绝对”是一场梦。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我们现在正在做梦;二是这个世界就像《黑客帝国》中所说,本来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观点,根本找不到理由推翻,毕竟这个世界若是真实的,就不可能衍生出万事万物,那电话、网络等也不可能出现了。

所以,我们确实是在做梦。宋朝的王安石也说:“死生如觉梦,此理甚明白。”他说生死本来是一场梦,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当然,有些人通过长期的思维和观察,对此才能真正有所体会,或者像个别人,感情上遇到了危机,才愿意正视人生如梦的真相,知道有些事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因此,这个问题,你们还需要去深入思索,它并不是有些人想的那么简单。

问:我是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学生。现代人有个很突出的问题:千百年来,还是学不会怎样去爱。那在佛家看来,对爱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佛的爱是普度众生,那谁来爱佛呢?

堪布:所有众生都爱佛不好吗?世间人常说:“你爱我,所以我爱你。”这样推的话,佛爱所有众生,那所有众生也应该爱佛,不爱的话,就有点没有良心了。

问:我明确一下,众生爱佛是对佛有寄托,但佛爱众生,是无欲无求的。我觉得这种爱不对等,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堪布:呵呵,我刚才是在开玩笑,但也是真实的。

其实,世间人的爱有两种:一种是占有,一种是付出。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属于一种小爱——你爱我,我就爱你;你不爱我了,我恨你。甚至有一本书叫《爱你爱到杀死你》,由此可见,这样的爱有多可怕。

但佛陀爱众生,是一种慈悲,这种慈悲分为有缘、无缘两种。无缘的爱,是从法界空性层面来讲的,现在我们很难理解;但有缘的爱,也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佛把所有众生都当作自己的儿女,只要众生痛苦了,就会想方设法去帮他。这种爱叫做大爱,也是我们常说的大慈大悲,它遍于一切众生,甚至有些众生不爱佛,佛陀也根本不会报怨,这在佛陀的传记中比比皆是。

所以,别人对我好,我一定要报恩;别人对我不好,我绝不能报怨,更不能报仇,这是佛教对“爱”的基本原则。

不过,现在有些佛教徒,经常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是: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但这是世间的做法,并不是佛教的行为。

问:我是教育学院中文系的研究生,非常荣幸能在这里见到您!现在特别多的年轻人,对人生这场梦非常留恋,因为梦里有太多的诱惑,他们不愿意醒来,宁愿永远沉沦下去。请您开示,我们应当如何生起出离心?

堪布:首先,一定要懂得为什么要出离?人生这场大梦,眼前看似快乐,最终是不是离不开痛苦?

现在许多年轻人,尽管对佛教并不排斥,但从来没有深入修学过,只是对很多道理一知半解,遇到诱惑时这些根本不起作用。相比之下,大陆有些大学生和老师,学得就特别扎实,修得也非常好。所以,你们在学习世间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多方面了解一下佛法,而且该修的一定要修。

如今的诱惑确实特别大,就拿电子游戏来说,明明是虚幻不实的,许多人却对此非常痴迷,玩起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实在是梦中做梦,特别可怜。而要想真正生起出离心,就先要通过闻思佛法,明白三界轮回无一不是痛苦,不管生也好、死也好,痛苦始终无处不在。只有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了,才会自然而然生起出离心。

问:我学佛后,发现身边的朋友占我便宜、欺负我,都尽量宽恕他们,因为一切如梦如幻,又何必执著?但是,如果我继续忍辱,别人会把我看作最愚蠢的人,我该怎么办呢?

堪布:忍辱是很明智的选择,你还是要不断地安忍、不断地宽容。

虽然世间上有个别人,对这种做法不一定理解,但我们这个社会确实需要包容与关爱。不管别人怎么样侮辱、欺负我们,我们还是应当以德报怨,用最广阔的心态去爱他,这就是菩萨无碍的安忍。

问:我想有些事会对一个人好,可是对方不理解我,跟我的想法不同。这时候我是想办法改变他,还是一味地迁就他呢?

堪布:佛教中讲了,每个人前世的业力不同,所以,爱好、思维千差万别,经常发生冲突也很正常。

包括一家人,没有结婚前,两个人不太了解对方,结了婚以后,由于思想不同、行为不同,好多矛盾就产生了,他喜欢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他不喜欢,由此动不动就会吵架。此时要尽量地忍让、宽容,假如做不到,彼此都各执己见,那冲突肯定会此起彼伏。

要知道,你的想法,也不一定每次都正确。你感觉好的事物,拼命地想强加给别人,但也许并不适合他。所以,在与任何一个人相处时,随顺对方非常重要。

哪怕出门住一个宾馆,一个人喜欢开灯,一个人非要关灯,脾气不好的话,在这小小的问题上,也会发生很大的争执,最后自他都非常苦恼。但如果随顺别人,懂得一切随缘,那么他开心,你也很开心。

现在很多家庭不和,成天闹离婚,也是因为性格合不来。一个人说中午喝稀饭,另一个人却非要吃面,然后话不投机就吵了起来,甚至最后大打出手,这有必要吗?没有必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随顺众生。

问:我先修显宗,后修密宗,或者显密同时修,会不会影响修行的效果呢?

堪布:不会。其实,我们藏传佛教中,全部是显密圆融,不可能单独修一个显宗或密宗。显宗和密宗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一起修不会有任何影响。

现在有些不懂佛教的人,经常声称显密水火不容,甚至认为藏传佛教只有密宗,这种观点很不合理。其实,藏传佛教对于显密都要修学,像《心经》《金刚经》等显宗经论,我们佛学院都曾学过,从来没有只修一个密宗的。

因此,对显密教法不了解的人,千万不要信口开河,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融会贯通的。

问:请问,菩萨的梦,和凡夫的梦有什么区别?

堪布:二者差别很大。比如,菩萨对白天的一切显现不会执著,晚上做梦时也常游历清净刹土,将种种梦境转为道用,不像我们的梦中有各种烦恼。

问:我在修安忍的时候,觉得应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告诉他这么做是不对的,不知这样是否可取?

堪布:如果你发心是好的,不想让他的恶行再继续蔓延,那是可以;但若有自私的念头,对他生起了嗔恨心,那就不可取了。

问:我们很多人在网上听了您讲法,觉得非常欣喜,大家有个共同的问题是:如果想跟随您到佛学院学习,不知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应该如何做?

堪布:佛学院的海拔比较高,住处也不方便,一般人去了还有高山反应等,所以,不一定非要去佛学院不可,通过网络、光盘来学习也很好。

而且,我在佛学院所讲的法,除了极个别密法之外,全部是对外公开的 。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依靠这种方式学习,可能更加方便一点。

问:我是个初二的学生,信佛也有两三年了。但最近我上了中学,是基督教办的,我跟同学说自己信佛,就会遭到歧视。请问,我应该如何面对?

堪布:你的问题很好,也很实际!处在基督教的学校里,可能是有些人不理解你,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心理作用。

一个人无论信什么教,哪怕外境的违缘再大,信仰也最好不要轻易改变。听说在香港这边,有佛教的老师到基督教的学校讲课,也有基督教的老师到佛教的学校讲课,彼此之间还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不排斥的。

本来,学宗教的人在社会这个庞大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而且许多宗教中,都有慈悲的一面,所以,我想你在那里应该不会有特别大的困难,或许是你的心理作用。当然,假如有些人的行为比较过分,那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解,也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讲,宗教之间发生冲突,宗教徒之间互相排斥,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有理智的人应该不会这样做。

问:我家也有人出家,但现在许多人,包括亲戚在内,都不接受这种行为,认为出家是很悲惨的事情。请问,您对此怎么看待?

堪布:他们觉得出家很悲惨,其实我在刚出家时,周围的人也有这种感觉。虽然在我们藏地,对于出家的行为,人人都特别赞叹,但当时我的老师、同学、朋友特别伤心,觉得这个人已经完了。不过慢慢地,他们对我的出家似乎也能接受,并没有那么讨厌。

出家人在有些团体中,是比较敏感,容易受到歧视。但在有些地方,出家人也非常受欢迎,很多人对他比较恭敬。如今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出家人、尊重出家人,并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了。

对你个人来讲,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己都要坚强,应当以出家为荣,在亲友面前经常“炫耀”出家的功德。若能如此,久而久之,过去特别反对的人,以后可能也有出家的缘分。

问:我是读金融的。请问,懂得人生如梦,可以让人远离执著,但追求佛法,难道不也是一场梦吗?

堪布:追求佛法也是梦。但对于做梦的人来讲,依靠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从梦中醒过来。

刚才我在演讲中清楚地说过,积累如梦如幻的资粮,得到如梦如幻的智慧,遣除如梦如幻的障碍,最后获得如梦如幻的佛果。所以,现在的我们追求佛法,虽然是在做梦,但梦中也有痛苦,依靠佛法可以消除,并最终得到解脱的安乐。

这个道理,你若想更深层地了解,可以看看《华严经》《虚幻休息》等。

主持人:

现在问答正式结束,有请何荣汉博士总结致辞——

何荣汉博士:

听完之后,我也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去做评论,但我相信大家都是怀着很大的感恩心,聆听了堪布刚才的演讲。

古人看到世界的不断变化,早就提醒过我们:没有一样东西能捉得住。到了现代,这种观点似乎更加震撼人心。所以,我很认同堪布的观点,现代人更加需要宗教的心灵教育,以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中的很多变化。

佛家讲,人生如梦,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我们基督教也认为,人生就像一棵草,早上发芽生长,晚上就凋萎枯干,一切都如飞而去。其实,这都说明了人生的无常与虚幻。

香港是全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地方之一,但尽管如此,有些小孩在十来岁就跳楼自杀了。所以,当今非常需要堪布这样的大师,与我们分享生命、心灵的体验,或者说,需要以佛家所讲的道理,去面对世界出现的各种变化。对基督徒来说,比如我自己,会坚信永恒上帝的恩典与赐福。

其实,佛教与基督教,都教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用感恩心去面对一切,用平常心去面对得失,打破执著,学会如何安身立命,并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带来吉祥和幸福!

相信大家今晚来鄙校聆听堪布的心得分享,在宗教、心灵方面,都有一分喜乐、一分满足。也愿大家尽量与周围的人分享,将福祉带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C1g3LJ/0PL7MNEN4JLWAmDUstvMfWQddL+R1dtds4VCTZaoSjJMJZF3qBDNrzo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