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瑞鹏老师:
首先,非常荣幸能邀请到五明佛学院的国际著名佛学理论家——索达吉堪布老师,亲临华科大哲学系,为我们作这样一次高深而精彩的佛学讲座。
今天,有这么多同学光临这个讲座,也说明了大家对佛学的热情,以及对索达吉堪布老师的仰慕。
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也不占用更多的时间,下面把时间交给堪布,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师的精彩演讲,亲身感受大师的智慧。好,热烈欢迎——
今天很高兴来到华科大,跟老师、同学们一起交流。当然,我讲的可能既不高深,也不精彩,但很愿意跟知识分子探讨、沟通,通过这种方式,和你们一起共同寻找真理。
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年轻,而且,对知识的欢喜心、对真理的希求心,也非常强烈。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目光,也有自己美好的理想,但与此同时,在佛教所讲的这个“娑婆世界”中,自己肯定会遭遇种种苦难,经历无数挫折,这些经常让我们感到迷茫。
因此,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需要希求什么样的真理?这种真理,从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中能挖掘出来?我想,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关注的。
在希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人,非常需要心灵的开启、佛法的教育。如果你懂得了一些佛教的知识和理论,将会对自己有莫大的帮助——不仅有力量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山大”,还能渐渐找到生命的归宿。
当然,佛法是非常甚深的,想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把它讲得特别清楚,这也不太现实。不过,即使大家只明白了一点点,也会对今后的生活和人生,有非常明显的指导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佛教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它之所以被称为世间唯一的真理,可以从两方面来成立:一方面从佛学本身证实,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代科学的层面证明。但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印度著名学者德雪达波曾说:“我既不偏执佛陀,也不嗔恨淡黄仙人等,谁具有符合事实的真理,我就认定谁为导师。 ”我们今天在此希求真理,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既不贪执自方,也不诋毁他方,而是以客观的事实,判断什么才最值得追求。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神秘的知识,而要了解这些,现有的科学不一定够用,往往还需要靠另一种学说,比如用佛法来进行论证。当然,在论证之前,首先需要观察佛法的可靠性。这一点,印度伟大的佛学家圣天论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教言。他在《中观四百论》中讲过:“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如果对佛陀所说的最甚深隐蔽之理生起疑惑,那可以先依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无相空性,从而产生决定的信解。这一句话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你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遇到佛陀所讲的很多眼睛看不到、手摸不到的现象,比如前世后世、六道轮回、业因果等,如果觉得无法理解,或无法直接证明,这个时候,建议大家先研究一下佛教的般若思想,比如看看唐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若是通达了般若空性,你就会明白,如此甚深的道理,不是一般世间人能抉择的,应该是具有无比智慧的智者,才能揭示得清清楚楚。以此,对佛陀会生起真实的信心,从而对佛陀所讲的其他神秘道理,才会愿意慢慢接受。
按照公认的说法,今年 (2011年) 是佛历2555年。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把哲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描述得清清楚楚了。而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哲学思想还没有成熟,因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 等西方圣哲,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才出现的。
因此,佛教的确值得在座很多人去研究。通过研究,你们会感叹佛教的博大精深,和佛陀智慧的无与伦比。
国内曾有一位学者说:“儒家是中国人的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个百货店。”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能没有儒家文化,否则,就没有精神食粮了;假如自己生了病,就要从道教中寻找解决方法;佛家则像个大百货公司,里面什么都有,而且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佛教的百货公司中,肯定也包括了药店和粮店。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知识包罗万象,没有一个领域是不涉及的。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吹自擂,而是历史上的很多智者,以及东西方的一些科学家,都异口同声承认并证实的。
你们大多数的老师、同学是研究哲学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更需要去仔细思考。在此过程中,有些人千万不能认为:“我是哲学系的大学生,对一切无所不知。”有了这样的傲慢心,就会遮蔽自己的智慧。对每个人而言,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学问,都应以谦虚的态度继续探索真理。
实际上,如果佛教确实是真理,就根本不怕被观察。伽利略说过:“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想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
佛陀也曾说:“你们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要因为我是佛陀,就以恭敬心接受我的佛法,而应像十六次提炼黄金一样,用你最深细的智慧,对我的教言进行观察。如果它讲得合理,你可以接受;如果不合理,就可以放弃。”
可见,佛教对真理的态度非常明白:不管是佛陀宣说的哪个真理,般若空性也好,业因果也好,都应该用智慧去观察它,用逻辑去推敲它。当然,这些也肯定经得起任何观察与推敲。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会想:“佛法经得起观察倒是好事,但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很多人,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我去过很多学校,发现好多老师和同学,既不想听佛教的甚深道理,也不想听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特别关心、天天忙碌的,只是自己的工作、感情、生活等;他们特别喜欢听的,也是能当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言。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对人生真理,拥有非常正确的见解,那么工作、生活等基本问题,肯定可以迎刃而解;反之,假如一开始就把人生的目光定在钱财上、地位上,真正的“我”都丢失了,那又何谈“我”的幸福?
每当我到大城市里,面对一些颠倒的社会现象,经常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看到迷茫的人群,也自然会产生悲悯之心和悲恸之情。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天天都在奔波忙碌,费力地做着各种事情,可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今生的生活,为了眼前的养家糊口和短短几十年的享受,而不关心周围的社会和生存环境,也从不考虑自己来世会怎么样。在忙碌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迷失自己,追求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却不知道“我”丢到哪儿去了。
以前汉地有一个故事:一位公差押解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规的和尚。路途很远,负责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来后,都要清点身边的几样东西:第一样是包袱,他们的盘缠、衣服都在里面,当然不能丢;第二样是公文,只有将这份公文交到京师,才算完成任务;第三样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样是自己。公差天天都清点一遍:“包袱还在,公文还在,和尚还在,我自己也还在。”这才开始上路出发。
日复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经常只有他们两个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闲聊几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应,关系越来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风雨交加,他们饥寒交迫,赶了一天的路,就投宿到一个破庙里。和尚对公差说:“不远处有个集市,我给你打点儿酒,今天好好放松一下。”公差心思松懈,就给和尚打开枷锁,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来,还买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沉沉地睡了过去。
和尚一看机会来了,就从怀里掏出一把刚买的剃刀,将公差的头剃得精光。然后,他将公差的衣服扒下,自己换上,又将自己的僧衣裹在公差身上,连夜逃走了。
对于发生的这一切,公差浑然不觉,一觉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他醒来之后,舒舒服服伸个懒腰,准备清点东西,继续赶路。一摸手边,包袱还在;再看公文,也在;找和尚,竟然不见了。公差抓挠着头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突然发现自己头是光的,再低头一看,身上穿着僧衣,于是恍然大悟,原来和尚也在!
前面三样都在,第四样就该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庙里庙外四处找,怎么也找不着,心里就纳闷儿了:“和尚还在,可我到哪儿去了?”
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也像这个公差一样,没日没夜地忙着各种琐事,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变成了囚徒,结果“我”却找不到了。
就像如今的有些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这个课题、那个课题——听说有的老师找不到课题,就给学生施压,让他们去搞研究、写体会,最后把学生的论文变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很多学生都被逼得没办法,但又不得不做。
还有一些人为了名声、地位、金钱、感情,也是一辈子都在费心竭力。比如,为了感情,他们倒下去一次,又站起来;再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一直不断地重复,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人们追逐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我”。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不一定真的对“我”有利,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当自己死的时候,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只有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才会如影随形,和自己紧密相连、永不分离。
这一点极为关键,然而遗憾的是,好多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究其原因,这也跟历史有很大关系。现在整个社会都主张无神论,对于无神论,当然我也不完全排斥。因为如果去分析无神论产生的背景和初衷,就会发现,马克思所提出的无神论,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也不会成为追寻真理的绊脚石。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出生于1818年,1848年他和恩格斯 (Frederick Engels,1820-1895) 在比利时,欧洲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们投身革命。革命失败后,他到英国伦敦写了200多万字的《资本论》(Capital)。后来,他的思想得到前苏联与中国的推崇,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无神论的教育。
但马克思提出的无神论,和佛教是没有冲突的,也不是针对佛教的。虽然马克思精通多国语言,也研究过很多宗教,但在那个年代,佛教并没有在欧洲传播开来。当时最兴盛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他们主张神或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这也是资产阶级政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资产阶级才能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要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首先要建立与有神论相反的哲学思想,因此马克思就提出了无神论。
其实,马克思提出的无神论,跟佛教的观点也有共同之处,因此并不能说:无神论完全违背了佛教教义。因为佛教也不承认万物都是神创造的,不承认佛是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神。
那么佛是什么呢?佛教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诞生于2500多年前,是印度净饭王的王子,他出家并悟道后,创立了佛教,成为贤劫千佛中的第四佛。在印度,佛陀降生的地方、成道的地方、转法轮的地方、涅槃的地方,至今仍留存于世,这都是发生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事。因此,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佛陀并不是人们虚拟的一个神。
佛陀在2500多年前留下来的思想,不论你是大学生,还是政府官员,都值得去学习。倘若没有深入学习,就不可能了解其甚深含义;而只有深入研究了,从佛教这一东方神秘思想中,每个人才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毕竟,现代科学家的很多发现,也是从佛教等宗教思想中延伸出来的。
现在很多人,从小到大被束缚在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内,从来没有去认真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类探索真理的步伐,进行到了什么程度?而东西方的很多科学家,以公正的态度研究佛教后,惊讶地发现,佛教中竟然蕴含这么多的真理,而且这些真理,早在2500多年前就宣讲了。
拿心理学来说,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都明白,唯识宗把人的情绪说得清清楚楚,让现代心理学望尘莫及。比如烦恼方面,分为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其中根本烦恼包括贪心、嗔心、痴心等六种,而随眠烦恼则有十九种。其中的嗔心,也可以分为嗔、怒、恨等;善心方面,则有信心、悲心等很多分类。可以说,佛教对现代心理学所谓的情绪,分析得特别细致和清晰。
公元前五六百年的这些思想,已经超过了人类21世纪的研究成果,这让很多学者觉得特别稀有。因此,现在不少科学家开始运用佛教的道理,探索心理学、生命学,以及整个宇宙的宏观世界和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等方方面面。因此,对于佛教的正确性,如果你还坚持不承认,那我也无话可说。
可能有人认为:“佛教不一定是真理吧,因为现在这么多人不承认佛教所说的前后世等。”其实,大多数人不承认,并不能以此就否定真理,因为真理本来就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不仅是佛教真理,世间的科学也是如此。以前藏地有一位了不起的智者叫萨迦班智达,他曾说过:“珍宝的价值,牧民根本不能了知,同样,世间的真理,一般人也无法通晓。”
所以,你们不要认为:“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人来人往的学校里,无数人都不信佛教,不承认前世后世存在。既然如此,佛教应该不是真理,我也不承认。”其实不应该这样。你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历史上有许多国家,为了稳固政权、发展经济等需要,对一些宗教和真理做过负面的宣传。因此,大多数人不承认的,并不一定就不是真理。
面对佛教真理,有些人常常说:“反正我就是不信!”他不信成了最颠扑不破的理由。其实你不信,根本证明不了什么。对真理的不信,只会显露出自己的愚痴,对真理却无有任何损害。
有些人经常说“我不信佛教”,认为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自己因此而变得伟大;他的不信,似乎成了这个世界的真理。其实,任何人如果不信真理,那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中,只会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的愚痴,除此之外,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当然,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能说明佛教不合理,那么不信也没问题。法律上也说,信仰是公民的自由,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但若有些事对自己明明特别重要,比如前世后世确实存在,这是谁也无法推翻的事实,可是这些却被故意抛之脑后,从来没有为此做过任何准备,这对你来说,难道不是非常可惜吗?
或许有人会说:“假如人存在前后世,为什么我一点都想不起来?”其实,不要说你的前世,就算是今生中的很多事,比如孩提时代的经历,想不起来的也不胜枚举;不要说你的后世,就算是明天发生的事情,你现在也无法亲眼看见。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想不起来,或者自己看不见,就把前后世的存在统统抹杀。
关于前后世,公元前400多年,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9-347) 在《理想国》 (The Republic) 中就描述过,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哲学家无法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东方神秘主义思想传入了西方,尤其是1927年《西藏度亡经》被译成英文,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轰动,从那时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通过催眠等方式,对人死后的中阴现象以及转世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中阴教法竟然不谋而合,所以,很多人感到特别震惊。
而这些道理,在藏地却早已家喻户晓。人有前世后世,善恶到头终有报,故而要为了来世积累善根,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对他们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可是在汉地的大城市,假如一个人信了佛教,身边的人就开始怀疑:“他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想不通了?会不会出家啊?”子女学佛的话,父母也整天提心吊胆,觉得这种行为不正常,甚至大学的哲学系开设佛教课,他们也担心:“老师会不会把我孩子带到山里出家了?如果所有人都出家了,这个社会怎么办哪?”
前两天我在一个大学里演讲,有个学生就提了这样的问题,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当时没有细致地回答。她语重心长地说:“堪布,您想一想,如果所有人都像您一样出了家,那我们的社会谁来种地,谁来养活大家?”她对学佛显得特别担心,害怕学了佛之后,所有人都会出家。
其实这完全是杞人忧天,根本不必有如此顾虑。因为出家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并不是人人都有这种境界。当然,我也不是说所有出家人都了不起,现在也有一些假冒的出家人,故意用出家的形象来败坏佛教。但真正看破世间的出家人,在这个世间上,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就像当大学老师,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那会不会所有人都当大学老师了,而没有农民、工人了呢?根本不会,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因为大学老师也不是什么人想当就当得了的,它同样需要很多的资格和条件。
现在不少人对佛教有各种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咎于媒体的片面宣传,以及一些不懂装懂之人的错误引导。倘若你们通过学习,对佛教有了正面了解,那么这些误解和怀疑,全部就会烟消云散。
其实,在学生时代,每个人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无论在上面画什么,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个好老师,在你心的白纸上画下善良、包容,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因此而灿烂;一个不好的老师,在你的心上画了很多丑恶,或许你从此会变得阴暗,人生渐渐背离光明。但不管老师怎么画,你自己也要有一种人生态度,否则,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那今后的生活也不会有正确的方向。
现在这个社会,学生们背负着很多压力——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天天都面临考学的压力;大学毕业以后,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所以,在大学期间,算是人生最开心、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前不久我就遇到一个年轻人,他以前在你们武汉上大学,毕业后到了其他城市工作。六七年后回到武汉,他深深地感觉到,大学时代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自在,对此非常非常怀念。
可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在上学时却不懂珍惜,一直期盼着、憧憬着:“我什么时候能走出校门,摆脱老师的约束,在社会上大显身手,自由自在地干我喜欢的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其实,等你真正步入了社会,就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各种光鲜、微笑的背后,常会隐藏着丑恶的行为。此时,你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心理准备,一旦这些落到了自己头上,你可能就会很难接受。
大家也清楚,如今的自杀率越来越高,甚至在大学中也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人们的压力过大。比如,上学时有各种竞争,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难,走上社会还要承担工作、感情、家庭等许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没有信仰的力量,面对起来就会力不从心。
此时,如果你能认识到:轮回本来就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依靠佛陀宣说的方法可以解除,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就会有离苦得乐的希望,遇到一些不顺时,也会想到这可能是自己业力现前,今生再怎么样努力,恐怕也没办法弥补。如此学着调整心态,遇到一些挫折时,就不会钻牛角尖了。所以,依靠佛法,能解除我们的很多痛苦。
佛陀曾告诉我们:“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生在世,原本就是苦多乐少,这即是“苦谛”。这一点,你们过去可能没有发觉,但现在不妨算一算:从早到晚一天当中,你开心了多少次,痛苦了多少次?或者在这一辈子中,让你开心的事有多少,痛苦的事又有多少?
有些人总以为,有财富、有名声、有地位就会快乐。实际上也不一定。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R.Taylor,1932-2011) 说过:“在这一生中,我拥有美貌、名声、成功和财富,但却没有拥有幸福。”为什么呢?一个人若没有知足少欲的境界,没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单单依靠外在的一切,根本无法抵挡轮回的痛苦。
有些人现在不一定能明白这些,但等你以后进入了社会,就会懂得苦才是人生——在单位,要面临同事间的竞争;回到家,又要面对家人的抱怨;出门时,有一路堵车的苦闷;平时也是一会儿心情不好,一会儿身体不好,一会儿看别人不顺眼,一会儿心里无缘无故产生烦恼……
我自己也经常想:佛法对我的帮助,确实是金钱、地位等无法带来的。如果没有学佛,我也会以凡夫的心来面对生活,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比如,当我跟别人发生矛盾时,实在想不开,很可能想要杀了对方,或者记恨一辈子。但是学了佛以后,大多数的痛苦,都可以通过佛陀的教言进行对治,很多时候,身心马上可以得到调整。即使有时候对治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我也知道痛苦的来源,应该跟自己的业力有关。这样一来,心里就能欣然接受、坦然面对,而不至于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其实,痛苦的根源,就是业和烦恼。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遇到痛苦时,把一切都归结于外境和他人,这是非常颠倒的。现在很多人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采取特别过激的手段,甚至把性命都丢了,这种行为极其愚痴,非常不值得。
不过,我们从小到大,这方面的教育非常欠缺,虽然在老师面前上过无数的课,学过无数的知识,可是遇到痛苦时,仍然一筹莫展;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在家庭中,仍然不懂怎样孝顺父母、养育子女……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老师,老师也是受教育体制所限,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众生的共业所致。现在的社会问题,一天比一天多,有学识、有远见的人,包括许多老师,也发现了这些弊端,但却无力扭转,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不过尽管如此,我们面对这些现象,也不能一直听之任之、麻木不仁,而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尝试转变。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可能会面对种种磨难,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
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遇到看不惯的,就举起拳头跟人打架。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接受前后世、业因果、轮回痛苦的真理,并用这些去改变自己和他人。不论在世人看来,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多么另类,自己也不要畏惧、退缩。如果没有这种勇气,且不说改变社会,就算在世间上生存,生活的能力也极其脆弱。
现在社会上,很多单位都非常缺人,整天到处招人。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却比比皆是,大学生就业都特别困难。我看了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后,感到特别震惊,每年竟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他们而言,毕业就等于失业。
为什么人才供需双方无法对接呢?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修养,诚信、善良,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其次,要会做事情,要实干,而不是有张文凭,或者口才好就可以。毕竟,文凭不等于效率,口才也不等于人才。古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具备,所以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经常都找不到。
而很多大学生的话,又把目标定得过高,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想买房、买车、买这个那个,一直给单位提要求“每个月的工资不能低于多少,否则我不干”。自己的贪婪和欲望极其强烈,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带来什么。
这样的现象,如今在藏地也存在。因为藏地老师比较少,很多学校都非常需要。但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当老师的首要目的,不是好好地教书,而是多多地赚钱。如此一来,他不会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也不会好好地上课。这样的老师对学校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学校也不需要这种人,因此又互相脱节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等你们迈出校园后,可能都会遇到。其实,一切的痛苦,归根到底源于自己的业和烦恼,这就是佛教所说的“集谛”。
痛苦的根源找到了,那么该怎样断除呢?刚才也讲了,要通过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才能断除业和烦恼,这就是“道谛”。
你们即使不能像出家人那样,把毕生精力都用于修学佛法,但如果通过学习,掌握佛教的一些简单窍诀,并去训练和实践,久而久之,痛苦和烦恼也会得以减轻。
一旦完全断除了业和烦恼,从根本上解除了痛苦,就会现前永恒的快乐,这即是“灭谛”。
以上所讲的认识痛苦、找到苦因、断除苦因、究竟安乐这四个步骤,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用一个比喻,也进行了很好的说明:犹如一个人得了严重的疾病,特别痛苦 (苦) ;医生通过诊断,找出了他的病根 (集) ;医生开出药方,病人按医嘱服药 (道) ;最后完全康复了 (灭) 。这四个过程,就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为我们宣说的四谛法门——苦集灭道。只有依此而修行,我们才有可能彻底根除痛苦。
或许有人会问:“佛陀既然如此伟大,那为什么没有讲过现代的这些科技?”
要知道,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研究外境的形形色色,而要从生死轮回中获得解脱。关于这一点,《法王经》中有个很好的比喻 :一个人身中毒箭、剧痛无比时,若及时把箭拔出,疼痛会很快消失;但若不把箭拔出来,只是一味追究箭杆出自何山的竹子,箭尾出自什么鸟的羽毛,箭是谁射来的……这样一一观察下来,人早就活不成了。同样,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了脱生死最为重要,如果把这个弃之不顾,而去详细研究宏观世界、微观世界,那穷尽一生也不够用。
我经常看到有些西方的旅行家,一辈子拿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天天盯着一只动物看,研究它怎么猎食、怎么睡觉、怎么繁殖后代……研究了几十年,当他死的时候,所了知的动物特征和习性,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只能随业力而离开这个世间。
在座的很多老师和同学,研究感兴趣的学问非常好,但最关键的是,从长远来看,务必要想方设法获得解脱。否则,将短暂的人生都耗在轮回的知识上,临死时对解脱没有做好准备,那其他知识懂得再多,也用不上,到头来只能迷失了自己。
一开始我就讲了,佛教是世间上唯一的真理,这一点可从两个角度来证明。首先,从佛教本身的话,着重以空性观来证明佛教是真理。
佛陀告诉我们,对自我的执著,是社会最大的祸害。不仅如此,每个人的痛苦,也是因为执著自我而引生的。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不舒服、不快乐,是不是因为爱惜“我”而产生的?如果你每天心情不好,那可能是对自己的执著太大了,这样的话,哪怕遇到一点点不顺,比如待遇不好、成绩不好、身体不好,也会感觉痛苦不堪。
但所谓的“我”,用佛教的空性观来抉择时,本体是绝对找不到的,只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比如说,人们都认为,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我”。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不可能是同一个,否则,今天的“我”要过明天的日子,明天的“我”要过今天的日子,刚出生的“我”就已上大学、坐在这里听讲座等等,有很多过失。
还有一种错觉,认为身体就是“我”。其实,身体由很多部分组成,哪一部分是“我”呢?头发是“我”,还是指甲是“我”?头发剃了,指甲剪了,是不是“我”就没有了?如果认为整个身体是“我”,那么身体缺了一部分,比如一只手没有了,是不是“我”就不完整了呢?
当然,这是佛教中特别细致的观察方法。虽然刚刚接触这些道理时,你不一定能马上接受并打破我执,但只要去深入学习,就会发现里面蕴含了甚深的智慧。通过这种智慧,能打破我们的很多颠倒妄执。
比如说,你觉得一个人好看而生起贪心,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观察一下:这个人有没有值得贪恋的地方?人体外面是皮肤,里面是肉,肉里就是骨头,那到底是他皮肤好看,还是肉好看,或者骨头好看?皮肤、肉一一割下来,放在你面前时,你还会对他生贪心吗?所以,对一个人的身体爱恋不已,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智慧,用这些去观察时,人生就像做梦一样,无论是自己还是外境,都没有一个真实的。可是,大多数人却往往把梦,耽著为坚不可摧的实有,执著如梦如幻的一切,甚至有些行为特别过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非常大的痛苦。
当然,真正的无我空性,是大圣者所证悟的境界,并不是依靠几个推理、几个例子,就能马上通达的。但你若通过修学,懂得了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就会逐渐断除自己的痛苦,明白佛教所说的千真万确。
有些人可能想:“佛教所讲的这些,只有佛教徒才承认吧。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科学家对佛教的道理,会不会认可呢?”因此,下面就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佛教是不是真理。
对于科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的语言,如今很多人兴趣索然,对自己眼前有利的,才愿意去听;而没有利益的,则不愿意了解。但作为追求真理的人,对科学家所讲的任何道理,都应该值得思考。
这方面,我有很多的理论和案例,但因为时间关系不广说,我只举一个例子:
杨振宁教授,大家都知道,他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现在八十多岁了。据说现在有人对他有些看法,因为他娶了一个比较年轻的妻子,我作为出家人,不谈这方面的问题。但让我最佩服的是,他作为科学工作者,能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对待佛教。
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文中说,就像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必须具备三个特征,才能被世人广泛接受,并成为科学理论,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这三大特性。他还说,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现在有些人对佛教一知半解,就信口指责佛教不科学,其实,这些人对科学也不够了解,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
1985年9月12日,他专程到纽约大乘寺参加玉佛塔的落成典礼。当时他讲道:“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还强调,自己向往佛法中大同、宁静、无私的境界,并在科学研究和讲授之余,坚持修禅定。
像他这样的科学家、学者,现在可以说非常非常多。此外,英国、美国、法国的许多科学家,如今对佛教真理的认识,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因此,有些人若以科学的名义来否认佛教,说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当然,在七八十年代,这样的舆论比较盛行,但现在公开大肆诽谤佛教的现象,比较少了。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既不关心什么是科学,也不在乎什么是佛学,只知道钱财、地位、名声,白天奔跑着追赶这些,晚上甚至做梦,也想的都是人民币,除此之外,再没有更高的追求了。
甚至一些老师搞科研,也是为了过关而已,根本不考虑它是否对人类有意义。许多大学生也不爱学习,在大学里就是混日子,做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毕业的时候,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好,不该学的坏毛病、坏习气反而都学会了,带着一大堆垃圾走上社会。这些垃圾接触谁,就会染污谁,这样的人给社会、家庭、个人,只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是如此。现在也有极个别老师,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希望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无论在什么领域中,都能把自他带入今生来世快乐的境地。但这种老师,毕竟为数不多,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缺陷。
总的来说,希望大家能以公正的态度,对佛教有个正面的了解。尤其是藏传佛教,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这并非因为我是藏族人,就在这里毫无根据地吹嘘。确实,现在很多知识分子,包括一些西方学者,都觉得藏地有特别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传佛教中也蕴含着无与伦比的真理。这些真理,有些已翻译成了各国文字,有些虽然还没有,但在雪域高原却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因此,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智者通过各种途径,真正去了解藏传佛教经论的意义,和历代大德以毕生修为留下来的智慧结晶。这些都是人类的心灵妙药,是现在社会最为需要的。
要知道,物质财富和经济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人类的痛苦。二十多年前,中国和欧美比并不发达,物质上也贫乏得多。但在短短的时间里,经济上就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人对此欣喜若狂。其实,这也不一定是好事,配套的道德水平如果没有提升,人们越富裕,只会离幸福越远。
这个时候,你们如果有一定的能力,应当想方设法恢复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倘若没有这么大的能力,起码也要从自己做起,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而不要被污浊的外境所转,迷失了自己、丧失了人伦。
每个人的未来会怎样,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愿大家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心与真理不再有隔阂,人生越来越趋向光明!
问:通过今天的讲座,我对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听说西方很多科学家,正在试图从逻辑的角度来解释佛教真理。请问,有没有可能通过对物质世界的逻辑思考,解开佛教的奥秘并解释佛教真理呢?
堪布:其实,西方科学家不仅仅是通过物质研究与逻辑推理,来证实佛教的正确性。很多人还通过修行和体验,来了解佛教真理。
作为一名学者,要证实佛教的真实性,理论的支持固然不可缺少,但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还是要实际修行。因为,现在很多人通过理论研究考证真理时,得出来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佛经中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非量,是不可靠的。这一点,科学家也承认,比如当多维空间的概念出现时,就会知道我们的感官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
所以,爱因斯坦说过:“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
按照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人类探索真理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说,通过不断探索并否定前辈的观点,从而不断地接近真理。如果是这样,那有没有依靠逻辑推理而最终证成真理的时候呢?恐怕是个未知数。
但通过修持来体验真理,则完全不同。比如,佛教中有认识心性的法门,自己依靠这些修法,可以完全通达心的本性。那个时候,即使成千上万的智者来到你面前,说你通达的心性是错误的,你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们也根本无法否定你的见解。
这一点,从禅宗和密宗的很多公案中,就看得出来。看了历代大成就者的事迹,我们会明白佛教的神秘和世界的可笑。但是,这些道理,在不信仰佛教的人前面,说一百遍、一千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要真正认识佛教真理,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来了解是最彻底的。
问:我是藏族人,请问,辩经是不是藏传佛教的不共特点?
堪布:辩经确实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依靠这种方法,能解除我们内心的疑惑,生起真正的智慧。当然,藏传佛教还有很多不共的特点。
其实在大学里,非常需要真正的辩论。但我看到,有些大学生的辩论是吵架,说着说着,就开始骂人了,这不叫辩论。真正辩论的过程中,即使双方辩得再激烈,也不会脸红,不会生气,不会痛苦。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磨炼,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刚参加辩论时,一被对方反驳,心里就觉得不舒服。
同时,大家在辩论的时候,一定要运用真实可靠的逻辑推理,这样才能通过辩论解除疑惑、生起智慧;而不是一味地胡搅蛮缠,非要争个高下,这并不是辩论的目的。
问:我是东莞学院的研究生,也是藏族人。我的研究方向是公共问题,包括人们非常关心的食品安全。
现有解决公共问题的模式是,学者们通过研究,向政府提出建议,然后政府制定法律,通过执行法律来管制社会。但这种完全依靠政府行为的管理模式,似乎并不奏效。比如说食品安全方面,地沟油、劣质奶粉等不道德事件层出不穷。还有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这些都让人感觉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在不断下降。
请问,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佛教思想去教育人们,乃至改变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呢?
堪布:关心社会还是很重要的。你刚才提到的小悦悦事件、地沟油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极大轰动。从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制作地沟油的那些老板,非常明目张胆,自己还特别得意……这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不过,这些事件,以及前不久网络上的“13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也有一定的炒作成分在里面。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就特意把某个角落的一件事扩大化,让全世界都知道。人们看了之后,觉得所有人的良心都被狗吃掉了一样。但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这个社会上,还是有好人好事的,比如,前几天沈阳一位女大学生坐公交车时,看到歹徒正在对一个人行凶,她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但现在很多媒体,对于好事不宣扬,而一点点坏事,就开始添枝加叶地疯狂传播,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当然,我在不同的场合中也说过,佛教徒若遇到小悦悦这样的事,一定要去救,不论别人怎么看,当事人会不会反咬一口。其实你去救了之后,也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诬陷你,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坏。
而食品安全的监管,包括杜绝地沟油,政府也在想一些对策。我以前了解到,有的国家像日本,政府高价回收用过的油,进行处理,做成燃料;德国对地沟油的流向,则有一套严格的立法。但不管怎么样,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人们的道德教育。在这方面,大乘佛教的利他观非常关键,它主张无条件地帮助所有人乃至所有生命,这样的理念,在当前来讲确实不可缺少。
因此,我特别希望,很多人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佛教的利他观,同时,自己也应积极投入到一些慈善活动中。若能如此,这个社会就不会变得那么可怕了。
问: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我们汉地很多人是“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信佛带有一种功利性,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请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
堪布:信仰有迷信和正信两种。所谓的迷信,是别人说什么,自己不加分辨,就盲目地相信和崇拜,最终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现在汉地许多人信佛,就带有迷信的成分,烧香拜佛是为了保佑自己健康、平安、快乐……像做生意一样。这种信佛跟信神没有什么差别。
那什么是正信呢?当你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佛教时,你会发现,佛陀觉悟了万法的真理,并用这种智慧给迷茫的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众生离苦得乐指明了方向。所以,佛陀非常伟大,他的智慧无与伦比。有了这样的认识,你的信心就不会退失。
当然,要想获得这种信心,必须要长期、系统地学习佛法。若只是浅尝辄止,稍微了解一点,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非常希望寺院、佛教道场,包括高等学校,能深入学习一下佛教,认识佛教的真理和佛陀的智慧。这样一来,佛教的信仰就不会成为迷信,知识分子对佛教也不会盲目地下结论。
在这个世间上,知识分子的层次是很高的,但是,如果已经获得了极高学位的博士,对一门并不了解的学问随意诋毁、妄加评论,这是特别愚痴的行为。我也遇到过一些博士、博士后,他们评论佛教的语言,让人觉得非常可笑,就像不懂科学的人,信口去批评科学一样。因此,希望很多人以后在这方面,最好是不要闹笑话,不要让自己变成闹剧的表演者。
问:我是一名藏族人,父母都是佛教徒,在父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会背诵一些经文,例如《二十一度母赞》、莲花生大士教言等。我认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在不影响学业和工作的情况下,背诵一些经文,是种很好的习惯。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堪布:现在藏地很多年轻人,从小就会背诵百字明、《三十五佛忏悔文》《二十一度母赞》等,这是藏地的一种传统。如果在自己的人生中,随时随地多念这些经咒,无形中就会化解许多危难,增上各种吉祥。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些藏族大学,看有些大学生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都会念一些经咒,就像佛教徒的早晚课一样,这种习惯很重要。
不过,与此同时,许多藏族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了解这些经文的意义。如同汉地很多人去寺院只是求保佑,对佛教的真理却一无所知。同样,藏地也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从小就信仰佛教,可是让他解释一下《二十一度母赞》,好多人都讲不来,这一点是非常遗憾的。
而我去一些汉地大学时,却发现很多老师和学生不仅对藏传佛教的教义十分熟悉,而且对中观、唯识,包括密法的教义,也一直不断地在修持。可是,我们藏地的很多知识分子,不要说汉传佛教,甚至对藏传佛教也并没有特别了解。
今天这个场合,来了不少藏族的大学生。你们藏族的学生有多少,举个手吧——哇,那么多!我特别希望你们,以及藏族的其他知识分子,从多方面学习藏传佛教,通过藏文或汉文来了解佛经的意义。
总之,我们学习佛教,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能只会念念经。汉地有些老太太很会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藏地人也会背《二十一度母赞》,这些听起来很舒服,但如果不解经义、不懂内容,就会与真正的佛法相隔千里,根本无法一窥其堂奥。所以,理论与修行结合起来学习佛法很重要。
问:我平时会翻阅一些汉文的佛经,请问,您有没有看过《楞严经》和《法华经》?我认为这两部经典非常适合末世众生学习,不知道藏传佛教里有没有这两部经,或观点类似的经典?
堪布:我看过汉文的《楞严经》,但在藏文《大藏经》中没有这部经典。据说法尊法师曾把汉文的《楞严经》翻译成了藏文,《大藏经》对勘局也准备把它列入藏文《大藏经》中。
而《法华经》,在藏文《大藏经》中也有。
所以,这两部经我都看过,里面的内容非常殊胜。
问:我也是一名藏族学生,现在已经大四了。我很庆幸,由于父母都信佛,我从小开始就崇奉藏传佛教,而且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看,佛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遇到生死坎坷时,让我得到很大的安慰。
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我面临着很多竞争,如果完全像佛教所说的那样忘我,在面对机会时,我就不会努力争取,而是会选择放弃。但若总是如此,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您对这个矛盾怎么看呢?
堪布:如今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在不害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你积极地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不违背佛教的教义。
有一位大德也说过:“每个人的机遇很难得,因此,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去面对。”
问:作为藏传佛教的信徒,大家会在特定的日子戒肉,就像斋戒一样,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堪布:从历史上看,戒肉并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传统,而是整个大乘佛教的行为。因为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吃肉跟吃生命没什么差别,是需要严格遮止的。与汉传佛教比起来,藏传佛教以前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但这几年来,藏传佛教的很多寺院和出家人,也都开始纷纷提倡素食。
今天中午,我为了找个地方吃饭,转了好几圈,结果发现武汉的餐厅里全部是肉食,一直找不到素食,最后实在没办法,很伤心地吃了几个水果。
如今很多人真的特别可怜,吃一顿饭就要杀那么多众生,被杀者很可怜,吃者更可怜,这种命债需要多少时日才能补偿!作为佛教徒,如果能完全戒肉,长期吃素,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也是不要点杀。否则,吃一顿饭就要杀那么多生命,按照佛经的观点,自己会用许多世的生命来偿还,这是非常可怕的!
问:一个人若看到社会的丑恶与人生的痛苦,于是选择信佛、出家,以寻求解脱。但与此同时,他没能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这在世间来说,是一种不孝。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有些人是为了逃避而出家的,不一定有真正的出离心,即使出了家,也不一定有很大功德。若因此而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那确实是一种不孝。
还有一种人,是看破世间而选择出家,并通过修行来报答父母的恩德,这是佛教里讲的大孝。汉地的莲池大师也说过:“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只有让父母脱离了轮回,获得了究竟的解脱,子女才算成就了孝道,是真正报答了父母的恩德。
毕竟,给父母提供一些财物,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虽然这辈子会过得好一点,却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死大事。甚至,如果你为了父母而天天造业,反而会让他们来世堕入恶趣,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因此,这种孝顺并不是真正的孝顺。
相反,倘若自己真正看破世间,选择出家修道,虽然父母暂时会有些痛苦,但从长远来讲,对父母的解脱和安乐是有利的。
因此,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我逃避,可以称为不孝;另一种是以出离心引发的,这是大孝。
问:我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我想从所学专业的角度,问一个与佛教相关的问题:
前些日子,天气特别寒冷,我看见很多乞丐在街上乞讨,还看到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和女婿在外边卖馄饨。看到这些,我心里很难受。同时,现在很多人去寺院烧香拜佛,大多是祈求自己身体健康、生意成功等个人利益,真正祈愿依靠佛教改善民计民生的却很少。
大家都清楚,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的教育水平、社会保障、控制通货膨胀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佛教一向提倡普度众生,那么请问,怎么样才能用佛教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呢?
堪布:要让佛教从宏观上积极影响社会,比如解决通货膨胀、社会保障等问题,目前来讲有一定的困难。任何一个宗教,如果要进入社会各个领域,首先需要得到国家的推崇,就像唐朝时代的佛教,以及西方国家的基督教一样。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的政界与宗教紧密相连时,这个宗教才能进入社会的每一个层次,并且积极地影响社会。否则,虽然佛教的精神是普度众生,但若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光靠一些佛教人士的努力,想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可能有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现在可以努力的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佛教,让很多大学生、知识分子,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正面地了解佛教。并非因为我是佛教徒,就要在各个场合弘扬佛教,而是佛教思想对当代人来讲,的确特别需要;佛教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说,再过二十年,中国也会像日本那样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时候,如果年轻人对父母没有基本的孝顺,把赡养老人的责任全部推到社会保障体系上;老年人自己没有佛教的生死观,不能正确地面对生老病死。那么,国家和社会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完全依靠社会保障体系,也不一定能解决。
很多人对信仰佛教有种担心,认为学佛后都会出家,其实这种忧虑大可不必。我们藏地99%的人都信仰佛教,但真正出家的只是少数。我们应该担心的是什么?如果不借助佛教等宗教的力量,面对很多民生问题,国家可能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因此,要实现佛教普度大众的理想,需要各种因缘。但不管怎么样,作为佛教徒,都要尽力去弘扬佛教,以净化世间人心。
问:作为您这样的大师,可能很多人都想做您的弟子。请问,您对弟子的要求是什么?
堪布: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弟子,只不过我经常给大家做一些佛法的开示。在开示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两个问题:
首先,学佛需要有一定的修证。在学习教义的基础上,一定要实地修持,否则,即使口头上讲得再好,也没办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点,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
简单地说,就是要修学真理,不断完善自己。同时,要关心社会、关心身边的人,尽量运用自己所懂的真理,去帮助身边的众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行为,只要对他人、对社会有利,也要尽力去做。这就是我的两个要求。
问: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佛教的真理观”,您也讲到,佛教是世间上唯一的真理。但我没太听懂,您说的佛教真理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真理应该有唯一性,否则就不能称为真理。但对于不同信仰的人来说,他们所承认的真理可能各不相同。比如,信仰佛教的人,会认为佛陀说的是真理;而对信基督教的人来说,上帝是他们的真理。在我看来,如果有不同的真理同时并存,那是不是恰恰证明它们都不是真理。因此,我的问题是:您说的佛教真理到底是什么?能不能以概括的方式,再阐释一下这个真理?
堪布:佛教是世间上唯一的真理,这个真理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佛教的智慧。尤其是依靠空性智慧,能彻底断除众生的痛苦,解脱生老病死,这在其他宗教中很难找得到。
第二个,今天我没有着重阐述,就是佛教的大悲。这种大悲遍及一切众生,也是佛教所特有的。虽然其他宗教也提到过慈悲的观念,但它并没有遍及一切众生。比如,有些宗教说可以吃众生的肉,不能吃众生的血,但这很难成立,没有血的肉几乎找不到;还有的宗教认为,对异教徒可以打仗,并称其为“圣战”。
当然,我们对所有的宗教都应该尊重。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19世纪和20世纪的很多观念已逐渐转变,非暴力的和平观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个时候,我想很多宗教人士不得不赞叹平等对待所有生命、主张非暴力的佛教。
因此,概括地说,佛教真理可以包含两个方面——智慧和大悲。从这两个方面,也可以证明佛教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
问:我是本校学经济的学生。现在汉地很多人,包括佛教徒,对藏传佛教有一些误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藏密的一些仪轨和仪式,他们不太了解,去请教一些上师时,往往说这个是保密的,不能公开。但是,如果它一直处于保密状态,就会让人觉得很疑惑,甚至有点恐怖。请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堪布:藏地的密宗,对仪轨和仪式并不是很保密,比如藏地的开光仪式,以及很多咒语和修法仪轨,对大家都是公开的。真正需要保密的,是最甚深的见解和修法。
当然,并不是因为它有过失而需要保密,只不过它对修行人的要求比较高,暂时需要保密。但如果你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比如之前修过加行、依止了具相上师等,那完全可以学、可以修。否则,不经前行就直接修学的话,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甚至会舍弃密法。这不但对他没有利益,反而对他的修行有极大损害。
这方面,禅宗也是一样。如果你刚开始修,就什么都不执著,甚至对善法也不执著,很多人就会误入歧途。
现在有些人对密宗接受不了,这也情有可原。以前禅宗刚传到汉地时,弘扬得也不是很成功,因为它的见解非常高深,当时包括梁武帝在内,都没办法领悟。但慢慢地,人们意识到了它的殊胜,才开始广泛传播。因此,一种事物被大家普遍接受,本身需要一个过程。
问:唐朝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这“开元三大士”,也曾弘扬过密宗,但唐密在很快的时间中就失传了,之后兴盛的是禅宗。请问,您觉得密宗跟汉地的文化是不是有冲突?
堪布:“开元三大士”所弘扬的唐密,跟藏密并不相同,也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有些人认为唐密的消失,跟保密有关系,其实并不是这样。唐密的消失,主要是因为他们宗派的后学者,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弘扬这个法脉。这样一来,任何一种文化最后都会失传的。
但是,藏密的闻思体系、实修体系、传承体系,可以说非常完善。正因为如此,藏密弘扬于世这么长时间,不仅跟其他文化没有冲突,而且有日益广弘的趋势。这方面,不仅在汉地如此,在西方和东南亚也是这样。
问:我是哲学系文学专业的,想请教您一个关于安乐死的问题。
当一个人到了生命末期,如果疾病对他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对于佛教徒来说,也许能依靠修行佛法来面对;但非佛教徒可能觉得,结束生命是一种解脱,因此他会申请安乐死,就是请求医生的协助来结束生命,也叫医助自杀。
佛教提倡大慈大悲,那么当医生看到患者极其痛苦时,如果根据他本人的请求,而帮助他结束生命,这对医生来说,是在造恶业,还是做了一件功德?
堪布:按照佛教的观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提倡安乐死。即使病人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如果我们采取措施结束他的生命,就有杀人的极大过患。
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通过安乐死,可以让病人解脱病痛。但对病人来说,现在的痛苦是以前的恶业所感,承受这种痛苦可以消尽恶业,并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对他施以安乐死,恶业就无法以此消除,那他以后还会感受更大的痛苦。因此,安乐死并不能真正除苦。
所以,即使病人很痛苦,我们也不提倡结束他的生命。如果在病人的强烈申请下,医生实施了这种行为,对我们来说,也只能随缘了。
问:我也是一名藏族人,来自邻近的中国地质大学。我一般很少吃鱼肉、鸟肉,因为它们都是生命。但我有时会无意中把这些肉吃进嘴里;有时候明知是鱼肉,还是吃了。请问,这种过失有多大?
堪布:吃别的动物肉,跟吃鱼肉、虾肉应该也差不多。只不过在习惯中,藏地很多人吃牛羊肉比较多,吃鱼肉、狗肉比较少。但现在藏地的一些年轻人,也有人认为“不会吃鱼虾,是不成功的标志”,这是一种愚痴的表现。
曾有一个格言说:“吃肉就是吃生命。”确实是这样。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为了吃一顿饭,可能要杀害无数生命,从因果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可怕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没办法阻止。
如果你无意中吃进了一些肉,过失不会很大。但不论有意、无意,或是不得不吃肉,在吃肉的同时或事后,多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作忏悔,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持人:
今天,相信大家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晚上。
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但一定要拥有智慧。”正因为有很多像索达吉堪布这样的佛学大师,在四处撒播佛陀的智慧,才让我们在佛陀涅槃2555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依靠佛法,获得一种解脱,获得一种快乐。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堪布!请全体起立,恭送堪布——
过去的事是昨天的梦,
未来的事是明天的梦,
眼前的一切是正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