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理健康与职业成功

MENTAL HEALTH AND CAREER BLUEPRINT

主持人: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本次的讲座!

南阳师范学院建校百年以来,秉承“博大、厚重、睿智”的办学风格和大学精神,吸引着大批的学生前来求学。在这里,我们收获了知识,成就了梦想。那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如何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挑战,确定自己生活的方向,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藏传佛教大德索达吉堪布,来为我们作一场精彩的讲座。

下面先请我们教育科学学院包华教授致辞——

包华教授:

可能有人上过我的课,但你们并不知道我是多么热爱我的学生。我曾经多少次设法帮助他们复习、考研、联系家教、参加竞赛等等,甚至包括他们找对象、谈恋爱。但是我后来发现,我的这些帮助,只能给他们带来暂时的利益,只能照亮他们生活中很短的一段路程,不久之后,新的烦恼就会滚滚而来。所以,我经常生气地拷问自己的良心: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们?我的孩子们啊!

有人说:“送人黄金,不如送人点金棒。”我特别认同这句话。的的确确,有时候暂时的一些物质帮助,给我们带来的利益非常有限,也是微不足道的,真正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是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方法。

今晚我们有幸请到了伟大的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他曾经用他的弘法利生,给无数人带来了解脱和安慰。今天晚上,他将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给我们带来佛法的利益,给我们带来终极关怀式的人生指导。希望大家得到真实的利益,祝福大家!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有请索达吉堪布——

很感动包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看来她的的确确很关心你们,包括方方面面!

这次我到了南阳,感觉很好。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没有出家前就爱看《三国演义》,那时候非常崇拜诸葛亮的智慧。前段时间有人说南阳请我举办讲座,本来我这次的行程比较忙,但后来看刚好是诸葛亮的故乡,以前也听过与他有关的很多精彩故事,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兴趣。

同时,南阳跟我们佛教也有甚深的渊源。这一点,或许在座80后、90后的同学不一定非常清楚,但汉传佛教中大名鼎鼎的“慧忠国师”,就曾驻锡于你们南阳。这个慧忠国师,小的时候很奇妙,跟谁都不说话,像哑巴一样。到了16岁,家里来了一位禅师,他远远望见就开始礼拜,并乞求双亲让他出家。出了家以后,他在六祖面前依止11年,最终明心见性,成为六祖门下“一花开五叶”的五大宗匠 之一。

之后,他来到南阳白崖山,在那里修行四十多年,道誉甚高。唐玄宗在位时,迎请他往京城长安应供。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慧忠禅师离开长安,隐遁山林。随后,唐肃宗又迎请他到长安,封为国师。

有一次,肃宗问他:“您在六祖那里到底得了什么法?”他回答:“陛下看见天空中一片云吗?用钉子钉着它、悬挂着它,就是我从六祖那儿得的法。”肃宗听不懂,又问了几个问题,禅师答了,他仍茫然不解,禅师就不理他了。肃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说:“朕好歹也是大唐天子,您怎么连看都不看一眼?”禅师反问他:“皇上知道有虚空吗?”“知道啊。”“那么虚空可曾眨眼看过陛下?”肃宗听后若有所悟。 (这段话中有特别甚深的道理,不知在座同学对禅宗的了解如何。)

肃宗之后,唐代宗也召请慧忠禅师入宫传法,待以国师之礼。当时禅师极受尊崇,僧俗弟子超过万人。禅师圆寂之后,在南阳造了他的遗塔,后来康熙、雍正两代皇帝都修缮过。但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就是1972年被毁,如今已不复存在了。慧忠禅师,在历史上又称为“南阳国师”,但南阳的年轻一代,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对如此有意义的禅宗渊源视而不见,这是相当遗憾的。

除了南阳国师以外,禅宗还有一位著名的大德,也出自你们南阳。这位大德,就是香严智闲禅师。他最开始依止百丈禅师,什么经论一学就会,总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明心见性。百丈禅师圆寂以后,他转投到师兄沩山灵佑门下,被沩山一句“父母生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问得无言以对,纵将平时看过的经论都搬出来,从头到尾仔细翻阅,也找不到能应对的答案。

他几次去找沩山,求他告诉自己,但都遭到了拒绝。沩山说:“如果我给你说破,你以后会骂我的。我说的,终是我证的,跟你没有任何关系。”绝望之余,智闲挥泪告别沩山,发誓以后不再学禅,只是当个混饭的和尚。

后来,他来到南阳慧忠禅师的旧址——香严寺,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决定住下来终老于此。一日,他在田中清除杂草,锄头碰到了一块瓦片。他捡起来随手一扔,瓦片击打在田边的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击竹之声入耳,智闲一下子愣在那里,由此而大悟。他忙回屋沐浴焚香,遥遥地礼拜沩山,赞道:“和尚大慈大悲,恩德超过父母。倘若你当日为我说破,岂会有今日之事?”

他还作了一个偈子:“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意思是什么呢?听到瓦片击打竹子的声音,能取、所取当下忘得一干二净,从此不需要借助外相上的修行,行住坐卧都是佛菩萨的生活,不会再堕入名相里头了。之后,他就驻锡于香严,教化一方。

历史上,香严寺分为上寺、下寺两部分,二者相距约15公里。不过,下寺在20世纪60年代末,因南水北调而被淹没,高达十几层的两座唐代琉璃塔,也在水库淹没时全部炸毁,目前仅有上寺尚存。

以前我听到香严禅师的故事时,心里非常向往,觉得听一个声音就开悟了,这多让人羡慕啊!如今这个世界可谓苦多乐少,但即便如此,谁也都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现在你们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若能达到开悟的境界,那什么烦恼都会荡然无存的。

一、现今心理染污

1.当前各种压力

如今许多年轻人,考上了大学以后,按理来说应该很快乐、很满足,可是通过一些调查发现,他们也有不为人知的很多痛苦。简单来说,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感情、人际关系、就业。曾有个大学对在校学生的心理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因恋爱而产生压力的占32%,因人际关系而产生压力的占27%,因就业而产生压力的占25%,剩余的则是其他方面带来的压力。

很多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还抱有崇高的理想,可在大学待久了以后,逐渐就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于是开始自甘堕落、浪费青春。甚至上了大学以后,没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反而学了不少坏东西。如今在很多大学里,大部分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大部分男生把电脑当成了游戏机。他们整天在“玩大学”,而不是在“读大学”,这样混了几年之后,毕业出来的肯定不是人才,自己找不到工作的话,也没有资格抱怨学校、抱怨社会。

2.拜金现象严重

现在这个时代,许多年轻人非常拜金,不管是读书也好、毕业也好,唯一的愿望就是赚大钱,心里除了钱以外,再没有更大的追求了。这种人如同佛陀在经中所说:“心为境所牵,愚者则迷乱。”自心被外境所牵的话,将来做什么都会十分迷乱。

其实,特别特别爱钱的人,往往也不容易赚到钱。一个人欲望越来越大时,得到的满足也定会越来越少。其实,我们一生中不需要有太多钱,毕竟自己离开人世时,钱再多也带不走一分一毫。就如同“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 (Steve Jobs, 1955-2011) ,前不久他刚刚去世,有资料说,他生前身家七十亿美元,但死后又能带走什么呢?

有些同学可能想:“我有这么多钱的话,带不走也不要紧,活着的时候可以好好享受。”但实际上,你也享受不了多少,最多是买几栋豪宅、几辆名车而已。现在很多真正有钱的人,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在生活中反而最不看重钱。乔布斯曾向自己保证:做事从不被金钱影响,也绝不让钱毁了自己的人生。这种做法,确实相当有智慧。

但现在许多人没有这种境界,他们对钱财一味地妄想着、贪婪着,白天做事也好、晚上睡觉也罢,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人民币上,从来没想过回馈社会、帮助弱小。这样的人,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就像一句俗话所说:“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不过,愿意正视这个问题的人,如今可能寥寥无几。诚如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里所说:中国人对于社会的很多问题,向来就没有太多正视的勇气,先是不敢看,后是不能看,再后来,就自然视而不见了。他们一天一天地满足着,也一天一天地堕落着,却还把这当成一种光荣……这些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3.道德不断下滑

当今这个社会,道德下滑的趋势相当严重。究其根源,主要是“文革”的十年浩劫,尤其是“批林批孔”大行其道,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灭顶之灾,当时孔夫子的像被毁了,佛教寺院也夷为平地了,最重要的是,珍贵的宗教思想被践踏得一文不值。

近年来,我曾去过很多大学,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大多数都对佛教和孔孟思想一无所知,对基本的孝道、人伦、礼节等也嗤之以鼻。正因为如此,如今道德败坏、人性冷漠的事情层出不穷,前两天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就可以说是其中一例。

大家都清楚,前不久,广东佛山一名2岁的女孩小悦悦,走在路上时,被两辆车先后碾过。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七分钟内在她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有骑三轮车的,有骑摩托车的,还有走路的,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没有一个去救她。后来,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她抱到路边,并找到了她的妈妈。不过,事后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小悦悦仍然离开了人间。

一个小孩被车撞了,这种不幸和意外并不罕见,但小悦悦真正悲惨之处,在于路人的见死不救。现在很多人极端自私,从小在家里、学校里学的,就是怎么样维护自我的利益。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和美德,不知从何时起,已在我们身边悄然褪色,现今人们更推崇的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日本在报道这个事件时,认为中国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社会道德的建设,才导致了小悦悦悲剧的发生。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光有物质财富是不行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

然而遗憾的是,如今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里,强调应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可以说屈指可数。北大教授张维迎也发出感慨说:“中国整个几十年的教育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

正因为如此,前不久,新闻上还出现了“13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的悲哀。说是一个88岁的老人在离家不到100米的地方,面朝下摔在地上,他想站起来,但力气不够。他躺在地上一个小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就是没人敢上前扶一把。直到老人的家人获悉后,才送往医院救治,但老人终因呼吸窒息死亡。

那么多的旁观者,为什么不上前去帮他呢?就是因为他们害怕。现在新闻时常报道,某某老人摔倒之后,有好心的人去扶,结果不是他撞的也赖上他了,最后还要打官司赔钱,所以,谁都不敢再向老人伸援手了。

面对这种现状,北大副校长吴志攀站出来,对北大学子说了一句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短短的这一段话,立即就红遍网络,引发了各种响应和支持。不过也有些人觉得,如果我们缺乏应有的良知,凡事都要依赖法律的保护,那实在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对此,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兆林也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套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说,中国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尽管他这样说,但现在人们还是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果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自己去扶还是不扶?今天在座的各位,以后若是遇到这种情况,你们愿意扶的请举手——

不愿意扶的人,当然也有自己的理由。正如刚才所说,假如你去扶了,也许被他反咬一口,甚至到了法官那里,法官也说:“不是你撞的话,干嘛要把他扶起来?”曾经出现的这种糊涂判决,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想象,这也恰恰是当今道德沦丧、信任危机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心理健康

1.“健康”不单指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健康,但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需要是心理上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说,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而且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理查德·格里格 (Richard J.Gerrig, 1959-) 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心理学与生活》 (Psychology and Life) 中也说:“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可见,健康的心理,与幸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当然,若想获得健康的心理,我个人认为,最好能学习一些佛法。今天在座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学佛的,有一部分既不学也不关心。不过,你若没有正确的信仰,一辈子都特别现实,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找个好对象、好工作就满足了,那以后就算自己有了这些,内心也会非常空虚。

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退休之后身心日渐衰朽,整天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一天,特别可怜也特别可悲。试想,假如他们有一个信仰,就不会如此无所事事了,肯定会抓紧时间为来世做些准备。所以,一个人有信仰真的非常有必要!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信仰之后,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一颗无我利他的心。当然,讲佛教的“菩提心”“慈悲心”,你们也许不太熟悉,但可以换句话说,只要不是天天想着自己,而想去帮助身边的一切生命,这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若能如此,不但你自己会是快乐的,对周围乃至整个社会,也能产生很好的影响。

假如你是家长,对孩子会有非常正面的引导;假如你是老师,对学生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假如你是领导,对下属也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样一来,仅凭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波及很广的范围。哪怕你的文凭不是很高,今后也仍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曾经就有个教授叫金克木,他只有小学文凭,后来却成了大学教授。他小时候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后来去了北京求学,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依靠自学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他到印度担任一家中文报纸的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然后去了佛教圣地鹿野苑,跟随印度著名学者法喜教授 学习梵文和巴利文,钻研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的教义。1946年,他回到中国,应聘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又在北京大学任教。2000年因病逝世,他临终的遗言是:“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所以,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对毕生成败会起着主宰作用,相比之下,有时候文凭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尽管在当今,文凭高的话,比较容易谋得一份好差事,但你若是人格不好、做事不努力,时间久了,也不一定能得到领导重用。

当然,在积极努力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学会一切随缘。随缘,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假如你什么都无所谓,每天只是得过且过,这叫做消极;但若能做到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同时又不是特别耽著结果如何,这才是真正的随缘。

3.培养道德观念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后,还要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那么,怎么样培养呢?最好能从古圣贤的智慧中汲取。像传统文化的话,应该多学习《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等等;另外,佛教中对人生的认识,如因果观、大乘教义等,对自己也特别有好处。很多大学生学了以后,确实受益无穷。若是以前没有遇到佛法,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痛苦时,可能早已经崩溃了,而今学了这些甚深法要,比如从头到尾学了一遍《入行论》以后,利他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自己也没有那么执著了。

人若是有了利他心,时时刻刻想到别人,一点一滴都是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生绝对会迸发出美丽的火花。从前就有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一个印度的年轻人乘火车去往孟买,上火车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一只鞋掉到了站台上。当时人群拥挤不堪,根本无法去捡那只鞋。火车缓缓驶出,他迅速把另一只鞋脱下来,朝第一只鞋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犹豫地扔了下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就可以捡到一双鞋,这双鞋或许对他很有用呢。”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的甘地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 。在印度,他被人们尊称为“圣雄”。

这个故事文字虽然少,但意义却发人深省。试问,假如我们不慎掉了一只鞋,会马上想到利益他人吗?放眼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心充斥着自私自利,一有机会就自我吹捧,这样的人也许刚开始受人欢迎,但最后必定会原形毕露。所以,这也是我对各位的一个忠告吧,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有帮助别人的这颗心。

刚才我讲“小悦悦事件”时,问你们看到老人摔倒了,会扶还是不扶?或许有人在心里嘀咕:“你让我们都举手了,那你自己遇到会怎么做呢?”对我而言,肯定毫不犹豫去扶。扶了以后,倘若被别人冤枉了,跟我打官司要医药费;甚至他死了,要我给他偿命,那我也认了。这是做人的基本良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就置他人的生死于不顾。

记得美国伟大的总统罗斯福 (Franklin D.Roosevelt, 1882-1945) ,一次他家中被盗,丢了许多东西。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了我的财物,并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窃贼只偷走一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故事的重点在最后一句——是他,不是我。所以,不管别人对我们怎么样,我们也不能做有愧于良心的事。宁可自己受伤害,也不让别人有危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舍弃善良的品质。

现在这个社会,存在着很多复杂问题,人们之所以不敢扶老人、不敢救孩子,也是因为一些新闻媒体的误导,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他们大肆宣扬个别的恶性事件,以至于如今人人唯求自保,个人主义泛滥成灾,人们一看到类似的事件,马上就避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会惹上麻烦。但我们作为有良心的人,尤其是学了大乘佛法的人,见到这种情况时,必须要去救!

在我们藏地,现在好像还没有这么糟,不管在哪里,只要见到有人遇难,旁边的人都愿意伸出援手。前段时间,我在路上看到一个五十来岁、骑摩托车的人,因为雪大路滑而摔断了腿,伤势特别严重,流了很多很多血。当时,路上的十几辆车全部停下来,大家都不走了,为伤者忙前忙后:有些人拿出衣服给他御寒,有些人开始包他的脚,有些人准备送他去20公里外的医院……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小悦悦事件”在藏地,暂时应该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里有一种信仰。

你们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信仰的珍贵性。有了信仰的话,人生就会有一种方向。要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并不是无因无缘的,像蘑菇从草地突然冒出来一样;离开这个世间,也不是死后如灯灭,可以一了百了。我们的生命,从无始以来就漂泊在这个轮回中,这一世随业力变成了人,下一世会变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今生的善恶。

但是,很多人对此根本不懂,认为人生只有几十年,死后的事从来不考虑,如此目光短浅实在不应理。其实,你们有空的话,最好能翻阅一些佛经论典,看看里面是怎么描述的。我们将来流转轮回的话,也不是短短的一世两世,今生若造下了一些恶业,就算暂时看不到果报,来世也必定会无欺感受。

本来,文化不太高的人不懂这一点,也情有可原。但大家都是大学生,按理来讲,因为受过了正规教育,知识水平比农民、牧民要高,可你们若是也不懂这些人生真理,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那就真的太遗憾了!

现在大学有些老师,讲完课就走人,从来不管学生的心态。但也有些老师,特别特别关心学生,很希望引导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若是这样,就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帮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成功必备的要素

当然,我今天讲这些,并不是劝你们皈依佛门,只是建议大家有兴趣的话,最好研究一下佛教。若能如此,相信你从中得到的价值,肯定会远远超过金钱。

佛教,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的精华,古往今来无数人依靠它,内心都获得了真实的安乐。对一个人来说,心灵若没得以调伏,光是用财富、感情等来寻求快乐,恐怕不太可能。你们有些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幻想,觉得它是通往快乐的阶梯,可是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或许你更怀念现在的学生时代。为什么呢?因为届时会比现在更麻烦、更痛苦、更复杂,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

当然,以后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能否成为你痛苦的因,取决于以什么心态去面对它。而在佛教中,就有最完美的调心之法,可惜的是,很多人却对此弃之不顾。著名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Jung, 1875-1961) 也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与宗教的衰落有极大关系。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一文中就提道:“一种有人引导的宗教生活,比起一种缥渺的生活,要好得多、丰富得多,而且健全得多了。”

如今大城市里人特别多,到处是车来车往、络绎不绝。可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追求钞票、享受、肉体的接触,真正为来世准备的,则如凤毛麟角。当然,来世的存在,也许你们并不认可,但不认可的话,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不能自以为是,而需要一定的理性。

人类总认为自己比动物聪明、睿智,但实际上,有些人对自身的问题一无所知,这也比动物好不了多少。比如说,本来“我”不存在,你反而去执著“我”——这一点,没有学过空性的人,或许无法理解:“怎么会没有‘我’?‘我’不就在这儿吗!”但佛教里专门有一种观察方法,剖析所谓的“我”在何处,这样观察下来,“我”的确是了不可得。这对有些同学来讲,可能是一个新知识,但我特别希望你们能种下“空性”的种子,以后善根成熟时,就很容易通达这个真理。

还有佛教中讲“万法无常”,我们眼前的东西,刹那刹那都在变化。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在你未来的生涯中,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意外,比如感情出现不顺了,就用不着想跳楼自杀、吃安眠药。这时候你会明白,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的心都是无常的,身体也是无常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变化也在情理之中。反之,假如你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面对挫折就会非常脆弱。

现在有些大学生,毕业到了社会上以后,一两年找不到工作,结果就精神崩溃了。其实找不到也没有什么,倘若你明白因果的道理,就会知道这是自己前世没有积福,所以才会出现诸多不顺,故没必要去怨天尤人。

而且,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并不乐观。据说2008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是560万,找到工作的只有不到三成,也就是说,还有七成约400万是“待就业者”。这边尚未解决,那边2009年的毕业生马上也要走出校门了,这次人数更多,610万!所以,就业问题确实空前严峻。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北大才子成了养猪的;苏州公开招公厕管理员,46名大学生去报名应聘……

因此,你们不要认为找不到工作,就活不下去了。假如你是个佛教徒,尤其是有一点修行的话,不管遇到了什么问题,都比较容易想得开,知道这一切是因缘。这种因缘,又跟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关。若能懂得这个道理,面对什么都会有一种勇气。

所以,大家学会调整心态非常重要。汉地的《宗镜录》中也说:“心若正,万法皆正;心若邪,万法亦邪。”心若是摆正了,一切现象都会摆正;心若是颠倒了,所作所为也会变得颠倒。现在有些人因为求职不顺利,就开始搞各种违法活动,给他人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也是源于他们错误的心态。因此,大家以后就算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好人,也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在座各位都是师范学校的,将来很可能会做老师,所以,你们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对以后的学生非常重要。而在所有的心态中,以慈悲心无条件地帮助众生,这一点最为关键。如果没有这样一颗善心,光是注重分数的竞争,这绝对不是真正的教育。

如今的教育,就比较欠缺这一块的内容。看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只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从来不管他做人怎么样。这样,他们到了社会上以后,肯定很糟糕。我就遇到过不少硕士、博士、博士后,单看他们的文凭,是某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应该特别了不起,但跟他们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好多事情都让人非常失望。

所以,香港中文大学的郎咸平教授曾建议:现在的年轻人不要读研究生、博士生。包括他对自己的儿子,也只要求读完大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可,但它从某个侧面,也正说明了现今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满脑子只是怎么赚钱、怎么享受,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不知在生活中怎么运用。他们经不起任何磨难,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想不开,工作中不愿意吃苦,也不愿意看别人的脸色,这样的话,就算你学问再大、学历再高,也不会有成功的本钱。所以,大家在读大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对心理的训练也一定要重视!

四、回顾当地佛教历史,展望未来教育方向

你们河南,回顾历史的话,尤其是南阳、洛阳这一带,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与佛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洛阳白马寺,就是中国的第一座寺庙,佛教当年正是从这里开始传入了汉地。

当时的皇帝,是汉明帝。公元64年的一个晚上,他梦见有位闪闪发光的金人,身体有圆光环绕,从远方飞来,降临到了他的皇宫。第二天上朝,他把梦告诉群臣,询问这是何方神圣。有个大臣博学多才,告诉汉明帝:“听说印度有位得道圣人,号称为佛,能飞身于空中,全身放射光芒,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

于是汉明帝派18名使者去印度,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遇到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迎请他们前往洛阳,并带回了一批经书和佛像。皇帝非常高兴,命人在洛阳建造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印度高僧,此寺就是今天的“白马寺”。据说从那个时候开始,皇宫殿堂的建筑模式,就与寺院基本上相同。

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汉地之后,翻译了第一批佛经,其中就有《四十二章经》。他们二人圆寂后,就葬在了白马寺,至今寺中仍有他们的坟墓,去年印度总统还到墓前献了花。我想问一下你们:这是不是最早那个墓?一直没有毁坏吗? (下面没人知道,很多人说没去过。) 你们没有去过啊!很可惜,还是应该去一下。你看从东汉开始到现在,历史这么悠久,离这儿又这么近,没有去过的话,实在有点遗憾。

离白马寺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著名的“焚经台”。当年佛教传入汉地后,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引起道教极度不安。在白马寺建成的第2年,690名道士联名上表汉明帝,痛斥佛经的“虚妄”,声言要与佛教一比高低。汉明帝就准了众道士的请求,让佛道两家在白马寺前筑台比试。先是辩论两个时辰,道教败北;接着比试的是焚经,道教大堆经卷化为灰烬,而佛经在烈火中突然“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由此佛教声名大振。据史记载,当时就有1460多人出家。

另外,大名鼎鼎的龙门石窟,也位于你们河南。这个石窟从北魏就开始雕凿,一直雕到北宋年间。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造像共有10万多尊,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尤其在唐朝,雕刻的佛像是最多的,约占总数的60%。

当然,讲这些是在你们面前班门弄斧,但我真的很仰慕这些佛教胜迹,也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给子孙所留下的,确实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可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且不说精神文明的层面,单单是资源方面,很多人就不断挖掘不可再生的地下矿藏,不像美国和日本,他们很聪明地把本土资源保护起来,为了子孙后代一直留着,需要资源时就从外国进口。而我们有些人,为了赚钱就拼命开发、大肆浪费,从来也没想过百年后的子孙用什么。所以,现在存在的许多问题,值得大家好好思量。

总而言之,你们河南自古与佛教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当一部分也都在这里,大家应该去了解一下。现在的河南,虽不像北京、上海一样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但它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古文化,这些更有探索的价值,迟早会引起人类重视的。

通过今天的交流,我希望能对同学们有点启发,也希望大家尝试去了解一下佛教的慈悲、智慧,以及不可思议的加持。若能如此,你所学习的知识,最终一定会造福人类,对自他都有利。

毕竟,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心都起着主导作用,它指引一切行为的方向。当你的心很善时,一切都会变得善;当你的心很恶时,一切也会变得恶。正如法国作家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所言:“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

现场互动

问:我是南阳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我一个朋友今年31岁了,但是还没有对象,她想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如何才能忏悔业障,感召一个如意的眷属呢?

堪布:她想找一个理想的伴侣,最好能念一下《地藏经》。若是没有前世特殊的业障,那么念了《地藏经》、祈祷地藏王菩萨的话,就会求什么得什么,甚至求子得子、求财得财,一切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确实,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妻子也学佛、丈夫也学佛,夫妻之间就没有太多冲突了。否则,妻子学佛,丈夫不学甚至反对,那么天天都会热战、冷战不断,自他也会特别痛苦。

但她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自己的因缘和福分。当然,通过祈祷也能解决一些问题。

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却没有受到恶报。于是许多人就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精神鸦片。那么,因果报应真的不存在吗?

堪布:因果报应肯定存在,对此我是深信不疑。

但为什么行善得不到好报,造恶得不到恶报呢?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业,并不是造了马上就会成熟。就像一个贫穷的农民,他以前没有种庄稼,所以如今特别贫穷;但现在他勤勤恳恳地种地,以后尽管不会再穷了,可还没到秋天收割之前,他的生活仍然改变不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种庄稼没用。

佛教里也专门讲了,我们所造的业要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业力会现世现报;有些业力在下一辈子才感受;有些业力要再过好几世才现前。所以,因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它是非常复杂的一个概念,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了达。

当然,你产生这样的怀疑也很合理。但就如同你们学生上学,就算现在很爱学习,也不一定马上会出现它的果,它有一个时间在里面。

问:我是教科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刚才听见您讲,随缘分积极、消极两种,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积极随缘?如果把它放在学业上或事业上,应该怎么理解?

堪布:“随缘”这个词,禅宗里也经常讲,世间人也经常说,但不少人都误解了它的定义,以为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只等老天来安排一切,这样的话,你就会错过许多机会。真正的随缘,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比如,你想得到一份特别满意的工作,在一番努力之后,却没有被录取,这时候你心里若有“随缘”的概念,面对失败就不会特别痛苦。

包括你们对自己的感情,也应抱着这种态度。假如刚开始希望特别大,最后却没有像预期那样美好,也用不着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甚至想不开非要自杀。在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懂得随缘。

要知道,在这个世上,凡事不可能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因缘。这一点,大学的课本里几乎没讲,但你如果学了佛教的《俱舍论》《百业经》,就会明白自己这辈子的成败,不但有今生的原因,也有前世的原因。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想得开、放得下,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随缘。

问: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

堪布: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在抱怨时,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而一旦成功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这个特别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当这个事情成功了,都是别人的贡献;失败的时候,则是自己的过失。我们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当然,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著,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当自己特别执著时,肯定放不下来。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放下才会易如反掌。

问:我是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我过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心情,该怎样摆脱呢?

堪布: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也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所以在遇到感情问题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但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才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只要他好你就觉得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所以,随着年龄的成熟,或当你有了正确的信仰时,这种执著就会越来越淡,慢慢地,便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其实你们再过一段时间,有一些人生历练之后,就会觉得这真的没什么,只是某个年龄段的一时迷惑罢了。

问:我是一名大四的学生,请问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么区别?

堪布: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这很容易变成迷信。比如,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就到寺院里烧香拜佛,这虽然也算一种信仰,但你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作用,佛和神有什么差别,只是把佛陀当成求财工具,这就成了一种迷信。

如今很多寺院里,天天都有人拜佛,我虽不敢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确实带有迷信色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连自己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真正的信佛,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文章或书籍,知道释迦牟尼佛曾来过这个世界,他所说的一切符合真理,对解除自他痛苦、解决人生问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从心坎深处对他诚信不疑,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实际上迷迷糊糊的,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个佛教徒,也仍是一种迷信。

所以,烧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单单是外在的一种崇拜,有些人为了打渔也会这样做。我以前去南方时,就看见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渔前,都会去庙里烧香,让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鱼,此举完全是一种迷信。梁启超曾在一本书中,也讲了迷信与正信之间的差别,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但你不懂佛理的话,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问:大家都知道,出家人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但为什么济公活佛会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堪布:这句话的后面,济公和尚紧接着还说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和尚是历史上公认的成就者,他“酒肉穿肠过”的话,可以做到“佛祖心中留”。如同一些前辈大德,修行境界特别高时,肉和菜、酒和水对他完全没有差别。古印度就有一位大成就者,喝完酒以后,酒可以变成水,从指尖流出来。同样,济公和尚也有这种非凡的境界,喝酒、吃肉对他并不会有障碍。但我们作为普通的出家人或修行人,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模仿。

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里,经常断章取义,只取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以此作为自己可以吃肉喝酒的佐证。甚至好多根本不懂佛法的领导,喝酒时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在藏地就有一个朋友,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别人去劝他时,他总拿这句话来搪塞。实际上,当他醉得人事不省时,留在心中的肯定不是“佛祖”,而是“酒肉”。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最好不要说大话,你还没达到济公和尚那样的境界之前,切莫用这种话来为自己造恶业找借口。

问:刚才听了您的演讲,我感觉很受启发,但心中还是有很多困惑。您说心理学是一门教人幸福的学科,我本身就是心理学专业的,但很不幸,我感觉自己并不幸福。

二十多年来,我生活一直不顺利,很小的时候家庭变故,当时没有什么感觉,但现在想想,还是对我的影响很大;学业上从初中、高中之后,也是几经磨难才进入大学;现在我都大三了,也憧憬过在大学谈一场恋爱,但截至目前,我追过五个女生,却没有一个愿意答应我。

这些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为“磨难”,但面对它,我没有想过自杀,也没有试过自杀,一直都是耐心忍受的。可我心里一直都不快乐,觉得最大的困惑,就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难道只为了经历这些磨难吗?只是为了受苦而来吗?

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应该是我的因果报应,今生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也是自己前世造了很多孽。但我怎样才能在现世就得到一些好报,消除这些磨难给我的负面影响?

堪布:你说心理学无法给你带来幸福,但其实荣格的心理学,尤其是佛教中探索心灵的内明学,如果你学了以后,肯定能逐渐找到幸福感;你说自己从小到大,生活中频频发生各种不如意,但我从你的描述中发现,有些也不一定不如意,只不过它好的一面被你忽略了而已。

不过,正如你刚才所说,你今生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这一点,在座的同学也要好好记住。毕竟有时候由于前世的业力,即生中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比如,有些人成绩非常好,但往往在考试时不成功;有些人的人品不错,但常常被很多人误解;有些人社会关系很广,但仍然无法做一番事业。业力就相当于一个大网,它广阔无边、遍及一切。如果你们懂得因果的道理,一旦自己遇到很多磨难,就应该好好地忏悔,这样才能弥补前世所造的恶业。

当然,生活中的顺与不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只要你心态调整过来了,不顺就可以变成顺缘;但若心态不对的话,就算是顺缘,也可以变成违缘。比如有些人从小历经了各种打击,这种人生看似很苦,却可以让他的内心不断强大起来;有些人从小就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要什么就有什么,生活无忧无虑,但到了社会上以后,特别特别脆弱,一丁点委屈也忍受不了。

因此,我们生命中的苦难,不一定都是不好。若能把它视为磨炼自己的机会,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有价值,将来也才会有出息。

问:您说的这个道理我懂。我之前也读过很多佛学故事,都说不管遇到什么事,要耐心忍受,然后放下、看淡。但我现在的问题是,可能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是放不下、看不开,这个怎么办呢?

堪布:放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你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慢慢放得下来。

就像一个患有胆病的人,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可在病没有好之前,看到的一直是黄色。同样,你说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实际上这不叫懂,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如果你真的懂了,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执著、痛苦。所以,理解和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问:我是教育学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天非常荣幸得到您的摄受,感觉受益匪浅。请问,佛教中讲的“皈依”是什么意思?

堪布:所谓皈依,简单来说,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自己决定从现在开始,投靠依止佛、法、僧三宝,遵循佛陀的教言去做。广而言之,皈依还有共同皈依、不共皈依,以及密宗特殊的皈依等许多分类。

问:那么慈悲的堪布,您能不能现场给我们作一个皈依?

堪布:皈依的话,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愿意,有些也不一定愿意。但我可以念诵一个皈依偈,你们不想皈依的也不用怕,不会受影响的。

皈依的发心有大乘、小乘之别。最上等的皈依,是发心为利益天下一切众生而皈依三宝。下面我就开始念皈依偈,想皈依的人可以这样观想——

(堪布用藏语和梵语念皈依偈……)

问:我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我想问一下,您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算命?

堪布:算命,在河南这个地方,应该有一定的历史 (大禹时代的“洛书”即出于此) 。在我们佛教中,也有这方面的道理。不过现在很多算命的,可能是为了挣钱,不是很正当。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所有算命都是假的,实际上有些还是特别准。

对于算命、打卦等神秘现象,我们不能一概否认,认为统统是迷信;也不能说算命的都很准,毕竟有些完全是骗人。所以,这要一分为二地去详细观察。

我个人是这样的:对算命也感兴趣,但也会注意。

问:那您会看相吗?

堪布:我会看,但今天不看。

问:我来之前关注过您的微博,对藏传密宗也做过一些简单了解。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佛教徒应以慈悲为怀,为什么密宗很多法器都是用人骨做的?为什么非要用那些东西?

堪布:咦,这跟我的微博有什么关系啊?人骨法器,我微博上从来没有用过的。 (众笑)

在密宗中,并不是所有法器都是用人骨做的。只是比方说修断法时,有一定境界的修行人才会用人骨吹号;或者修一些特殊的密宗仪轨时,才会用到人骨做的手鼓、念珠等等。

现在许多人对人骨法器很好奇,觉得它非常好,于是不少做生意的人就把它当成商品大力推广。其实,使用这些特殊法器,对外一般不能公开,是需要保密的。可现在这个社会,人们有种猎奇的心理,很多汉人看到这些,就以好奇心请回去,于是托巴 (头盖骨) 等很多人骨法器,就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当然,这也不等于佛教不慈悲,因为所有法器用的人骨,都是人死以后的骨头,并不是故意去杀个人,然后把他的人骨拿来。所以,这跟慈不慈悲没什么关系。

问:作为佛教的诞生地——印度,为什么佛教不是非常发达,反而印度教却很昌盛?

堪布:这就是我刚才讲的无常。像你们河南的洛阳,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但这里的佛教也不是那么兴盛,包括很多大学生对佛教都不懂。所以,这是一种因缘,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就会时过境迁。

不过,现今印度的佛教,也并非那么不兴盛。来自世界各国的佛教徒,经常在印度的金刚座等四大圣地举行法会。我大概在1990年也去过印度,那个时候,佛教还是非常兴盛的。尤其是藏传佛教,在印度比较有影响力。

问:我是美术系的学生,大四了,也是南阳《入行论》学习小组的学员。以前只能从电脑上看到您,今天看到了真人,觉得特别激动。我想请教您:我马上要毕业了,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那么我现阶段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还是拿出一部分确保每周的共修?哪个对我将来的人生更有意义?

堪布:这个可能要根据情况。一方面学习不能落下,你们作为高年级的大学生,很快就要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了,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到最后应当融入社会、回馈社会,此时最好不要因为学佛,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我也经常跟一些小组的学员讲,学佛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为了完成既定的共修量,就耽误学业和工作。假如你暂时不能完成的话,等以后各方面有条件了,这些可以再补上。

问:我是经管学院的大二学生。现实社会中,我们因欲望产生很多虚荣心、攀比心,往往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真的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寻求自我、反观自我?

堪布:现在的人们,虚荣心确实特别强,不管学生还是大人,攀比心也很厉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的内心要想安宁,必须有一种正确的信仰。否则,你就会盲目地追求物质,有一辆车还要买两辆;有一栋房子还要买两栋,甚至买了好几栋也不满足,还要到国外买房子……如此欲望无有止境,是绝不会有快乐可言的。

如今有个口号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实际上,“需求”是满足不了的,人心就像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的话,想用物质来满足是很困难的。

今天短短的时间里,我无法让大家一下子明白佛教的殊胜,但特别希望在座的莘莘学子,在迎接人生美好未来的时候,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质以外,也不能忽视内心的安宁。而若想做到这一点,唯有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最完美、最究竟的答案。

看大家的表情,可能还有很多同学,有好多问题要问,心里也都准备好了。可因为时间的关系,恐怕我无法一一回答。假如你们对这方面感兴趣,现在的网络非常方便,大家也可以各种途径来了解佛教的甚深法义。

我个人而言,并没有太大的智慧,但自己毕竟学过一些佛陀的经教,长期研究过这方面的道理,所以,我今天将自己所了解的与你们分享,希望大家能得到一点点利益。谢谢!

主持人:

整个提问环节到此结束!

今天晚上,我们度过了一个如此美妙的夜晚。美好的时光总显得太过短暂,有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能为我们带来人生的改变。相信今天堪布的讲座,无疑就是这样一种难得的机会。

下面让我们用掌声再次感谢堪布!请大家起立恭送堪布—

“生命是无常的,

如果能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你将在某一天发现,

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

包括死亡。” awQU5LEtk2PIbfHNiz9tLPwgwvqLRLC9ETt4ITbcsNDqjHBYi23AWQN1uzVkXc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