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

THE MODERN NECESSITY: EDUCATION OF THE HEART

主持人:

我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会,向索达吉堪布此次来我院举办讲座,表达诚挚的谢意以及热烈的欢迎。

本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高新民教授、刘亚琴女士,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院院长张廷国,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院书记唐琳。同时,也感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莅临参与。

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读于甘孜师范学院。他于1985年前往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大堪布,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先后随晋美彭措法王前往国外弘法,并被推任为美国纽约喇荣显密中心导师,兼任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的名誉董事长。

上师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有智悲慈善基金及智悲小学等。上师所在的炉霍,是个群山环绕、地处高寒的地区。那里的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只有学校,但捉襟见肘的教育资源,以及贫困的家境,使很多孩子过早地离开了校园。正是基于这种现状,上师立志于慈善,他曾说:“年少时求学的艰难,以及之后的人生经历,让我由衷地感觉到,当尽绵薄之力,从家乡做起,使更多的孩子重回校园,改变藏区的落后状态。”

堪布还说:“悠悠寸草,虽没有苍松翠柏的高大挺拔,但只要根植于大地,只要还在接受阳光雨露的哺育,就一定会将春意散播开去。”这就是上师从事慈善事业的根源所在。

下面,请热烈欢迎上师为大家开始讲座——

尊敬的诸位教授、老师,还有同学们:

晚上好!很高兴跟各位一起交流。我今天所交流的内容,是“新时代需要心灵的教育”。关于这方面,我所讲的,主要涉及佛教的一些调心方法,同时也想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少许感悟,在此与大家做个分享。

站在这个讲台上,我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奥的知识,只不过特别愿意跟你们交流。当今时代,很多人在学校里虽然学了各种知识,但有些到了社会却用不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对人生没有正确的认知。活在这个世间上,人生态度非常重要,所以,你们作为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学些这方面的知识,它对一个人来讲,价值远远超过金钱财富。而作为老师,对学生也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怎么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怎么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一、正确认识佛教的作用

在座的知识分子,有些可能信仰佛教,有些也不一定信。当然,信不信仰完全是你的自由,我一直都这样提倡。但作为有智慧的人,对佛教最好还是有点研究。

佛学是非常深奥、非常广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每个人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若真的了解了,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我相信百分之百有利,绝对不会因为学了佛以后,产生很大的危害。

我本人从小就信仰佛教,将自己的青春也都用于修学佛法方面了,在这个过程中,越深入研究佛教,越觉得它确实非常好。这种好,并非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出家人,就以贪执自方的心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客观评价学佛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

其实,佛教并不像个别人想的那样神秘,一接触它,要么就到深山老林里出家,要么看破一切舍弃红尘,绝对不是这样的。佛教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根基,要求也是各不相同,就像世间的教育,从小学到博士后之间有不同层次,不可能对人人都一概而论。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了解佛教的智慧都必不可少,倘若你能掌握它,生活中肯定获益良多。

如今,不少人在面对痛苦时,内心特别脆弱,就算你再有钱、再有地位、再有才华,可在种种痛苦面前也不堪一击。不仅仅是他们,纵然是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历史学家,一旦面临生老病死之苦,也仍然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甚至选择自杀来逃避。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佛法其实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我这样说,并不是劝你们都学佛,好让佛教的队伍庞大起来,我个人可得到什么利益。而是确实认为,如果你能懂一些佛教道理,便会明白很多事物的真相,这样一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那么忧愁、伤心、焦虑了。

就拿佛教中的“无常”来说,现在许多人根本不考虑死亡,不考虑地位、财富、身体都会无常,一直想得特别圆满美好,却不知它是有变化的。而佛教中,用“高际必堕”“刹那无常”等特别简单的词语,就将人生剖析得极为透彻。然而,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前程,耗尽人生几十年的时间,倘若出现一点点违缘,产生的痛苦就无法想象。

因此,作为高等学校的老师,在引导学生求知的同时,不能忽略心灵的教育。华师大这边有“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我听说之后很高兴,觉得老师对学生们是负责任的。如今的教育不能没有这一块,否则,读大学若只为了以后多赚钱,那么没有福报的人,努力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如愿;有些人即使如愿以偿,人生也不一定真正快乐。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天天围着金钱转,否则,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记得2006年央视的《对话》节目中,邀请了中美两国的顶尖高中生,做过一次价值取向的考察。当时,主持人给出智慧、权力、真理、金钱、美这五个选项,美国学生一致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解释说:“如果拥有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中国高中生,除了一个人选择美以外,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我对这个结果,印象还是很深的。当然,我也不是说美国所有的都好,中国所有的都不好,凡事应当一分为二来看待。但如今中国学生道德退失的现象,说实话,的确非常严重。假如大量人才的生活取向和价值观,都建立在金钱和物质上,建立在外在的发展上,从来也不注重内心的道德,那他们的未来令人担忧。

我刚才进来时,看见校园里有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心里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敬佩。不过,它也许只是放在那里而已,学校对道德有没有真正重视呢?我也不清楚,毕竟我第一次跟大家接触。假如你们对道德真的非常重视,那么将来培养的学生,绝对会对社会有利,对他们自己也有利。

现在的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盲目地追求金钱,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始终觉得生活压力非常大,而且没有安全感,活在世上似乎没有意义,甚至有人选择了一些不明智的行为。不仅大学生如此,包括一些小学生,也都觉得压力大。前几天,我跟浙江大学的一位老师交谈时,她说自己的孩子因为老师逼,家长也逼,各种压力都堆在他的身上,他实在受不了,就在作业本上写下“地狱”两个字,以示抗议。

其实,如今的物质条件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大大改善,饮食住处对一般人而言也不成问题,但为什么这么多人没有感到满足,仍然觉得压力大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很迷惑,一味地跟着潮流跑,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在学校里,从小就只重视分数,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至于很容易就被浮躁的现实同化了。

这一点是相当遗憾的。本来在汉地,虽不像我们藏地一样全民信佛,藏传佛教一千多年来已融入藏民族的方方面面,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水乳交融,但汉地的儒教思想,对人们内心、行为的约束,还是相当不错的。然而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现在已经变成这样了。

三、老师身上肩负的责任

在汉地古代,老师的神圣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即要传道德、授知识、解除学生的疑惑。但如今很多老师的任务,只是“授业”,从小学到大学,就是给学生讲课本知识,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对此老师并没有提,也没有深入细致地去剖析。若是这样,学生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没有任何经验,毕竟社会跟学校完全不同,学校里十分单纯、舒适,而社会上尔虞我诈的现象相当多。所以,有些学生遇到点滴的磨难,就觉得苦不堪言,最后变得极其脆弱、冷漠,这对自他都不利。

我认识一个北京中医大学的人,她离开校园很多年了,但仍特别感激自己的大学老师。她以前在读大学时,有个老师是教高等数学的,但在九十分钟的一节课中,他经常用六七十分钟,为学生讲述自己对人生的解析,对各种社会问题如何看待,让大家明白怎么样面对社会,怎么样面对生活。虽然他讲的内容大多与教学无关,有些同学也不太理解,但他们到了社会上以后,才发现这位老师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从他身上所学到的,自己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学生一旦进入了社会,对很多老师的印象就会日趋淡漠,但个别老师确实永远也忘不了。当然,忘不了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印象好的,一种是印象不好的,比如老师天天打人、骂人,一直喝酒抽烟。前不久,我去了一所偏僻的学校,在教室门口,结果看到老师在喝啤酒,里面的学生打架哭闹,对此他根本不理不睬,在那儿迷迷糊糊的……

我读小学时,也遇到过一位这样的老师,至今他的形象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特别喜欢喝酒,每次只要喝了酒,一进教室就拿大棍棒打全班的人。所以,我们整天心惊胆战、如临大敌,一听说老师喝酒了,一个个都特别害怕,因为等一会儿不需要犯什么错,他也会打我们的。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我有时候见到他、想起他,心里还是有种不同的滋味。这种老师,在很多学生的一生中,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愈合的伤痕。

而有些老师,却让学生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万分感激。因为通过他的苦口婆心,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们的人生态度,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样的老师,在佛教中,就称为“善知识”。

藏地非常伟大的学者岗波巴大师,曾告诉我们,好老师的条件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少贪欲,不会整天为了名利地位,不替学生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第二、具有智慧,老师若没有深邃、敏锐的智慧,根本不可能教导学生;第三、有关爱心,老师时时处处要关心学生,毕竟自己是过来人,熟知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故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告诉他们以后该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键的是什么?……在灌输智慧的同时,理应给学生教些特别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明白方方面面的道理。

四、怎么样展开心灵教育

在座的师生,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里安排的各种教育,固然相当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应该让学生接受心灵教育。若能如此,他以后面对社会问题、感情问题等时,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坎坷,也有坚强面对的能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算外境的诱惑特别严重,他也会以正知正念摄持,始终观察自己的身心,有一种智慧来守护。

佛陀在《诸法集要经》中曾说:“诸有具智人,心不随境转。”具有智慧的人,心不会随外境而转。但若是愚者的话,就会“于苦妄为乐”,把痛苦误执为快乐。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明辨今后的人生方向,让他们知道到底什么是该追求的、什么是不能追求的,作为老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

当然,在引导的所有方法中,我个人而言,觉得最好的莫过于大乘佛教。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佛教提倡无有任何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都相当难得。如果有了大乘佛教的理念,不管你是什么人,都会对你有利,因为不想自己、只想别人的大乘精髓,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现在,个别人不了解佛教的涵义,觉得在寺院拜佛烧香,或者念念经就是佛教了。其实,这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真正的佛教并非如此简单。古印度有位特别了不起的智者,叫世亲论师,他在《俱舍论》中说 ,佛教是教法与证法。教法,是指三藏十二部中的佛教理论,如汉地和藏地的《大藏经》和论著等;证法,指修行人所具有的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悲心、智慧等境界。这两方面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佛教。而如今有些人,光是穿着出家衣服,这是不是就代表佛教呢?不一定。

真正的佛教,是一种善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美的教育,这种教育在任何一所高等大学,都非常需要。有了这样的教育,心地善的话,一切才会光明。我曾听一位北大教授说:“只要是善的方面,我们都愿意参与。”我觉得这句话挺好,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尽心尽力地行持善事、杜绝恶行。不过,现在的大多数人,造恶业比较擅长,干坏事很有兴趣,而且因缘具足、毫不费力,但行善的话,力量却相当薄弱。可是作为有智慧的人,即便环境如此,我们人生的定位也应该是做善人。

如今这个社会,有不计其数的诱惑和欺骗,无有价值的东西也多之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随波逐流,而应当尽量做些慈善,帮助可怜的众生。我在一些慈善论坛上也讲过: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做慈善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与此无缘。但实际上,慈善不是金钱,而是人心。如果人人都心存善念、日行一善,哪怕每天产生一个善念,想自己做好事帮助别人,或者见别人做好事而由衷随喜,这也非常有意义。

我们佛教一直强调,人的心、身体、语言要趋于善法,“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就是佛教的究竟意趣。那么,是不是所有佛教徒都会做善事呢?也不一定。真正的佛教徒,绝不会干坏事,但若是徒有佛教形象的人,行为就很可能不如法。当然,这种人无论出家、在家,都不能代表佛教。

佛教是纯正的、清净的,但佛教徒的层次却有高有低,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现在许多人,见到某某佛教徒行为很差,就一概而论说佛教如何如何不好,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就像在一所大学里,大多数学生都不错,但有一两个药家鑫的话,不能以此就否定所有大学生。要知道,药家鑫并不代表所有大学生,而只代表自己,由于他的道德问题,加上佛教所说的前世业力冤冤相报,各种因缘一旦聚合,才会发生那种行为,玷污了大学生的形象。

佛教徒也是同样,极个别人的行为不好,并不能怪到佛教头上。佛教到底怎么样?鲁迅、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荣格 (Carl Jung, 1875-1861) 、梁启超等历史伟人,都有过正面的评价。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伟人没有通达中观、密法等更深层的境界,我看过他们的很多文章,发现他们对佛教只是略知一二,像四法印等甚深道理,也没有深入研究过。其实,若是能够了解这些,他们定会感到无比兴奋,因为这些可带他们彻底领悟人生的真相。

这几年来,我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学佛,很多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学了《入菩萨行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后,确实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有些人觉得自己过去非常傲慢,做了不少错事,人生态度也极不明智,后来通过大乘佛教的引导,才慢慢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当然,我给大家讲这些,并不是要求你们都学佛,都当居士,甚至都出家,而是希望你们对佛教要有个正确认识。佛教中一直强调,行善是智者之选、造恶是愚者之行,所以,多存善心、多做善事是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彼此关联的社会中,帮助他人也就是成全自己,了达这一点对你们的将来,真的非常有用!

五、大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

1.衡量一个人成才的标准

2007年6月7日,毕业于哈佛的比尔·盖茨 (Bill Gates, 1955-) ,曾应邀前往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他去了之后,很坚定地告诉学生们:“我以前在哈佛读书时,学了很多经济学、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后来才发现,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这些。如今世界上的各个角落,有许多病人、读不起书的儿童、特别困难的穷人……为了解决人类的这种不平等,我们一定要关心弱势群体,真正为他们做些实事。希望你们30年后再回到哈佛,想想自己所做的一切。我希望,在那个时候,你们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不仅仅是专业成就,而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深刻的不平等,所作出的努力。”

当然,这种不平等,有些是你自认为的,有些是前世业力造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大家在步入社会后都可能遇到,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在这方面,很多老师有非常丰富的社会经验,知道人生是怎么熬过来的,本来自己的能力、智慧很不错,但因为种种原因,待遇一直不公平,以至于无法施展任何抱负……用自己的这些经验来教导学生,他们应该非常受用。否则,有些学生十分幼稚,想得特别美,觉得到了社会上可以大展身手,可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中时,才发现自己眼高手低、高分低能。

现在高校招收学生的标准,唯一只看分数,但分数根本看不出一个人的能力。很多分数高的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但他道德水准特别低的话,将来也不会有太大作为。

2009年,长沙市一中的学生马天之,被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美国9所名校同时录取。原因是什么呢?他16岁时,只身赴汶川救灾,是最年轻的湖南志愿者。美国各大名校正是看上了这一点,觉得他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很强,所以都纷纷录取他。

但我们现在,却与之相反。今年某城市有招收老师的考试,有个人曾到很多偏僻地方,当了5年的志愿者,而且专业水平相当高。原本十几所学校都想要她,但就是因为她去过偏远地方当志愿者,大家都担心她心理有点问题,最后谁都不敢要。

现在不管是招老师还是招学生,基本上都只盯着分数看,除此之外,对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并不关心。过去孔子强调的孝顺、仁义,如今提都不提,这实在是当前教育最大的缺憾。假如不提倡道德的话,一个人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好多人考上研究生、博士生,就好像已经成佛了一样。其实,倘若自己人格不好,对父母不孝顺,对社会不关心,对众生没有悲悯心,那到了最后,也会变成“废品”的。

也许这些语言,个别人不一定爱听,但我确实是把所看到的现象,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假如你觉得不对,可以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反驳,我一般不会生气的。我们藏传佛教有个特点,那就是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什么事情都可以说,但说了以后,对方进行驳斥时,自己要有一种承受能力。虽然我辩论不是很好,但还是想把现存的某些问题说出来,这样一来,很多同学就知道今后要关心什么了。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定义“教育”——“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累积,更需要心灵的教育、爱的教育。如果没有这个,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即使外面的高楼大厦修得一年比一年高,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满足,反而内在的欲望、攀比、嫉妒、痛苦会越来越大,道德水准越来越下滑,最终离快乐越来越远。

要知道,快乐并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像我们藏地,因为保留着非常清净的佛教文化,人们的生活虽然不是那么富足,没有特别高级的轿车或房屋,但大家却有一颗知足少欲的心,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快乐。所以,内心的充实,有时候比拥有什么都重要。

2.人类在21世纪的新方向

汤恩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 跟池田大作 (Ikeda Daisaku, 1928-) 之间,曾就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的问题,有过一场著名的对话,后被人编录为《展望21世纪》 (The Toynbee-Ikeda dialogue) ,并译成中文、日文等多国文字。书中记录,汤恩比博士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统治全世界,依靠的不是军事扩张,而是以大乘佛教和儒教思想,引导人类实现精神方面的大同。每个人若能有一分爱的选择,加在一起将会是整个世界的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汤恩比博士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具有远见地指出:中国必须保持自己的价值观,如果全盘西化,则势必给世界带来灾难!

不过,令人痛惜的是,汤恩比根本没料到,在他去世后没几年 ,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些历史学家也说:汤恩比博士若还在世,看到如今的现状,可能特别伤心。为什么呢?本来他对中国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儒教思想跟大乘佛教在21世纪,可以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并视其为拯救人类的唯一妙药。然而如今的中国,已经背弃了他所寄予厚望的历史使命。人类如果没有精神的归宿,只是拼命地追求外在物质,到了最后,很有可能自取灭亡。

当然,也并不是说只要是古代的,就全部非常好,毕竟有些传统也不一定适合当代。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古代的全部不好。藏地著名历史学家、旅游家根登群佩曾言:“认为过去的传统都是魔鬼造的,应当舍弃,而新来的应通通接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以,古代心灵方面的教育,比如感恩、惜福、节约、孝顺等理念,我们还是要重视起来,并继承下去。

在心灵教育方面,除了儒教文化、西方心灵哲学、其他宗教以外,我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体会,觉得更好的应该是佛教。听说在座很多大学生,在一些老师的带领下,举办过七天的禅修夏令营,这非常好。如今人们在追求名闻利养之余,更需要一份心灵的宁静,哪怕只有短短七天,也是一种享受。当然,这种享受的背后,还有更深的一些境界。

要知道,人之初,本性都是善的,但因为后天恶知识、恶劣环境的影响,染污了我们的本来面目,才出现了种种颠倒迷惑。所以,大家有时候应该到清净的寺院去调整心态,通过禅修的方式,来认识心的本性;或者通过学习佛教的因明和中观,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万法是不是空性?

佛教中提到的空性,并不是说空就空了,它有一套严密完整的逻辑推理。你们作为大学生,有些人自认为很聪明,那你不妨用最尖锐的智慧,观察万事万物到底是不是空?这样一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物理学家的观点,与佛教非常相合。尤其是量子力学,会让你觉得最终全世界都空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国外也有位教量子力学的老师说:“任何一个人,学完量子力学若不感到困惑、震撼,那说明他没有学懂量子力学。”

其实,不管是人类学、社会学,还是自然科学,从方方面面来看,在佛教浩瀚如海的经论中都能找到答案。只不过现代人被各种妙欲迷醉了,认为眼前有了钱财、地位、工作,就以此而满足了,根本没兴趣知道万法是不是空性,人到底有没有前世后世。也正是因为不懂这些道理,他们才敢肆无忌惮地造业,从来也不担心因果。

不过,不相信有前世后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源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误导。实际上,“进化论”完全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确凿可靠的依据。但很多人听它这样一说,就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前生来世,死后一了百了;于是就在几十年的短暂人生中,不择手段地追求享乐,对今生的行为无所顾忌,以此毁坏了生生世世的善根。

当然,我也不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承认前世后世,但如果你想驳斥它,就要有非常可靠的依据,不能只是口头上不承认。昔日,非常伟大的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用了大量丰富的理论,建立前世后世存在的合理性。这些深奥的知识,假如你没有花一定的时间研究,仅仅听了只言片语就想否定它,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

所以,我平时喜欢跟知识分子交流,希望更多的人懂得人生真理。其实,这些关键问题,你也不得不掌握。比如说,你只承认今天,不承认明天,只顾现在的挥霍,不管晚年的窘迫,那就太目光短浅了。同样,你也不能只承认今生,却不承认来世存在,假如你不行善法、天天作恶,将来长劫感受恶趣之苦时,必定会后悔莫及。

这些问题,大家一定要善加思维,要为了来世多积累资粮。只有这样,你的善业慢慢成熟后,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一个人要想幸福,只谈今生而不管来世,是不明智的;人类要想发展,只看外在的物质,不管内心的道德,也不会有进步可言。

因此,发展的话,要内、外一起发展;幸福的话,要考虑今生、来世的幸福;教育的话,要兼顾德、才二者。当然,这方面有很多内容可谈,我今天只是抛砖引玉,象征性地简单提一下。大家若想深入了解,可以学习佛教的诸多经论,从中你定会发现具有价值的“珍宝”。

其实,我以前也读过师范,对当老师很有兴趣。在座的很多人,有些现在是老师,有些将来是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务必要注重心灵教育,自己也要言传身教,以美德去感化他人。希望我们这一颗善心、这一刻的心灵交流,能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增添一分色彩!

现场互动

问:我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我完全是在佛教之外,但一直有心想学点东西。您刚才说到大乘佛教,我想知道小乘佛教当今是什么样的情况,有没有继续流传?

堪布:小乘佛教主要提倡不做恶事、自我解脱,如今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非常兴盛。不过,小乘佛教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小乘”,而认为自己是“声闻乘”,这样讲比较喜欢听。

小乘佛教实际上也非常了不起,他们视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一心想从中获得解脱。他们有些人修的苦行,远远超过我们大乘行人,而且帮助别人的行为、发心也十分广大,所以我们很佩服真正的小乘佛教。其实,藏传佛教的所有戒律,都离不开小乘别解脱戒的基础。

问:您提到您是属于藏传佛教的,我想知道藏传佛教跟汉传佛教之间有什么差别?

堪布: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传入汉地、与汉地生活融在一起的,称为汉传佛教;传入藏地、与藏地生活融在一起的,则叫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闻思修、讲辩著体系,对传承也一直相当重视,从来没有间断过,并且要求次第修学。尤其是藏地的寺院非常多,比如我所在的色达县,人口不到五万,寺院就有二十几座。这些寺院都有法师讲经说法,周围的老百姓也经常去听。

而汉传佛教,相比之下,一个城市里的寺院比较少,就算有几座,讲经说法的现象也不太多。其实,现在很多佛教徒特别虔诚,但佛教中到底讲了什么道理,大多数人却不明白。因此,我很希望汉地以后不仅寺院里要有讲经说法,在家的大学生团体和居士团体中,也要真正学习佛教。佛教的道理,是我最有兴趣的,如果不了解它,真的特别可惜!

问:我刚才注意到一件事,如果不恭敬的话,请您原谅。就是您在讲课没几分钟时觉得热,大家就去把风扇、空调打开。我当时就想:您热,我们不一定热,不知道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堪布:你说我热而你们不一定热,但我从表情上看,好多人开了风扇以后,感觉就比较舒服。包括你刚才脸上也在出汗,如果不是热出来的汗,也许是冷汗吧。 (众笑,掌声如雷)

问: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老师,我相信宗教对社会来说有非常根本的意义。但如今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西方的教堂都建在社区里头,对社会的参与度也非常大,而佛教基本上都在深山老林。所以,佛教是不是应该向基督教学习,对社会的参与更积极一些呢?

堪布:这位老师提的问题很好!佛教的寺院虽然不完全都在深山里,但不少确实建在比较寂静的地方。

现在,基督教在一个城市里有好多教堂,有些是经过批准的,有些并没有,只是以一种家庙的方式存在。他们在慈善、医疗、教育、卫生、环保等很多方面,积极地融入社会,这方面可以说超过佛教。

所以,前段时间,我也呼吁佛教团体要奉献爱心,不能只是个人主义,烧香拜佛求自己解脱,从来不去关心社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如此,但许多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刚才这位老师提得也对,我们佛教徒今后应该关心社会,要有一种组织性、规划性,同时对社会负起责任。要知道,佛教的利他精神无与伦比,可我们佛教徒的行为远远不够,这方面还是需要提升。

也正因为如此,藏地有些寺院原来建在山沟里,现在开始靠近城市了。去年有些人问住持:“你们出家修行不是要在寂静的地方吗,怎么现在搬到路边来了?”住持回答:“我们要随顺世间,摄受更多的众生。如果在山里的话,交通不方便。”所以,我们藏地也有这样的情况。

问:我想问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凡四训》,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改变命运。我的问题就是,人有没有命运?如果有的话,怎么突破?

堪布:命运是有的。关于改变命运的窍诀,显宗和密宗的说法各有不同 ,《了凡四训》中也讲了很多。

其实,佛教并不是宿命论,不是说一切全是命中注定,永远不能改变,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命运都可以改变。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犯罪非常严重,必须要判死刑,那怎么搞关系也无济于事;但若没有那么严重的话,有些事情是可以商量的,还有一些缓和的余地。佛教中讲的命运也如此,有些命运通过你做善事,一定可以改变;而个别极为严重的恶业,果报必定要现前,做善事有一些缓减作用,但却不能完全消除。

这个问题,在《俱舍论》的“分别业”这一品中,有非常细致的描述,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总之,按照佛教的观点,命运是存在的,但并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且做善事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即使你必定要感受某些痛苦,做善事对它也绝对起作用。

问:我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藏族大学生,说藏语可能大家听不懂,那我就用汉语说吧。

刚才堪布也讲了,我们藏族有辩论赛,有些事情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来。那么,第一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同学,他提的第三个问题,我心里特别的不舒服。

堪布今天来华中师范大学,我们要尽地主之谊,作为他,为什么要问那样的问题?试想,假如你把这当作非常严肃的场合,会这样说吗?这位同学你有很多朋友吗?他们到你家直接从冰箱里拿饮料,你也会兴师问罪吗?

你那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到底体现了什么?对我们华师人来说,出于一种尊敬、出于一种友好,给堪布打开风扇,这个不算什么——

堪布:等等,你现在不是在提问吗?要问什么?

问:我其实有很多问题要问,但不是说直言不讳吗,我觉得我首先需要提出——

堪布:到时候我们单独谈好吗?不然,很多人一直急着要提问的。 (众笑)

问:我也是一名藏族的在校大学生。我们藏族学生,初中、高中、大学都在内地读书,教育与内地接轨让我们自身开阔了视野,但也导致了对母语教育的忽视、宗教意识的淡薄化。目前,实施双语教育仅限于小学。对于这种现象,我个人不做评论,想问一下堪布的看法?

堪布:如今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藏族学生从小就学汉地的教科书,就算有一些藏语课本,里面也大多是汉地的故事,比如雷锋的故事、英雄黄继光的故事,这些译成藏语之后,再让学生学。我曾经也跟相关部门提过:一方文化养一方民族,藏地有自己的传统思想,若以这个为基础的话,可能比较好一点。

而且,不少藏族学生到了汉地,自己的习惯、语言、传统都弃之不顾了,好多行为跟汉族人一样。尽管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比较可惜的是,藏族人原有的虔诚信仰、对父母的孝顺恭敬、人与人互相关爱的优良传统,这些也一并淡漠了。

很多大学生回到藏地之后,有些特别不争气,有些还比较不错。不管怎么样,希望大家要记住:在任何地方,爱心都是一样的,不论是汉族人、藏族人,爱的传播都没有限制、没有隔阂,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总而言之,你们无论在哪里,一是自己的语言、文化不要舍弃,同时,也应当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知识。

问:今天在座的大部分藏族大学生,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是未来的西藏人民教师。他们即将毕业,请问您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堪布:别的可能没有什么。我非常重视爱心,寂天论师告诉我们,爱他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古人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生最大的美德。所以,希望你们到了社会各个岗位时,务必要用一颗爱心来对待别人!

问: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的老师。现在人们对“幸福”的问题谈得比较多,有人说幸福是关爱他人,也有人说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请问上师,您是如何来评判幸福的?

堪布:我们的幸福,千万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不仅仅是别“人”的痛苦,包括别的“众生”的痛苦也不行。

西方曾有一位哲学家说:“人类若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残杀其他生命的基础上,那末日的来临将指日可待。”如今很多人在过年、结婚时,杀害许许多多动物,自己最开心的那一天,却让大量动物付出了宝贵生命,这是非常残忍的。

我们作为人,追求幸福也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能损害任何众生。否则,你把幸福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上,那么同样,别人也可以把幸福建立在你的痛苦上。到了一定的时候,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择手段,甚至可以把别人杀了、把别人抢了,这样的社会不可能文明,这样的幸福也没有价值可言!

问:您刚才在演讲中,提到汤恩比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并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而不是中国人统治的世纪。如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有信心,觉得它对西方文化有种互补作用,反而在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内,传统文化日益衰落。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先要西化,有了自由的环境后,宗教自由或传统文化才可以发展。法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汤恩比博士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国文化有过详细的分析。他研究历史,并不是单单记录一些年代或人物,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对很多国家文化的灭亡,包括宗教信仰带来的作用等,做了一些细致入微的解读。

他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前提是不能全盘西化。但中国现在把传统文化完全丢掉,不加拣择地吸取西方文化,这显然已违背了他的意愿。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平理念,当然我们可以接受,这也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马丁·路德·金曾说“我有一个梦想”,白岩松去美国耶鲁大学时,也用了这样一个口号,提到自己的中国梦想。所以,人类将来步入民主和自由,这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问:您刚才也讲了药家鑫,他刚刚被执行死刑了。他被判处死刑时,全国少数法学家在网络上有一些辩论,讨论是否应废除死刑,但绝大多数中国网民,对他们持有不理解的态度。我们现在的人权状况,可以说非常糟糕,大家急切地想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

堪布:药家鑫被判死刑,人们确实有不同的呼声。但也有人认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实现民主,必须以民众高素质为前提,这样作出的思考才比较成熟,否则是很难成功的。

就我而言,关于药家鑫,前面也讲了,他一个人不能代表所有人,有时候我们把道德变成政治化,变成其他性质来判断,问题就复杂了。我们今天的交流,完全是道德和宗教方面的研究,因此,有些复杂的问题,我并没有特别深地去思维它。

问:我是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一新生。如果人有前世、今生和来世,地球上的人口会不会增加?

堪布:实际上,人类不只是地球上有,按照佛教的观点,以及现在天文学家的说法,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星球,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有其他不同的人类。佛教的《俱舍论》和《大楼炭经》中也讲了,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这样,除了地球上的人类以外,还有其他众生的存在。

而且,我们今生是人,来世却可能变成地狱有情、饿鬼、旁生、天人等,因而不会有你所担忧的过失。

问:按照这种观点的话,现在的人口增加,应该是六道中哪一道的众生减少了,转生成了人类?

堪布:对,是这样的,佛教经论中对此有过专门的描述。比如说,往昔造过善业的地狱众生,一旦恶业消尽、善业成熟,就可以投生为人。

其实,三恶趣的众生数量非常多。地狱众生像晚上的星星一样多,饿鬼像白天的星星一样少;饿鬼犹如晚上的星星,旁生则像白天的星星……以此类推,人类的数量实在微不足道。这些三恶趣的众生,感受完痛苦之后,有些可以转生为人。所以,人类的数量并不是一个固定数字,它可以增加或者减少。

问:我从历史上看,中国有三次外来文明的植入:第一次就是佛教,从东汉明帝开始,历经几百年,最终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二次是基督教,当然失败了;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现在成败与否,我不好作定论。我想问的就是,佛教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可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来?

堪布:佛教中不管是哪个教义,都不会被任何思想所推翻。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真理,真金不怕火炼。

佛教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过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研究过佛教,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可以推翻它。

在这方面,希望你们知识分子研究一下,这样的话,才会明白为什么说佛教是真理,为什么它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

问:我是生命科学学院的藏族大学生。本来我是没有胆子站起来的,但刚才有个藏族学姐站起来提问,大家都嘲笑她,我心里很不爽。

我的问题跟我的专业有关:这学期天天要解剖活鱼,但在我们藏族的佛教中,鱼是圣物,所以我心里特别痛苦,就像刀割在自己身上一样,甚至比这个更痛苦。每次解剖时,我就不参加。同学们问我原因,我说我信仰佛教。有的同学很理解,有的同学却说:“信仰佛教是一种迷信,信这个干嘛?”我很愤怒,但只能默默无语地坐着,觉得没必要回答。因为那里只有我一个是藏族,我再怎么说,他们也听不进去。请问上师,信仰是一种迷信吗?

堪布:藏地的女孩子,胆子普遍比较小,今天你能勇敢地问这个问题,我很高兴!

关于解剖动物,确实,对没有佛教信仰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有信仰的人而言,这是非常痛苦的事。

认为信仰佛教是一种迷信,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我前段时间在复旦大学,引用过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的一段话,他认真剖析了佛教的信仰不是迷信、是正信,原因也讲得特别清楚。

所谓“迷信”,是指不符合实际道理的一种信心。如果你有确凿的理由,能证明佛教是迷信,可以拿出来我们互相探讨。但英国哲学家罗素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曾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他赞叹的是什么呢?就是佛教的思想。

因此,有些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假如不了解佛教,最好是先研究一下。否则,作为知识分子,未经观察就随便断言,这并非明智之举。莎士比亚也讲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问:有的同学告诉我:“在科学面前,谈不上信仰。”这是真的吗?您是怎么看待的?

堪布:真正的科学,是很严谨的治学态度。自古以来,很多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判断,秉持的是公正、客观的理念。

现在很多人自己不信仰佛教,这也情有可原,我们理解他的选择,毕竟每个人的环境、教育都不相同。但若以科学的名义来抹杀真理,这是不合理的。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们没必要痛苦、愤怒,如果实在没办法而造了业,要多念“嗡班匝 萨埵吽”忏悔,这个咒语可以清净罪障。同时,对任何同学也好、老师也好,不要有不高兴的态度,大家应当互相尊重、开开心心,这样来相处比较好。

问:我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您刚才提到了无常,请问,无常和心灵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

堪布:心灵教育,当然有很多解释方法,我今天主要侧重于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以及传统文化的儒教思想。我们今后的教育,应当从这个层面来考虑。

关于无常,不仅会发生在外在的物质上,还会出现在我们的身心上。《俱舍论》中说,除了无为法之外,无常其实涉及一切有为法的万事万物。尽管这一切是无常的,但我们也要从中汲取真理。

要知道,无常的所有法中,有些没有实在意义,并不值得我们希求;有些却非常宝贵,这是心灵教育一定要接受的。

问:作为老师,我们现在应当怎么去做心灵教育?能否请堪布说一下里面有些什么内涵?

堪布:我这里讲的心灵教育,主要是指道德方面,我们的心需要自我调整,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自净其意”。这种境界,现在好多老师、大学生都比较缺乏,面对种种诱惑时,随波逐流,非常脆弱。所以,大家今后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能天天为了自我奋斗,而应该关心这个社会、关心身边的人,这也是大乘佛教的理念。

总之,今天所提到的心灵教育,简单来说,就是要利他,帮助他人、助人为乐。

问:《大乘起信论》中说,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并说无始以来就有这样一个无明。那么,为什么会有无明呢?

堪布:无明是从真如中忽然出现的,《宝性论》说,就像乌云在虚空中突然出现一样。

从虚空的层面来讲,乌云不是长久的;但从乌云的角度而言,对于组成它的水分子,若依次推究其前因,确实可推至无始以来。因为时间极为漫长,故可称之为“无始以来”,但若跟真如比较起来,它只是偶尔出现的。

因此,用虚空和乌云的比喻,就可以了解真如与无明之间的关系。

问:我是一名理工科的研究生,对哲学和佛教都有兴趣,但没有太多时间读这方面的书。禅宗说“不立文字,直指心性”,理解佛教的很多东西,应该是靠修行,不是靠文字。但我看书都没时间,更不用说修行了。再说看书也不可靠。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堪布:不立文字,是禅宗比较高的境界。我们现在作为凡夫人,没有时间看书就想要“不立文字”,这无疑是自欺欺人。

了解佛教道理的正确次第,应该是闻、思、修,即先听闻佛法,再看书思维,最后修行。假如你连前面的闻和思都没有,去修行就是盲修瞎炼。

要知道,不立文字的境界很高很高,自己还没有达到之前,一定要通过漫长的时间学习。所以,我一直强调要闻思修。

不管你是什么人,

都要关心更多人的福祉。 gQwpieUHs1u+G2pWXeKKq/3gZ98kyvbDRu04l1NzmoCftescg+2fQhmrXrCxRD8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