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MAHAYANA BUDDHISM IN MODERN TIME

刘云教授:

浙江大学“成长论坛”第四次讲座现在开始!

浙江大学,是一个缀满了光荣和骄傲的品牌。在这个品牌中,凝聚着百年浙大人、百年求是学子的心血,也凝聚着百年浙大人的胸怀。浙大的校歌说海纳百川,所以,我们“成长论坛”以开放的心态、以宏广的远大理想,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人文讲座。

今天,非常有幸请到了索达吉堪布,这位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像太阳一样的法师。现在迎请索达吉堪布入场——

(一片热烈的掌声,场内顿时响起《上师颂》的音乐:

捧一条洁白的哈达,献上我的敬仰;唱一曲嗡嘛呢贝美吽,送上我的赞扬。

无论多好的词语,表达不出我对您的感激,您让我认清了人生,把回家的路途指明。

感恩您啊,上师!您是离我最近的佛祖,是我灵魂的再生父母,您指引我走出轮回苦。

感恩您啊,上师!我愿生生世世追随您,和众生一起走过解脱的海洋。)

下面,有请浙江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家成教授,介绍索达吉堪布——

张家成教授:

非常荣幸由我来介绍堪布!索达吉堪布,是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部的主管堪布。“堪布”这个词,我们汉族人不是很熟悉,我简单地说一下:“堪布”是一种称号,藏传佛教中深通经论的喇嘛,而且担任寺院或佛学院的住持者,都可以称为堪布。一般来说,担任“堪布”需要非常好的学识和德行。

索达吉堪布,在国内外知名度都非常高,他不仅精通显密经论,而且用汉语撰著的书籍就有上百部,文字加起来有上千万之巨。堪布曾随晋美彭措法王远赴欧美、东南亚等多国弘法,如今还通过现代的网络技术,广传大乘精髓,为芸芸众生普降法雨。

在讲经说法之余,堪布2007年发起“启动爱心”的倡议,号召佛教徒不但要保护动物,也应该关爱周围的弱势群体。并以身作则,不遗余力地行持慈善事业,多次出席慈善方面的大型会议。

近些年来,堪布还应邀前往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高校演讲,与师生们做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刘云教授:

接下来,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给我们开示——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僧人,来自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地雪域高原。很早以前,就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时我觉得很神奇,也很向往。后来,我来过杭州几次。尤其是这次到了浙江大学,看到它偎依在西湖旁边,让人舒心悦意,觉得在这里不管工作还是学习,确实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福气。

不过,当你拥有这样的福报时,应该想到身边甚至偏远地方没有书读的孩子。这几年来,我去了一些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当高档的国家一流大学,跟那里的知识分子——教授、大学生做过方方面面的交流;同时,也去了一些藏地和汉地非常偏僻的学校,那里的校舍破败不堪,教学质量也相当差,让人看了非常难过。

前不久,我就去了一所小学,当时正值藏地挖虫草期间,大多数学生都跑到山上挖虫草了,学校里只剩下七八个小学生,嘻嘻哈哈地在教室里玩。老师也有七八个,都在一个老师的家里打麻将、喝酒。看到这种状况,我觉得特别心痛……所以,在座的同学们,通过对比自他的不同环境,在你们快乐学习的同时,也应对其他的可怜孩子心生悲悯。

一、什么是大乘佛教

今天我们在这里交流的内容,是“智悲不二·大乘佛教的现代意义”。也许有人不知道什么是大乘佛教,那么,首先我就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概念。

大乘与小乘之间,实际上有很多方面的差别,但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提倡无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而小乘只希求自我解脱。印度著名的佛学家阿底峡论师,曾言:“内道与外道以皈依别,大乘与小乘以发心别。”也就是说,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差别,在于有没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的则非大乘。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各位一定要掌握。

记得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汉地还是藏地,人们经常口口声声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其实只强调了利益人类。若将此范围扩展至一切众生,变成“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那么,大乘的教义仅此而已。

如今知识界的很多人,对佛教的教义不熟悉,有些怀疑,有些生偏见、邪见,有些甚至大肆毁谤。当然,宗教信仰历来崇尚自由,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佛教,所以,我不会强迫任何人皈依佛门,甚至出家。但在这里,我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学佛并不是消极避世,佛教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它揭示的完全是真理。

人类发展到现在21世纪,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在佛教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它犹如真金不怕火炼般,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能经得起任何逻辑的推敲。作为一个佛教徒,我特别希望把这样的佛教教义,跟很多知识分子共同分享。你们作为高等学校的师生,进行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本身也必不可少。所以,今天我们在一起探讨,真的非常有意义!

大乘佛教的教义,简单来说可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华严经》所讲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现在社会各阶层的人,如果有这样的崇高精神,社会和谐、国家稳定、人类和平则指日可待。相反,假如每个人只想着自己,拼命追求自己的地位、钱财、权势,而从不关心整个社会,不关心其他众生,那么,人类的衰败乃至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二、了解大乘佛教有何必要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对佛教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越观察、越探索,对它的真理越深信不疑。这种信心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今天在这里,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希望你们每个人用智慧进行分析,看佛陀在2500多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这些历经风风雨雨,为何没有被任何世间学说所推翻,反而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闪闪发光?

作为一名佛教徒,这样说并不是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站在非常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所得出的结论。我自己曾用了大量时间,翻阅古今中外许多具有价值的书籍,接触过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也与不少教授、老师、知识分子探讨过。在此过程中,我确实深深体会到:佛教的思想尤其是大乘的利他理念,在当今时代不可缺少。

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开示的真理,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落伍、过时,甚至有些境界,人类至今也望尘莫及。像美国的物理学家卡普拉 (Fritjof Capra, 1939-) ,在《物理学之道》 (The Tao of Physics) 中就感叹说:“虽然人类的知识有了莫大的增强,但是两千年来并没有变得聪明多少。”他还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述,与近代物理学的模型和理论之间,有着最为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些话中都可以看出,佛教的理念不但科学,而且超前。

要知道,释迦牟尼佛涅槃于公元前543年,他在世时所宣说的和平观、平等观、心灵奥秘,是后来不同时代的人们一直探寻、追求的。这一点,有智慧的人只要翻开大乘经典,翻开人类历史,进行对比就会一目了然。

所以,我很希望高等学校的师生们,有兴趣的话,就算自己不信佛教,也可以从学术、文化的层面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绝对会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甚至依靠个别经论、个别法师的教言,可令你的人生从此得以改变。

现在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只知道掌握一些知识,到了社会上面对各种压力时,常常束手无策、极其脆弱,我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因此,你们在大学阶段,最好是利用一些空余时间,了解一下这方面的道理。毕竟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毕业后你们就要迈入社会,面临复杂的人际交往了,所以提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说实在的,如今很多知识分子,确实应该学一学佛教,尤其是大乘的无私理念。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也讲了,人一定要有利他心、大悲心,不然,许多行为建立在维护自我的基础上,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根本得不到什么利益。

《十住毗婆沙论》中就讲过四种人:自利者、利他者、共利者、不共利者。其中的共利者,即以慈悲心去饶益他众,从而间接圆满自利,这才是真正的上等人 。不仅佛教中这样赞叹,世间上的以善心助人为乐,或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被人们争相传颂的美德。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找不到这种“痕迹”了。他们盲目地追寻钱财、地位,满口大谈成功、发展,事业上虽然略有起色,但一直摆脱不了烦恼、痛苦。其实佛教中无常、无我的道理,正是对治这些烦恼的无上妙药。《华严经》中也说:“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可见,佛法犹如能解百毒的伽陀药,可以灭除我们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及轮回中生老病死等一切过患。

如果不懂佛法,一个人再有钱、有地位、有才华,到了死亡关头,这一切也派不上用场。且不说别的,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临终时,有多少荣华富贵可以带走,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然而,许多人真的非常颠倒,用短暂的人生几十年,殚精竭虑地去追求这些,结果越执著越痛苦,越执著越得不到,这又是何苦呢?其实,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没有都可以,自己应以利他之心度日,这样才会快乐、自在,做什么事情也会很圆满。

三、大乘境界要在心中生起

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留下的这些教言,如果去深入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后在日常生活中配以一些简单的大乘修法,自己的心态就会有很快的转变。

大乘境界若想在心中生起,《修心七要》等中有许多殊胜窍诀,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求我们先有大悲心。也许有人认为:“大悲心很容易,我应该已经具足了。”但实际上,生起大悲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你看到一些病人、残疾人,光是觉得他们很可怜,生起一种悲悯心,这不叫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要把天下无边的众生,平等视如自己的母亲。

试想,假如你的母亲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精神失常、疾病缠身,正处于非常危险的悬崖边,马上就有掉下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稍有孝心的子女,肯定会什么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样,世间上的任何一个众生,前世都当过我们母亲,她们如今没有智慧的双目,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无明愚痴、疯狂颠倒,在轮回的悬崖边,随时都有堕入恶趣深渊的危险,如果我不去救,那谁去救呢?倘若看见任何一个众生,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才说明你的大悲心已生起来了。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认为自己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实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种子。印度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过:大悲心对成就佛果来说,初、中、后都特别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种子;中间行菩萨道时,要有大悲水的滋润,菩提种子才不会枯萎,且日日增长;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

众生要想成佛,必须要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因是大悲心。大家如果对大乘佛教有兴趣,不妨在实际行动中修一下大悲心或菩提心。尤其是菩提心,在你心中哪怕生起来一刹那,这种功德也无量无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当然,对一个不学佛的人来讲,可能觉得有点玄,但即使你不相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像跟一个不懂珠宝的农夫讲珊瑚、玛瑙、钻石,纵然他对此一窍不通,但这些珠宝的价值,也不会因为他不信而大打折扣。

若想生起这种菩提心,就要次第去修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倘若经常串习这些大乘精要,并贯彻于实际行动中,那你的生活态度定有极大改善,无形中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甚至原本是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也会因此而脱胎换骨,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有个人叫冼娜 (Zina Rachevsky, 1930-1973) ,她是前俄国太子的女儿,母亲是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冼娜自幼在非常奢华的环境中成长,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她的少年时代,已多次因吸毒、藏毒、酗酒、淫乱的男女关系而备受媒体关注。60年代,她还受过嬉皮士文化的影响。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著名的大德——梭巴仁波切 (Thubten Zopa Rinpoche, 1946-) 及其上师耶喜喇嘛 (Lama Thubten Yeshe, 1935-1984) 。可能是前世的因缘吧,她马上对佛教生起信心,并皈依了三宝,从大乘菩提心开始,系统完整地了解佛教。经过九个月的学习,冼娜慢慢地由狂妄纵欲、处处受人迁就的刁蛮公主,变为一个开始为众生着想的人。

随后她受戒出家,在二十五个国家,为上师建立了上百个佛教中心,引导成千上万的西方人修行。据说她是格鲁派第一位出家的洋人尼师。我以前去西方国家时,看到过很多关于她的介绍。

四、大乘佛教对现代人类的意义

所以,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过是不了解而已。不了解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因为语言的隔阂,大乘佛教从印度传入汉地、藏地后,中间由于许许多多的原因,致使汉地很多人并没有了解它的意义。

还有一种是,现在不少人认为的佛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谓的佛教,说实在的,是一种教育。而在寺院里烧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个别行为,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个建筑。就像一所大学,校舍造得再壮观,也不是大学的核心所在。大学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样,我们佛教也是如此,这在藏传佛教中做得相当好,到目前为止,有系统、有次第的闻思修传统,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汉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门多年,只是见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边上打转,这样的话,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义,又怎么称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汉传佛教的很多寺院,最关键是要有讲经说法;汉地许多大学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课程。

其实在汉地,不管是佛教历史、大小乘经论,都有足够丰富的千经万论,但遗憾的是,这些现在全部堆在藏经楼里。有时候我看到汉地的藏经楼,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古往今来,那么多译师历经千辛万苦,翻译了如是多的珍贵教典,现在却无人问津,只是供奉在藏经楼中,整日与灰尘为伍。要知道,这些佛典中有无数的窍诀,足以对治众生的一切痛苦和烦恼,但你不去学习的话,就像干渴的人守着水却不愿意喝一样,再殊胜对自己也无济于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现在应该把这些佛典拿出来,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无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别念所推翻。佛陀从涅槃到现在,已有2555年 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它是最经得起观察的一种学说。且不论佛陀亲自传讲的诸多经典,就算是佛陀的随学者,像龙猛菩萨、法称论师、月称论师、寂天菩萨、静命论师,所传下来的论典,义理也极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话,可能也会雾里云里,很难一窥其堂奥。因此,佛教并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样简单,大家若能对它稍有涉猎,得到的利益会不可言表。

其实,人类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来世痛苦,那就是一种鼠目寸光了。作为修学大乘佛教的人,不但会考虑自己的长远幸福,还会将这种幸福的范围遍及所有众生。关于此举的意义,佛教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可以成立,并可通过辩论的方式,接受各种质疑。尤其在我们藏传佛教,寺院里历来保留着辩论的传统,依靠这种方式,会让你对佛教的道理越辩越明,将自己深层的智慧挖掘出来,从而引生的见解非常纯正,不会被任何邪见和怀疑所摧毁。

当今时代,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追求,已与初衷背道而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一个词,叫“文质彬彬” ,意思就是说,人类后天的文化,要与先天的本质相协调。文化一旦脱离了道德本质而盲目发展,必会将人类引入歧途。各位应该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待在学校里这么多年,但到了社会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做人,最终离开人间时,心中也是茫然一片,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应该思考一下。

佛陀见我们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众生,迷茫愚痴、相当可怜,就慈悲地宣说了解脱法要,指明了趋入幸福的正道。诚如《大集经》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说法。”对于如此深恩厚德,我们实在难以回报。

在这个世间上,老师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观察的话,老师只教了我们今生的知识,让我们到社会上怎么赚钱、怎么生活、怎么扬名;而父母教给我们的,则是如何成家立业、如何灭敌护亲……就像《入行论》中所说,让我们永远脱离痛苦的方法,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间的智者、婆罗门、国王、大臣、仙人、天人,都不能讲得出来。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虽然已不住世了,但许多善知识仍在世间,我们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得到一些出世间的真理,对一生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有时候你遇到一两个人,送你一本佛经,介绍你认识一位大乘善知识,以此让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标,命运有了重大的改变,这些人也可以说是你的善知识。他们带给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现在很多大学生非常迷茫,知识学了却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会待人接物,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过去自己在家时,被家人围着团团转,当成小公主、小王子一样,要什么就有什么;在学校时,校园环境也很单纯,自己活得非常自在、潇洒。可是一到了社会上,以前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好多事情都不会顺着自己了,此时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容易自杀。所以,如今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佛法的智慧,断除我执和自私自利。

当然,完全断除的话,对我们凡夫人来说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对治烦恼的窍诀。佛教的智慧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穷极一生也难以彻达,但最根本的几个道理,如《三主要道论》中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却不得不了解。这些就像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可让我们尽情地享用里面的珍宝。

学了佛法之后,你会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执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论师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讲过:“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过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没想过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父母报答恩德、感恩一切与自己结过善缘和恶缘的人……现在明白了这些以后,就要扭转自己的心态,常常以利他为重,如此你为人处世就会非常得体、取舍有度。纵然个别人暂时不理解,最终也会被你的责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动。

要知道,世间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这种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现在学校里的老师,给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教导他们如何做人。有了这样的基础,这些学生将来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会赢得众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会活得丰富多彩。

五、通过智悲的修法断除我执

关于怎样断除我执、生起利他心,在佛教中有许多方法。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利他心足够了,平时做人也特别慈悲,没有必要学这些,那不妨以此来衡量一下自己。

在修心的过程中,首先要修“上师瑜伽”——当然,这个名词你们也许不懂,但希求真理时不要怕这些,应该勇敢一点。就像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通过大胆尝试,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有毒。同样,任何真理都有一些专用名词,依此可开启未知领域之门,假如对此一直避而不谈,这也不是智者的选择。

修完上师瑜伽后,我们开始通过呼吸修自他交换: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幸福、健康、荣华富贵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一切众生;吸气时,观想众生的痛苦、不幸、烦恼、疾病、魔障变成黑气,从鼻孔吸入自己的身体,融入心间的“我”。

听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害怕了:“这样修,别人的传染病、痛苦会不会传给我啊?”这个时候,所谓的“我”很明显就跳出来了。一直认为自己修行不错的人,通过这个实验,也可以看看你们的“我”到底断除了没有。

以前,藏传佛教的有些瑜伽士在修“断法”时,认为自己的“我”已经没有了,于是故意到尸陀林中搞破坏,挖掘一些神山,或在非常严厉的对境前作种种损害。这些过分的行为,引起了护法或非人的极度不悦,致使天空突然出现打雷、下冰雹等异常。见此情景,他们心惊肉跳:“哎呀,这次我肯定完蛋了!”这时候,他们的“我”就原形毕露了。

那么,这样观修会不会真给自己带来痛苦呢?不会的。这一点,佛陀在诸多经典中再三地讲过,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提到过。就像世间上的一位老师,天天帮助别人的话,他会不会很痛苦呢?绝对不会,反而他会有种说不出的快乐,社会也会对他非常认可。

如此修持自他交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再三的串习,当“我”的力量逐渐消失时,利他心的境界才会真正现前,这就是大乘佛教最精髓的东西。

除了这种修法,你还可以用智慧,观察万法的究竟实相。其实这个最简单,比如你学了中观的各种推理后,即可抉择万事万物是无我的、空性的。这种境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要内心中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若能如此,你会深深感受到佛陀的伟大,追随佛陀的后代大德们,其智慧不是现在很多院士、教授、博导所能相比的。自己会有一种不同的感觉,这是用智慧抉择空性后得到的。

在慈悲方面,佛陀平等慈爱一切众生,25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精神,真的非常稀有。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于王族,贵为净饭王的太子,当时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不同种姓之间差别很悬殊,但佛陀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就歧视别人,反而还以非常普通的身份,为一些病人、低贱的人服务。

相比之下,如今21世纪,人类关于平等、关爱、和平的理念,还没有达到佛陀所讲的万分之一。这一点不是我自吹自擂,你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用探索的眼光,去翻开《毗奈耶经》《长阿含经》,看看那时候的佛教思想成熟到什么程度。现在许多人都认为,古代的思想过于陈旧、落后。在物质上可能确实如此,当时很难与今时今日相提并论;但在思想上,尤其是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却远远把现代人甩在了后面。关于这些问题,你们如果深入领会佛教的奥义,相信一定会赞成我的说法。

总而言之,佛陀所传讲的妙法,不管是智慧方面还是大悲方面,都可以涤荡我们烦恼的灼热,遣除我们的一切痛苦。《付法藏因缘传》也说:“法为清凉,除烦恼热。”对这样的佛法若能经常听闻、全面了解,就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以闻智慧故,烧诸烦恼树。”依靠佛法的智慧火焰,可以烧尽无边的烦恼密林。

六、大学生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追求名闻利养,被贪嗔痴所缠缚,为了虚幻不实的目标,日日夜夜奔波忙碌。其实一个人今生拥有的名利再多,百年后也会舍弃一切而往赴黄泉。当你离开这个世间时,是不是“人死如灯灭”呢?绝对不是,对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然而,“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很多人对佛陀揭示的解脱道,怎么样都不愿意修,他们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以此错误的人生观,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

如今不少人觉得人生只是几十年,玩一玩就可以,这种想法特别低劣,跟畜生没有多大差别。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曾说,人若一心一意寻求今生的利益,从来也不希求解脱,那就跟畜生一模一样了——这不是我讲的,是几百年前的智者说的,他这样说并不是胡言乱语,有智慧的人应仔细思维。

很多人因为环境、教育的影响,一辈子只追求眼前利益。尤其是一些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智慧没有越来越大,傲慢却越来越大了。在大学里,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都学会了,对社会、家庭、个人有利的学问,却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没有良好的人格为基础,他们离开学校后,做很多事情都不顺利,与人相处也格格不入,于是天天抱怨社会不公、单位不好,从来没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就是不少大学生的现状,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

因此,汤恩比博士说:“21世纪能挽救人类的,就是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中忘我利他的精神,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如果没有它,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父母、老师也无所谓,那这个世间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现在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把老师的恩德抛之脑后,完全忘了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最近我跟浙江大学的很多教授交谈时,发现有些人名副其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二三十年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学生的未来劳心费神,这种付出既神圣又伟大,是世间上最有意义的。可如今很多忘恩负义的大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见到老师连个招呼都不打,从来也没有想一下,自己的知识有多少来自老师?

作为一个人,理应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本人而言,对出世间上师们的法恩无比感恩;对世间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也常念念不忘。每次想到自己如今有点滴智慧、点滴学识,都是他们的汗水、青春、健康换来的,就觉得老师恩深似海。不仅仅心里这样想,实际行动中也尽量地知恩、报恩,我始终都有这个原则。而现在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就忘了老师的心血,这种人即使以后步入社会,恐怕前途也不一定光明。

所以,大乘佛教的教义,对现代社会来讲非常需要。这不是我夸夸其谈,而是自己确实从中得到了受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大乘佛教,这几年我也一直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弘扬《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汉地和藏地许多人通过学习,有了极大的改变,前后可以说判若两人。甚至有些人前世因缘成熟,很快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就像“三车和尚”窥基大师,据历史记载,当年唐玄奘去印度取经的途中,路过一深山老林,见到一茅屋紫气缭绕,知道里面定有异人。他进去一看,有位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都长满了野草。玄奘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温,便用引磬使他出了定。

一问之下,才知道老僧在此入定,已千年有余,目的是等释迦牟尼佛来度他。玄奘告诉他:“释迦牟尼佛已涅槃了。”老僧说:“那就等弥勒佛出世吧,我跟他去弘法。”玄奘想了想说:“弥勒佛出世还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恐怕你又会错过时机。这样吧,不如你现在转世投胎,等我从印度取经归来,我们一起弘法利生,如何?”老僧点头说:“这样也好。”当下便按照玄奘的指点,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结果他投错了地方,投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恭的家中。

十九年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不忘前约去找他,劝他出家。此时他已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肯。后来皇帝下旨:不出家就赐死!他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车金银财宝,一车美酒,一车美女。玄奘点头默许。

他勉勉强强来到寺院门口,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他沉睡的记忆。他当即泪流满面,把三车都打发回去了,从此虔心皈依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的座下大弟子,法号窥基,后来终成一代高僧。

可见,有前世因缘的人,善知识在旁边稍微提点一下,善根马上就会复苏。现在有些人到了寺院,听到佛法或看到佛像,不知不觉就流出眼泪,这也是前世的宿缘成熟。当然,我并不是要求你们所有人都出家,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大乘佛教。

法国有个人叫马蒂厄 (Matthieu Ricard, 1946-) ,他出家后与身为哲学家的父亲有过一番对话,后编成了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 (The Monk and the Philosopher) ,又名《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书中就讲了,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怎么样面对世间?学习佛法的种性苏醒之后,又该怎么样面对生活?这方方面面的道理,大家最好能了解一下。

结文

总之,今天在座各位,应当有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听说浙江大学的校标是“求是鹰”,表现的是一种腾飞的个性。现代著名艺术家、弘一大师的弟子丰子恺,也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崇尚佛教的苏东坡还当过西湖太守,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这里可谓“地灵人杰”,与佛教自古以来就有殊胜因缘。

据说浙江大学没有真正的门,从各个地方都可以进来,如此开放才会有发展,这也是人类未来的大势所趋。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说思想,只要对人类有利益,都值得弘扬、值得提倡;而对身心无益的学问,千万不要去接触,这样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安定。

最后,我想留给大家一句话:美丽的杭州西湖孕育了百年辉煌的浙江大学,以及千年古刹的灵隐寺,这两处有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与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每个人若能都有一颗包容心、利他心,相信会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一分美好,给西湖带来一分宁静与祥和!

现场互动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文学院播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面临着很多压力,有家庭的、社会的。请问,怎样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堪布:作为大学生,有些可能没有想过自己的前途,天天在学校里得过且过;而有些会提前想到未来的工作、家庭的责任等,有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自己一定要坚强,要学习,要有心理准备。

这个社会非常复杂,非常不公平。我就遇到过很多大学生,原本在学校里很纯洁,刚工作一两年时也不错,但后来慢慢就被环境染污了……所以,你们以后面临各种诱惑时,要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对一些事物没必要过于追求。

济公和尚在《圣训歌》中曾说:“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以前灵隐寺就有这个,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意思是,我们今生的地位、财产,都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不积福的话,今生再强求也没用。

当然,佛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点不能改。而是告诉我们,今生的一切与前世有关,有了前世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否则,没有因的话,再怎么追求果也徒劳无益。

所以,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讲,努力虽然很需要,但同时也要给自己留一分余地,万一所追求的不成功,也不要太伤心、太忧虑了。我本人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做什么事情,都秉持这个原则: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但不成功也没办法,应当一切随缘。

问:我是浙大医学院的。假设某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了你心爱的人,甚至是杀了他。这种仇恨,现在虽然可通过法律解决,但我心里的这个坎还是迈不过去,不知道佛教中怎么对待这种仇恨?

堪布: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开始确实很难对治。但按照佛教的教义,别人害你、对你不公平,这个时候要修安忍,这也是大乘的六度之一。

要知道,没有害你的怨敌,就没有因缘修安忍;没有修安忍的话,就不能圆满成佛的资粮。所以,从助己成佛的角度而言,怨敌的恩德与佛陀没有什么差别。

把害你的人当作善知识,这也是佛教的伟大之处。我们一般人尽管很难做到,但一定不能以牙还牙、进行报复。

问:我以前听基督教里有人说:佛教是违背自然的,因为佛教徒不能娶妻生子。对此,不知道您怎么解释呢?

堪布:佛教没有要求所有信徒都不结婚。佛陀在《善生经》里,就讲了丈夫爱护妻子、妻子承侍丈夫的很多道理。而且佛陀在世时,在家弟子也是大多数,出家弟子是极少数,佛陀还专门为在家人讲了《优婆塞经》等。

所以,佛教并没有提倡所有的人都出家。但个别人因缘成熟时,看破了世间的一切,这时候也允许出家。

主持人:我想假公济私问个问题:我没有皈依,但一直非常想亲近佛教。佛教让我们放下执著,可每个佛教徒都执著于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执著不是执著吗?

堪布:执著和不执著,其实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问:那有没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能让我很快获得这种境界呢?

堪布: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别强,前世的善根相当不错,那应该可以。但若没有这样的基础,就像一个小学生想很快得到博士的学问,这可能不太现实。

因此,除非是有特殊因缘的人,否则有一定的困难。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我刚接触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论,还有教导人要心平气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为未来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矛盾?如果是的话,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堪布:不管你为了什么理想而奋斗,心平气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气躁、心不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成功率不会很高。

那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呢?佛教中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恶则不要做。什么叫心恶呢?指做事的动机是准备害社会、害别人,此时心肯定不平静。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应当朝利他的方向迈进,如此才能心平气和,这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佛教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完全是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不追求现世的成功。当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报,不然,今生中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会事与愿违。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比别人付出得多,但别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不成功?”这说明你前世没有积福。积了福报的话,做什么都会如愿以偿,很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大家要懂,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的。刚才听您讲座的中间,身后有个小女孩在叫,我们很多人都被影响了。我就很想跟她爸爸说一声,把她带出去,但又担心妨碍她爸爸听法。最后小女孩确实出去了,可我一直在这个矛盾中难以自拔。请问大师,我应该怎么想才是对的?

堪布: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小问题。这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做的事就是善的;心恶,做什么都是恶的。你不管是关心大家,还是关心自己,若能提起这种正知正念,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不仅仅是听一堂课,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随时监督自己,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藏地有部著名的论典叫《佛子行》,里面就讲了,在一切威仪中,要观察自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倘若不如法就断除,如法就再接再厉,总之一定要成办利他,这是大乘行者的基本行为 。所以,你刚才观察自己、监督自己,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问:我是浙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佛教提倡监督自己的内心,与孔孟思想中的“反求诸己”,也就是反省自我,有什么区别呢?

堪布:儒家思想中的反省自我,并没有佛教分析的这么深入。

佛教提倡监督内心,除了断除自利之外,还包括对自我的剖析,胜义中怎样断掉我执,这些在《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中讲得很清楚。而孔孟思想,只强调了怎样在世间上做个善人,对仁义、报恩、孝顺等提得比较多,却没有像佛教一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最后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问:我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生。今天看到新闻上说:一位慈爱的母亲,亲手溺死了抚养13年的两个脑瘫孩子,然后她跳水自杀,结果被救起来了。请问,这是什么因果造成了这个悲剧?

堪布: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残杀都源于前世的业缘。但这其中的甚深因果,连佛陀时代的阿罗汉都没办法完全了知,更何况是我了。

不过,用推理的话,也可以大致推测一下:这两个孩子的前世,可能杀过这个母亲,以此怨仇,即生中双方结成了母子。否则,虎毒不食子,母亲一般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但因缘果报现前时,众生也是身不由己,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甚至舍弃自己的性命也无所谓。所以,通过推测,他们前世应该存在互相杀害的因缘。

问:这个母亲杀害孩子,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她死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将会活活饿死,所以她宁可提前结束孩子的生命,然后自己也选择死亡。那么,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堪布:虽然她很痛苦,但最好不要杀死孩子。

这个世间上,一直在不断上演各种悲惨的故事。倘若我们看过一些佛经,尤其是《百业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毗奈耶经》,就会明白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也会懂得在漫长的轮回中,众生之间是如何冤冤相报的。所以,大家最好是看一些佛教公案,这样才会了知其中的甚深意义。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的大学生。前段时间,有件事情对我影响特别大:我的一个好朋友得了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的不治之症,这一切来得让人措手不及。我想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的因果轮回?

堪布:现在国外有很多催眠方法,可以让人追溯自己的前世。当然,催眠中有些可能是假的,但有些也非常真实。这是一个办法。

还有一个是,佛教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一个人前世造了什么业,看看今生就知道,如果今生非常快乐,一切应有尽有,那说明前世造了善业;至于你后世会变成什么样,凭今生造的业也可以推断,这是佛经中无欺的金刚语。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因为有胎障蒙蔽,很难看到自己的前世后世。但通过对佛教的系统学习,就可以相信前世后世的存在。伟大的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分析人有前世后世,通过明清心识不断延续的推理,便可以成立这种观点。

前段时间,我跟学院的一位法师接触时,他就说:关于前世后世,自己现在有充分的把握,面对世界上任何一位学者的反驳,他都愿意进行辩论。他越看这些论典,越觉得法称论师了不起。而现在人们对前世后世,有些是不明白,有些是怀疑,有些被邪见所蔽。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主持人:我又想再问一个问题: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中,很注重依止上师。但现在传媒很发达,我们不了解佛教的人,常会听到对某些出家人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来分辨,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师?

堪布:不论现在传媒是否发达,选择上师都要事先观察,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讲了,观察上师要6到12年的时间。

但现在很多人听说来了个上师,在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去依止,这样的行为特别草率。不要说依止出世间的善知识,就算选择一位世间的老师,也要提前了解他的人格、学问。不然,你在街上随便碰到个自称为老师的人,就马上跟着他学习,这可能有一点危险性。

要知道,不观察上师就胡乱依止,这是你自己的过失,毕竟有些上师是善知识,有些却不一定是,只是冒充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当头脑清醒、细心观察。

当然,有些假冒善知识的人招摇撞骗,这是他个人的问题,并不是藏传佛教的过失。藏传佛教中一再强调,选择上师必须好好观察。可如今很多人却非常盲目,既然你的依止方法不对,那么后果就应该自负。

问:我是浙大医学院的学生。我有时候修禅定,可以把心暂时安住下来,但碰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心马上又散乱了。请问,怎样才能把心一直保持在恒定的状态中呢?

堪布:我们在修禅定时,以前若没有经过长期串习,心就很容易随外境散乱。只有修行的时间越来越长、次数越来越多,心的力量足够强了,这种禅定境界才会比较稳固。所以,藏传佛教中经常强调,修禅定一定要长时间。

而且,刚开始必须依止寂静的环境,否则,五光十色的外境一旦出现,凡夫人的心就会被吸引,并随之而散乱。若能在寂静的环境中一直修行,时间长了以后,即使你身处人群中、忙于工作时,心仍可保持如如不动。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问:我们在家居士应该怎样吃素?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

堪布:汉传佛教自梁武帝以来,出家人就有特别好的吃素传统,包括一些在家居士,也有吃素的习惯。而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并没有特别强调吃素。我们藏传佛教,以前在这方面没有条件重视,但现在也非常提倡吃素。因为按照《梵网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的观点,佛教徒最好是吃素。倘若你实在做不到,在吃肉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念一些忏悔咒。

当然,佛教并没有千篇一律要求所有人都吃素。其实,佛教的思想非常包容,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做到多少就多少,不强迫你非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到的话,因果就会惩罚你,你会如何不吉祥,没有这样的。行持善法应当量力而为,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问:我不是大学生,是个多年的游子。通过刚才听课和过去看您的很多书,我觉得您很殊胜,对您具足很大的信心。佛教徒的标准,是以皈依来衡量的,今天的因缘这么难得,我想在您面前忏悔生生世世的业障,同时想请您给我们皈依。

堪布:在座的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忏悔。忏悔,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罪业。尤其你今生中可能杀了不少生,不管你信不信佛,这种业都一定要忏悔。信了佛以后,你会明白为何要忏悔;即使不信佛,念“嗡班匝 萨埵吽”忏悔也很简单。

我们佛学院正在开这个法会,今天下午灌顶,明天正式开始,八天中每个人念四十万遍“嗡班匝 萨埵吽”。有些人一听,可能吓坏了:“啊,四十万遍!”不过,我这里不要求你们念这么多,念四遍就可以。或者,就算仅仅念一遍,这也有很大的功德。要知道,我们往昔造了许多恶业,如果业力特别深重,今生的事业就会有障碍,做什么事都不成功。所以,经常念此咒忏悔相当重要!

至于皈依的话,完全是靠自愿,你想皈依也可以,不想皈依也没什么,因为皈依不是一种强迫。

想皈依的人要明白,不是皈依我,我不能成为皈依的对境,而应当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然后,我给你们念一些皈依偈,你们心里观想“我皈依了”,发一个决心就可以。不愿意皈依的话,也不用捂耳朵,不要紧的,你听了不会有害处。

(堪布用藏语给大家皈依……)

可以!我本来也想给你们种个善根,但是不好意思说。 (众笑)

问:今天晚上聆听堪布的教诲,受益匪浅,感谢浙江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我是浙江大学的校友,曾经是九四级的学生,以前是医生,现在是律师。在三十几年的人生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众生是平等的,但也有差异。众生高高低低的地位,实际上是由前世、包括今生的修行所决定的。这种想法对不对呢?

堪布:对。世间上的所有众生,正如你刚才所说,由于前世积累的福报不同,今生的相貌、财富、权力、地位、心态等都会有差别。这一点,佛陀在许多经中也讲得很清楚,尤其是学过《百业经》的人,越学越会觉得业力不可思议。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虽然讲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从这个层面来讲,每个众生都是平等的。但因为他们各自造的善恶业不同,即生中也有这样的差距。

问:佛陀可以完全利他,像堪布您也可以做到这样;但作为芸芸众生则很困难,他们往往会先利己,利己之余再利他。我个人认为:从社会学来讲,人人若都利他,那社会进步的动力可能就没有了。当然,如果人人都是自利,也是不可想象的一种状态。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堪布:社会上人人都利他的话,那就没人打官司了。开玩笑!

作为凡夫人,确实利己的成分比较多,但我们也不要求每个人现在都变成菩萨,变成舍己利他者。不过,大家至少应当明白,人类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利他。

现在这个社会上,许多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以利己为中心,这样的社会肯定不会安定,出世间的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佛教中提倡的利他精神,是最崇高、最无上的。

问:我是从事销售工作的。前不久听说马云跟李连杰办了一个太极禅文化公司,马云说太极可融合释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成立这个太极禅,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觉得挺好,可让广大民众都来参与这个运动;有人觉得马云是事业做到了顶峰,现在想在思想界也独占鳌头。上师能不能对他们的行为作一个点评?

堪布:我在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太极拳,还专门弄了一个大沙袋,晚上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跟一群同学拼命练。当时,是太极拳比较流行的时期。后来我了解到太极体现了人天合一,从理论上看,有其甚深的意义。不过在这方面,我也没有很深的研究。

其实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窍诀,真正去行持的话,不管对社会、对自己的身体都会有利。只不过有些人没有完全领悟其精髓,而是以分别念进行揣测、编造,这样的话,有些教义就无法保持原汁原味了。

所以,我觉得若按照真正的理念或动作去推行,这应该很好。但具体怎么样,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

问:堪布您好,说实话我就是想皈依,已经犹豫好几年了,来之前也想过这事,但没想到今天这么顺利就皈依了。我想询问一下,以后怎么跟上师保持联系?还有,请上师赐个法名行吗?

堪布:赐法名的话,一个一个取可能有点困难。其实在灌顶或受大戒时,所有人都可以取一个法名,因此,我就给愿意皈依的人,共同取一个法名:圆利。今天我们讲的,本来就是大乘佛教,“利”益他人。我本人也觉得,哪怕能让一个人得到一点点“利”益,自己也愿意付出、努力。

至于以后怎么联系,我现在开了个微博 ,你们可以去看看。我刚发了一张“龙井茶田”的照片,很多人马上就猜到我来杭州了。 (众笑)

问:今天得到您的开示,非常感激也非常激动!您今天跟我们讲了,人要怀慈悲心,要放下我执,要利他。关于利他的问题,我个人慧根比较浅,不知道是应该无时无刻都去利他,还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尽量地去利他?

因为我是个普通的凡人,在工作中、生活中,肯定会跟旁边的人发生利益上的矛盾。而且,假如我要做一笔小生意,如果完全利他,那就不赚钱了,但人都有私心,我赚的钱也不会用很多,可以去帮助需要的人。所以,应该怎样去真正利他呢?我觉得很困惑。

堪布:在佛教中,并不排斥为了自己的生计做一些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过清净的生活。

利他的程度,对每个人也没有特定的要求,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心态、能力,往利他的方向迈进,尽量放下我执,全心全意地投入。

现在有些老师或法师,日日夜夜一直想着别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他们这种默默无闻的付出,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其实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价值并不高,就算你再有钱、有地位,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不管自己的能力多大,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能做多少就多少。

问:现在有不少放生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组织,参与的人特别多,放生的钱财也特别多。我本人也会去放生,但总觉得这么多钱除了用于放生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拿去做公益,就像“慈济”那样?因为大家在这方面做得太少,而放生所用的钱财太多。

堪布:不能这样想。放生的话,救的毕竟是众生的生命。要知道,生命非常珍贵,任何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只要能活着,其他一切都愿意付出。同样,那些被放的众生,生命也像我们一样宝贵。如果你对生命有一种平等观,就会明白放生的意义。

另外,人们用于放生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不能移作他用。如果想做一些公益慈善,应该另想办法,但放生的钱不能动。

主持人:我再假公济私问一个问题:做生意时,我们可能会做些不太好的事,这样才能赚很多钱。等我赚了钱以后,再去做很多善事,能不能弥补我曾经造的小恶?

堪布:我以前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说是赚完钱以后做善事。但他赚了钱以后,还想继续赚,善事等以后再做……这样到了最后,他该做的善事一直不做,钱却一直在赚。

问:那他赚钱后如果做了善事,是不是就可以弥补在赚钱过程中造的小恶?

堪布:这要分析他做了什么样的善事,造了什么样的“小恶”。如果涉及杀害众生,这样的恶业非常严重,可能就很难弥补。

问:没有这么大,比如经常撒点谎什么的。因为做生意肯定有欺瞒,我2块钱买的东西,卖出去10块,我肯定不告诉他成本,只说是8块买的。

堪布:做生意的过程中,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也讲了,十不善业中除了邪淫、邪见,其他八种不善业都直接具足了。造了这些的话,假如罪业比较轻,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但赚来的钱,还是要做一些功德。

问:我是一个皈依弟子,想问一下:如何积累福德资粮,有利于我们的修行?

堪布:积累福德资粮的话,要修曼茶罗,平时多造善业,回向众生,发菩提心,时时刻刻都要修行。修行的时候,以利他和无我为根本。

问:谢谢堪布来到浙大给我们作演讲!我是浙大的毕业生,毕业九年了,以前是信电系的。我今年三十几岁,经常感觉自己一些不好的烦恼习气,把我塑造成这个样子。请问,如何快速去除自己的习气?

堪布: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若想最快速地救护自他众生,免除一切痛苦,就要修自他交换。你看看《入菩萨行论》,专门有这么一句话

自他交换,即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易地而处,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如此一来,我们的很多习气就可以消除,这是最快的一种方法。

问:我家里没人信佛,只有我一个。我爸妈都六十几岁了,请问,怎么样快速地让他们接受佛教?

堪布:最快速的方法,是慢慢地给他们讲。慢慢讲、常常讲,他们就会很快接受了。 (众笑)

主持人:

今天的提问就到此为止!下面有请刘云老师给我们讲几句话——

刘云教授:

感恩索达吉堪布!感恩来到我们会场的所有朋友!我们以共同的心愿,进行了一次修行;我们以共同的心愿,传播了一次思想的精髓。对于今天堪布的开示,我也想“假公济私”,谈一点我的想法。

也许任何一次仪式,都可以办得非常热烈,但这次仪式过去以后,它沉浸在我们心中的东西,却是不同的。我想今天在这儿听受堪布开示的每位朋友,内心深处都会因为各自因缘不同,而留下不同的印象。我非常感恩这个时空,能让我们聚集在这里,领略一次智者的开示。

十二万分地感恩索达吉堪布!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智悲不二”,这是大乘佛教最为圣洁的境界。堪布以他的悲心体谅了我们,让我们每个无知的人,也能获得一分加持;堪布以他的智慧,给我们每个人种下了善根,全场的掌声和会心的笑,都让大家感受到了堪布的智慧。

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讲因果。今天的这个因,我想是一个善因,愿这个善因广大;今天的这个因,我想是一个智慧的因,愿这个因在我们杭城、在我们浙江大学、在我们国家、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传播。

祈请堪布和我们共同作一次回向吧——

堪布: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刘云教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今天堪布的开示,是我们浙江大学思想传播的滥觞,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智者来到这里。让我们一起祈祷、共同祈愿:这些智者长久住世,广转法轮!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儿了。热烈的背后,一定是一次沉淀,让我们跟着智者的脚步,走向心灵解脱的彼岸。谢谢大家!

“佛教的特点,

不是处处发动战争,

用武力去征服全世界,

而是以比丘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

感动了整个世界。” k5tPNOnhkRKl16jIzd1lrxQWkoIr4x9nGkVitUk4CNy0OK+egFk5Bkj7jwmHK9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