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文豪全家桶

家庭对一个人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格外重要。苏轼就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他有着慈爱的父母、关系亲密的弟弟,还有知心的妻子,这些人促使他形成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人中对苏轼的文学造诣影响最深的,就要数他的父亲苏洵了。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虽然有人觉得他性格古怪,但是他为人严谨、思想独立,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和苏辙能有如此学问,基本都归功于苏洵的言传身教。

不过,苏洵也不是一直这么好学的。他年轻时酷爱游山玩水,对读书一点都不感兴趣。加上他个性强烈,不服管教,谁的话他都不听。为此,有不少人劝苏轼的爷爷苏序管管这个孩子,然而老爷子却不这么想。

事实证明老爷子果然没看走眼,在苏洵27岁那年,不知是因为哥哥考中进士给他造成了刺激,还是因为自己开窍了,总之在这一年苏洵突然开始奋起读书,某次他看书入了迷,本想拿起粽子蘸糖吃,结果手一偏蘸了墨汁,他就这么吃了半天。

经过10多年的苦读后,苏洵的学问突飞猛进,文学造诣颇深。但由于他的文章风格与科举的应试文不同,他数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于是苏洵将自己的学术全部传授给了苏轼和苏辙,要求他们写文章必须“有为而作”。因此苏轼的文章从来没有“花把式”,永远能够直击人心。据说宋神宗在吃饭时如果看到苏轼的诗歌,甚至都会举筷不食,忘记吃饭。

文豪父亲苏洵凭借着很高的文学造诣,在文坛内颇有美名,他传给苏轼的学术和精神,也使苏轼受用一生,助他成了日后的文坛泰斗。

对苏轼产生影响的人,除文豪父亲以外,还有一个人也影响了苏轼的一生,他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他与苏轼感情深厚,甚至一度成为苏轼的精神支柱。

苏辙身材高大,圆脸让他看起来非常憨厚。苏辙的性格与苏轼完全不同,他恬静、冷淡,比他“急躁”的哥哥稳健多了。两个人站一起,外人不听介绍,仅凭行为举止就能区分出他们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别看两个人的性格差异这么大,他们的感情却相当深厚。由于文豪父亲教学太严,苏轼几乎没有玩伴,弟弟就是他唯一的朋友。苏轼曾在诗中感慨此事。

兄弟二人亲密无间地生活了二十来年,他们一同求学,一同作诗,一起奔赴科举考场,甚至最后一同考中了进士,让所有人对他们刮目相看。

然而,就在兄弟二人得到官职,要前往外地上任的时候,他们的文豪父亲却要留在京城任职。由于他们的母亲已经去世,所以他们中必须有一个人留下照顾父亲。面对这个状况,苏辙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官职,主动留在京城照顾父亲。

这是兄弟二人第一次分开,苏辙依依不舍地为兄长送行。当苏辙骑着马离开时,苏轼望着弟弟的背影,心里泛起一阵酸楚,之后他专门作诗一首,抒发自己的悲痛心情。

幸好苏轼任职的凤翔(治今陕西省凤翔县)离京城不算太远,兄弟二人能经常通过信函沟通感情。一〇六九年,苏轼终于回到京城任职,兄弟二人才再次相见。

二人还没高兴多久,王安石的变法就来了……

苏辙虽然在当时也属于保守派,但由于他性格稳重、谨慎,不像哥哥那么倔强、直言不讳,因此党派斗争对他的影响不是很大。没多久他就跑到了淮阳当官,早早地避开了纷争。

一〇七一年,苏轼被调到杭州当官,当时兄弟二人离得很近,苏轼便经常跑到弟弟那里小住,苏辙也借着团聚,多次劝倔脾气的哥哥在官场中别那么直言不讳。

苏轼被调到密州当官后,在一次中秋宴席上,苏轼一边喝酒,一边看着天上的明月,想着在这本该家人团聚的日子里,他却不能和弟弟相见,越想越难受。于是才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后来,乌台诗案爆发,朝廷派出官差去抓苏轼。苏辙得知这件事后,便立刻派人去给哥哥送信。

幸好苏辙的消息先一步送到,苏轼和家人才有了些准备,不过变法派还是将苏轼打入了大牢,苏轼十分绝望,不止一次想要自杀。他在给弟弟的诀别诗中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在苏轼伤心的时候,苏辙可没有闲着,他与苏轼的许多朋友一起上表为苏轼求情,并称愿放弃一切官职为兄长赎罪。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苏轼才被免去死罪,贬到黄州。苏辙也因此被降了职,贬到了筠州(治今江西省高安市)。

后来,兄弟二人很多年都没有见过面。一〇八六年,司马光被封为宰相,苏轼和苏辙才被召回京城,兄弟二人才得以相见。

好景不长,兄弟二人还没团聚多久,苏轼就又因为党争被人弹劾,调去了杭州。之后变法派逐渐得势,连续将苏轼贬了好几次,最终贬到了远在海南的儋州。见哥哥一直被欺负,一向冷静的苏辙也忍不了了,立刻与变法派对峙起来。

就这样,苏辙被贬到了雷州(治今广东省雷州市)。在离别前一晚,兄弟二人在船上依依不舍地回想着以前的种种快乐时光。

后来,苏轼在儋州虽然过得很苦,但也不忘写信给弟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苏辙每次收到哥哥的信件,都能高兴很长时间。

在那些年里,兄弟二人就靠着一封封书信沟通感情。每次苏轼来信后,苏辙都会在第一时间回信,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撑着这个看似乐观却身心疲惫的哥哥。一一〇〇年,天下大赦。苏轼终于自由了,苏辙在得知消息后,也高兴得乐开了花。

然而,还没等到兄弟二人团聚,苏轼就死在了前往常州的路上。苏辙知道哥哥去世的消息后,不愿相信这就是事实,他一度以为这是个假消息。

后来,苏辙遵照哥哥的遗嘱,帮他撰写了墓志铭,苏辙死后也葬在了哥哥旁边,兄弟二人永远陪伴在了一起。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被后世称为“三苏”,他们因为极高的文学造诣,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中,一家人在文坛上能有如此成绩,实在罕见。

苏东坡的小趣事
虎父无犬子

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文豪父亲的教导下,苏轼和苏辙都成了大文豪,叱咤文坛。而在苏轼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三个儿子也没让他失望,每个人都小有成绩。

大儿子叫苏迈,是苏轼与王弗的孩子。他从小就在苏轼的身边读书,年纪不大却十分稳重。可惜这样的时光没过多久,苏轼就因变法风暴而被迫到了外地,苏迈也跟着父亲一路走南闯北。在苏轼入狱时,也是苏迈担起了照顾苏轼的大任。

一〇八一年,苏迈考中了进士,之后的10多年,他辗转于各地当官,其间任劳任怨,为民着想,因此百姓对他一片赞扬。苏轼对此特别满意,他在《答陈季常书》中曾写道:“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

二儿子苏迨(dài),是苏轼与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苏迨出生时比较倒霉,正好赶上家里四处迁居。他的身体一直不好,4岁了还不会走路,一度愁得苏轼脑壳疼。到了青年时,苏迨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他的文学天赋很不错,尤其喜欢钻研学术,博学程度甚至与苏轼不分伯仲,这让苏轼十分欣慰。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陈师道都称赞他:“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

三儿子苏过,是苏轼与王闰之的第二个孩子。他同样倒霉,童年时父亲遭遇了乌台诗案。不过,艰苦的生活反倒使苏过的性格变得坚韧又乐观。苏过还特别聪明,19岁就考中了举人,加上苏轼的亲身教导,他的文学功力是三兄弟中最高的。由于他的性格和才华与苏轼相似,人们便给苏过起了一个称号——“小东坡”。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UQySG3yDgaaJCGhpZMO29genR2LdO9L1wgYP1PLUHCejwxAvvuKZAur4I0UsQH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