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方波:让我们以30岁的状态,活到150岁

攻击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导致运动和认知障碍,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引发行为和心理障碍。对家父伸出魔爪的是一种侵蚀性帕金森病。它让父亲不能动、不能言,却残忍地保留了父亲完整的认知功能。这是一种令人胆寒的疾病,它害得父亲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彻底沦为了躯体的囚徒。他再也无法表达自己,但又什么都明白。如果有人把他当成孩子对待,以为他的病导致了痴呆,父亲还会倍感冒犯。不幸的是,父亲的妹妹玛蒂娜也患上了一种类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在2022年6月离开了我们。

父亲去世后,我查阅了家谱,并惊讶地发现父亲比祖祖辈辈的老人活得都久。祖父卡米洛及其兄弟分别于46岁、37岁去世。里科尔迪家族中男性的平均寿命为60多岁。出于好奇,我尝试去探究这种早逝趋势和基因指纹可能扮演的角色,想知道这种死亡的宣判是否完全无法逆转,以及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细节可否被改写或者起码得到改善。

人们一度认为个体寿命反映了祖先的寿命。如果一个人的祖父母是百岁老人,那么他活得比较久似乎也不足为奇。

不过,如果定义个体的DNA或者基因指纹是由代代相传的遗传信息决定,那么这种遗传印记对个体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仅占20%。剩下的80%则由与表观基因组相关的要素或可以改变表型的基因表达决定,这并不一定会改变遗传下来的基因组,但会影响其表达和功能的完整性。

查阅完整的里科尔迪家谱: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里科尔迪数字收藏馆

一言以蔽之,在决定预期寿命的因素中,DNA只占一小部分。DNA为人体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机能的正常运转。不过,相关性更强的则是基因表达。人体需要知道应该激活和停用哪些信息,需要知道读取什么信息、何时读取,这被称为“表观基因组”。说得具体一点,一组名为长寿因子(SIRTs)的蛋白质对永葆青春和分化最特殊的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对健康预期寿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优化表观基因组,人类可以延缓衰老,甚至逆转生物学年龄。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我开始问自己: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老龄慢性退行性疾病发展前,我们能否做些什么来加以干预,从而阻止衰老的匆匆步伐,减小它对健康寿命带来的恶劣影响?如果能,那具体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以非健康加速衰老为特征的疾病有很多种,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从部分糖尿病患者身上观察到,如果他们在10岁前罹患糖尿病,那么其预期寿命将会缩短20岁。类似的疾病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一些关于早衰的研究显示,科学家用早衰的老鼠进行了动物实验,记录了这些啮齿类动物在数周内死亡的全过程;根据遗传模型的严重程度,它们有些能活上几个月(人类的早衰存活率通常短于20年)。如上文所述,我向来不是很支持动物实验。监管机构经常会发布动物实验研究的任务。但在我个人看来,这无法为人类提供有效的临床试验预测依据。科研人员在小鼠身上使用过诸多临床前治疗方法,但它们无一能够起到指导性作用。部分原因是,这种所谓的“临床前研究”使用的通常是实验小鼠或大鼠,而实验鼠不会与病毒或细菌产生什么接触,也就是生长在无病原体的设施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实验缺乏现实意义,无法套用到人类身上。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跟环境和生活要素产生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势必涉及与细菌和病毒的接触、饮食引发的隐匿性炎症、风险、保护因素、身体活动,以及其他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因素。太多旨在延长寿命的动物研究顺利通过了“人工”实验模型,然而事实证明,它们对人类临床几乎毫无价值。

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人类加速衰老的模型可供实验,不必非得靠动物来研究。糖尿病就是一种典型的慢性加速衰老的病症。诚然,它不像实验鼠的早衰那么致命,但相关性依然很强,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减少数十年寿命这一特点。

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在《塞涅卡道德书简:致鲁基里乌斯书信集》第三篇中写道:“没有人在意怎么活得高风亮节,只关心自己能活上多久。每个人都可以活得不错,但谁也无法活得长久。”

今时今日,得益于科学进步,特别是健康长寿医学领域的发展,人类不仅延长了寿命,还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延缓了衰老的步伐,甚至回拨了衰老的时钟,让人在生物学年龄层面越活越年轻。然而,如果长寿指的是一种生物的寿命突破了该物种的平均生存极限,那么人类就要面临取舍——活得更长,但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这便导向了一种不幸的非健康长寿。许多专家指出,这从经济上来讲是不可持续的。

让我们稍作思考,导致非健康长寿的变量是什么?全球大流行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了突发健康卫生事件,对人口造成了恶劣影响,导致老年人大量死亡。除此之外,新冠病毒还对许多感染者的长期健康状况造成了令人担忧的影响,比如长期新冠病毒感染并发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许多医疗机构不堪重负,实际上,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辐射到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流行病并非造成大量死亡的唯一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难以接受生存所必需的医疗服务也是一大要因——受大流行影响的医疗系统本可以提供有效的疾病预防方法,或针对如癌症这样的特定疾病提供相应的治疗。

突如其来的病毒传播不可避免地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方面,要为如何保护人类免受病毒侵袭而忧心忡忡;另一方面,这些年的抗争也削减了医疗人员和资源。这便导致医院面临人手不足的窘境,床位也十分短缺,无力招架如此大规模的突发卫生事件。

据估算,2019年,全球有420万人死于糖尿病,每天的相关死亡人数超11 500人,也就是每7秒钟就有不止1人因糖尿病而死亡。全世界那些本就受慢性疾病之苦的患者,包括且不限于糖尿病、心力衰竭、肾衰竭和高血压患者,无法获得细致而及时的诊疗,这已成为常态。

即便能活个大岁数,致残性疾病也会导致患者非健康长寿,这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实际上,2000—2019年,糖尿病的死亡人数增加了70%,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16%,该数据仍在攀升。如果2000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按200万新增来算,那么到了2019年,其增幅已高达近900万。

上述数据由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公布。该报告证实,人类寿命确有延长的趋势。和2000年相比,2019年每个人平均能多活6年,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携带身体或心理缺陷。然而,寿命延长的势头已在美国戛然而止。在过去3年间,美国人的寿命不增反减。下一代的孩子比今日的父母还要短寿,也将成为不足为奇的事实。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活得长久那么简单,而是在身心健康、能够自理的状态下延长生命。

图示中“方波”的寓意为何?它指的是永葆30岁青春时期的精神劲头和身体素质,活上120岁、150岁,甚至220岁。在理想的健康长寿或称健康预期寿命的方波模型中,长寿老人直到生命的终点都处于完全健康的状态,这与过去几十年人类非健康寿命导致其身心衰退的真实情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方波”——完美的矩形

在非健康长寿的案例中,65岁以上的人中有90%患有一种退行性疾病,75%则至少患有两种并发症。健康长寿医学的目标坚定不移、直指方波,希望让人类以绝对健康的状态老去。举个例子,一个活到150岁的人依然能跑马拉松,完成任何一种他想做的运动,开开心心地庆祝自己的150岁生日,然后无病无灾地离开人世。

专家将这种理想的目标称为方波,即完美的健康长寿矩形。 n4WObCTvaQhuuIC2We3qZb+GChOd56VnGMSEUALLxge/McxJfgAvwJ6/bNyJJA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