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2022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巡礼

(一)年度服务业发展总体概况

2022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更是带来多重挑战。上海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展现出其强大的韧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的修复能力。综合全年的发展状况来看,服务业各领域间出现差异化的发展态势。接触型和聚集型服务业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而数字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却逆势增长,与此同时,新消费相关的服务经济也在不断孕育新的业态和模式。

1.经济运行凸显韧性,服务经济展现“压舱石”作用

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V型反转态势,总体延续了回稳向好的积极趋势,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2022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GDP)达44652.80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从走势看,全市GDP一季度同比增长3.1%,受二季度疫情严重影响,上半年GDP同比下降5.7%;但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前三季度GDP同比降幅收窄至1.4%,全年降幅进一步收窄至0.2%。面对世纪疫情等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上海实现经济大盘快速企稳,成果来之不易。

服务业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压舱石”作用。202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3097.42亿元,比上年增长0.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4.1%,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行业发展有所分化,金融、信息和科技服务业增势较好。2022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8626.31元,同比增长5.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788.56亿元,增长6.2%。

(1)金融业成为年度发展亮点

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金融业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2022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8626.3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年金融市场成交总额293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7.6%、12.6%和23.8%。

2022年,上海金融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上海启动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建设,支持“沪伦通”拓展至瑞士、德国等欧洲主要市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上证50股指期权、中证500ETF期权等产品推出,全年新增持牌金融机构52家。

(2)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创新高,以服务业为主的引资格局继续巩固

2022年,上海实际使用外资239.56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以服务业为主的引资格局继续巩固,全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3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96.3%。总部经济加快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分别累计达到891家和531家。

(3)服务进出口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外需减弱的背景下,2022年上海贸易规模仍然保持增长,服务贸易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方面进出口贸易总额继续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另一方面外商投资继续创下新高。2022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10.4万亿元,占全球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离岸经贸业务企业名单扩展至577家,国际分拨中心示范企业扩展至100家,支持布局海外仓数量达110个。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0万国际标准箱,连续13年位列全球第一。集装箱水水中转量突破25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3%。

(4)新兴服务业增势良好,数字经济逆势增长

2022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4.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9%。

2022年,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实现营收5694.8亿元人民币,增长20.7%。其中生活性服务业厚积薄发,从十亿、百亿企业成长为百亿、千亿企业;在钢铁、工业品等制造业领域,发展出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平台;互联网游戏逆势增长,2022年上海网络游戏营业收入1281.37亿元,增长10.2%,米哈游、波克等重点企业增速超过30%,占全国比重从33%提升至近50%;金融信息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占国内市场60%;本地生活服务占国内市场70%;网络文学占国内市场90%。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心城市首位,行业呈现两极分化

2022年,疫情持续对消费品市场造成冲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42.14亿元,比上年下降9.1%。

餐饮消费减少,生鲜平台零售额快速增长。2022年,住餐企业的餐饮收入减少22.3%。同时,“叮咚买菜”“盒马鲜生”和“美团买菜”通过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合计增长25.9%。

改善性消费品零售额有所回落。2022年,化妆品类零售额下降5.6%,智能手机类零售额下降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下降9.8%,服装鞋帽纺织品类零售额下降11.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下降12.1%。

汽车零售额快速回升。中央和地方出台系列购车鼓励性政策叠加效应下,全市汽车类零售额自6月持续快速增长。2022年,汽车类零售额下降3.7%。其中,燃油汽车类零售额下降18.7%,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增长59.4%。

部分实体业态零售额减少。2022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有店铺零售额下降10.5%。分业态看,借助于配送到家的优势,标准超市零售额增长2.1%,大型超市零售额增长13.4%;其他实体业态零售额呈不同程度下滑,专业专卖店零售额下降11.7%,百货店零售额下降13.6%,便利店零售额下降21.0%,家居建材商店零售额下降31.1%。

本地及外省市疫情持续影响上海消费回升。三年来,全市连锁企业经营持续受到本地及外省市疫情波及影响,消费回升乏力。2022年,批零住餐连锁企业零售额下降13.5%。其中,本地门店零售额下降13.4%,外省市门店零售额下降13.7%。

3.新消费领域孕育增长活力及韧性

(1)首店经济持续领跑全国

为助推首发经济健康发展,上海连续三年发布“本市年度首发经济活跃指数”,从竞争力、成长力和影响力维度开展客观评价。2022年度上海首发经济活跃指数为87.70,其中竞争力指数87.01,成长力指数为88.44。

从2022年初中国首家蓝瓶咖啡(Blue Bottle)的落地,到年末张园西区大批国际品牌首店首展;上海首店经济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据戴德梁行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首店经济观察》,2022年上海新增首店1073家,数量和质量均保持全国领先。高能级首店145家,占比达13.5%。来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23家首店落户上海,保加利亚、越南等国的首店是近两年来的新面孔。

从首店层级看,全球首店8家、亚洲首店4家,中国(内地)首店133家,上海首店928家。在8家全球首店中,包括瑞士模块化家居品牌USM全球首家旗舰店、伦敦先锋设计师买手店MACHINE A首家海外分店、FARMERBOB全球首家旗舰店、全球首家环法生活互动空间THEHUB环法星空间等;在4家亚洲首店中,包括PRADA香水美妆亚太首店、IWC万国表全球第三家概念店、Nanushka亚洲首家旗舰店、美国知名时装品牌AMIRI亚洲首家旗舰店;在133家中国首店中,包括OTB旗下四大先锋时尚设计品牌均以最高规格旗舰店形式入驻上海,路易威登首次在中国开设单独的家居空间、欧洲的时代新奢品牌BYFAR开出中国首店等。高能级首店依然是上海首店经济的一大特色,显示出引领时尚、定义潮流的风向标作用。

(2)疫情中直播电商按下“快进键”

直播电商作为提升上海数字消费力的有效依托,快速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升级,上海的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据市商委相关数据,2022年上海直播零售额2066亿元,占全国的19.8%,规模居中国各城市首位。个护化妆持续成为上海的优势板块,户外运动零售额超2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0%,潜力巨大。此外,上海已形成了头部达人主播与品牌主播双轮驱动的更稳健的直播带货模式。在“五五购物节”重点活动“2022上海数字生活节”的启动仪式上,12家被上海市商务委认定的首批“上海市直播电商基地”名单出炉,旨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市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

自2020年获批跨境电商B2B出口试点之后,上海口岸跨境电商出口发展迅猛,2022年,全年出口申报达1.52亿票,同比增长58%,已跃居全国口岸第三;出口总金额达389.10亿元,同比激增2.8倍。

上海市持续探索抢抓数字经济和直播经济发展机遇,助力“经济巨轮”行稳致远。2021年4月,上海市商务委、经信委、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管局以及网信办等部门出台了《上海市推进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培育直播电商平台、建设直播电商基地、集聚专业服务机构等重点任务,推动上海加快建设品质直播第一城以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年度服务业发展政策解读

1.持续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构建发展新格局——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的解读

2022年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简称《批复》),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

《批复》提到,试点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紧紧围绕本地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批复》指出,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精心组织,大胆实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国已分3批次设立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形成“1+N”格局。2015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率先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2021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增设试点;此次,沈阳等6城市再获批设立试点。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1+N”格局形成。

服务业一直是中国吸引外资增长的“主引擎”。“十三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年均增长4.4%,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占比超七成。2022年1月—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26.1亿元。随着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服务业生产分工加速推进,催生了服务贸易蓬勃兴盛,也激发了跨境资本对服务业的青睐。我国积极融入世界服务业开放合作的潮流中,服务贸易持续平稳增长,服务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

此次6个“新成员”的加入,为服务业对外开放注入更多活力。目前纳入试点的省市均为自贸试验区或自贸港所在区域,人口规模较大、现代服务业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开展综合试点条件较好。新获批的试点城市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发展优势和产业特色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路径,有利于打造中国服务业开放新高地,探索出更多符合不同区域实际的创新案例和开放经验,进而引领带动国内服务企业加速赶超、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开放既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统筹,也涉及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多维度开展创新探索,对全国服务业开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三大“新赛道”助推上海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关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的解读

2022年6月27日,上海发布《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三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意在发力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大产业发展新赛道。

绿色低碳方面,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基本构成两个千亿元、五个百亿元、若干个十亿元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重点培育10家绿色低碳龙头企业、100家核心企业和1000家特色企业;将围绕聚焦产业高端、推动集群发展、拓展应用场景、加大集成创新等四个重点方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10个领域,其中包括攻关负碳、新能源和高效储能等前沿技术,攻坚“富氢碳循环高炉”等低碳冶金先进工艺,推动重点用能行业、数据中心实现极致能源等概念,以及加快碳纤维、高温超导、光催化材料等绿色材料推广应用等,开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行动。

元宇宙领域,坚持“以虚强实”,力争打造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出50+示范场景、100+标杆性产品和服务,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3500亿元,重点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工程、数字IP市场培育工程、数字人全方位提升工程等8项工程。据悉,上海已布局张江数链、漕河泾元创未来两个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商飞的工业元宇宙、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的医疗元宇宙,以及米哈游、B站的文娱元宇宙等场景已经形成。

关于智能终端带动,上海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交互、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智能终端,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营收千亿级企业不少于2家,百亿级企业不少于5家,十亿级企业不少于20家,同时打造10款以上“爆款”智能网联汽车,在交通、养老、医疗等十大应用场景涌现100+智能终端产品。据透露,为夯实智能终端软硬件基础支撑体系,上海正积极推进高性能CPU和车规级MCU等高端芯片、智能网联汽车“三电”“三智”核心部件以及基础软件等突破发展。

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是上海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方向,也是当前促进经济恢复和重振的重要抓手。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3个产业新赛道将是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增长动能。为保障新赛道、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将在组织统筹、资金支持、载体布局、人才引育、开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更新发布2022版产业地图,围绕新产业、新赛道优化空间布局,推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按规定加大人才奖励力度,着力培育引进国内外复合型人才、创新团队等;发起设立百亿级元宇宙产业基金,支持创新企业上市;强化国际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标准”“上海品牌”,争取到2025年,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产业总规模突破1.5万亿元。

三大“新赛道”产业政策,将直接推动上海新兴服务业、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关联领域,同时将衍生更多服务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3.补短板上水平,持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关于《上海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的解读

12月9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上海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从全面提升社区生活服务便捷度、多渠道增加品质生活服务新供给、创新打造智慧低碳生活服务新赛道、积极构建全龄友好生活新生态、努力营造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等5个方面,围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等服务业,提出26条任务措施,进一步推动上海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增供给、提效能、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行动方案》聚焦下阶段发展重点,具体体现“四个更”:一是更便捷,进一步提升家门口设施便捷性和服务可及性,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二是更丰富,围绕市民普遍关切的生活服务领域,增加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供给。三是更智慧,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在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打造智慧生活服务新赛道。四是更有温度,体现全龄友好理念,补齐重点困难人群服务短板,提升城市温度和软实力。

为营造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行动方案》提出10条保障措施,涵盖深化改革、土地利用、财税金融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数据开放、标准品牌建设、综合监管等方面,主要包括:推进国有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公建民营和委托管理;结合城市更新推动社区服务设施达标建设,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容积率;通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创新发展;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拓展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补贴项目范围;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开发利用;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树立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上海标准;建立统计监测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等。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聚焦“创新打造智慧低碳生活服务新赛道”,提出一系列针对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创新发展措施:支持发展各类服务机器人,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场景率先开展试点。围绕生活性服务业,到2025年,打造50个以上垂直场景融合赋能的元宇宙示范应用。开展数字业态升级行动,在商业、教育、文旅、娱乐等领域,推进线上线下虚实交互,以虚促实、以虚强实。促进数字人在数字营销、在线培训、电商直播、影音娱乐、服务咨询等多场景的应用。

(三)年度服务业发展大事记

1.2022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十大事件

(1)举办第三届中国(上海)工业品在线交易节

举办2022第三届中国(上海)工业品在线交易节,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宣布交易节开幕,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为大会致辞。本次活动共实现交易额473亿元,同比增长53%,主要亮点有:扩品增量实现交易额快速增长,SKU(库存量单位)提升至1200万,首发135款国内外明星工业品和数字方案;疏通堵点助力产业链全面恢复,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纾困方案,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8200万元,上线“核财函”电子保函释放1.7亿元保证金,携手10家产业电商对接20家高校为应届毕业生提供1300多个工作岗位;首次举办“工业品数智化创新大赛”,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及中小企业,选定工业品数字化3个赛道,吸引83支高校队伍和35支企业队伍角逐六大奖项。

(2)全力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复工复产和供应链稳定

发布《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指导本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园区落实主体责任,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协同相关部门和区推动为生产配套的重点仓储企业复工复产,疏解货物积压和物料运输困难;协同相关部门督促货主企业及时到铁路、机场和港口提取货物;会同相关部门及头部企业,推进2个生产性服务业物资中转站建设。

(3)稳增长政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增幅V型反转

积极落实生产性服务业稳增长政策,协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建立稳增长工作专班和定期报告机制,推进广告业、检验检测业稳增长促发展工作。协同上海市统计局针对153家重点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确保数据上报和汇总的可靠性,完成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平台整体迁移。启动修订《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调查制度》,全年召开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座谈会7场,共130余家企业参加。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6.5%。

(4)进一步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创新

召开2022服务型制造创新研究大会,服务型制造创新与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服务型制造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揭牌。推出“寻找服务型制造种子计划”,面向全市“3+6”产业发掘培育服务型制造潜力企业。遴选第四批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主体34个,其中示范企业14家、示范平台18个、示范项目2个。推荐18家单位申报工信部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14家单位入选。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团体标准。

(5)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联合16家央企和地方国企成立“数字化供应链产业联盟”,建立大型企业客户供应链互认机制,推出“稳经济塑生态服务季”活动,通过工业品服务、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就业直通车、防疫物资保障等板块推动产业平台与生态企业有机连接和协同创新。组织遴选并发布“2022上海快递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15个典型案例,聚焦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推出“入厂服务”、“仓储+配送”一体化、“订单末端”配送、“一体化产业供应链”服务、“嵌入式电子商务”快递等创新型融合模式。协同相关部门指导相关协会、高校举办第五届逆向物流设计大赛。

(6)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数字化转型

培育新增4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推动虹桥数字物流装备港开展市级特色园区建设。举办“2022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数字化转型论坛”,发布15家功能区数字化服务商目录和5家数字化转型典型园区,指导功能区、数字服务商和行业协会的数字化转型三方共建的合作签约;发布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导览手册,对评估优秀和良好的20家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进行发文表彰和颁奖。拟订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数字化转型团体标准,形成功能区数字招商、数字服务、数字管理、数字基础能力等多方面评价维度。

(7)引导产业电商聚焦新赛道创新发展

指导行业协会联合相关研究机构,遴选发布“2022产业电商创新榜”,共40家产业电商创新企业上榜。研究制订上海市推进产业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分类提出产业电商集群发展举措,推动服务重点产业的服务类电商、工业大宗电商、工业品电商、工业跨境电商和面向未来技术的产业电商等五大集群发展。指导相关协会联合欧冶工业品、震坤行、西域等电商巨头,举办震坤行行家精选、数字化供应链峰会论坛等标志性IP活动。开展“聚焦新赛道、赋能制造业,提升创新型产业电商服务能级”研究。

(8)推动工业洁净赋能高端制造业提质增效

研究制订上海市推进工业洁净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瞄准工业洁净为高端制造的生产环境及工艺过程的赋能作用,提出“2+3+5”的具体推进举措,推动洁净厂房设备、高等级生物实验室、高精度粒子计数器等核心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指导相关行业协会举办“首届洁净产业赋能集成电路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受控环境50强企业,促成20家工业洁净企业与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在电子厂房数字化、洁净室材料技术、半导体厂房节能优化等方面展开技术合作。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发布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用夹芯洁净板、空气净化剂安全技术要求等团体标准。

(9)持续推进设备运维服务智能化转型

研究制订上海市智能运维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冶金、汽车、轨道交通、化工及新材料、船舶海工、核电火电等重点行业的设备运维智能化转型,引导设备运维服务向智能化、流程化、平台化发展。指导相关单位成功举办“长三角设备智能运维发展论坛”,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制造业智能制造、智能运维相关企业代表近300人通过线上方式参会,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北京及福建的智能运维服务企业代表作经验交流。发布2021《上海市设备维修安装行业发展报告》和设备维修安装行业五十强企业名单。指导行业协会编制《船舶企业设备两级保养指导手册》,规范指导船舶系统设备运维作业。

(10)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重点领域提升能级

深入推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创新发展,研究制订上海市总集成、总承包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梳理一批总集成、总承包领域的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潜力企业,针对三类企业分别提出行动计划。协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制定发布《关于促进上海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及重点建设领域指南和中心筹建验收工作程序(试行),旨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市级质检中心,成为国家质检中心的重要培育基础。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合作,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筹建上海长三角产教融合创新促进中心。

(以上内容由上海市经信委发布)

2.社会团队助推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大事件

(1)探索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2022年11月21日,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简称“联合会”)与金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乡村振兴长三角市长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农业农村部、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级市分管副市长,以及全国“三农”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德国、荷兰、日本等协会企业代表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共同研究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创新模式。研讨会“以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展示长三角区域省市乡村振兴生动实践,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搭建长三角区域乡村协同发展的长效平台,通过深化三省一市乡村振兴交流与合作,共建长三角乡村振兴联盟,全力将长三角区域打造成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治理标杆区、共同富裕实践区,共同构建长三角区域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集聚行业力量助推智慧医疗产业发展与创新

2022年12月1日,由医疗服务专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智慧医疗大会——元宇宙与智慧医疗高峰论坛”成功召开。来自中山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万达信息、东软医疗、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等长三角地区的医院代表、高校教授、专家学者及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代表等出席会议。论坛以元宇宙+智慧医疗为主题,汇聚了政、产、学、研、资、医各界专家及人工智能行业代表,共同交流元宇宙与智慧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案例,探索元宇宙+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路径,为企业布局医疗元宇宙技术和生态提供有益思考。会上发布了由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联合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西门子等企业共同编写的《2022智慧医疗产业发展与创新白皮书》。

(3)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启动“一带一路”合作交流平台

2022年12月16日,联合会与塞尔维亚工商会合作备忘录签署暨“一带一路”合作交流平台启动仪式顺利举行。联合会副秘书长兼联络部部长刘宇与叶兰娜女士代表双方签署《建立促进发展双方服务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共同为企业、商协会搭建经贸合作平台,在双边贸易、国际展会、两国投资咨询、进出口认证服务、经贸商事、法律咨询、物流服务、市场调研、旅游等服务贸易领域展开充分合作。全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订,意味着双方搭建了经贸往来平台,进一步加深友好合作关系。双方以此为起点,汇聚各方资源和功能平台,为广大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并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好地为两国的企业寻求合作商机,实现互利共赢。

(4)践行双碳战略,举办第二届中法碳中和合作峰会

2022年12月12日,由低碳经济服务专委会、法国外贸顾问中国委员会等倡议主办的“第二届中法碳中和合作峰会”召开。本届峰会以“低碳、零碳、负碳技术交流,中国、法国、全球市场合作”为主题,邀请中法企业代表、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通过主旨演讲、企业主题发言、“长三角中法政企对话”等形式,分享绿色减碳经验与成果,探讨当前国际局势下中法在“双碳”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合作前景。本届峰会举办正值《巴黎协定》达成7周年之日,峰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上海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中法两国深化气候合作的有力实践,也是大变局之下中法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大国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低碳经济服务专委会作为联合会分支机构,曾成功主办中英可持续发展城市国际论坛、绿碳发展峰会及中美新能源对话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绿色NGO推动者形象和影响力。近年来,低碳经济服务专委会携手上海环交所碳中和行动联盟共同开启“双碳中国行”专项活动,并设立专项公益基金,积极推动社会和企业绿色促进行动,体现了社会组织的服务价值。

(5)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编写纾困助企政策建议《调研报告》

为摸清疫情中企业生存现状,及时了解政策落实效果,传递企业呼声、纾解企业困境,联合会开展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及助企政策建议调查活动,编写《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推动扶持配套政策落地,坚定企业发展信心。《调研报告》根据调研实际情况,建议市政府在抗疫助企21条措施的基础上,抓紧出台助企纾困配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服务业企业快速恢复生产经营,尽力提振企业信心;并提出了12项配套政策措施,及上海制定中长期助企纾困政策的5条建议。5月8日,《调研报告》编写完成并报上海市委、市政府及相关委办局,得到了相关领导高度肯定。

(6)助推科技创新,举办“亚洲科技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2022年9月2日,由联合会大数据中心承办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亚洲科技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以“亚洲科技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亚洲地区海量权威专家、学术代表与行业领军人物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以思想碰撞启迪智慧,以问题研究共话担当,展示上海在科技创新和伦理治理上的探索,促进亚洲数字科技繁荣和亚洲科技伦理观形成,为全球科技伦理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联合会成立大数据中心,旨在助推更多的服务业企业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抓伦理治理,以有序且合规的方式寻找新的增长机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联合会始终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实现科技创新与伦理治理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7)聚焦“新四化”领域,协同构建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

2022年9月27日,由联合会、上海国际汽车城等联合举办的“陆家嘴产业金融论坛”2022汽车产业分论坛召开。近百名来自政府、产业、金融及行业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围绕建设“双智”(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从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及人才体系建设等维度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会上由联合会汽车产业金融服务专委会携手上汽集团、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吉致汽车金融、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东方证券等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ESG工作委员会”,是现代服务业与汽车产业深度交融的又一重要实践。未来,联合会还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联合体和企业资源集聚优势,重点聚焦汽车“新四化”领域,协同构建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与汽车制造业深度融合。

(8)持续助推区域供应链的创新与实践

2022年10月26日,联合会与上海市供应链发展促进会(简称“促进会”)联合举办的“2022第九届上海供应链发展大会暨长三角供应链创新高峰论坛”召开。来自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供应链领域的专家、各行业领先企业及协会代表300人相聚一堂,以“新趋势、新战略、新实践”为主题,共同探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新发展趋势,供应链转型的新战略思考,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新的成功实践。联合会与促进会联合举办“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优秀案例及领军人才评选”活动,联合长三角省市相关协会编制了《2022长三角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优秀案例集》,通过产业前沿创新和最佳实践的挖掘与交流,在加强区域供应链互联互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示范实践。

(9)搭建产业教育桥梁,成立产教融合发展联盟

2022年11月12日,教育服务专委会举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成立暨教育赋能产业发展研讨会,来自30多家企业和高校作为发起单位出席会议。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理事会由中建一局、光明集团、建工集团、万达信息等著名企业以及本市若干所应用型高校发起单位构成。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助力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接不顺畅、资源不共享、评价不一致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确立机构的定位、功能和作用,力求做到“三依托”:依托市场——向市场要资源、寻出路,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依托联合会——打造以联合会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机制,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的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的集聚融合、优势互补,助推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依托企业——充分发挥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10)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表彰优秀企业家及社会团体组织

2022年11月17日,联合会举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报告会暨优秀企业家授牌颁证活动。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教授应邀做辅导报告。李琪教授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为题,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任务、五个‘牢牢把握’的总要求、二十大报告主要的新观点新论述”等3个方面,对二十大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讲阐释。会上举行了2019—2020年度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三优”(优秀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社会团体优秀组织者)推选获得者和2021年度“三项”(突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优秀活动奖)获得者单位授牌颁证活动。30位优秀企业家、优秀青年企业家、社会团体优秀组织者代表,联合会“三优”推选获得者、15家会员单位代表年度“三项”获得者上台接受授牌颁证。

(四)后疫情时代上海现代服务业展望

2023年是新冠疫情结束首年,随着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上海现代服务业走出疫情冲击,整体恢复态势良好。2023年上半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较为明显,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1.8%、13.3%和12.1%。数字服务经济,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尽管疫情的影响尚在持续消退中,但上海现代服务业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和恢复能力。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国际形势动荡,国内消费低迷,现代服务业的复苏仍存在不如预期的地方,面临各种困难的现状。但从长远看,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然保持着积极向好的趋势。尽管当前存在一系列挑战,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一系列国家战略性政策效应将逐步凸显,新消费促生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都将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1.政策持续发力,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培育服务业经济,服务业呈现稳步扩张的良好态势,逐步擎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3—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2021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崛起,成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水平,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服务业新体系不仅意味着新型服务业态的兴起,也包括新技术、新业态对其他产业进行改造。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2017年以来,中国已连续5次修订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或放宽了增值电信、证券、银行、保险、文艺演出等服务业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大、产业带动作用强、外商投资意愿足且风险可控的行业领域,吸引更多全球高端服务业企业和要素进入国内市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服务业开放能够引入更专业化、高端化、多样化的优质服务供给,激发国内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新服务业态,也能带动知识技术、数字要素和资金跨境流动,促进国内产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2年底,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至此,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已增至11个。这次试点扩围,向全球充分展现了我国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开放力度的决心和诚意。设立试点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等5省市先后实施了科技、文化、电信等11个行业领域的60多项开放措施,成效显现。2022年1月—11月,五省市服务业吸收外资476.9亿美元,占全国的36.8%,同比增长10.2%。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9801.9亿元,同比增长12.9%。

随着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更大市场和更多机遇,现代服务业质量和效率有望继续提升,更加优质高效、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包容开放的服务业将继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2.对标国际大都市,上海现代服务业尚存巨大增长空间

服务经济是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经济形态,高水平服务业是提升国际大都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纽约、伦敦、东京、巴黎、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均极为显著。具体而言,纽约、伦敦、巴黎的服务业占比均超过95%,而与上海经济结构较为接近的东京占比也接近90%。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早在2004年,香港的服务业占比已高达90%。

近年来,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集聚辐射能力已初显成效,服务业占比近10年稳步提高,2012年上海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60%,2016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70%。2022年上海服务业占比为74.12%,但相较于国际大都市差距较大,也明显低于北京的83.86%,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看,当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85%之后,服务业将进入整体平稳发展、结构优化调整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两大产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东京、纽约、伦敦均形成了以金融业专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结构,直接确立了其“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中心”“世界创意之都”的国际地位。同时,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伴随着其主导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服务业内部构成来看,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多年来一直呈现上升态势,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的一个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增长。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人均收入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满足人们发展需求、心理需求的医疗教育保健休闲娱乐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增长。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嵌入应用,生活性服务业出现了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

对标国际经验,上海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既有巨大增长空间,亦有雄厚产业基础,在线服务、数字内容、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和优势服务业孕育新增长点。未来将大幅提升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比重,统筹引导高端服务业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培育形成一系列国际水平的高端服务业集群。

3.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孕育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2021年,上海GDP突破4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在年度科尔尼2021年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位列第十,GDP总量已接近伦敦、巴黎等城市水平,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左右,此时也正是这些城市由生产、贸易、金融中心逐渐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零售品牌的聚集地,从而确立其在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消费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对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叠加和放大,是链接“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2021年9月发布《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争取到2025年,通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健康等中高端服务性消费的升级扩容和系列新服务业态的推出,为上海成为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提供新动能。

消费在上海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日趋重要的“压舱石”作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升高,社会消费品零售种类丰富。上海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流通优势,集聚全球优质服务,畅销商品、特色品牌,形成万商云集的消费供给。

一方面,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口岸消费品进口总额占比提高至40%以上,口岸进口服装、化妆品、汽车分别占全国总额的70%、41%和37%。上海也是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城市第二。

另一方面,上海致力打造新零售、新商业的“试验田”和“竞技场”,涌现出一批代表新兴消费发展方向的业态和模式。现阶段上海“90后”、“精英白领”、新中产阶层正成为新式消费、个性化消费、高端品消费的主力。新消费热点持续涌现。上海不断挖掘消费“新赛道”,大量“破土而出”的新趋势、新商机涌入消费市场,带来可喜的市场增量。线上线下融合加速推动消费业态“转中做大”。2022年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7%。直播电商快速发展,小程序、微视频、直播等主要直播平台用户观数和品牌参与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市认定首批12家直播基地,2021年实现直播电商交易额172亿元,有效带动本市网络消费增长。

此外,中高端服务消费发挥潮流领跑作用。信息消费成为创新活跃、增长迅速、辐射广泛的新兴消费领域,大量用户过亿的互联网企业在上海落地。其中健康服务消费占服务消费比重居全国第一,并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绿色消费理念持续深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保持全国乃至全球领先地位。家政消费需求旺盛,2021年互联网家政服务订单数居全国第一。上海的亲子消费线上交易额从2018年起在全国城市排行榜中常年排第一位,其中交易用户增长最快的3个品类分别为孕产服务、幼儿教育及亲子游乐。

4.现代服务业贯穿各行业产业链,与现代农业融合孕育新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更是提出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超越传统第三产业范畴,渗透至各行各业,贯穿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催化剂、助推器。

数据显示,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准确反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实现的价值,国家统计局核算了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与服务最相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24.1%。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涉及全产业链的有效整合,以先进的科技服务、农村物流、营销平台、普惠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趋势尤为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过去10年从64%增长至80.13%。《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农产品营销服务快速成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鲜农产品新零售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的新模式。《上海市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出台,明确构建彰显上海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农村价值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健康养老、文创科创、劳动教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写入规划,使乡村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上海将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任务清单,全力打造规划定位明晰、资源要素集聚、品牌优势突出、生产方式绿色、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融合创新的绿色田园先行片区,示范引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农业服务是贯穿农业生产全链条,直接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在疫情期间,上海市推行直送销售模式,遴选了首批36家农业企业、合作社,推出41个本地产绿叶菜的“平价套餐”,鼓励各农区街镇和市区街镇建立“结对助销”机制,通过“点对点”的对接,直送居民小区。以“居民下单、商超配单、志愿者送单”的形式,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协调拼多多、盒马等第三方平台,发挥电商渠道的作用,带动本地自产农产品的销售。

在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坚信这种深度融合将持续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ZS66KM1y6u8FCSwu5VIdNaHoSuZMQhuZ10GJWeg7ooCRV9Prlcw6pKa463Ez+Ji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