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亨利四世》“上篇”的标准版本是1598年出版的四开本。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这个本子是最接近莎士比亚原稿的,仅仅在散文和诗的混乱排列、误字和若干舞台说明方面,需要参照后来的版本作一些改动。“下篇”有两个来源:较早的是1600年的第一四开本,但是这个版本有好几处遭到了检查官严厉的删减 (共约170行) ,这些删减的部分就需要依据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下篇”的问题较多,有些现在还没有得出定论。译文参考的现代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戴吞注本 (K.Deighton,1927,初版于1893) ;考尔和摩根编订的亚屯版 (R.P.Cowl,A.E.Morgan,“上篇”1927,初版于1914;“下篇”1923) ;契垂治全集一卷本 (G.L.Kittredge,1936,又“上篇”加注单行本,1940) ;杜佛·威尔逊编订的新剑桥版 (J.Dover Wilson,1946) ;法琴编订的四卷本 (Herbert Farjeon,1953年新版,依据对开本,附四开本异文) ;西松全集一卷本 (C.J.Sisson,1954) 及海明威编订的集注本“上篇” (S.B.Hemingway,1936;“下篇”未见,仅自他书转引) 。现代莎士比亚版本学发展的情况,使机械的根据一个版本成为不可能,因此译者除了对以上诸家版本加以综合取舍之外,还采纳了一些较新的考证和研究成果。这些在注释里都有说明。
(二)古四开本和第一对开本里只有极少的舞台说明,但由于这些少数说明可能出自莎士比亚亲笔或者至少有助于了解当时上演的情况,所以它们应该得到尊重。18世纪以来的编订者开始逐幕逐场标明地点,并且补充了大量的舞台说明。为了尽量少更动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译本在舞台说明方面比较简略,仅仅保持幕场的划分,标明地点和上下场,在可能引起误解的地方注出“旁白”或“向某”。至于有关动作、表情、服装、道具的说明,除古本原有的及已被普遍接受的之外,不作任何臆测性的增添。在注释里,读者可以找到一些演出动作的描写;这些大都在舞台上已经成为传统,所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很显然,如果把这些描写以及“惊慌失措地”“冷笑一声”之类的现代导演词都掺入正文里,是严肃地处理经典文学作品所不能允许的。
(三)诗和散文的配合与交替是伊利莎白戏剧的突出特色。译文在形式方面尽量遵照原文。诗用相当于原来格律的五步无韵诗体,散文用现代口语。在诗行里出现人名地名有时会破坏韵律,但这是在原作里也不能永远避免的现象。遇到这些专有名词出现的时候,四个字以下的作一步读,五个字和五个字以上的作两步读。如果原文有些诗行过长或过短,译文也作相应的变化。
(四)译文后面附有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包括:对剧本结构的说明,历史考证,典故和背景的解释,个别重要的版本异同,有兴味的戏剧动作和一般性的批评解说。
(五)关于剧中人物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可以参考本书“附录”“主要历史人物”和“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