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与子》

《父与子》的创作贯穿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前后,提示了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代沟。反映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两股主要社会力量的斗争:一股是包括屠格涅夫本人在内的自由主义派,另一股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的原型就是杜勃罗留波夫。通过巴扎罗夫的形象,屠格涅夫刻画了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的特征,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不甘心沦为“多余人”,但自身又矛盾重重的“新人”形象,但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诺夫、拉赫梅托多还有一定距离。在小说《父与子》中,屠格涅夫创造了“虚无主义”一词,用以定义当时还在蕴酿中的平民知识分子特性。

屠格涅夫的初衷是借《父与子》团结俄国各方的力量,然而事与愿违,小说受到两方的指责:贵族知识分子很排斥,他们觉得“父”被“子”打败了,认为巴扎罗夫亵渎了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平民知识分子也很不高兴,认为青年一代的形象被恶意歪曲了。屠格涅夫本人应该也不喜欢巴扎罗夫,更不推崇这样的人物,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自己感知的“巴扎罗夫们”。《父与子》引起的轩然大波大大震惊了屠格涅夫,无奈之下,他不仅出了国,更是一度产生了封笔的想法,但这都不影响《父与子》被公认为屠格涅夫最成功的长篇小说。

纪念

维萨里昂·格利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 b7IkfwnNJE5OGPx4KM3NlQ65tXBVveY1XvY9s6F8V7U2ZU71eRofPfLXI7PGe2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