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近而不乱:保持距离感,是对别人起码的尊重

生人不逾矩,熟人不过界

中国人向来讲究分寸,在与人交往之前,我们都会在心底设定界限。它虽然无形,却不容小觑。比如,我们会通过衡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决定将对方纳入哪个圈子。面对生人和熟人时,我们会保持不同的人际距离,选择的相处方式也略有不同。

不过,有些人的个人空间会宽广一些,朋友圈可以容下更多的人,他们总能快速地和他人打成一片。就算和TA认识没有多久,你也会有种TA已经是你多年好友的错觉。这类人,我们称为“自来熟”。

“我”和“你”迅速变成“我们”,很大程度上是“自来熟”的“功劳”。擅长“自来熟”的人,不仅和他人的关系好,而且身边也经常好运不断。难怪不少人将“自来熟”视为一项必备技能,不管自己是否天生具备“自来熟”的本领,都渴望能扮演“自来熟”的角色,让自己在社交中更讨喜。

可是“自来熟”的问题也会让人很头疼,因为见人就亲近,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越界。更准确地说,“自来熟”的人往往因为没有保持合适的人际距离,没有严格地按照人际交往的流程,常常让人感到有唐突和冒犯之感。尤其是遇到性格慢热的陌生人,你的“自来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最近,陈弦就不幸碰上了一个“自来熟”的邻居。

上个月,陈弦刚刚搬到新家,东西还没有整理好,对门的大姐就探出头,盯着她看:“姑娘,你是新搬来的吧?以后我们就是邻居了,有事说一声,别客气啊!”

陈弦感动于邻里间的和睦,赶忙笑着说了几次“谢谢”。

一会儿,“咣咣咣”地响起了敲门声。陈弦打开门一看,是对门的大姐,她说要进来看看。她在屋子里转来转去,不停地说着:“年轻姑娘就是爱美,屋子收拾得好漂亮。这房子是你买的,还是租的?”

听说房子是陈弦买的,大姐啧啧称赞,并询问:“你在哪儿工作?一个月赚多少钱呢?”讲到她在一家琴行当老师时,大姐的眼睛亮了:“那你教教我家姑娘呗?”

“我们琴行不远。”陈弦建议道,“您可以带孩子去琴行报名。”

“琴行肯定贵,我找你就行。”大姐毫不客气地说,“你每天挤一个小时就好,咱们也算熟人了,以后免不了需要互帮互助,你要能免费最好不过了。”

陈弦在朋友面前抱怨,刚刚认识几分钟能熟到哪里去?原以为碰到个平易近人的邻居会相处得挺和睦的,没想到她居然这么不客气,丝毫不考虑自己,也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吧?

心理学研究发现,让我们烦恼的,往往不是冷漠,而是热情过度,缺少了边界和距离感。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所谓的热情,就是无视对方的立场。”那些“自来熟”的人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往往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好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没有保持既定的人际距离,分寸拿捏不当,给他人造成种种困扰。

虽然一定程度上说“自来熟”是感情的“催化剂”,但初次见面就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热情,在双方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种热情很容易造成其中一方的尴尬。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比较讲究个人空间,拥有较强的私人领域意识,即便和熟人相处,也会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更不要说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了。陌生人的“自来熟”,往往更可能让人心里产生警觉,有所戒备。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需要距离感的,这是对彼此的一种尊重。简单来说就是,生人不逾矩,熟人不过界。

当彼此还是陌生人的时候,想要培养感情,讲求循序渐进,毕竟任何一段稳定的关系,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建立的,“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们都应该明白。如果为了钻营取巧而努力塑造出一副热情的样子,寄希望依靠所谓的“自来熟”换取别人的信赖和利益,那不过是熟得了一时,熟不了一世。真正的朋友,往往不是第一面的亲密与否所能决定的。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即使熟人相处,也需要保持距离感和边界感。哪怕是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之间,也应当保持合适的私有空间,不贸然入侵他人的个人空间,这是起码的礼仪,也是必要的分寸。

切记,生人不逾矩,熟人不过界。牢记这条规则,与人相处,才能让彼此都感到舒服自在。

保持一点距离感,是尊重也是保护

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距离是什么?是亲密无间吗?是不分你我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两只刺猬因为寒冷凑在一起取暖,但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所以,如果靠得太近,就容易刺伤对方,但如果离得太远,却又无法达到取暖的效果。几经折腾之后,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既能温暖对方,又不至于被对方身上的刺所扎伤。这个“合适的距离”,其实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理想距离。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距离效应”,也叫作“刺猬定律”。

每个人其实都像刺猬一样,需要温暖和陪伴,但同时也需要一个不容他人侵犯的空间。与人交往,并非越亲密越好,即便两个人情谊深厚,也要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分寸,否则反而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让珍贵的情谊蒙上阴影。

姜娜和刘艺是一对好闺密,关系非常亲近。两人从小就是邻居,小学、初中、高中又在同一个班级,还做过几年同桌。她们大学虽然上的不是同一所学校,但依然在同一个城市,距离也不远。每个周末,她们几乎都会约着一起逛街、吃饭。不管是姜娜还是刘艺,都把对方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并且一直坚定地认为,这段姐妹情会天长地久。

大学毕业后,姜娜和刘艺合租了一个套间,一起面试后进了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个部门,不过姜娜进了A组,刘艺进了B组。两个女孩的感情和缘分令人羡慕不已。

A组和B组虽属同一个部门,但它们之间是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的。当然,不管是姜娜还是刘艺,都不认为工作上的竞争会影响到两人在生活中的友谊。直到有一次,为了争夺一个升职的机会,两组的组长需要各自做一套策划案来角逐一个项目。没想到的是,两个组的策划案居然“撞车”了,不管是策划方向还是宣传策略都惊人相似。这样一来,排在后面发言的B组自然吃了大亏,输掉了这场角逐。

事后,虽然大家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却都旁敲侧击地询问刘艺,是不是她不小心把策划案的内容泄露给了姜娜,就连组长都私下找刘艺谈了话。

虽然刘艺很信任姜娜,但是这事毕竟太巧了,刘艺内心难免有些动摇。平时在家里,由于两人关系好,所以虽然是一人一间卧室,但都没有锁门的习惯。好几次,刘艺从外面回来,都碰见过姜娜从她的卧室里出来,说是借用指甲油或者吹风机什么的。平时这种事情很常见,刘艺也没有什么想法,但现在大家这么一说,她不免就有些怀疑了。

这件事发生后,刘艺心里始终有个疙瘩,后来渐渐地养成了锁门的习惯。姜娜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没过多久,刘艺发现,她的卧室门也上了锁。虽然从表面上看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姜娜和刘艺依旧上演着“姐妹情深”的戏码,但那两扇锁上的门,就仿佛两颗锁上的心一般,已经渐行渐远。

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保护他人的同时也在保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就是人心,哪怕是与你朝夕相处的恋人或血浓于水的亲人,你也不可能完全看透彼此。留出距离,实际上就是在给彼此的感情腾出缓冲的空间,同时也让自己拥有一个安全的、能够完全放心的区域。这对彼此情感的建立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两个人相处,太过亲密就容易忘了分寸,口无遮拦,语言偏偏是最容易伤人的“武器”。其实,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越是靠近,就越容易发生摩擦和矛盾。有时交往的时间越久,反而越发觉得不如初时那么容易和舒适。这就是很多情侣谈恋爱的时候觉得很和谐,但在结婚之后反而矛盾越来越多的原因。

最好的感情应该做到“亲密有间”,拥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才能让彼此更好地携手走下去。懂得保持距离,在相处的时候注意分寸,不仅是对彼此的尊重,更是对彼此的保护。

那么,什么样的距离才是“理想的距离”呢?它没有特定的标准,需要根据彼此的关系和感情来调整,关系亲近、感情深厚,“理想的距离”自然就能相对近一些。但无论如何,都要记住,有一个底线是不能逾越的,那就是——尊重别人的隐私。不管是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哪怕是父母与子女、妻子与丈夫、兄弟与姐妹,都不能越界。

爱一旦失去界限,犹如身陷囹圄

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也最令人动容的感情,不外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但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需要一个平衡的距离,才能保证引力的稳定性不被斥力所取代。哪怕是这世间最深重的爱,一旦失去界限,也会让人感觉身陷囹圄。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人与保护者,但如果父母没有距离感和隐私意识,过度保护或干涉孩子,就可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依赖的性格,言行幼稚。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与希望的延续,但如果孩子不懂分寸,不断向父母提出过度的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感到疲惫、劳累,出现愤怒等负面情绪。等到这些负面情绪堆积到顶峰时,父母和子女之间就会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再深刻的感情也会被消磨殆尽。

耀辉属于晚来得子,妈妈早年身体不好,药物调理了好几年,32岁时才生育了他。从小,作为独生子的他就享受着父母全心全意的爱和呵护,尤其是妈妈,简直就是他的贴身保姆,衣食住行,无不考虑周到。至今耀辉都未曾洗过一件衣服,更别提做其他家务。

高二的时候,妈妈见耀辉有心事,便偷偷看了他的日记。发现儿子有喜欢的女生后,妈妈就跑去学校大闹。后来,耀辉不再写日记,变得沉默寡言,妈妈又开始用跟踪的方式来了解他。当耀辉对妈妈所做的这一切表示不满时,妈妈却反问:“我只是想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想什么,这有什么不对?”

为了摆脱妈妈对自己的控制,耀辉上大学时选择了住宿。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生活,然而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学校里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不会到食堂打饭,不会洗衣服……而且,他觉得别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但没有人会和妈妈一样迁就自己。他只能不停地向家里诉苦。

毕业后,耀辉找工作时碰了几次壁,于是干脆待在家里不出门。一旦父母唠叨几句,耀辉就会反驳:“谁让你们没有本事,不给我找份好工作!”

是什么原因让耀辉说出这样的言辞?难道都是耀辉的错吗?其实,更多的是父母的错。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父母认为健康的亲子关系是越亲密越好。为了获得这种亲密感,父母打着“爱”的旗号,给予孩子许多丰厚的物质,以为这是孩子最需要的;给孩子灌输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思想,以为这是最正确的;替孩子做很多事情,甚至横加干涉,以为这是最深的爱。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印象深刻:“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这句话值得每位父母深思。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强加在孩子头上,不惜代价去帮助孩子实现,但悲哀的是:自己的幸福换来的不是孩子的幸福,反而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彼此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来说,两周左右的孩子便开始有了模糊的自我认知,对很多事物有了自我的概念和独立的意识,比如“这个东西是我的”“我想做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这种意识会越来越明晰。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距离来衡量亲子关系。

出生到5岁——零距离。这几年,大多孩子的世界里几乎只有父母。

6岁到12岁——家跟学校的距离。此时,大多孩子不再喜欢整天待在父母身边。

12岁至18岁——出现代沟。这一阶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大多喜欢事事跟父母对着干。

18岁到35岁——因上学、工作、成家,彼此渐行渐远。

35岁以后——孩子慢慢体谅父母的不易,重新关心父母。

在不同的阶段,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双方只有站在正确的位置,才更容易成长和成熟。要做到这点,家长需要视子女为朋友,平心静气地聆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与子女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共同讨论出适合彼此的方式。这样亲子关系才能紧密相连。

关于亲子关系有一种说法叫“一碗汤的距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炖个汤,端到孩子家时刚好能喝,近了太烫,远了太凉。挨着,但不紧黏着,时常能见面,双方又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拥有私密的空间,这种有界限的爱,才是亲密关系中理想的距离。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哪怕再亲密的关系,也应注意保持分寸感。彼此有爱,互不干涉,这才是最好的关系尺度。

受害者逻辑:我的痛苦源于你的不付出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不少人把情分与本分弄混淆,把别人的“情分”当成“本分”,甚至因为对方不肯付出而感到委屈、痛苦,仿佛自己是个受害者。

情分是什么?是人与人相处的情感,是给予别人关怀、照顾的情义。

本分是什么?是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不少人总是对情分抱有太多期待,将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和关爱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照顾一样。本能地期待责任由别人来承担,好处由自己来享用,甚至在得不到别人的付出和退让时感到痛苦和受伤。但世界上哪里会有只享受好处,又不必承担责任的事情呢?

“我都生病了,你为什么不帮我带饭?”

“想写一篇征文稿,你文笔明明很好,帮个忙怎么了?”

“你和我顺路,怎么不知道送送我?”

……

这样的抱怨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会生出这样抱怨的人,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忽略他人感受的人。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抨击别人,抱怨他人的做法,理所当然地把别人的情分当作本分,毫无分寸感地要求别人的付出。可是他们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人需要无条件地为另一个人付出。

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如果你对别人的难处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又凭什么要求别人对你一再施以援手、不求回报呢?如果一个人总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轻重地想要得到帮助,不管大事小事,总是把别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应当,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没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那么恐怕他和谁都无法建立长久的感情。

林伟和庞鑫刚认识的时候,觉得彼此三观相似,很有共同语言,有事没事都会聊几句。可是后来,林伟渐渐发现,每当庞鑫心情郁闷、工作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找他使劲吐槽,美其名曰“帮忙”。一开始,林伟当然愿意伸出援手,但庞鑫总是不分时间地找他,有时是周一早上他正忙着部门会议,有时是凌晨三四点钟。

林伟没有关机的习惯,几乎每天24小时开机。后来,当林伟忙重要的事情或者睡觉时,为了避免庞鑫的打扰,便会提前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毕竟他也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别人的事情。到后来,林伟甚至和庞鑫直言:“成年人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求助于人。”

因为这件事,林伟也遭到了庞鑫的抱怨:“我也没有让你做什么,只是让你当一个倾听者,这么点小事你也不肯帮,真不够意思!”之后,两人渐行渐远。

很显然,对于庞鑫来说,林伟的话刺伤了他,他认为林伟是自己的好朋友,理所应当在他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可是他却忘了,林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烦恼,要养家糊口,要偿还贷款,要在限期之前完成工作。庞鑫甚至没有想过,为了腾出时间听他吐槽,林伟可能需要熬夜工作到凌晨两点完成他本该早已完成的工作。

庞鑫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为林伟显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换个角度来看,林伟又有什么义务用自己的时间去迁就庞鑫呢?庞鑫的痛苦源自林伟的不付出,可林伟凭什么要成为那个付出的人呢?

这种受害者逻辑是非常不讲道理的。在任何一段平等的关系里,保持分寸感都是维持这段关系基本的底线。不予他人麻烦,是基本的礼节。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虽然内容简短,却意义深刻: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会送给B吃。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有一天,A将鸡蛋送给了C,B就不干了。他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送给谁都可以。为此,他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本来嘛,这个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应该”呢?

帮忙这件事是很主观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应该或者必须帮你。所以,当别人不愿帮忙的时候,你不能怪罪别人;当别人愿意在你困难时伸出援手,这就是别人的好心,好心是需要感激的。哪怕是请别人帮个很小的忙,也请你带上真诚和感恩,别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应当。

成年人之间所谓的情分,都建立在分寸感之上,没有任何人因为“情分”而必须为你付出,你也不应当拿着“情分”去绑架别人。不平等的付出与索取,只会让彼此的情谊消磨殆尽。

“为你好”这句话,就是一种情感绑架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告诉我们:“你应该……,我这是为你好。”

“为你好”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听过多遍,或许是出自长辈口中,或许是出自朋友口中,也或许是出自恋人口中。说出这三个字的人,本心或许的确是想要“为你好”,可他人并非你,又怎能真正明白什么才是“为你好”,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渴望的呢?

父母对孩子说:“别整天看漫画,好好学习才是正道,我也是为你好,等你以后明白了就知道感谢我了。”

诚然,在很多时候,孩子缺乏自制力,若失去管束,一不小心就可能做错事、走错路。然而,管束不该成为霸道的强迫,喜欢漫画的他或许将来会成为伟大的漫画家,或许这就是他一生钟爱的事业呢?

妻子对丈夫说:“你把这些东西送去领导家,别老是摆出一副清高的样子,想想你那些升职加薪的同事,别老是这么没出息,我说这些你也别不爱听,我那是为你好……”

每个人心中大概都有出人头地的渴望,然而对于有的人来说,一贯坚持的原则比这种渴望更加重要。现实的利益与精神的满足,到底孰轻孰重呢?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有的人愿意为前者而丢弃后者,有的人却甘心为了后者而放弃前者,哪一种选择才是真正“值得”的,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那个做出选择的人自己知道罢了。

朋友对你说:“这个机会可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你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不过就是出国两三年而已,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你要真的为了他放弃这次机会,以后有你后悔的,我是为你好才这么说的……”

爱情与事业未必时时都能两全,有时你必须放弃其中之一。有的人觉得,为了爱情放弃事业是种很傻很天真的想法;也有的人觉得,为了事业放弃爱情是本末倒置,终究有一天会后悔。然而,这不过就是两条分岔路罢了,你选了一条,注定要错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都不会是完美的。但同样,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也都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重要的是,你心底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这一点谁能比你更清楚呢?

很多时候,别人口中的“为你好”,说到底不过是一种情感绑架,他们心中对你有所期许,渴望你能变成他们期许中的模样。然而,别人所期许的,未必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些期许能够满足别人,却未必能够让我们自身获得满足。

过年的时候,众亲戚聚在一起,对文兰一通口诛笔伐,劝告她和新交的男友分手。文兰的男友是她的大学同学,两人已经交往两年多,感情非常好,如今眼看就要毕业,自然要为以后做打算。

文兰是独生女,家里舍不得她在外头打拼,一心希望她毕业就回家,考个公务员,轻轻松松地过安稳日子。但文兰的男友家在外地,和她隔着大半个中国,也是家里的独生子。遥远的距离成为他们爱情的最大阻碍。

为了让文兰“面对现实”,众亲戚说得吐沫横飞,把距离、家庭、婚姻、工作、未来……但凡能想到的问题统统提了出来。甚至有亲戚主动表示,要给文兰张罗相亲。每个人口中都在说着“为你好”,却把文兰逼得不厌其烦。

文兰说:“或许正如大家说的,什么情啊、爱啊,都是昙花一现的事儿,等到了一定年纪,这些东西都是浮云,什么都比不上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强,可我不是还没到一定年纪吗?我还年纪轻轻,对爱情、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难道就要提前进入‘心如死灰’的生活?和他在一起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以后我们可能会克服这些问题,幸福美满地过一生,也可能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分开,甚至彼此怨恨。可我现在很幸福,我想和他在一起,难道就要为了未来那些不确定的不好的可能性而放弃眼前实实在在的幸福?这真的是为我好吗?即便我换了一个男朋友,选一个其他人都满意的对象,谁又能保证我未来的婚姻生活就一定是幸福的呢?‘为我好’,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能给我一车苹果,可谁又明白,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苹果,只是想要一个橘子呢……”

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的选择会为你带来怎样的结局。那些“为你好”的人,总希望能将自己走过的路变成指引你前进的灯,让你规避他们经历过的风雨,让你踏上他们错过的捷径。然而,路早已不是那条路,走路的人也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你又怎能知道如何走才是正确的呢?那些“为你好”带给我们的,真的是“好”的吗?

人只有一辈子,路该怎么走,还得自己决定。同样,不要总是试图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别人的路。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或是朋友与朋友,都应该互相尊重。尊重的一个大前提,就是保持距离感和分寸感。不要试图干涉和控制他人的人生,不要试图强迫他人按照你的意愿去生活,这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注意分寸,别把多管闲事当成乐于助人

在这个世界上,总不乏存在一些“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乐于在群体中留下好的个人形象,并因此产生“多劳多得”的心理,认为自己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对别人的付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认可。

可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小圈子。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遇到愿意伸出援手的人,那是一种幸运;但当我们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有人热心地跳出来指手画脚,那就很难令人感到愉快了。因为不恰当的热心在别人看来,就是一种多管闲事。

陈大妈是小区里有名的“热心肠”,退休后闲不住,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她都会主动帮助。比如最近,陈大妈就一直操心着隔壁邻居家儿子的婚事。邻居家儿子已经30多岁了,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就是缺个合适的对象。

很快,陈大妈就锁定了隔壁楼的吴姑娘。吴姑娘今年29岁,也是单身,没有合适的对象。陈大妈一合计,觉得两个年轻人简直是天生一对,于是便喜滋滋地把这事提上了日程,打算好好撮合这对年轻人。

陈大妈找到吴姑娘,兴致勃勃地把小伙子的情况介绍了一通。吴姑娘很惊讶,她和陈大妈来往不多,怎么也想不通对方会突然给她介绍对象,于是就委婉地拒绝了,并表示自己正准备考博,近几年都不打算考虑结婚的事。

陈大妈却不以为然,在她看来,吴姑娘都这么大年纪了,哪里还能再等几年呀,于是坚持说服她去相亲。没有办法,女孩子脸皮薄,也不好意思一直和陈大妈拉拉扯扯,只得不情不愿地应下了。

等到相亲的那天,吴姑娘一见着小伙子,便直接告诉对方,她近些年没有恋爱和结婚的打算。可没想到,小伙子却是相中了吴姑娘,对这次相亲的态度十分认真。最终,两人不欢而散。小伙子觉得吴姑娘戏耍了他,而吴姑娘心里也委屈得不行,毕竟她从一开始就没想答应这次相亲。

就这样,折腾了一圈下来,不管是吴姑娘还是小伙子,都憋了一肚子火,陈大妈更是两头没讨好,两边都得罪。

很多时候,希望别人过得好没有错,但如果罔顾别人的意愿,掌握不好帮忙的尺度,恐怕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和厌恶。就如狄更斯所说的:“最好的礼貌,就是不多管闲事。”

《醒世恒言》里也提醒过我们:“事不关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多言。”

与人相处,凡事都应该把握分寸,不多管闲事,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要知道,人与人本就是不同的,你认为好的东西在别人眼中未必具有吸引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于别人而言却可能如珍宝般贵重。很多时候,你自以为是的乐于助人,带给别人的可能恰恰是更深的伤害。

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个中学生因为父母在一场车祸中意外丧生,一夕之间成了孤儿。班长知道他的情况之后,便在班级里发起捐款,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但令人意外的是,当班长抱着捐款箱,声情并茂地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讲述他的“悲惨遭遇”时,那个学生却愤怒地冲上讲台,狠狠地打了班长一拳。最终,这次捐款自然是不了了之。后来,没过多久,那个学生就转走了。

当时,有人问过那名中学生,为什么对班长的“好意”如此生气,最终选择离开呢?他说,他无法忍受周围的人总是用怜悯的目光看着他,然后不停地说着“安慰”的话,试图要给予他“帮助”。这些行为每时每刻都在提醒他,自己究竟遭遇了什么。

诚然,不管是班长还是周围的其他人,或许都是出自对他的关心才做出这些事,但是大家却从未想过,这位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怜悯与关怀。人们总是这样,怀抱自以为是的好心,一厢情愿地挥洒同情,却不曾想过这些强行加诸给别人的“好”,于对方而言,恰恰可能是一种伤害。

下面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唐僧非常照顾徒弟们。一天,他发现孙悟空的裤子上破了一个洞,便默默帮他把洞缝好了。可到了第二天,唐僧发现之前缝补好的洞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又裂开了,于是他又默默帮孙悟空把洞缝补好。第三天又是如此,唐僧便又缝了一次。最后,孙悟空终于忍不住发怒了,他不耐烦地对唐僧说道:“师父,你能不能不要再补上那个洞了?你把洞补上,我的尾巴放哪里啊?”

你瞧,很多时候,事情的真相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我们觉得自己是在无私付出、好心赠予,可于别人而言,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没能帮助到他人,反而平添了许多麻烦。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得体,就尽量不要干涉别人的事情。即便是真心想帮忙,也要注意做事的尺度。在乐于助人之前,最好先问一问对方,究竟是否需要我们的帮助,又希望我们帮到什么程度,千万别把多管闲事当成乐于助人。 i7VYtqMYV0sb/GTtI7q1MW3kyMBcG/jfxVt5x55rkIEMfMdMEzdKenZRPtlJe+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