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文艺作品,不论是小说、电影,都对历史人物形象有巨大的影响。通俗文化对历史记忆的塑造,甚至超过正史的描述。比如历史上的狄仁杰并不以破案著称,但是在高罗佩创作《狄公案》之后,狄仁杰在西方大众文化中成为和福尔摩斯一样的侦探,又倒流回中国,重塑了狄仁杰在大众文化中的形象。再如,论架空历史的能力,元明清的小说家可谓无人能出其右:唐前期的一代战神苏定方被丑化为奸臣;历史上人情练达的玄奘,被描述为《西游记》里不辨是否的唐僧。
从20 世纪开始,后现代主义者企图将史学化解为文学,正如章学诚在两百年前将经学化解为史学一样,所谓“廿五史皆文也”。他们从根本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认定所有的文本都是“再现”——讲述者因为知识背景和社会角色的不同而给读者重现不同的画面。所有的史学作品,最后都得利用文学写作的技巧和手法来表现,特别是当特定的外在力量(比如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加入进去的时候,历史学的客观性就会受到更严重的质疑,人们怀疑自己看到的可能只是作者想给自己看的东西。这都对历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时候研究文本的作者和成书背景,比研究文本本身更具有历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