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李旦:隐蔽的强者

李旦是一个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人物,总给人平庸无奇的感觉。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玄宗及其之后所有的唐朝皇帝都是李旦的子孙。他才是后武则天时代政治斗争最大的获利者。两座著名的寺院都跟他有关,开封的相国寺是用他的爵号命名的——他是安国相王;长安的大安国寺是用他的住宅改建的,是唐朝的国家大寺。能在武则天、中宗两朝几十年波谲云诡的政局中化险为夷,悄无声息地收割各大政治集团的胜利果实,要么这个人并不平庸,要么这个人非常幸运。

隋代及唐前期,亲王府在政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如隋代的晋王府(杨广)、秦王府(杨俊)、蜀王府(杨秀)、汉王府(杨谅);唐高祖时的秦王府(李世民)、齐王府(李元吉);太宗时的魏王府(李泰)、晋王府(李治);高宗时的英王府(李显)、相王府(李旦)。在唐代,王府经常省略“王”字加以简称,比如秦王府简称“秦府”,相王府简称“相府”,所以我们在史籍中会读到“秦府骁将”这样的表达,其指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府上的将领。

唐前期的亲王有一套自己的僚佐班子,包括王府的长史、司马等一大堆官员。这些官员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他们是朝廷的官员;另一方面,他们又跟自己的府主存在一定组织和道义上的家臣关系。李旦因为地位崇高,所以待遇也很高。高宗、中宗时,相王府长史、司马大多同时兼任宰相。

据《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所记,王府僚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王官

为咨询班子。有亲王傅一人、咨议参军一人、友一人、文学二人、东西阁祭酒各一人。

第二,府官

是日常行政班子。包括长史、司马、掾、属、主簿、史、记室参军事、录事参军事、录士、功仓户兵骑法士等七曹参军事、参军事、行参军、典签。

第三,亲王亲事府和亲王亲事帐内府

即警卫机关,由数百人的卫士组成。

第四,亲王国

负责亲王的日常生活及财政等杂事。有国令一人,大农二人,尉二人,丞一人,录事一人,典卫八人,舍人四人,学官长一,食官长一,丞一人,厩牧长二人,丞二人,典府长二人,丞二人。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长史、司马,这是王府一正一副两个僚佐长。

王府僚佐在唐前期是一个很好的晋身之阶。很多大臣都有过担任王府僚佐的经历,其中出将入相者也不在少数。比如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上台后,几乎是用秦王府僚佐另组了一个政府班子。王府僚佐的政治命运也经常与府主的前途连在一起。府主龙飞九五,僚佐也攀龙附凤;若府主倒台,僚佐的政治前途也将蒙上阴影。主败臣辱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齐王李元吉的记室参军李护。他的墓志记载:“暨齐王弃世,门馆寂寥。君乃杖策东游,卜居伊洛。” 雍王李贤的王府兵曹参军韦愔也有相似的遭遇,他的墓志记载:雍王立为皇太子后,“爰以藩邸旧僚,入为储宫官属,授太子通事舍人”;而李贤政治上倒台后,“出为光州乐安县令。纡骥足而临下邑,曲牛刀而割小鲜” 。李护本来是李元吉的重要幕僚,玄武门之变后,“齐王弃世”,他离开了长安去隐居。韦愔则在自己府主倒台后,被贬为乐安县令(今江西抚州)。在墓志中,他的贬官被称为“曲牛刀而割小鲜”,不平之气跃然纸上。

王府僚佐对府主称臣,难免有一些家臣色彩。有时候一家父子都在一个王府任职,比如韦凑、韦见素父子都是相王府僚佐。崔知温是英王李显府上的司马,他儿子崔泰之则是李显之子卫王李重俊王府的长史。同时府主对僚佐的选择具有一定自主权,比如魏知古本是小吏,姚崇担任相王府长史,觉得他是个人才,就引荐他担任本府司马,作为自己的助手,后来两人都升任宰相。

僚佐作为可靠的政治力量,也会被给予更多关照。神龙元年(705)中宗即位,即下诏:

自弘道已前经任相三年已上及秦府、晋府僚佐四品以上并食实封功臣,虽经罪责,不至破家,子孙无任京官者特宜优与一官,英府、周府旧僚五品已上子孙,亦宜准此。

按照这个政策,秦王府(李世民)、晋王府(李治)的四品以上僚佐,只要家族中没有人担任京官,就有一位子孙可以被授予官职;英王府、周王府的旧僚也照此办理。英王府、周王府都是中宗没当皇帝时的王府。神龙三年(707)四月,中宗巡幸荐福寺——也就是之前他的旧宅——故地重游之际,中宗下令,“其故吏周府官从至寺者各赐勋一转” 。等到景龙四年(710),相王李旦登基,下诏:“内外官四品已上加一阶,相王府官吏加两阶。”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玄宗时期。玄宗因为姜皎是其藩邸旧臣,下诏褒奖:“殿中监楚国公皎,往事朕于藩国。” 他以前的一个藩邸故吏王仁琛,很多年了还在担任岐山县令,开元七年底,玄宗“墨敕令与五品官”

李旦在史书中的形象比较平庸,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文学名士如刘祎之、刘之宏、丘悦、韦利器、高仲舒、徐彦伯、薛稷等;也不乏能臣干吏,如姚元崇、魏知古、苏瑰、裴耀卿等;也不乏术士异人,如明崇俨、孟诜、殷仲容、阎玄静等;还有像王温(宰相王及善之子)这样的高官子弟。这些人中,最后做到宰相的就有李义府、王德真、刘祎之、姚元崇、魏知古、袁恕己、韦安石、豆卢钦望、苏瑰、韦见素、裴耀卿、薛稷等,达十二人之多。可见能跻身相王府僚佐,是一条仕途的光明大道。

玄宗即位后依靠的治国力量,很多就是他父亲李旦留下的资源。“元宗(玄宗)初即位,礼貌大臣,宾礼故老,注意于姚崇、宋璟,引见于便殿,皆为之兴起,去辄临轩以送。” 姚崇等人都是睿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而李隆基上台依靠的一帮“从龙功臣”,不仅不具备治国才能,反而还成为了政治不稳定力量,被姚崇逐步拔除。

从高宗时代到玄宗时代,唐朝中央一直存在着一个盘根错节的相王集团。尤其是武则天时期,李旦是对抗武氏集团的旗帜。因为大臣和将领私下串联拜见李旦,武则天曾大动干戈。

帝(李旦)之为皇嗣,公卿往往见之,会尚方监裴匪躬、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元庆、白涧府果毅薛大信、监门卫大将军范云仙潜谒帝,皆腰斩都市。

李旦的哥哥中宗李显,680 年被立为太子,683 年登基,684 年被废黜流放房州,直到 698 年才得以返回京师,中间被流放了十五年。而李旦 684 年登基,690 年降为皇嗣,698 年降为王,前后作为皇帝和储君十五年,一直留在中央长期经营。等到中宗回来的时候,他面对的不仅仅是武则天、武三思、张昌宗兄弟等,还有一个庞大的相王集团。

很多政治大事,背后都能看到李旦的影子,他在朝堂一直有坚定且掌权的支持者。684 年,武则天发动政变废黜中宗李显。李旦的王府长史王德真、司马刘祎之直接参与并主导了政变。时任宰相裴炎是王德真的外甥,又跟李旦有姻亲关系。这些人支持废黜李显,也反对武则天专权——他们属意的是李旦——所以在废黜李显后,裴炎等人很快就跟武则天发生激烈冲突,被武则天铲除。《旧唐书·朱敬则传》记载,长安中(此时中宗为储君),朱敬则曾与刘幽求密谈:“相王必膺期受命,当须尽节事之” 。这时候的皇太子是李显,宰相朱敬则却拥护李旦。相王李旦直接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神龙政变,他在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协助下,统率南衙诸卫的卫兵,控制了皇城内外

图6安国寺降三世明王造像。安国寺是睿宗在藩旧宅,他即位之后将安国相王宅改为安国寺。这座寺院在睿宗及玄宗时期成为重要的国家寺院。(动脉影 摄)

李旦的王府僚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姚崇。他曾因自己担任相王僚佐又兼兵部尚书,比较敏感,所以请求改任礼部尚书。

圣历三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俄兼相王府长史,以母老纳政归侍,乃诏以相王府长史侍疾,月余,复兼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崇建言:“臣事相王,而夏官本兵,臣非惜死,恐不益王。”乃诏改春官。

李旦有所谓“三让天下”的事迹——先让给母亲武则天,又让给兄长中宗李显,最后让给儿子李隆基。在官方史书里,他似乎是一个对政治没有野心的人。但唐朝人张 在《朝野佥载》中记载:景龙末(中宗统治晚期),相王府的旧僚佐、时任济源县尉的杜鹏举找其他借口偷偷来跟相王报祥瑞,说自己梦见相王要当皇帝。李旦很兴奋,对杜鹏举说:“岂敢忘德。” [1] 即便中宗地位已定,还是有很多大臣拥护相王。大臣严善思善术数,他偷偷跟相王的心腹姚崇说:“韦氏祸且涂地,相王所居有华盖紫气,必位九五,公善护之。” 上官婉儿、崔日用等权势人物也在相王这里下注。如果不是上官婉儿墓被发现,我们永远都想不到,在官方史书的描述中拥护李显、韦皇后、武三思的上官婉儿,其实暗地里投靠了相王和太平公主。

[1] (唐) 张 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 6,第 136—137 页。 xXTZPBfRiYV2kEpc6eLCZbFwSxPYBHBbKfEnyyWl2RiqnnPM9u9hWThDDZEhhby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