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安禄山的崛起

《安禄山事迹》是我们了解安禄山事迹的重要文献,这也是目前仅存的关于安禄山叛乱的唐人撰述。全书共三卷,每卷都题“华阴县尉姚汝能纂”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也有一个姚汝能,说是姚崇的后人。实际上有关姚汝能,史籍并无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安禄山事迹》的题记和喻坦之的《寄华阴姚少府》推测,姚汝能在会昌年间(841—846)中乡贡进士,大中年间(847—860)任华阴尉,与“咸通十哲”之一的喻坦之关系很好。如此看来,姚汝能撰写《安禄山事迹》时,距离安史之乱已过了一百多年

《安禄山事迹》自安禄山出生一直写到安禄山之死,其中很多细节描写不见于其他文献,比如玄宗数次赏给安禄山的各类物资名目,以及安禄山为叛乱所做的各种准备等。《新唐书》所记安禄山之事较《旧唐书》更为详细,很多事即取材自《安禄山事迹》。《长安十二时辰》的主人公张小敬也出自《安禄山事迹》——在马嵬坡杀死杨国忠的士兵就叫张小敬。

安禄山(703—757),比玄宗小十八岁,营州粟特胡人,小名轧荦山。他的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巫女,因为一直没有孩子,就向突厥的斗战神轧荦山祈祷 ,战神显灵使她生下了安禄山。据说,安禄山出生那天夜里赤光傍照,群兽四鸣,望气者见妖星芒角闪动,落在毡帐之上,就报告上级妖星降落,有不祥之兆。当时的长官张韩公派人搜查他们住的地方,安禄山被人藏了起来,张韩公找了很多地方没找到人,便下令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掉。安禄山小的时候身上发生了很多怪兆异相,他的母亲认定儿子是神,所以借用战神之名称呼他为轧荦山。

安禄山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位康姓胡人(郭子仪上表中提到安禄山本姓康),之后母亲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安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安孝节,安波注之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冒姓安氏,改名安禄山。

图1 唐韦贵妃墓壁画胡人献马图。

图2 北齐墓葬浮雕上的粟特人。巴黎集美博物馆藏。

早在1925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就推断,安禄山是康国出身的粟特人 。1955年,蒲立本的《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也肯定安禄山是粟特人 。他母亲所属的阿史德氏,是突厥汗国中仅次于可汗家族阿史那的族姓。他的名字“轧荦山”是粟特语“光明”一词。其实粟特人中叫禄山的很多,比如安禄山、曹禄山等,这个名字与粟特人信仰的索罗亚斯德教或者拜火教有很深的关联。安禄山死后被追谥为“光烈皇帝”,同样也是取“光明”之意。跟安禄山一起造反的史思明也是营州粟特人,本名窣干,是粟特语中“燃烧”“发光”的意思,所以玄宗给他改名思明。

安禄山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懂九种胡语。他一开始在幽州,给其他做生意的胡人充当翻译和掮客。粟特是个商业民族,粟特语是丝路贸易的通用混合语。《唐会要》记载过一件事:中书令褚遂良压价强买中书译语人史诃担的房子。这个“中书译语人”就是在中书省担任翻译的人,也是个粟特人。

张守珪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偷羊被抓,准备处死。安禄山大呼:“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 张守珪很惊讶,便留下他在军前驱使,与史思明同为捉生将。张守珪很喜欢安禄山,后来把他收为养子。这是安禄山崛起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天宝元年(742),玄宗任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奚、契丹)、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他迎合玄宗好大喜功的心意,屡次挑起边衅,以邀功赏,得到了玄宗的赏识,又先后获封范阳、河东节度使,遂身兼三镇。在他的周围聚集了高尚、严庄、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文臣武将,建立起一支八千人的精兵“曳罗河”(壮士或者奴隶之意),同时蓄养战马、搜刮军备。

安禄山在拜火教中地位很高。《安禄山事迹》记载:

潜于诸道商胡兴贩,每岁输异方珍货计百万数。每商至,则安禄山胡服坐重床,烧香列珍宝,令百胡侍左右,群胡罗拜于下,邀福于天。禄山盛陈牲牢,诸巫击鼓、歌舞,至暮而散。遂令群胡于诸道潜市罗帛,及造绯紫袍、金银鱼袋、腰带等百万计,将为叛逆之资,已八九年矣。

他们拜的“天”,就是“胡天”,就是“阿胡拉·玛兹达”。安禄山以拜火教团结胡人,自比斗战神,被胡人认为是神,获得大量胡人的支持;又利用他的粟特人身份,派遣粟特商旅到各地做生意为自己筹集资金,每年粟特商胡交纳的珍货达数百万。粟特人对安禄山叛乱的支持,也导致了安史之乱中粟特人大量被杀。这个曾在丝绸之路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在安史之乱后遭受重创,同时也加速融入中土民众中,逐渐从中国历史的图景中消退。

安史之乱后,大量胡人往河北地区集中,更加加强了河北地区的特殊性。有的学者把这个情况称为“胡化”。直到安史之乱多年以后,幽蓟一带的老百姓还称呼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安史之乱后唯一由朝廷任命的幽州节度使张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 ,很快被当地人轰走。大历八年(773),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 。北宋时期屡次北伐想征服幽州都非常困难,军事只是其中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幽州人的认同已经不一样了。 KkKIZNSG8cwVgLZybKC43W8BiJSyDmO+X7ewNvnxFpeZ7P2wcAXizRjAvlztRs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