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4年欧洲厄尔布鲁士山:登山的技术

2010年登慕士塔格峰,之所以老当益壮率先登顶,还是有一定的技术支持的。这要感谢当年在俄罗斯登山得到的一些基础训练。

2004年夏天,我加入中国登山队去俄罗斯登厄尔布鲁士山(5642米),有十几个队员。接待我们的是一对夫妇,分别是学数学和经济学的博士,因为经济转型,工作都不如意,结果就双双转入登山圈,以协助登峰为主要职业。丈夫叫弗拉基米尔,太太似乎叫卡琳娜。两人皆是登山世家出身,从小就出入俄罗斯的许多大山。弗拉基米尔的父亲当年是苏联的国家登山教练,曾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辅导并带领中国登山队首登新疆的慕士塔格峰,荣获“功勋登山家”之类的称号。我们是他们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登山队,他们非常激动,多次给我们讲从父辈那儿听来的关于慕士塔格的故事,这也是让我对慕峰刮目相看的原因。

记得进山的头一两天,他们夫妇不断地给我们的队员纠正登山的姿态、步法和手杖、背包的使用方式。他们在安排适应路线时,也不像国内的同行那样,上升一段下来就休息了,而是不断地横切和上上下下地折腾,不断地告诉大家踩石头和越横沟的方式,关注鞋带和挂钩水壶等零碎物件的处理等。一开始,大家都客气,两天后,他们的絮絮叨叨就令人厌烦了。

队长王勇峰颇为不屑地问他们是否登过珠峰,这对夫妇当时就很尴尬,也从此知趣地不再指点他、次落和刘健等几个珠峰勇士了。王石和曹俊当时热衷于搞飞伞,也不太有兴趣学习登山技巧。国内大凡有点登山经历的,都颇有自己的心得,也不愿意被指导。我和中化国际的董秘王克明是初学晚辈,看到这对夫妇如此热情,大家又如此冷淡,不免心中有恻隐之意,便假模假式地认真学习起来。

整个预热的过程大约一周,我们边学习边英语讨论,渐渐地有了感情和心得,体会到登山还是需要许多技巧的。比如,无论上下,只要有坡度,脚尖与膝盖就要有倾斜度,最好15度以上。保证大腿和臀部肌肉都能用力,减少半月板的压力,保护膝盖。再如,不同的坡度,要变换不同的步法,缓坡碎步,陡坡斜步,松胯上升,外八步下降等。另外,呼吸的方式也不一样,不必刻意保持均匀呼吸,大口吐气和吸气也是正常的调整等。

2004年7月4日在俄罗斯的厄尔布鲁士山训练中

此外,如何涂抹防晒霜,如何喝水,如何吃路餐,如何调整手杖的高度和结点,冰镐的制动,横切的步态等。这些细节,平时都似乎无所谓,但走长了,就会成为有节奏的步法。当年在登哈巴雪山时,不会涂抹防晒霜就吃了大亏。防晒霜应当在额头和眼部附近横着涂,不能顺着抹,因为一旦出汗了,汗水会带着防晒霜流进眼角,一擦汗就刺激眼睛。我和王克明曾经都被害苦了,不断用眼药水冲洗。

这么多年来,这些技巧从不适应到很习惯,的确帮助了我的登山过程。让我一看到山的坡度就自动调整步法和呼吸,从关注上升的高度和难度调整到关注每一步踩下的韵律和节奏。特别在5000米雪线以上,我只是享受不同方式踏雪的美感,曲折上升的快活,总是期盼不同的坡度和横切的乐趣。下山也是跳跃着和嬉戏的感觉。

2010年去慕峰,看到许多年轻有为的队员,气壮如牛,很可惜却没有任何基本训练,连手杖都不会用,全靠蛮力冲顶。我后来居上,轻松超过所有人,其实就是靠的多年养成的习惯,并没有刻意赶超。

登山是有技术的,尽管看上去有点夸张。其实,只要细心,生活中许多事都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短时间可以无所谓,但到了关键时刻,技术就会有优势。

冲顶的前一周,我在适应训练下山时,藏队队长其美扎西注意到我与其他人不同,下山非常轻松快捷,毫无疲惫之态。大家都是交叉步下山,我是平行步,我告知他是学习俄罗斯人的步法,他也模仿了几步,还是不适应。但是,他马上就得出结论:你肯定能登顶。

登了慕峰后,不时想到弗拉基米尔教练,不知他是否如愿以偿地到中国来登慕士塔格了? whLucvkHb048d1Ms5/a88EeEMjHFPSnX94IuUhDexJNSEJoGIbPvjG18c8Rdm0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