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良久之后,我还是决定用《蒙娜丽莎》( Mona Lisa, 图1.1)作为本书的开头。作为艺术史上绕不过去的一幅画,《蒙娜丽莎》用来开宗明义再合适不过了。
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把丢失艺术作品或者破坏艺术作品的案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艺术作品本身造成不良结果的,另一类是对艺术作品的传播造成了积极影响的。
当然,我们肯定更希望无论人类对艺术品做了什么样的事,都能对其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使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总是抱有善意。这就很奇怪,既然我们抱着恶意对艺术品做了一件事,那为什么这件事又会对它产生积极作用呢?《蒙娜丽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些人并没有抱着善意的态度去对待这幅画,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把这幅画变成了世界上最出名的一幅画。
目前,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蒙娜丽莎》的传说,甚至有一些无稽之谈,比如画里有外星人、蒙娜丽莎实际上是男人、蒙娜丽莎怀孕了,等等。但是为什么偏偏这幅画有这么多传说,营销号又是因为什么如此青睐这幅世界名画?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蒙娜丽莎》太出名了。
那问题来了,达·芬奇画的这个看似很普通的女人,她为什么这么出名呢?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达·芬奇留存于世的绘画当中,女性角色出现了4次,比例其实并不算高。那为什么偏偏这个“蒙娜丽莎”最为出名呢?
也有不少人认为,《蒙娜丽莎》如此出名仅仅是因为它丢过。但这个世界上丢过的名画也不止《蒙娜丽莎》,其他的画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命运呢?
这幅画的名字被我们翻译成《蒙娜丽莎》,让很多人以为画里这位女士的名字就叫“蒙娜·丽莎”。但其实,“Monna”是一个意大利语词汇,如果翻译成英语的话,应该是“Madam”;如果翻译成汉语,那就是“女士”的意思。也就是说,这幅画的名字并不是画里这位女士的名字。如果我们直接将画名翻译成汉语,它应该叫《丽莎女士》。因此,至少我们应该指着这幅画里的女士说:这个人叫丽莎,而这幅画叫《丽莎女士》。
那这个“蒙娜·丽莎”有没有真名呢?这个人又是何等身份,能够让达·芬奇为她画一幅画?现在有很多说法,但其中最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蒙娜·丽莎”的大名叫丽莎·德尔·乔康多(Lisa del Giocondo)。
在16世纪艺术史传记作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录中,1500—1506年,达·芬奇为佛罗伦萨商人乔康多的第3任妻子绘制过一幅肖像画。同时,瓦萨里表示这幅肖像画可能最终并没有完全完成,而且很有可能达·芬奇将这幅肖像画带出了意大利。这个描述似乎就很符合这幅《蒙娜丽莎》。但真的如瓦萨里所说,这幅肖像画最终并没有完成吗?这就要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达·芬奇是不是已经交付了这幅画?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2008年,我们又得到了另一份佐证。在对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早期印刷品(编号 D 7620 qt.INC)进行编目时,阿明·施莱赫特(Armin Schlechter)发现了当时佛罗伦萨的文员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Agostino Vespucci)记录了这样一个条目:1503年10月,列奥纳多为丽莎·德尔·乔康多绘制了一幅肖像画。
从这些材料来看,“蒙娜·丽莎”的身份基本得到确认,即乔康多夫人,这个身份目前也最为学界所认可。当然了,除了这种说法之外,至少还有5种猜测“蒙娜·丽莎”真实身份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往往都站不住脚,我们也不对它们做过多的叙述。
在确认了“蒙娜·丽莎”的身份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获知,这个叫丽莎的女士和达·芬奇一样,也是一个佛罗伦萨人。于是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奇怪的问题:达·芬奇在佛罗伦萨为一名当地的女士提供了肖像绘画服务,那这幅画为什么如今会出现在法国的卢浮宫呢?难道是《蒙娜丽莎》这幅画自己长腿跑过去的吗?
这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第2个问题:《蒙娜丽莎》是怎么去的法国?
截至2022年,卢浮宫有三大“镇馆之宝”:《胜利女神》《米洛斯的维纳斯》和《蒙娜丽莎》。有意思的是,这三个“镇馆之宝”,没有一个是法国的艺术家创作的。《胜利女神》和《米洛斯的维纳斯》都是来自古希腊的石刻雕塑,《蒙娜丽莎》又是来自意大利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怎么从原本被创作的地方来到法国的呢?
这里我们要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著名画家——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拉斐尔有一幅名画,叫《抱独角兽女子的画像》( Portrait of Young Woman with Unicorn ,图1.2),仔细观察这幅画,你会发现,这幅画无论从构图、姿势,还是环境来看都与《蒙娜丽莎》非常相似。这难道不是抄袭吗?显然不是。拉斐尔这是在“学习”。达·芬奇的岁数要比拉斐尔大很多,我们从现有的材料里能看到,拉斐尔在1504年前后曾多次前往佛罗伦萨,这其中原因有二:
第一,拉斐尔当时小有名气,佛罗伦萨是当时的“大都会”,当地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较高,所以拉斐尔可以在当地获得许多创作委托——他其实是去挣钱的!
图1.2 《抱独角兽女子的画像》( Portrait of Young Woman with Unicorn )
拉斐尔·桑西(Raffaello Santi)
67.8cm×53cm
布面油画
绘于1505年
现藏不明
第二,拉斐尔当时很可能是为了拜访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向这两位大师学习先进的绘画技术。
我们现在看到拉斐尔去佛罗伦萨的时间就会发现,这正好与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的时间重合,也就是说,拉斐尔很有可能是见到了达·芬奇正在创作的《蒙娜丽莎》。
当时的场景很有可能是这样的:有一天,拉斐尔进了达·芬奇的工作室,隐隐约约感觉右边有一个人看着自己,一回头——哇,一个大美女正看着自己!拉斐尔可能就问达·芬奇了:“这谁呀,这谁呀?你怎么有这么美的模特!”
达·芬奇可能就开始教导拉斐尔,跟他说:“你看,这可能就是未来肖像画的一种主流的绘画方式。”于是,拉斐尔就在达·芬奇的指导下学会了这种绘画方式,回家创作了这幅《抱独角兽女子的画像》。其实《抱独角兽女子的画像》这幅画当时也是有委托人的,并非拉斐尔自己主观创作。可见当时这样的绘画方式的确是一种流行。
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往下推测,当时很有可能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拉斐尔确实看到了达·芬奇正在画的那幅《蒙娜丽莎》,当时《蒙娜丽莎》可能已经快画完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达·芬奇的工作室的角落里,就放着一张同《蒙娜丽莎》非常相似的画,这张画有可能是达·芬奇的手稿,也有可能是达·芬奇之前创作的一个模板。如果这样推测,之后的很多肖像画都是照着这个模板画的,这个模板可能就是一幅和《蒙娜丽莎》极为相似的画,甚至有可能这幅画就是《蒙娜丽莎》。
我更倾向于后一种猜想,也就是说,拉斐尔曾经见到过《蒙娜丽莎》这种肖像画的模板,而不是《蒙娜丽莎》本身。这也就能解释另一个问题:这幅画并不是达·芬奇自己主观创作的,而是他为乔康多制作的——既然是有委托人,那就得收钱办事。
问题来了,既然是人家花钱的,那这幅画就应该交付给乔康多才对,这幅画现在又为什么在法国呢?是乔康多自己送去的,还是达·芬奇带去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如今的艺术史学家的研究中已经有了答案。
答案很简单,这幅画是达·芬奇自己带到法国的。这就很有意思了,达·芬奇既然收了乔康多的钱,为什么又把这幅画带到法国了呢?难道是收了人家的钱却不给人家办事儿?那达·芬奇也太不厚道了。
其实现存的《蒙娜丽莎》并不只有卢浮宫的这一幅,还有《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甚至可能还有我们从未见过的“蒙娜丽莎”,它们都是以这个姿势作为肖像画的参考。
如果这么看,那很有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并不是达·芬奇为乔康多创作的那幅《蒙娜丽莎》,它很有可能只是达·芬奇的一幅模板。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幅画会被达·芬奇从意大利带到法国了。
在1515年,当时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de Angouléme)收复了米兰。在这之前没多久,达·芬奇生活的佛罗伦萨让他伤透了心。他的双亲相继去世,他的兄弟跟他产生了遗产纠纷。除此之外,佛罗伦萨(当时为城市国家)由于几个家族争地盘,产生了一些混乱,社会秩序很不稳定。因此,在1515年,达·芬奇就追随弗朗索瓦一世去了法国,弗朗索瓦一世对达·芬奇非常尊重(从图1.3中可见一斑),甚至给了达·芬奇一座庄园,位置非常靠近法国国王的昂布瓦斯城堡(château d'Amboise)。达·芬奇搬新家时,从现在的意大利带去法国一批他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蒙娜丽莎》。
从这儿看,这件事就更奇怪了,1504—1506年,达·芬奇显然应该已经把《蒙娜丽莎》这幅画交付给乔康多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画给人家,他自己拿钱。那为什么在这约10年之后的1515年,达·芬奇竟然带着这幅本应已经交付的《蒙娜丽莎》从意大利地区去了法国呢?
这就有两种可能:第1种,达·芬奇收了别人钱却没给别人办事儿;还有第2种可能,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达·芬奇带着的是一幅人像绘画模板,当有人想委托达·芬奇画肖像画的时候,达·芬奇就把这幅画展示给委托人,告诉他们他会画成这样的。
当时很多画确实都是照着这幅模板画的。从前面我们所说的拉斐尔的那幅《抱独角兽女子的画像》的造型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姿势在当时很流行。所以在当时,画家都会准备一副模板给雇主看,这就相当于今天去拍婚纱照,摄影师会先给你看一堆参考照片。当时的画家也需要随身带着一副这样的模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蒙娜丽莎》会出现在法国。
时至今日,除了在卢浮宫展出的《蒙娜丽莎》外,我们在其他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另外几幅《蒙娜丽莎》,其中一幅很有可能就是当年达·芬奇交付的那幅。也就是说,达·芬奇给乔康多的那幅《蒙娜丽莎》并不一定是达·芬奇从意大利带到法国的这幅,我们今天在卢浮宫看到的这幅《蒙娜丽莎》也并不一定是当时交付的那幅画。
图1.3 《达·芬奇之死》( Death of Leonardo da Vinci )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40cm×50.5cm
布面油画
绘于1818年
现藏于巴黎小皇宫博物馆
这幅画很有可能就是达·芬奇用来展示的。比如有人来找达·芬奇,说“你给我画一幅肖像画吧”,达·芬奇说“你想要什么样的呢”,那人说“我也不知道啊,能画成什么样的呢?”达·芬奇就给他展示:“你看我把你画成这样的行不行?”那人一看《蒙娜丽莎》立刻说:“这个好啊,就这样画!”于是就画成这样了。
像《蒙娜丽莎》这样具模板功能的画,一开始来到法国这样充斥着先锋艺术者的国家,必然是不会被重视的。谁会把婚纱照样片当艺术品供起来呢?而且它也不是一幅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绘画。那问题来了,这幅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重视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问题。
《蒙娜丽莎》刚到法国的时候一直被挂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此前,它被放在弗朗索瓦一世居住的昂布瓦斯城堡里。由于皇室也得搬家,《蒙娜丽莎》就随着皇帝被搬到了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后来被路易十四(Louis ⅪV)收藏在了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一通乱打,就把《蒙娜丽莎》抢走了。据说,当时拿破仑把《蒙娜丽莎》放在了自己的卧室里——可能拿破仑确实比较喜欢这幅画。但是油画放在卧室里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将得不到专业的维护,会因为环境问题而损坏。不过没多久拿破仑就被放逐了,后来《蒙娜丽莎》才进入卢浮宫。一直到这个时候,《蒙娜丽莎》其实都不是被特别关注的一幅画,它在卢浮宫里一放就是上百年。什么时候它开始被重视呢?就是在那场著名的盗窃案之后。
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在它刚消失的时候,大家并没太当回事(从这你就能知道当时它的不被重视程度了)。当时负责管理卢浮宫的工作人员甚至以为这幅画被拿走研究了,并没有人在乎它。
后来,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幅画并没有被还回来,就突然警觉起来,觉得事有蹊跷。后来一查,发现这幅画并没有被人借走研究,而是真的丢了。这一下卢浮宫像炸开了锅,又是登报又是报警,整个巴黎都为这幅画的丢失开始活跃起来。在调查的过程中,巴黎警方还抓获了一名嫌疑人,这名涉嫌盗窃的男性嫌疑人非常为我们所熟悉,他就是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图1.4)。
图1.4年轻时期的毕加索
为什么会怀疑到一个大艺术家的头上呢?这事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当时,西班牙人毕加索对巴黎而言,是外来人口,而且他确实购买了卢浮宫丢失的几件小雕塑,这就引起了警方和卢浮宫官方的怀疑。于是他们干脆就把巴勃罗·毕加索给抓了。毕加索也很冤,心想:我当时买东西也不知道它们是赃物呀,我觉得很好玩就买了,现在这幅画丢了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好在最后,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证据,他们也就把毕加索给放了,这也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笑话。
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调查后,最终巴黎警方将目标锁定在了卢浮宫一名临时工作人员身上,他名叫文森佐·佩鲁贾(Vincenzo Pe-ruggia,图1.5),正是这起盗窃案的罪魁祸首。这个文森佐·佩鲁贾负责为这幅画制造外框,他在制造外框的期间,就把这幅画偷走了。据说他偷这幅画时,并没有直接把这幅画带走,而是藏在了卢浮宫里,之后再来卢浮宫工作的时候,才偷偷把这幅画带出去。这些具体的细节也在佩鲁贾被抓获之后,才水落石出。
图1.5 文森佐·佩鲁贾
1911年8月20日,星期天,因为博物馆一般都会在星期一闭馆,安保系统相对放松,所以佩鲁贾在这个星期天晚上躲在博物馆内,等待星期一早晨的来临。
终于,星期一来了,当时他径直走向《蒙娜丽莎》,在毫无安保措施的情况下将它拿走了——说他“偷走”都实在对不起当时卢浮宫的安保措施,他就是“拿走”的。据说他当时穿着一件白色工作服,看起来与其他工作人员并无差别,这就让当时的安保人员完全没有起疑心。而直到8月22日星期二,以临摹画作为生的法国艺术家路易·贝何德来到卢浮宫,准备临摹《蒙娜丽莎》的时候,安保人员才发现这幅画不见了,墙壁上只剩下了4颗用来挂画的钉子(图1.6)。
图1.6 原本悬挂蒙娜丽莎的地方
佩鲁贾把《蒙娜丽莎》偷出卢浮宫之后,就将之藏在他在巴黎的公寓里,这一藏就藏了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整个巴黎都快疯了——怎么也找不着这幅画!这幅画竟然从卢浮宫消失了!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消失,从此它就出名了。
我们暂时把目光聚焦在这位窃贼身上。这位佩鲁贾为什么要偷《蒙娜丽莎》呢?根据佩鲁贾自己的叙述,我们得到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佩鲁贾是意大利人,在他把《蒙娜丽莎》藏了两年之后,把这幅画带到了他的家乡意大利。佩鲁贾主观地认为这幅画就应该是意大利的,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法国人才把这幅画从意大利抢到了法国。所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佩鲁贾认为一定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贡献,于是他就把这幅画偷回了自己的家乡。但很可惜的是,佩鲁贾应该没学过艺术史,可能历史也学得不太好,因为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画的时候,意大利这个地区还不是我们当代所知的“意大利”这个国家。
所以非但这幅画不是法国人抢走的,甚至他热爱的意大利当时也并非同一个意大利。他把《蒙娜丽莎》从法国带回了意大利之后,就拿着这幅画去了佛罗伦萨的一家画廊——他想让这幅画通过这家画廊进入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这位被佩鲁贾找上门的画廊老板叫弗拉泰利(Fratelli),一看这幅画吓了一跳。心说好家伙,怎么有人把这幅画卖给我呀,这烫手的山芋谁敢接。于是弗拉泰利就请来了乌菲兹美术馆当时的馆长乔瓦尼·波吉(Giovanni Poggi),一起对这幅画做了鉴定。结果这幅画竟然是真的,波吉二话没说立刻通知了警方。没多久,警察就在酒店里逮捕了佩鲁贾。
显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佩鲁贾所愿。乌菲兹美术馆馆长乔瓦尼·波吉还是非常精通历史和艺术史的,他知道这幅画本就不属于意大利。这幅画是由达·芬奇自己带去法国的,而且当时也是正当交易,并不是法国人从意大利抢去的。所以即使这幅画已经在意大利了,乌菲兹美术馆馆长乔瓦尼·波吉也只能让《蒙娜丽莎》在意大利展出几个星期(图1.7)。1913年,《蒙娜丽莎》就被送回了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一送回卢浮宫就彻底火了,所有人都争相来卢浮宫看这幅有故事的画作。
最后,这位佩鲁贾的下场也非常奇特。按理说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怎么说也得被判个重刑吧,但是在法庭上,大家同意佩鲁贾是出于爱国理想才犯罪,让法官从轻判罚。因此,佩鲁贾只被判了1年15天的徒刑,之后他还被一部分意大利国民称为“意大利伟大的爱国者”,而他最后只服刑了7个月。佩鲁贾后来的人生也很戏剧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佩鲁贾在意大利服役,服役的时候他被奥匈帝国俘虏并作为战俘关押了两年,直到战争结束才被释放。在这之后,佩鲁贾随女儿又回到了法国,开始担任画家和装饰师。1925年10月8号,他在自己44岁生日这天,于巴黎的郊区去世,结束了他这传奇的一生。
图1.7 《蒙娜丽莎》被寻回后在乌菲兹美术馆短暂展出
所以,佩鲁贾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爱国主义者呢?我觉得他可能并没有那么高尚。因为当他把这幅画送到佛罗伦萨的时候,是找的佛罗伦萨当地的画商而不是博物馆。他希望这幅画以50万里拉 的费用卖回意大利。在当时这笔金额可不小,所以他是有着利益目的的,而非坊间流传的那样是一个狂热的爱国者。
《蒙娜丽莎》被他偷了之后,算是彻底火了,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很奇怪——为什么偏偏《蒙娜丽莎》火了呢?世界上丢过的艺术品很多,凡·高丢过那么多幅画作,其中甚至好多幅画我们都不知道长啥样,《蒙娜丽莎》只丢了这一次就火成这个样子,它的价值与价格到底是从哪儿体现的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蒙娜丽莎》被还回卢浮宫时,当时的报纸《至上报》( Excelsior ,图1.8)的头版头条就写着“《蒙娜丽莎》回来了”,时间是1914年1月1日,这就证明《蒙娜丽莎》在这一天开始重新展出了(图1.9)。从这时开始,《蒙娜丽莎》才算真正开启了它辉煌的一生。但是问题是失窃的画多了去了,为什么偏偏《蒙娜丽莎》火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产生的各种机缘巧合的事件了。
第一个机缘巧合在于偷它的人——佩鲁贾,一直被认为是爱国者。但这一说法非常有争议,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关于这一说法一直吵架。意大利人认为他是爱国的,坚持的逻辑是“虽然我们意大利最后要把这幅画还给法国,但佩鲁贾这个人就是爱国者”。但法国人认为,“佩鲁贾破坏了我们的文物,我们要把他绳之以法才对,他是一个坏人,怎么能成为爱国者呢?”因此这种观点一出现、一吵架,大家就都知道了,每一个人都愿意向他人输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让《蒙娜丽莎》在这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传播性。
第二个则关于《蒙娜丽莎》这幅画本身。这幅画是人物主体绘画,可这个人物主体是谁?这一问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之前并没有人重视它。当这幅画丢了的时候,又没有太多可见的图像材料,人们就更要万般猜测这幅画画的是谁了。同时,人们又找到了《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图1.10)。除此之外,这一失窃事件还牵扯到了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咖。以上这些因素导致这幅画的神秘色彩更为浓重,大家就更想知道这幅画到底画的是谁了。这再一次产生了传播效应。
图1.8 《至上报》对《蒙娜丽莎》回归卢浮宫的报道
第三个机缘巧合最有戏剧性。《蒙娜丽莎》丢失的时间是1911年,当时有一部风靡欧洲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它被改编成无数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它就是《福尔摩斯》。当时的《福尔摩斯》还在连载中,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很多人都在苦苦“追更”。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风靡欧洲和美洲,直接导致整个欧洲全都是“名侦探柯南”,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高智商的私家侦探。正赶巧了,《蒙娜丽莎》在这个时候失窃,天时地利人和,想不火都不行。
图1.9 《蒙娜丽莎》回归卢浮宫博物馆时的合影
图1.10 《艾尔沃斯·蒙娜丽莎》( Mona Lisa )
列奥纳多·达·芬奇
布面油画
约绘于1503年
现藏于瑞士某财团
因此,《蒙娜丽莎》丢失后,一经新闻记者报道(有很多家媒体同时在关注,图1.11),所有人就开始发挥自己的业余爱好了——破案。每个人都上街寻找线索,这就让《蒙娜丽莎》的传播变成了一场非常重大的现象级营销事件。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蒙娜丽莎》的知名度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据说当时甚至有人专程从美国坐船来法国调查《蒙娜丽莎》的失窃案,这在我们今天有点不可想象。
这些机缘巧合就导致这幅画作的命运轨迹与其他丢失的画作截然不同。《蒙娜丽莎》丢失时的天时地利人和,让这幅画想不火都不行。可是到这儿为止,《蒙娜丽莎》也只是具有知名度,它并不具有高价值,那真正的高价值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1.11 《小巴黎人报》( Le Petit Parisien )对《蒙娜丽莎》失窃事件的报道
如果按“运气值”算,《蒙娜丽莎》这幅画绝对是所有画作里“运气爆棚”的一幅画。1963年1月16号,美国《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第2版上的一条广告语是这样写的:你的家庭和健康就像《蒙娜丽莎》一样无价,两者都需要免受冬季干燥的破坏。由此可见,这幅画的名声已经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但是它的名气真的那么大吗?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机缘巧合。
1963年1月8号,《蒙娜丽莎》在美国出现了。一件国宝级的文物要出国是非常困难的。那么,这幅画是如何去往美国的呢?这其实是一个更有意思的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稳定,此时东西方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美苏冷战的局势呈胶着状态。在这个时候,刚上任4个月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跟当时的法国首脑戴高乐的会谈并不顺利。于是,美国当时的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希望说服法国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将一件重要的文物借到美国去展览,用文化外交的方式促进两国关系。而这件事,从表面上看是文化外交,其背后的则隐含着美国希望法国能向苏联表态站队美方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法国其实也没什么可选的余地。于是这幅画就这样被借到了美国。
但是,这一过程并非如此顺利。法国人并没有直接答应美国人,他们的确不同意这幅国宝级的画作被借到美国展出。于是,他们制造出了一波舆论,而且还给《蒙娜丽莎》上了保险,这份保险的额度达1亿美元之高,而那个时代的1亿美元比现在的1亿美元值钱多了,这幅画的价值也在这时第一次体现出来。这幅画到了美国之后,更是轰动了整个美国。造成轰动的原因有这幅画本身的艺术魅力,有前期那些疯狂故事的沉淀,也有美国人在国际政治上的暗中使劲——美国人想拿文化外交造势,以此来告诉当时的苏联:法国已经和美国站在一起啦。
自此,这幅画就真正变成了一幅被明码标价的画。这幅画到了美国之后的第一天,美国时任总统肯尼迪就携夫人来观展,为这幅画制造声势(图1.12)。
第一天来观展的人显然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光美国的政要就来了2000多人。这天之后,这个展览的情况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的3周内有约50万人前来观看这幅画作,每天这幅画面前可谓人山人海,比我们今天在卢浮宫看到的《蒙娜丽莎》前的场景还要火爆。
当时这幅画展出的地点是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在这以后,这幅画就转移到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这下更不得了了!当时的纽约既朝气蓬勃又纸醉金迷,同时爱国主义盛行。因此,纽约人民在艺术行为上的消费显然高于其他地区的人民。他们一听到《蒙娜丽莎》要来纽约,那沸腾的光景可想而知了。
于是这幅画作两次创下了纪录:《蒙娜丽莎》在国家美术馆展览期间,有约51.85万人观看了这幅画作;《蒙娜丽莎》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览期间,有约107.75万人观看了这幅画,创造了当时大都会博物馆的人流量记录。这幅画当时只在大都会博物馆逗留了一个来月,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3万多人观看了这幅画作。据说,当时平均每个人只能观看这幅画4秒钟。
图1.12 肯尼迪夫妇与《蒙娜丽莎》合影
名气这么火爆的一幅画作,同样也红遍了当时美国的广告行业,这就有了我们那句著名的广告语:你的家庭和健康就像《蒙娜丽莎》一样无价。《蒙娜丽莎》的商业价值和它的价格就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定型了,这次外交活动不仅促进了两国的外交关系,也为这幅画增加了一层价值。
到此时为止,《蒙娜丽莎》彻底进入了它最火的时期。这一火就一直火到了今天。所以,《蒙娜丽莎》的出名和它如此高的价值,并不是因为这幅画本身的艺术造诣有多高,而是因为它在创作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故事。关于《蒙娜丽莎》,还有很多比较小的故事,这些小故事如果放在其他画作身上,肯定会被无限放大,也会使其名声大噪。但是《蒙娜丽莎》的丢失和去往美国这两次经历都过于轰动,因此这些其他的小故事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蒙娜丽莎》从失窃到去往美国展览,它的命运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就是说,单凭达·芬奇的艺术造诣和绘画功底并不足以让这幅画匹配它今天的知名度。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绘画史过程中经常忽略的一点——一幅绘画作品的价值往往并不是在它完成的那天就确定了,完成只是给了它一个价值起点。
与《蒙娜丽莎》这幅画相关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几次战争中《蒙娜丽莎》都曾被藏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为了保证卢浮宫的艺术品不受战争的侵害(至少不被德国人抢走),就把《蒙娜丽莎》等一众艺术品藏在法国南部。原因则很简单——南边离意大利近。意大利人保护文物的能力比法国人更强。
在《蒙娜丽莎》丢失又被寻回之后,意大利向法国保证会把《蒙娜丽莎》还给卢浮宫。而在由佛罗伦萨的乌菲兹博物馆牵头的《蒙娜丽莎》在意大利的巡回展览中,于佛罗伦萨、罗马、米兰展览时都给它配了一个非常精致漂亮的装饰框。意大利人甚至还为它配了仪仗队,每天敲锣打鼓吸引大家来观赏。要知道从来没有一幅画有这样的待遇,《蒙娜丽莎》绝对不是所有绘画当中绘画技巧最好的,但它绝对是所有画中“待遇”最好的。
1956年,一个玻利维亚人向《蒙娜丽莎》扔出一块石头,他扔的力度之大,以至于对《蒙娜丽莎》某处的色彩造成了无法修复的损失。从此以后,《蒙娜丽莎》就被安装了防弹玻璃,任何攻击都不能让它再受到伤害。
1974年4月21号,《蒙娜丽莎》又被借出去了,这次它到了东京的日本国立博物馆。展出时,一位日本女士用红色的颜料喷它。但这位女士并不是因为讨厌《蒙娜丽莎》才有这样疯狂的举动,她是为了抗议该博物馆没有给残疾人提供特殊通道。不过这幅画当时有完整的保护措施,所以并未“受伤”。
这些故事如果放在其他的绘画上,绝对又是一个大新闻,但是相比《蒙娜丽莎》之前的经历就完全不值一提。
近些年来,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每个人得到的信息都复杂且繁多,生产信息的人也非常多。《蒙娜丽莎》从来都是各种艺术营销号躲不开的话题,我们能经常看到诸如“《蒙娜丽莎》这幅画里有外星人”“《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神秘”等五花八门的营销文,还有人猜“《蒙娜丽莎》有没有牙”“画里的人是不是达·芬奇的老婆”,有人甚至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真是说什么的都有,但终归这些也不过是我们当代人的话题炒作罢了,都不能作为《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参考信息使用。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更多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就必须要找《蒙娜丽莎》创作时留下的一些材料。但是假如我们真的找到了这幅画创作时的真实状态,或达·芬奇在创作时发生的故事,也许我们会发现那些事儿非常无聊,这只不过是一幅普通的肖像画而已,就像今天的我们去照相馆拍的证件照一样。因此,关于这幅画,真正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它被创作之后,而这些事儿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揭开这些事儿背后的价值恰恰是我创作这本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