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如果这些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教育的基础价值就会受到质疑。在今天快速变化且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行业或职业已出现供需失衡,强大的AI更加剧了这个社会难题。毕业即失业,让很多学生开始质疑学习的价值。
我们曾经坚信的“学以致用”似乎逐渐失效,“学而无用”已经成为很多学科或专业的现实。这不仅让学生们感到困扰,很多家长和教师也感到非常无奈,该怎么办呢?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需要谨慎思考,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常见的教育理念,强调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一理念强调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出于学习本身,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和提高个人能力。在教育中,学以致用意味着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以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AI 的回答
从学以致用到学习无用
与学以致用相关联的教育理念非常丰富,且彼此关联、相互依存。职业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与特定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顺利进入职场,为社会做出贡献。实践出真知意味着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强调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即通过行动实现知识的应用。
这些教育理念都强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施这些教育理念,教育者可以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
在AI时代,很可能会出现“学习无用”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人们对AI的高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能力产生了过度信任,认为AI可以替代人类完成绝大部分工作和思考,学习和教育则被认为是无用的。
然而,这种观点是片面和不正确的。虽然AI的智能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人类在创造力、判断力、创新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是无法替代的。此外,学习和教育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因此,学习仍然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教育的价值
AI的发展确实会对许多传统学习目标产生影响,使某些技能和知识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目标整体失去了意义,以下是一些原因,解释了为什么教育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1. 人类特质 。尽管AI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无法完全模仿人类的情感、创造力、直觉和道德判断。在某些领域,如艺术、哲学、心理学等,人类的独特特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发掘和发展这些特质。
2. 跨学科的能力 。AI时代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联系,解决复杂问题。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3. 适应变化的能力 。科技发展迅速,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们需要培养自主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确保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竞争力。
4. 价值观和道德判断 。AI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许多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这个技术驱动的世界中作出负责任的决策。
5. 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 。在AI时代,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教育帮助人们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综上所述,虽然AI的发展会影响许多传统学习目标,但教育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需要调整学习目标和内容,以适应AI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AI对“学以致用”理念的影响
超级AI的出现确实可能导致很多技能失去实用价值,因为AI在很多领域的执行能力和效率远超人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失去了意义,而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以适应AI时代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转向非例行性技能 。AI很擅长处理规律性、重复性的任务,但在创新、判断和情感等方面仍有局限。因此,教育目标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和领导能力等非例行性技能。
2. 强调跨学科知识 。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不再足够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教育目标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终身学习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教育目标应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4. 重视道德和伦理教育 。AI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如隐私、歧视和失业等。教育目标应关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使他们能够在AI时代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5. 培养人际关系和情感智慧 。在AI时代,人际关系和情感智慧等软技能变得尤为重要。教育目标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以便他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建立关系。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有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出孩子要多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或技能,主要是因为这些知识或技能可能不直接与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关,但对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无用”的知识或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广阔的人文视野和生命观。例如,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无用”的学科,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发展,培养其对世界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从而拓宽其思维视野和提高其文化素养。
其次,“无用”的知识或技能也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学习音乐、绘画、手工等“无用”的技能,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其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这些技能虽然在孩子的职业发展中可能不直接起作用,但对于孩子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无用”的知识或技能还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兴趣的驱动下,孩子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因此,教育家们提出孩子要多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或技能,并非要贬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
真人的思考
文字游戏的背后
庄子说得明明白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既然学不完,那就必须有所选择,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有用”。 学以致用,是最普世、最自然、最真切的教育理念。
庄子又说得明明白白,“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把文字游戏玩到极致,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有用”。只要看得更远,变换认知层级,总能为任何所学找到有用的注解。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切换文化或族群背景,甚至能在二元矛盾之间丝滑转身。
工业时代以来的教育生态以“就业”为价值核心,而“有用”的狭义解释,就是学会之后可以在工作中实现经济变现。 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有强烈感受,学校教的课程在工作中几乎没用,很多应该学的东西,却没有老师教。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顽疾,学校只教自己能教的,而不是教学生需要学的,如果把这些无效课程强行解释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确实有点忽悠人了!
超级AI的到来,站在“就业”视角,显然会有大量课程快速落入“无用”的范畴,但它们不会被马上淘汰,因为学校会把所有课程的价值打包成“专业、学历、文凭”这些概念,这也算是教育生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学习内容和学会与否其实并不十分重要,获得这些“文化货币”才是关键。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 就在《文凭社会》一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度批判,并提议废除文凭制度。当然,文凭制度至今并没有被废除,只是贬值速度比较快而已。拼命读书换来的一纸文凭,最终成了“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硕博累累”,反受其累。
学校教育和社会就业有些脱节,不能简单认为只是教育落后,如果学校与市场需求保持完全共振,看似解决了“有用”的问题,却可能带来更强烈的社会动荡。 保守的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会价值稳定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跳出文字游戏的场景,无论怎样解释,“学以致用”仍然是最朴素的教育理念,AI会逐渐劝退那些滥竽充数的课程、专业甚至老师,以及正在快速贬值的文凭。 数字力量终将浸润整个教育生态,技术开发者微调算法逼迫AI向人类的三观对齐,这些AI也会不断拓展能力逼迫学校教育向社会发展对齐。
首谈“生命契约”:价值与衡量
有用,无用,黑白两种颜色,实在太过于单调,无法描绘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就连儿童也能理解“二进制”的伟大,确实只需要“0和1”两个符号,就能模拟出五颜六色,还能创造出文字、声音、视频、元宇宙,以及超级AI。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增加认知的维度,不同维度交织在一起,即使依然用简单的“二元论”思维,也能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 未来教育的价值核心,我们仍然会习惯使用“有用和无用”来描述,但不再拘泥于“职业”这个单一维度。
学校的意义将从“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转变为“服务每个人面向未来社会的生命契约”,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乃至所有活着的人。有用或无用的维度选择与衡量标准,就在每个人的生命契约当中,各有不同。
虽然“生命契约”是个新概念,其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朴素直观。 “生命契约”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天然呼应,只是把主视角从教育者切换成学习者,同时也和“学以致用、终身成长”高度契合,只是把描述重心从结果转移到了源头。
“生命契约”这一概念是时代的产物,与超级AI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反映出未来教育理论的数字化特色。我们此后还会多次提及,直到最后一章最后一问的最后一个小节——五谈“生命契约”:本我、自我、超我、神我。
重新设计教育模型:四业教育
AI的回答中提到:“AI的出现确实可能导致很多技能失去实用价值。”其中有个巨大的表达错误!失去的不是“实用价值”,而是“经济价值”,不是“完全无用”,只是“不再适合用来赚钱”。AI学会那是AI的事儿,自己学会也完全是自己的事儿!
我们已经习惯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分类模式,从名称上就能感觉到歧视。 基础教育似乎人人都必须学会,中等教育相当于没有出路,职业教育意味着一辈子都是打工人的命,高等教育就是高人一等,研究生教育就是擅长研究,这些直观的感受,存在巨大的扭曲。运用这些概念绘制教育图形(图2-3),常常也是“不断攀登”的节奏,途中要战胜无数竞争者,博士就是“终点”,在此后几十年的人生,似乎就不再需要学习了。
图2-3 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类型
我们可以尝试跳出这种“向上”的框架,“躺平”之后安静思考,教育难道不应该伴随终身吗?教育的意义在于竞争吗?教育的终点就是博士吗?在数字时代,想要学、可以学、值得学的东西有很多,离开这些分类,它们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从“教育的价值方向”重新划分教育的类型,并将其称为“四业教育”模型,四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都有清晰的学以致用的价值,同时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时段,呈现出一种动态交融的关系,交织出不同的生命色彩(表2-2)。
表2-2 “四业教育”模型
图2-4 四业教育曲线
表格中的举例并不完全准确,图形中的比例也仅为示意,每个学科对于不同人的不同阶段,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定位,而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学科或项目的价值期望设定对了,师生关系、教学手段、衡量标准也就清晰起来, 正所谓纲举目张。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四业教育”模型就是在“四大支柱”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更加强调教育者视角,更能与学科学校体系兼容,更容易推动教育AI算法的设计,最终目的依然是促进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四业教育”模型的解释应用,后续篇目还会更多涉及。
学以致用,并不是事业教育方向的专利,每种类型都有各具特色的衡量方式。 最值得家长和教师们细细品味的就是“趣业教育”,它显然与充满争议的“快乐教育”有着非常不同的内涵。现代教育常常扭曲趣业教育的定位,机械地按照事业教育的方式运作,把有趣变成无聊,甚至变成无奈。最典型莫过于绘画、音乐、舞蹈等领域,尤其以钢琴最令人困惑,三千万琴童齐上阵,学会了技术,痛恨了艺术,甚至拉断了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关系!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远古教育理想为何难以实现呢?没有适合的管理工具是关键原因之一。 数亿人的教育需求,成百上千的学科与项目组合,各种参数权重相互交织,只有充分运用超级AI的能力,才能有效实现那些美好的教育想象! 这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天赐的良机,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
问学实践
1.某顶级大学学霸,本硕博连读近10年,毕业后结婚生子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她的所学是“有用”还是“无用”?如果她所在的专业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的前沿高科技领域,你的观点会改变吗?
2.某个孩子从小学习钢琴,虽然拿到十级证书并屡获大奖,但内心却越来越不喜欢。不过,她凭借钢琴特长成功进入了某著名中学。她的所学是“有用”还是“无用”?如果她出生在音乐世家,你的观点会改变吗?
3.请运用“四业教育”模型分析上面两个例子,并提出更多有思考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