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组团,打造手术机器人。
哈工大,又跑出一支硬科技创业军团。
10月31日,康多机器人亮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为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的观众们,提供试驾机会。
这台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思哲睿的核心产品。
公司实控人杜志江,现年51岁。2013年,他与同在哈工大任职的闫志远等同事一起创业,叫板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的皇冠明珠,达芬奇则是公认的佼佼者。
国产手术机器人,与“达芬奇”一较高下,考验团队技术实力。教授们带队,思哲睿专业实力获得资本青睐,已坐拥超80亿元估值。
不过,主营收入为0,商业化起步晚,这考验着带队的杜志江。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88.8亿元。
杜志江试图从中分一块蛋糕,2022年10月,思哲睿冲刺科创板上市。
今年5月,公司收到二轮问询函,杜志江在回复函中细数思哲睿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优势。
公司主营产品分为三类,腔镜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及其他专科手术机器人。
其中,核心产品“康多机器人”是一款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在泌尿外科、妇科、普外科和胸外科等科室开展腔镜手术。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是行业内首个在泌尿外科领域,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绿色通道)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也是首个在单家医院开展手术达100台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
以招股书中披露的肾部分切除术对照数据为例,康多机器人的手术成功率比肩达芬奇机器人,达到100%;
术中出血量和机械臂操作时间,分别为57.63±125.91毫升和69.55±30.87分钟,与达芬奇机器人对应数值相比,二者差距并不大,稳定性方面,达芬奇更胜一筹。
“术中操作感受评分表明,与对照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相比,试验组康多机器人的操作感受评分明显更优。”杜志江评价。
远程手术不在话下。
去年,康多机器人实现跨运营商、跨网域的“5G+固网专线”多点协同远程临床实时交互教学手术,更早在2018年就完成了世界首例5G远程腔镜手术机器人动物实验。
成果背后,思哲睿研发团队超200人。截至2022年底,已手握169项专利,包括发明专利43项。
对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杜志江雄心勃勃,各大创投机构出手相助。
天眼查显示,思哲睿自成立以来已获5轮融资,深创投、安信证券、哈创投集团等机构纷纷押注。
去年1月一轮增资后,杜志江拿到来自龙江基金等的融资,公司估值推高至83.6亿元。
A股唯一一家手术机器人上市公司天智航,已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5万例,三季度营收5175万元。截至10月31日收盘时,公司市值不过64亿元。
与高估值形成对照的,是思哲睿商业化刚起步的现状。
“公司主要产品仍处于研发和商业化准备阶段,主营业务收入为0。”杜志江在招股书中坦言。
2020—2022年,思哲睿营收靠技术服务、设备租赁及培训收入等,最多的一年,刚过百万。
7款机器人,均处于研发阶段。主推的康多机器人SR1000,直到今年2月才拿到泌尿外科下尿路注册证。
杜志江舍得砸钱,加大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从2890万元一路飙升至1.5亿元。亏损持续扩大,净利润从-3229万元下探到-2.7亿元,三年亏了3.7亿元。
思哲睿在问询函中透露,2013—2022年,仅康多机器人SR1000一个系列的研发投入,就有2.25亿元,5个主要研发项目的投资总预算高达14亿元。
生产线建设,同样烧钱。
此次IPO,杜志江计划募资20.29亿元,其中3.27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生产线。产线投建到产品放量,最起码还要两年。
问询函显示,2023年一季度,思哲睿有望实现设备收入零的突破。
2022年,康多机器人SR1000以538万元的价格,中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采购项目。
《21CBR》记者发现,中标产品仅包含1台医生控制台、1台患者手术台及1台影像台车,此外便是一些耗材,不含3D内窥镜系统。对比同行动辄千万的中标价格,思哲睿意在以低价打开市场。
2月,杜志江又以900万元价格,向四川泌尿外科医院卖出了一套机器人。
上交所要求思哲睿说明产品定价是否合理。
“康多机器人SR1000定价范围为350万~900万元,中标价格在合理范畴。”杜志江回应。
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不到1%,相较于美国的超10%,明显偏低。其中,达芬奇系统分走68%的国内市场份额,其他厂家都想分杯羹。
问题是,临床手术机器人有别于其他医疗设备,对医生操作熟练程度要求非常高。厂商向医院销售产品时,需进行大量培训和市场教育,一旦医生上手使用,不会轻易更换设备。
杜志江亟需找到更多买单客户。
杜志江渴望比肩的达芬奇机器人,国内单机售价高达2000万元,开机成本3万元/次,每年还需要高昂的机器维护开支。其在中国已卖出330台以上,全年手术量突破10万例。
由于率先取得关键技术专利,拿到FDA认证,达芬奇数十年间无人可敌。直到2018年,第一批专利保护陆续到期,众企业看准时机,纷纷入局。
国内有关手术机器人的研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启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了多个相关项目。
其中,2013年通过科技部验收的“腹腔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研究”项目,负责技术的副组长,正是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杜志江。
他判断,医用机器人尤其是手术机器人,已成为临床刚需。同年,杜志江成立思哲睿,多名高管同为哈工大校友。
总经理闫志远,监事和顾问王伟东、董为等,均是哈工大博士毕业,留校分别任机电工程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副教授、教授;思哲睿事业部总监王建国,则是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的外聘工程师。
杜志江和闫志远兼顾校内任教和校外创业。去年9月冲刺IPO前,杜、闫两人均与哈工大签署协议,离岗创业3年并保留在校人事关系,进可专心做老板,退可回校做老师。
杜志江本人直接持有14.84%股份,叠加一致行动人及其他间接持股,杜合计控制思哲睿33.41%的股权,为公司实控人。
母校支持下,杜志江安心带队,加快与各地医院的临床合作。
10月,康多机器人在涿州市医院商业化装机,顺利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左肾切除手术;同月,思哲睿官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团队,已使用康多机器人完成50例泌尿外科手术。
杜志江拓展技术广度,布局经自然腔道、人工耳蜗、脊柱内镜等手术机器人,更多产品管线覆盖妇科、普外科、骨科等科室。
“2023年,思哲睿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园区已经投入使用。”一位负责人介绍。
6月,思哲睿IPO过会,距离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十年探索,杜志江领衔的手术机器人独角兽,跨入商业化盈利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