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21世纪的前20年里,我们仍处在一个冲突不断的世界当中。冲突不仅发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各大异质的文明在价值观方面也有着或明或暗的博弈。很显然,简单的多元主义并不能消弭日益明显的文明裂隙,尝试着进行文明间的对话,寻找诸种制度与文明的契合点才是问题的关键。然而在当今国际舞台的实践当中,文明、理性、客观似乎总是被粗暴、狂热和偏见取代,相信本书的作者应该对此颇有感悟。

辜鸿铭(1857—1928)先生于1915年撰成《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而文中的不少观点即便是放在今天,竟也能与当前的世界文明格局产生奇妙的反应。此书的旨趣在于“阐释中国人的精神,展现中华文明的价值”,作者在全书的序言中已经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这一点。而全书最具深度的内容则在于论证了“人文精神”之于文明的重要性。辜鸿铭在论及中国人的精神时,用温良(gentle)一词进行了高度概括。“温良”这种品质具有“化”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人有了这种气质,即便个别低劣的人,也不会真正让人心生厌恶之情。

人作为文明的主体,影响着文明所呈现的形态:温良的人构成了温良的文明,而这种文明的核心在于道德,即辜鸿铭所强调的“君子之道”。藉此,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宗教,即“良民宗教”。辜鸿铭认为,西方宗教强调人神伦理,主张自修真道,而中国的良民宗教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主张在人群以及社会关系中把握住道德,即孔子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辜鸿铭的温良文明观并非单纯地强调精神文明,认为在这种文明之中,物质文明会接受道德的统摄,在道德的指引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文明观认为,人类借助文明来征服和改造自然,同时也可以借助文明来控制自身的情欲。如果允许用中国哲学的范畴来类比,那么温良的文明是一种以道德为体、以物质为用的文明。在道德的指引与规范下,作为外在的物质文明会有更为健康的发展态势。如果不强调道德文明,物质文明客观上也会发展进步,但最终一定会酿成灾难。

辜鸿铭温良文明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20世纪前20年,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有极大的冲击和撼动,全面西化的呼声甚嚣尘上,激进的运动如疾风骤雨,中华文明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真正洞察到了西方文明存在的缺陷以及中华文明中无尽宝藏的,却是辜鸿铭这样一位“学在西洋”的中国人。辜鸿铭的文明理论即便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本书问世百余年后的今天,笔者仍能感受到辜鸿铭在当时环境下承受的压力,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世界仍然在文明的边缘龃龉徘徊。作为普通的读者,重温先贤的文明理论,明白“中国人的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散发何等光芒,庶几可以慰藉这位在动荡年代务本行道的先行者吧。 eUa/jFwN9z11ypobXPfCA0EdIywFFv6aAJR+jIRIcEJiKRa7OyAbxu5hbDbkeG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