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五、葛和林

葛洪生

葛和林(1910—1984),江苏溧阳人,1927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物理系,1928年转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31年12月在溧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5月,因组织抗日学生运动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1934年夏,中共南京市委遭叛徒出卖被破坏,他从此丢失组织关系,直至1982年重新入党。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电机系。

葛和林曾任湖南大学教授、中央电工器材厂昆明第一厂工程师,中央电工器材厂上海制造厂厂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线厂厂长,一机部电工局主任工程师、副处长,上海电缆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届理事,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葛和林是我国电缆工业的创始人之一,1937年9月由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处派赴英国亨利电缆厂实习并考察购买电线电缆制造设备。1939年年底,到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任计划组组长,后任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等。一厂于1939年7月建成投产,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电缆,开创了我国自己独立生产电线电缆的历史。抗日战争期间,一厂承担了几乎战时全部电线电缆的供应。1945年夏,葛和林由资源委员会派赴美国考察和协助接洽电线电缆厂的经济和技术工作;1947年5月,到英国考察电线电缆生产设备;1948年1月,由英国回到上海,任上海制造厂厂长兼电缆新厂筹备委员会主任工程师。上海解放前夕,他遵照党的指示,保护了工厂的物资,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葛和林主持了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和橡套电缆车间的设计工作,主持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套油纸绝缘电力电缆及纸绝缘通信电缆等全套设备,从而使我国有了自制的电话电缆、矿用电缆等,打破了外国对我国的封锁。1953年10月,调入北京,历任一机部设计总局第四设计分局主任工程师,第七、第八设计分局技术处副处长兼主任工程师和电缆设计室主任等职。1955年,国家首次技术职称评聘时,他被评为一级工程师。1958年10月,调任新组建的上海电缆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任职期间,他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中国电缆产品标准系列,并提出施行产品研究、工艺研究、设备设计和制造“三位一体”的科研设计体制,受到一机部的肯定。1959年,提出电缆蒸发冷却理论,并进行了试验论证,早于日本有关发明专利十年。1964年,主持试制成功充油电力电缆,为后来的电缆研究发展打下了基础,为发展中国的电线电缆工业做出了贡献。次年,先后提出“以铝代铜”“以铝代铅”“以塑代橡”“以玻璃纤维代棉麻丝绸”等四项建议,均获得成功,并开始实施,为国家节约了大批资金和贵重原材料。1967年,参加了《机电工程手册》的编写和审稿工作。1972年,参与500千伏充油电力电缆的论证和研制工作。

1982年2月,葛和林重新入党。1986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决定,恢复葛和林重新入党前的党籍,党龄从1931年12月算起。1988年,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对葛和林在研究机械工业技术政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给予表彰,并颁发了证书。 nBhXw7fAAOn7py39s5lIbNym/AllcfbhsoVbu3Xzw7KKTh87BX98eOrLVTaFnz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