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金(生卒年不详),字季孙,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任太常奉礼郎。唐天宝三年(744年),鄞县县令陆南金曾主持开拓宁波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东钱湖。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属于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四面环山,山水环抱,有七十二峰荟萃,七十二溪奔流,依山势蜿蜒汇聚成湖。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是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泻湖,更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东钱湖作为鄞县东乡重要的水利工程,历代的地方主政者都十分重视该工程,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疏浚和治理。最终,东钱湖在历代的接续治理下成为可以综合利用的水域。
唐诏天宝年间,陆南金出任鄞县县令,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度地势开而广之,将湖西北部几个山间缺口,筑堤连接,形成了人工湖泊。据李墩《修东钱湖议》记载,当时共废田121213亩(《甬上水利志》称,废田21213亩),筑八塘四堰,蓄水三河半,灌七乡十余万顷之田,废去湖田的赋税分摊给受益田亩,每亩加0.376米。陆南金将其扩之,不仅解决了废田的问题,也使得鄞、奉、镇三县老界、阳堂、翔凤、手界、丰乐、鄞塘、崇邱七乡之田50余万亩得以灌溉。
在东钱湖边的上塔山庙石柱上曾出现过一副对联:“有功于民,三县七乡蒙惠泽;欲报之德,千秋万祀肃明禋。”“三县七乡”的说法亦是从陆南金开拓东钱湖开始的。《湖志》上说:“东钱湖在鄞县东三十里,周围八十里,因其湖承钱棣之水,故号‘钱湖’。”由于湖在县治之东,所以又叫“东钱湖”。又因“东钱湖汇合七十二溪之流,渟蓄甚宏,而注溉三县七乡之田”,“其利赖甚溥”更被称作“万金湖”。
东钱湖
历史上,在晋代就有文字记载东钱湖,晋人陆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就有“鄮治东临大海,西有大湖……”。到了唐朝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将湖开广之,受益之田有三县七乡。三县是:鄞县、奉化和镇海。七乡为:鄞县的老界乡、阳堂乡、翔凤乡、手界乡、丰乐乡、鄞塘乡、崇邱乡。其中崇邱乡是属于镇海的。鄞县的鄞塘乡水系中还包括白杜等地方,而白杜是属于奉化的,因此就叫“三县七乡”。
南宋嘉定年间,朝廷赐庙额,加封平佑侯。这些都是对陆南金廉洁治水的肯定。后来,人们感念陆南金对百姓的恩德,特立祠堂于湖旁。只可惜该祠堂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流中,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东钱湖上塔山庙
宋淳熙三年,宋孝宗赵昚在委任魏王赵恺判明州的诏书中说:“……鄞之乡东西凡十四,而钱湖之水实溉其东之七……”也就是说有半个鄞县之田皆受东钱湖水的灌溉。在东钱湖的全盛时期,凡遇干旱,开闸放水,如将流经的三县七乡所有河道放满,一湖之水可放满三次还有余。所以,“虽亢阳赤地,而苗不患槁,称为沃野”。东钱湖实为周围广大百姓生存的屏障,不但造福鄞东,还将清澈的湖水送到了镇海和奉化。
东钱湖镇所在地的老地名叫莫枝,得名于莫枝堰,即东钱湖和鄞东中塘河之间的一道堰坝。但这个名字并不常见,令人十分不解。关于“莫枝”,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王安石在治理东钱湖时筑有一堰。老百姓请求县令赐名。当时正好是黄昏时分,所谓暮至,王安石于是赐名“莫枝”。“莫”古文通“暮”,“至”用“枝”代替,雅一点。清代诗人李杲堂儿子李暾《修东钱湖议》中写有“四堰之一者,叫木槠堰”,后又在《钱志》中写有“莫枝堰,在翔凤乡十六都三图,一作木槠堰”。可以推测莫枝即从木槠的谐音而来。宋代后,都写作“莫枝堰”了。
此外,陆南金做人也十分耿直。开元初年,他任太常奉礼郎时,少卿庐崇道被治罪迁徙到岭南,后逃回东都。陆南金当时正为母守丧,庐崇道假装成吊唁的宾客,进屋说明情况,陆南金把他藏了起来。不久此事被仇人告发,诏令侍御史王旭捉捕审讯,陆南金应该被处以重罚。然而,其弟陆赵璧却到王旭那里自首说:“藏起庐崇道的人是我,请把我处死。”陆南金坚持说弟弟自诬不合实情。王旭觉得很奇怪便追问以探明究竟,陆赵璧说:“母亲还未埋葬,妹妹没有出嫁,哥哥能办这些事,我活着没有用,不如去死。”王旭很惊奇,上奏此事,唐玄宗李隆基把他们都赦免了。
陆南金作为东钱湖的缔造者,没有现如今的先进技术,却能够在当时将东钱湖修筑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湖,使得东钱湖从沧海桑田到如今的这个有着“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美誉的湖泊,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其水利功能、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岁月抹掉了祠庙,却抹不掉他的辉煌。陆南金缔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湖,更是铸造了钱湖文化——五口通商的“商文化”,千僧过堂的“佛文化”,官政勤廉、风气清新的“官文化”。
莫枝堰
[1]林依臻颖,孙羽辰.担当、亮剑、实干、创新、尚法——看东钱湖治水之道[J].宁波通讯,2014(21).
[2]张选岐,江波.东钱湖疏浚吹填试验段湖泊底泥固结处理试验研究[J].人民珠江,2007(04).
[3]高树林,陶绪.元代差役与民户差役负担[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5).
[4]高新区“五水共治”办公室.以“高新区速度”全面推进“五水共治”[J].宁波通讯,2015(01).
[5]牛静岩.中国乡村争水问题研究的三种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3(02).
[6]王焕炎.水利·国家·农村——以水利社会史为视角加强对传统社会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7]江波.采用低位真空预压技术在东钱湖加固淤泥基础的实践[J].吉林水利,2007(10).
[8]钱杭,史林.论湘湖水利集团的秩序规则[J].史林,2007(06).
[9]宗发旺.水利与地域社会[D].宁波:宁波大学,2011.
[10]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