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佛教道德标尺:刻度模糊?

埃亚·阿维夫教授:

我是埃亚·阿维夫,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宗教系任教,同时也参与大学的荣誉课程项目。

我开设了一门探讨幸福的课程,正是您著述和演讲的主题。今天您也会谈到这个话题,对此非常感谢和期待。我还开设了一门关于正义和道德理论的课程,稍后想询问您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也教授几门佛教课程,主要关于佛教哲学和佛教伦理。

我的问题大部分来自和学生们的交流。这些问题虽然大多直接与佛教有关,但仍有些偏理论,而且有的是从西方视角出发的,并不仅仅是心识方面。很荣幸能够向您这位佛教导师请教,聆听您的观点。

去年,在我教授的佛教伦理课程中,学生们提到的最多的问题是:从早期传统到现今时代,佛教伦理教育似乎没有西方教育那么系统且与时俱进。有一位著名的佛教学者也认为,佛教与西方思想不同,没有阐释伦理的完整理论体系,包括指导人们怎么解决道德上的困境。

我想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与其他形式的道德理论相比,您认为佛教伦理有什么独特之处?

索达吉堪布:

今天,和教授在华盛顿大学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佛教里一直有辩论和问答的传统,这样的方式尤其适合现在这个时代。

在很多宗教中,比如基督教,除了一部《圣经》之外,也没有很多指导具体行为的典籍。但是后来诸多智者对《圣经》加以解说时,会涉及一些道德规范。

佛教中,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很多上师也提倡将它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藏传佛教中,麦彭仁波切所造的《君规教言论》和萨迦班智达所造的《格言宝藏论》都直接宣说了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佛教中并不是没有道德规范方面的经论。 d0bSSfpREZAK67r8LjOVm2y/OI9XMwuvDMAfW+ncs4Do91asa2dT2DQjg9Fr13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