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德国:“人杰”因为“地灵”?

索达吉堪布:

如您所说,德国是现代化工业的发源地,同时对知识文化又非常推崇,但其他地方也可能兼具这两种情况。我还是有一些疑惑:因为人的智慧不是仅仅依靠宣传就能从内在激发出来的,和这个地方的地缘、地貌有没有关系?就像中国经常讲风水,你们有类似的说法吗?

范彼德教授:

德国人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特别的概念,指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一个民族以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生活,由此形成了民族特有的语言和习俗。从黑格尔和费希特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地域和文化之间有一定关联。这和您的想法很接近。

但事实上,德国也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它原有的荣耀,曾经的光环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反对君主制的地方。拥有超级力量的地方,转移到了美国的哈佛、斯坦福。而那里的社会形态,其实与哥廷根大相径庭。

思想观念源自哪里的确并不重要,但堪布的想法非常“德国式”。

索达吉堪布:

我知道科学家非常重视客观,往往从客观角度出发研究问题。但从宗教或者佛教的角度来看,不仅客观很重要,主观也同样重要。古今中外一直存在着很多从客观角度解释不清楚、解决不了的问题,具体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您作为一位科学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范彼德教授:

我是这样思考的:对于人文科学还有我研究的社会科学来说,需要某种主观与客观的互动,这点与藏传佛教的传统相同。具体来说,研究者不能仅仅宣称某些信息只能被自己了知,而是要努力寻找那些其他人也可以了知的信息与数据。作为主体的研究者,有必要把自己所了知的信息普遍化。

但在人类学中,研究内容总与研究者自身息息相关,总有主观因素参与其中。这也是社会科学最大的问题。社会科学试图寻找客观的研究方式,但可能无法用特定的原则限定其研究方式。心理学、社会学都在进一步强化研究方式的客观性,在我的研究领域,我们也更加注重增强主观和客观的互动。 Aqc1XxD2XNAUQVXxA0W3vFKs3XQk13UNBG2AHQO2s7dDVKREIWrdsluWyUxJej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