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会沟通,搞再多形式都没用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有总经理,都配电脑,都开会,都打广告,但是有的公司成功了,而有的公司却倒闭了。

其实,决定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有很多,背后的原因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看会不会沟通。不会沟通,公司搞再多的形式都没用。

1. 成功和失败的公司都有总经理

成功的公司有总经理,失败的公司也有总经理。那么,从沟通的角度来讲,成功公司的总经理和失败公司的总经理有什么区别呢?

失败公司的总经理都是自己关起门来做决策的,闭门造车,从来不问别人的意见;失败公司的总经理在开会的时候从来都是搞“一言堂”;失败公司的总经理总是相信自己的方法绝对正确,从来不采纳别人的方法;失败公司的总经理总是独断专行,做事情完全凭自己的意志;失败公司的总经理从来不管市场有没有变化,员工提醒他,他也不在乎,对公司的危机充耳不闻。

总之,失败公司的总经理通常不太会沟通,往往将所有的沟通渠道都堵塞了。这对公司的发展非常不利。

周厉王很残暴,百姓对他充满了怨恨,纷纷咒骂他。他很恼火,就找到一个巫师,让他监视老百姓,一旦发现谁有不满之辞,就将其杀死。从此,大家都不敢随意说话。周厉王很得意,心想现在再也没有人说反对的话了。

周厉王的臣子召公告诫厉王说:“防百姓的口,比防河川更难。河川堵塞后会溃堤,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百姓的怨恨也是一样,不能随意堵塞,应该让百姓发言宣泄,把心中所想的说出来,好的意见就可以采纳,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堵塞他们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周厉王不听,仍一意孤行,结果不久后,周厉王的统治就被国人推翻了。

周厉王不愿接纳逆耳之言,把百姓的言论当作洪水猛兽,臣子告诫他,他也不听,结果落得政权被推翻的下场。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总经理也需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成功公司的总经理永远不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唯一的答案,他会认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

让我们再来看看成功公司的总经理是怎么沟通的:成功公司的总经理在开会的时候,总是最后才讲话,因为如果他在前面讲,讲完后往往没有其他人敢补充;成功公司的总经理永远都是和重要的干部一起做决策,而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成功公司的总经理永远留意市场有没有变化,客户在讲什么,员工反映了些什么,然后把这些作为自己决策的重要参考;成功公司的总经理永远不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唯一的答案,他会认为一定有更好的方法。

同样是总经理,但有的会沟通,有的不会沟通,而公司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往往就在于此。

2. 成功和失败的公司都配电脑

自从有了电脑,很多人以为坐在电脑前就是工作,好像公司就是靠电脑运作的。但是,同样配有电脑,有的公司成功了,有的公司却倒闭了。

首先,失败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是在电脑里面搜索资料,但他们不知道资料不全是有用信息。电脑里面的东西都叫作资料,对公司有用的才叫作信息,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一次,我站在一个职员后面看他工作。那个职员一直在操作电脑,他以为我在看他打字,就越打越快。我看了大概 15 分钟后,就问他:“小周,你从刚才打到现在,在打什么?”“总经理,你不是在看吗?”“那你觉得刚才打的东西中哪些对公司有帮助?”他不吭声了。于是我提高声调说:“大家都注意了,虽然我在跟小周讲话,但其实是在跟全办公室的人讲话。除了打字员,对其他人而言,重要的不是打字打得多快,而是打了些什么;一个人天天上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网上抓住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其次,失败的公司往往把电脑当作装饰的工具,用它来做一些漂亮的图表。这些图表有的颜色绚丽,有的带有动画,还有的加上了声音,做得非常有创意,但图表显示的是:“本公司亏损 146 万元!”电脑只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情,却永远没办法告诉你怎样才能不亏那 146 万元。

最后,在失败的公司里,大家天天用电脑,却没有时间去想客户,去发现公司的危机,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公司的战略,更没有时间去改良公司的产品。总之就是四个字——“没有时间”。我给大家一个忠告:级别越高的人,越要少看电脑。比如总经理在一天当中就应该有一半的时间是不看电脑的,而是要去思考公司的产品、战略、市场的变化以及公司面临的危机。领导是要用心去研究问题的,应着眼于大事情,小事情交给底下人去做就好了。比如文员、助理等就要长时间用电脑整理、打印总经理思考出来的方案策略。当然,不是说总经理绝对不能用电脑,而是不能一天到晚对着电脑,挤占掉了思考的时间。

成功的公司不会完全相信电脑的资料,而是从中筛选出对公司有用的信息。

我们反过来再看看成功的公司:成功的公司不会每个人天天都在用电脑,领导们总是会离开电脑到外面去,看看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市场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门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成功的公司永远不会把电脑的统计当作决策的唯一依据,他们会分析电脑统计的数据,去发现产品的缺点、战略的盲区和公司的危机;成功的公司不会完全相信电脑的资料,而是从中筛选出对公司有用的信息。

3. 成功和失败的公司都开会

职场中人,都参加过形形色色的会议。据《开会的革命》一书所讲:普通职员一生中用以开会的时间在 9000 小时以上,中层管理者每周大约有 35%的时间用来开会,高层管理者可能超过 50%;从财务数据来讲,每家公司直接花在会议上的费用占行政预算的7%~15%,这还不包括以会议为名义的其他开销。花费了如此多精力和财力的会议,却很少有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有的甚至会招致参会人员的抱怨。

某公司办公室给各部门发了通知,要求大家去会议室开会,还特别强调了一句:“各部门员工必须全员到会,否则一律按旷工处理。”为什么要强调这么一句呢?因为往常各部门员工一听到“开会”二字,都是想方设法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会议在大家的心目中已经变成了浪费时间、折磨心灵的代名词。

何以如此呢?原来,这家公司每次开会不外乎两种情况:

要么是总经理一个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上一两个小时,大家或鸦雀无声、冷漠以对,或该干什么干什么。两个小时以后,员工们常常不知总经理这次会议所言何事。会后大家也没有讨论,会议结束马上一哄而散。

要么就是几个主要领导轮流讲话、互相讨论,其他人只能当旁听者,除了玩手机、上厕所和私下聊天外,实在无事可干。

参加这样的会议,大家往往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只能默默祈祷会议快点结束,好赶紧回办公室干自己的活儿。

自从强调“必须全员到会,否则一律按旷工处理”以后,虽然员工们都不敢擅自找借口不去开会,但心中的不满却越积越多。

没有一个公司是不开会的。从表面上看,成功公司和失败公司开会的形式基本上大同小异,流程也基本相同,但如果仔细比较,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企业不可不知的开会技巧

成功公司和失败公司在开会上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们先来看看开会时应注意的几个重点。

第一,开会之前,会议组织者应该先告诉与会者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资料要在会前发,让大家有个准备。很多时候是开会的人都进入会场了,才知道要开什么会,而且资料往往也是在会上才发。这导致开会的人事前没有任何准备,你在会上给他们发资料,他们可能会一直埋头看资料,没有人专心听你讲话了。

第二,避免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不太吭声。如果什么事情都是总经理讲,就失去了沟通和交流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事先指定几个发言的人,通过他们带动讨论。他们最好是对会议主题比较熟悉的,在他们的踊跃发言中,会议氛围慢慢就活跃起来了。

第三,开会的时候要集中话题,避免主题模糊、涣散。应该把话题拆分成几个板块,碰到什么板块讲什么话题,否则,很容易模糊焦点,离题千里。

第四,与会者不要太多,不要动不动就把大家统统叫过来。与会议有关系的人可以参加,无关的人最多只能旁听。其实,无关的人听着也没有意思,何必参加呢?

第五,要把握开会时间。如果其中一个发言者超过了规定时间却还没有讲完,就应该暂停,让下一个人先讲,没有讲完话的人到最后会议还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再把话讲完。否则,要么会议会无限制地拖延下去,要么会导致有的人想要沟通却没有时间,而有的人却讲了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

有一次公司开会,我把闹钟带进了会议室,跟所有参会人员说:“各位,我今天带了闹钟来,11点半准时散会。”结果会开到 11点半,闹钟响了起来,议程却只完成了一半。我说:“闹钟响了,我们散会。”这时有人说:“会还没有开完呢。”我说:“我不是告诉你们 11点半散会吗?各位主管,会明天再开。散会!”

第二天,我又把闹钟带进会议室:“各位,今天我们继续开,11点半散会。”结果,会议在 11点28分就结束了。

开会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会议的目的:让大家坐在一起协调和处理公司的问题。

第六,会议结束后,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今天的会议有没有结果,有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这次会就白开了;二是,今天的会议所交代的事情最后由谁负责,没有人负责,这次会也白开了。

总之,开会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会议的目的:让大家坐在一起协调和处理公司的问题。如果会议在程序、发言、资料、监督和方法上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结果,会议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会议既然是为了沟通,就应该是双向的:既有传达,又有反馈;上面的人要讲,底下的人也要讲。如果底下的人只是在听,就不叫作沟通,而叫作政令宣达,那何必要开会呢?只要把内容在网上或公告栏上公布就可以了。

会场设计要采用双U字形

在这里,我想讲一下我对于会场设计的想法(见图 2–1)。

图 2-1 会议室的双U字形设计

这个会场设计是双U字形的,里层和外层的区别在于:里层就座的是必须参加人员,外层就座的是随意参加人员。必须参加人员一定要发言,不能只是坐在那里听;随意参加人员可以只听不讲话,也可以举手发言。随意参加人员到会与否都没有关系,但必须参加人员一定要到会。

引言人是会议中最重要的角色,通常就是经理,由他跟大家交流。

引言人的后面通常是副总,也就是会议主席,他负责维持秩序、控制发言时间。打个比方,如果每个议事流程限时为半小时,那么四个流程就是两小时,一旦某个流程的时间到了,会议主席就应该提示引言人暂停,宣布下一个议程开始。

总经理坐在引言人和会议主席的旁边,是会议的观察员。总经理为什么坐在旁边呢?

第一,他的话不必太多。

第二,他的话不是先讲的。

第三,总经理最重要的事是听大家的意见,给自己的决策找依据,所以要不断地做笔记。在会议议程中,总经理是做总结的,当会议议程在指定的时间完结以后,总经理要做总结发言。

综上所述,失败的公司往往把会议当作一种形式,当作领导发挥权力的地方,当作发表政令的场所,当作一个没有秩序、随便讲话的工具;而成功的公司不会没有目的地开会,开会发言一定有顺序、有节制,开完会一定会有人监督,开会一定会有结果,也一定不是看总经理一个人表演。这中间有很大的区别:一种是会沟通,一种是不会沟通。

4. 成功和失败的公司都打广告

营销学里有一句很有趣的话:“全世界的广告有效的通常只有一半。”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大家还打广告呢?因为不知道哪一半有效,大家就都以为广告一打,公司就可以做生意了。其实不然,同样是广告,效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道理很简单:当你开车行驶在高架桥上时,如果车速达到每小时80千米,那么路边广告牌上的字你最多只能读20个(还得是集中精力读,不用心的话,通常就只能瞄 8 ~ 10 个字),所以,在高架桥的广告牌上写太多字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人的眼睛对黄色和黑色特别敏感,广告牌如果是黄底黑字的,那么在一两百米以外可能就会被注意到。

另外,广告只能有一个聚焦点,这个焦点就是产品本身,其他一切都是陪衬,是为宣传产品服务的,千万不能让“绿叶”的风头盖过“红花”。

现在很多人在宣传产品时,都喜欢找名人做代言,这里面不乏成功的例子——使产品更具诱惑力,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广告,产品本身没什么问题,却在无意间被美女帅哥、明星大腕的大照片抢了风头,结果喧宾夺主,产品反倒变成次要的了。像这样的广告,看过的人可能只记住了那个明星,至于产品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优点,都记不得了。什么原因呢?就是模糊了焦点,本该突出的地方——产品,没有突显出来。试想一下,这样做广告跟不做广告有什么区别呢?

关于广告设计,我想提醒大家两件事情:

第一,设计广告的人有时想加入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其实太抽象、太前卫的广告反而无法引起大众共鸣,它跟市场常常是脱钩的。

第二,广告设计稿送到公司的时候,先给你的客户、员工和几个领导看一看,研究一下这个广告有什么问题,是否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再决定是否投放,不要几百万元花出去,才发现这个广告没有什么用处。

某通信公司曾做过一个广告:画面上有一对翅膀,翅膀上方有一个光环,背景是一条阴暗的巷子。我问过这家公司的员工,他们大都不能清楚地解释这个广告的含义。我想,普通的用户可能就更不清楚了,因为广告做得太抽象了。

还是这家通信公司的广告:背景是一条宽阔的城市道路,道路两边堵满了车,道路中间是一架正在全力冲刺的战斗机,画面右上方写有“掌中宽带”的字样,左下方是“无线上网卡”。一看就知道在表达一个宽带的概念,下方还有一句醒目的广告语——“速度决定效率——新一代极速网络生活”,正好贴合画面的意思。

看来,广告做得具象一些,会比抽象的效果好得多。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广告画面:一对年轻男女坐在一辆高级轿车上,男的在开车,女的坐在他的旁边,脸朝着窗外,看上去两人好像闹了点小矛盾,都显得不太高兴。如果让你猜这是在卖什么,你肯定会猜是卖汽车,其实它不是卖汽车。还好,画面上方有一行字,你看了才会知道:哦,原来是卖某个品牌的名表的。可是在广告画面中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表,只注意到了轿车以及两人的表情。

我举这几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失败的公司拍广告很少考虑市场的诉求,也几乎不仔细体会广告的焦点,交代不清楚广告跟产品的关系,所以广告的钱往往就白花了;成功的公司不但注意广告的市场反馈,注意广告要表现的重点、焦点,还会考虑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人的眼睛能不能马上捕捉到产品信息,捕捉后能不能马上记住它。 q4Axhqxzjd+P1A//UzB9VIwcJi+i7FjCnUiCWLV6benyBQu5QbALZPrLvZqXHT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