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雉科
Phasianidae

雄鸟 李斌 拍摄

1. 斑尾榛鸡

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学名: Tetrastes sewerzowi 英文名: Chinese Grouse 藏语音译: 撒巴、所巴

识别特征: 中型雉类,体长31~38 cm。雄鸟上体栗色,具显著的黑色横斑,颏、喉黑色,周边围有白色,胸和两胁淡栗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或棕白色端斑,腹羽具黑白相间的横斑,尾下覆羽淡棕栗色,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和窄的黑色次端斑。雌鸟似雄鸟,但羽毛较淡,喉部不为黑色。虹膜褐色,喙褐色或黑褐色,跗跖黄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亚高山森林草甸和有针叶树的杜鹃、山柳灌丛,也出现于云杉林及其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多成群活动。以植物的嫩叶、嫩枝、花絮、浆果和种子为食,也食各种昆虫。繁殖期5~7月。营巢于云杉林、圆柏林或混交林内,多营巢于树根处的凹坑内,也有营巢于树干上天然树洞内的。

保护区分布: 见于格西沟和扎嘎寺,少见。

杨楠 拍摄

张永 拍摄

2. 雪鹑

学名: Lerwa lerwa 英文名: Snow Partridge 藏语音译: 贡吓

识别特征: 中型雉类,体长34~40 cm。雌雄相似。头、颈和上体具细的黑色和皮黄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背部多棕栗色。尾为黑白相间的横斑。翼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具黑色和皮黄色相间横斑。次级飞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下体栗色,腹和两胁缀有白斑。尾下覆羽亦为栗色,尖端白色。虹膜红色或血红色,喙珊瑚红色,跗跖和趾橙红色至深红色。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3 000~5 000 m的高海拔针叶林及雪线附近,常在高山灌丛、高山裸岩及苔原地带活动。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食羊茅、早熟禾、风毛菊等40多种植物的叶、芽、花和种子及极少量动物性食物,并啄食一些沙砾。繁殖期4~7月。营巢于岩石洞穴或灌木、杂草丛中。

保护区分布: 见于剪子弯山一带,偶见。

杨楠 拍摄

杨楠 拍摄

3. 黄喉雉鹑

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学名: Tetraophasis szechenyii 英文名: Buff-throated Partridge 藏语音译: 克弄

识别特征: 中型雉类,体长43~49 cm。雌雄相似。头顶和头侧深灰色,头顶和枕具黑褐色中央纹。颈侧、后颈、背、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端部较灰。中央1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和黑褐色虫蠹状次端斑。颏、喉和前颈棕黄色。下胸、腹和两胁内翈栗色。尾下覆羽红栗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棕褐色,翅下覆羽具淡棕色斑。雌鸟跗跖无距。虹膜栗色,喙黑色,跗跖褐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3 500~4 500 m的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多成小群活动在林间地面上,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行。主要以植物根、叶、芽、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取食少量昆虫。繁殖期5~7月。营巢于云杉和冷杉树上,偶尔营巢于地面岩石下或小灌木上,巢较隐蔽。

保护区分布: 保护区海拔3 500 m以上的冷杉、云杉和高山栎林均有分布,极为常见。

杨楠 拍摄

杨楠 拍摄

何兴成 拍摄

4. 藏雪鸡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学名: Tetraogallus tibetanus 英文名: Tibetan Snowcock 藏语音译: 各母

识别特征: 大型雉类,体长49~64 cm。雌雄相似。头、颈褐灰色,上体土棕色。下体白色,下胸和腹具黑色纵纹。前额、眼先及耳羽土棕色,头顶、枕、后颈和颈侧淡灰色至褐灰色。上背和肩淡土棕色或皮黄灰色。下背和腰土棕色。颏土棕色、喉及前颈污白色,前颈有一灰褐色环带。雌鸟跗跖无距。虹膜褐色到红褐色,喙尖紫色,喙基部橙红色,跗跖和趾暗橙红色至深红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3 000~6 000 m的高山针叶林与雪线之间的灌丛、苔原和流石滩。喜结群,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很远发现人即逃走。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取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5~7月。常营巢于多岩的陡峭崖壁背风处的草丛或灌丛中,也营巢于裸岩岩缝中。

保护区分布: 见于剪子弯山一带高海拔区域流石滩、灌草丛区域,偶见。

雄鸟 张永 拍摄

5. 勺鸡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学名: Pucrasia macrolopha 英文名: Koklass Pheasant 藏语音译: 祖钦甲吓

识别特征: 中型雉类,体长45~63 cm。雄鸟头部呈金属暗绿色,具棕褐色和黑色长冠羽,颈侧白斑下方和颈背部呈淡棕黄色,外缘黑色,形成半颈环状。上体羽毛多呈披针形,灰色,具黑色纵纹,下体中央至下腹深栗色。雌鸟体羽主要为棕褐色,头顶亦具羽冠,但较雄鸟短,耳羽下方具淡棕白色斑。下体大部为淡栗黄色,具棕白色羽干纹。虹膜褐色,喙黑褐色,跗跖和趾暗红褐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 000~4 000 m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常成对或成群活动。性机警。主要以植物嫩芽、嫩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取食少量昆虫、蜘蛛、蜗牛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3~7月。常营巢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

保护区分布: 保护区扎嘎寺和下渡沟一带较为常见。

杨楠 拍摄

6. 高原山鹑

学名: Perdix hodgsoniae 英文名: Tibetan Partridge 藏语音译: 贡吓穷穷

识别特征: 小型雉类,体长23~32 cm。雌雄相似。上体棕白色或沙色,密被黑褐色横斑,后颈和颈侧赤褐色、橙棕色或黄栗色,形成环状或半环状项带。眼下有一显著的黑斑。耳覆羽暗栗色。颏、喉、胸、腹白色。头顶栗紫色,枕和后颈黑色。眼先和颊白色。背、腰和尾上覆羽棕白色。中央尾羽亦为棕白色。肩、翼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棕黄色。腹白色,两胁棕白色。尾下覆羽略呈黄色。虹膜红棕色,眼周裸露部分暗红色,喙淡绿色,跗跖和趾淡绿棕色或黄绿色。

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海拔2 500~5 000 m之间的高山裸岩、高山苔原及亚高山矮树丛和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常成10多只的小群生活,善奔跑,受惊时亦不起飞,而是在地上疾速奔跑逃窜。主要以高山植物的叶、芽、茎、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取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5~7月。多营巢于灌丛和草丛内,偶尔也营巢于裸露的岩石下。

保护区分布: 保护区高海拔灌草丛及流石滩有分布,常见。

杨楠 拍摄

杨楠 拍摄

杨楠 拍摄

雄鸟 杨楠 拍摄

7. 血雉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学名: Ithaginis cruentus 英文名: Blood Pheasant 藏语音译: 智热

识别特征: 中型雉类,体长36~47 cm。雄鸟额、眼先、眉纹和颊黑色,头顶灰白,额至头侧和枕冠黑色,上体及中小覆羽灰色,具镶嵌黑边的白色轴纹,部分尾上覆羽和尾羽侧缘红色,其余两翅表面大部分栗棕色或草绿色,额、喉及上胸乌灰色,腹灰褐色。雌鸟身体大部分棕褐色,具蠹状纹,尾下覆羽较黑,额、眼先和眼的上下浅棕褐色,头顶具灰色羽冠,颏、喉棕灰色,下体余部棕褐色。虹膜乌褐色,喙黑色,跗跖和趾橙红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混交林及杜鹃灌丛中。性喜成群。食物种类随季节不同,春季和冬季主要以杨树、桦树、松树等各种树木的嫩叶、芽苞为食,夏季和秋季主要以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取食苔藓、地衣和部分动物性食物。繁殖期4~7月。常营巢于亚高山或高山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巢较密集。

保护区分布: 保护区全域均有分布,常见,最大群近百只。

雌鸟 杨楠 拍摄

雄鸟 杨楠 拍摄

杨楠 拍摄

8. 白马鸡

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学名: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英文名: White Eared Pheasant 藏语音译: 吓翁

识别特征: 大型雉类,体长80~100 cm。雌雄相似。上体体羽近纯白色,羽端分散呈发丝状。头顶密被黑色绒羽状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成短角状,但不突出于头上。背微沾灰色。颏、喉沾棕色。尾特长,辉绿蓝色,基部灰色,末端具带金属光泽的暗绿色和蓝紫色。中央一、二对尾羽大部羽枝分散下垂。雌鸟跗跖无距。虹膜橙黄色,喙粉红色,跗跖和趾红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3 000~4 000 m的高山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或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也下到海拔2 800 m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喜集群,常成群活动。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期5~7月。营巢于向阳坡的针叶林中,巢多位于林下灌丛中的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

保护区分布: 保护区全域均有分布,常见。

杨楠 拍摄

集群的白马鸡 杨楠 拍摄

雄鸟 张永 拍摄

9. 环颈雉

学名: Phasianus colchicus 英文名: Common Pheasant 藏语音译: 甲吓妞仁

识别特征: 中型雉类,体长58~90 cm,雌鸟显著小于雄鸟。雄鸟羽色华丽,颈部大多呈金属绿色,具有或不具有白色颈圈,脸部裸出,红色,头顶两侧各有一束能耸起、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多为蓝灰色,羽毛边缘披散如毛发状,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羽色暗淡,大多为褐色和棕黄色,杂以黑斑,尾亦较短。虹膜栗红色(雄鸟)或淡红褐色(雌鸟),喙灰色,跗跖褐色。

生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等各类开阔生境中。善于奔跑,飞行速度较快,但不持久,飞行距离短。杂食性。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种子、芽、叶、嫩枝等,也取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3~7月。主要营巢于草丛或灌丛中地上,也营巢于隐蔽的树根旁或农田中。

保护区分布: 见于格西沟,少见。

雌鸟 杨楠 拍摄

雄鸟 周华明 拍摄 F0gPvPaySTj8lvfeW/VAE+QwPiv1h7Ls4tPAVjlNP7zSwKFWpgKyhc0+uYg0NX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