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题不泛,小题能深:《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从1991年与乃师刘乃昌先生合作出版《晁氏琴趣外编校注》迄今二十余年间,杨庆存教授出版了《宋代散文研究》《黄庭坚与宋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宋代文学论稿》《中国文化论稿》等多部专著。即使置于高校、社科院等专职从事研究的人员中也算得上高产,何况他的本职工作是烦琐的人文社科管理。但更值得提及的是,庆存教授的治学适用于钱锺书先生说的“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mething”,从上述诸种著作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否有意,庆存教授是沿文献—文学—文化的路径一层层地拓展其学术工作的,他在这条路径上交替使用考、述、论三种方式,进行古籍校笺、文献稽考、文史辨析、文学论述和文化探讨,所涉甚广,但又贵能重点突出,在宋代文学,尤其是宋代散文研究方面多所建树,以自己的勤奋和建树,成为学界瞩目的著名学者。

庆存教授近择其已刊论著之精要者汇为一集,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得蒙不弃,有先睹之快。其中一些为初次寓目,一些此前即曾拜读。旧著新刊合而观之,足以再次印证上述之言非属虚论。不特此也,又有一些新的感受从而产生。

庆存教授的研究大题不泛,小题能深,试举两例以明之。

一个民族之诗歌,为该民族文明极重要之体现,此天理之当然,不论而可知者也。然而一民族之诗歌如何体现该民族之文明,该民族之文明如何促进该民族诗歌之发展,无疑是一个堪称庞然大物的论题,在不足万言的篇幅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非长于思考、善于综括者实难措手。《中华民族的文明演进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用三锤击破之,即伦理道德观的早熟这一汉民族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是中国抒情诗很早便高度发达的一个深刻原因;孔、庄等早期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国早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提升极为重要;文变染乎世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历时性发展与各时代的文化思潮息息相关。三个角度,三种视野,亦三个领域。这篇早期论文,已能充分体现庆存教授的治学底色。本书中类此者尚多,《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古代政治的经纬》《书法艺术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等皆是。

但若谓庆存教授的治学只有一种底色,是又不然。《山谷始婚考辨》长不足两千字,专力纠正清人所著黄氏年谱中有关山谷始婚年龄及地点的错误,并颇为合理地推测其致误之由。读毕我们方始觉得这一错误原本十分明显,而且作者是通过对黄山谷《黄氏二室墓志铭》的细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黄氏此文亦并不罕见,何以长期以来人们熟视无睹呢?只能表明此文是读书贵在得间、贵在于不疑处有疑的一个范例。本书中此类具见文献考辨之功的文章更不在少数,《晁补之词集名称考辨》《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辑校本〈杨文公谈苑〉补甄》等为其代表。这充分表明,庆存教授善于高明独断,亦乐于沉潜考索。他在20世纪90年代与刘乃昌合作的《晁氏琴趣外编校注》,迄今仍是晁氏词作最为详赡的校注本。故当年袁行霈教授应中华书局之邀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以与其领衔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相配套,我忝为宋辽金卷主编,于补之词即选此本为所据之本。

更多收入本书的或许是介乎上述二者之间或可称为“中观”的专题论文。这类论文以其数量较多,反映出庆存教授治学另一个普遍的特点,即善于思考而不哗众取宠,必有己见然后始发之于文。《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考》贯通今古,纵横东西,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有力的思辨,对散文晚于诗歌的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更对中国向来没有“散文”一名、“散文”概念是舶来品的旧说作完全的颠覆,得出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至少在公元12世纪的中国就已经形成的结论。又,对于宋代诗歌史上影响甚著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研究者多从语源、含义及二语区别等角度加以探讨,而多不脱诗歌技法与创作门径层面的限囿。《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新论》一文不循故辙,将黄氏这一理论纳入因革、熔铸、复变这条古代文学创作重要的艺术规律和相应的文学批评理论系统中,从而使黄氏学说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得以充分揭示,弥补了就所论而论的局促视野带来的不足,与既有研究相参合,使黄庭坚这一重要理论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此外如《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论宋代散文的繁盛与底蕴》《论辛稼轩散文》等,或选题,或角度,或观点,或表述,均有新意存焉,文章俱在,不劳缕述矣。

庆存教授文风敦朴,深具内美,一如其人。2008年上半年,清华大学成立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傅璇琮先生亲自选定校外兼职研究员,庆存教授其一也,以此得与谋面定交。然而八九年间,相晤不过三四回而已,倒是经常听璇琮先生褒扬他,还知道璇琮先生请他主编线装本《历代文选》等。日前忽得电话,邀为大著作序。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应请璇琮先生为之作序。在电话那头,庆存教授用一贯平实有顿挫的声音凛然说:“你说得是。但我知道璇琮先生近日身体不大好,在这个时候,决不应该也不能够劳动他老先生了。”言辞恳切,让人起敬。我本无为庆存教授作序的资格,但有感于其学与其人,勉力写下这篇文字,权且当作读书笔记,也权且当作为璇琮先生服其劳吧。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6年) vQ1n4hMLSOdEz3vza92c+K3ja02Xbf40SGD7OVxeD6f/a5dTtBzRkzFoQrpM2e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