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张敬珏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英语系博士,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座教授,曾任加州大学在华中心主任。除本书外,她的代表作还有《文心无界——不拘性别、文类与形式的华美文学》(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out Borders:Gender,Genre and Form ,2016)、《文章千古事:亚美作家对话录》( Words Matter:Conversations with Asian American Writers ,2 0 0 0)、《亚美文学指南》( 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1997)等。

《静墨流声:山本久枝、汤亭亭和小川乐》( Articulate Silences:Hisaye Yamamoto,Maxine Hong Kingston,Joy Kogawa )于1993年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张敬珏教授涉足亚裔文学领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在北美族裔文学领域享有很好的声誉,是该领域的必读书目以及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目。本书已于2015年7月出版了日文译本,此次被纳入“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出版,为张敬珏教授的专著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出版中文译本。我们衷心希望本书与《文心无界》中译本的出版能有利于国内学界了解这一重量级亚裔文学研究学者的思想精髓和学术发展脉络。

本书的中文译名“静墨流声”得来不易。最初的备选译名为“无声胜有声”和“沉默的诉说”,历经了“大音希声”“沉默喧天”“静默之声”“于无声处”等十余个译名的提名、淘汰和甄选,其间太平洋两岸中美两国十几位学者和文友借助电子邮件隔空热议,前后长达半个多月之久,最后敬珏教授汇聚多方英才之意见,拍板将中译本定名为“静墨流声”。我们最后选定这一译名,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译名“静墨流声”最贴切地传递了原英文标题中的悖论意义“沉默亦能发出声音”。“静墨”取谐音“静默”之意,对应书名中的Silences,既可指声音,又可指动作;既可表现内部心境,亦可指涉外部环境,很好地展现了Silences一词的复数概念“各种形式的静默”。在东亚文化传统中,“静默”象征着沉思、警觉、优雅和智慧,内涵丰富。“墨”指代文章,表示三位作家执笔(谐音纸笔)为剑,意图用写作为亚裔群体代言。“流声”对应Articulate,既指三位作家勇于为亚裔发声,又指这三位亚裔文学开拓者在北美和世界文坛声名远扬,流芳后世。同时,“静墨”与“流声”二词形成强烈的反差,能将Articulate Silences中的悖论意蕴准确地传达出来。

其二,“静墨流声”一词暗含了“石”与“水”的静、动之张力,以及二者和谐共处之意象,暗合小说《欧巴桑》结尾处的情景:皎皎月光下,鸦没鹊静中,水石共舞,交映生辉;同时也道出三位作家之心声:沉默如磐石,语言似流水,唯有静默与言语两相结合,张弛有道,方能展现北美亚裔群体独特的生存智慧。

其三,“静默”与“流声”二词皆有丰富的中文典故,因而作为书名典雅隽永,有益于译本的流传。现摘录一二如下:“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文子·微明》);“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楚辞·九章·惜诵》);“练色娱目,流声悦耳。”(《七发》);“独步当时,流声后代。”(《文心雕龙·论说》)。

其四,“静”与敬珏教授芳名中的“敬”谐音,而“墨”的英文ink与汤亭亭女士姓名中的Maxine、Kingston二词皆有谐音,“墨”的中文读音与山本久枝女士的姓氏英文Yamamoto谐音。如果这些解读不算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过度阐释的话,想来也能为书名的文字游戏增添些许趣致。

十几年前我攻读硕士学位时的论文选题方向是加拿大华裔文学,那时就曾阅读和引用敬珏教授的论著,近些年我在北美新移民英语文学研究课题的进行中,通过学术会议、讲座、电邮和微信等与敬珏教授有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互动。敬珏教授不仅学养深厚、见识广博,为人真诚坦荡、爽朗谦和,而且尤其提携后学,经常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亚裔文学研究动态传递给我,总是耐心细致地回应我的疑问,同时还给予我很多信息和资料上的帮助。此番应敬珏教授之邀翻译这部学术专著,我感到非常荣幸,三年来也收获良多。《静墨流声》不仅领我重新研读了华裔作家汤亭亭的经典作品《女勇士》和《中国佬》,还引导我走进日裔作家山本久枝和小川乐构筑的文学世界。于我而言,这部专著具有文学研究治学方法上的启迪意义:

首先,《静墨流声》一书具有强烈的比较文学跨文化意识、东西汇通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女性学者论述特色。书中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第二代北美亚裔经典女作家的代表性叙事作品,不仅可以作为西方的英语文学来解读,其中大量的东方文学和文化现象也值得细细品味。敬珏教授出生于中国香港,在美国一流大学接受了系统的学术训练,长期在亚美文学、比较文学和女性文学领域深耕,且与东西方学术界保持密切互动,因此能以双重“局内人”的视角检视作品中的跨文化现象,在东西文化观念互照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研究视角新颖,问题意识突出,在亚裔文学研究中独辟蹊径:从静默的表征与内涵切入,探讨亚裔文学中的集体失语现象,却打破了静默与言说的二元对立模式,对二者的各种不同表征及其优劣工拙予以厘清界定、细致考辨。敬珏教授颇具创意地将静默也视作一种主动表达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亚裔,特别是日裔人士的非言语交流、肢体语言和心灵契合,充分挖掘了亚裔作家对静默和言说表达的丰富层次。

再次,学术视野开阔,理论视角多元,且理论与文本密切贴合。敬珏教授熟悉学界前沿的批评话语,不仅采用了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福柯话语理论等研究方法,还旁征博引了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证;在论述的过程中,始终秉持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理据充分,层层推进,做到将论证文本语境化和文化语境化。

最后,敬珏教授以北美亚裔“静默诗学”这一研究问题将内容丰富、文体多样的研究对象统摄在一部专著之内,突破了文体(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传记小说)、族裔(华裔、日裔)、国籍(美国、加拿大)等藩篱,堪称文学跨界研究之典范。《静墨流声》不仅在成书之时就立意新颖,论证严密,文风清丽,在近三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亦毫不过时,让人常读常新,回味悠长。

从事文学翻译就像追求彼岸之花:隔远观望,觉其明艳可喜,令人欲罢不能;临渊而立,惊觉缥缈不已,道阻且跻,可望却难达。翻译文学类学术专著更是犹行蜀道之难。面对这样一本丰凝厚重的亚裔文学研究专著,尤其本次出版经历了中译本—双语版—中译本的复杂历程,译文几番删增查改,作为译者的我内心不免忐忑。作品、论述、引文、注释、序跋、插图、照片等来源不一,风格各异,皆需译者字斟句酌、精推细敲,多方查证,反复修订。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也逐渐习得书中提及的会心凝神之术,力求与作品、作者和读者心神合一,去参透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与作者的批评观念,去考量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接受视野。

若从汉平初译算起,我们三位译者前后经历八年的努力,终于将《静墨流声》的中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此,由衷感谢敬珏老师的信任,感谢李贵苍、汤亭亭、林淑丹、刘石、李建波、王玉括等老师的答疑和提点,感谢李芳、黄清华、吴爽、朱宇明、王荃、解村、刘昊、赵之韵、李雅旬等同行朋友对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提供的各种帮助。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院长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婷女士、程子殊女士积极促成本书的出版。借此机会,我也要向多年来悉心教导我的导师苏晖老师和卫景宜老师,一直关心我学术成长的聂珍钊、乔国强、程倩、蒲若茜、赵君、马利红、朱桃香、詹乔等老师,启蒙我翻译之路的陈垣光、刘春英、陈蕾蕾老师,以及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宫齐、廖开洪、赵雯、梁瑞清、汤琼、王进、李洪、胡慕辉、邹红英、彭帆、王东、杨才英、朱湘军等老师表示感谢!最后,深谢家人无私的爱和默默的支持!

全书译文已由张敬珏教授审校,部分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均获张教授授权修改。虽然我们已经倾心竭力,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译文的瑕疵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王璐
2021年9月3日于广州暨南园
2022年5月修订 Hb0dnsV+IfDX5Rr7I3hV8r8uJhcVBjZAnByvCuq8I2KPME6ugKDWL1QGYSa/p5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