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墨流声》中,张敬珏教授探讨了美国亚裔女性“集体失语”的问题,以局内人的多元认知与敏锐揭示了山本久枝、汤亭亭和小川乐作品中静默的艺术。这里所说的静默并非言说的对立面,而是近似言说的独特表达;它不是思想贫乏、个性缺失的表现,而是言语克制、委婉包容的表达方式。类似非裔文学评论家盖茨的喻指艺术,它是寓意丰富的双声话语,是强权之下的巧妙抵御。它又类似中国水墨留白艺术,以寡胜多,以无言胜有言。它克服了言说之生硬、书写之不可逆,代之以不露锋芒的圆润,是藏有形于无形的艺术。它有阴性文化以柔克刚的韧性,又有弱势文化以弱胜强的机智,还有东方文化规避权威的策略。
敬珏教授不只创造性地用静默诗学概述三位亚裔女作家的双声叙事策略与表达特色,还用学界熟悉的术语解释这一静默之声,阐释亚裔集体失语表象与西方主流学术话语重喧嚣之声、轻静默演绎有关,放大含沙射影、漫不经心的女性/族裔隐性表达。作为文学批评理论,静默诗学平衡了受女权运动影响的女性主义批评偏重权利意识与权力话语的倾向;用有沉鱼落雁之力的女性阴柔之美回应亚裔英雄传统与愤慨叫嚣;用东方文化的以空载道回应西方霸权文化的征服之欲。作为学术话语,静默诗学成为女性主义批评、亚裔文学批评与中西文化比较中新的学术批评范式,它在生态批评中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谈及敬珏教授的静默诗学对于文学生态批评的潜在价值,粗略估计有三点:第一,它有助于剖析人类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下,处于失声、沉默状态的生命他者的非象征性话语表达,揭示看似木讷、静止的生命他者的自在性,甚至主体性。第二,它对静默的重新概念化,改变了将沉默看作弱智、行将就木的类型化思维模式,表明静默可能是机敏的藏而不露,策略上的以守为攻。这种对沉默不语的颠覆性认知可与文学叙事中的有意缺失、省略等相联系,体现出静默这一情境语言的特点。这与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所说的自然文学中若隐若现的叙事者与其“放弃的美学”不谋而合。第三,静默艺术既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生活哲学与生存艺术。如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的《一只白苍鹭》中缄默不语的西尔维亚,她并非要与权威一争高低,而是选择知雄守雌,懂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平衡艺术。
敬珏教授的静默诗学与文学的生态批评实践,尤其是生态女权主义也有触类旁通之处。张教授的静默诗学是对小川乐所说的静默之语(language of silence)的探讨与研究。它将西方的消声沉默重新概念化,既包含压抑、禁锢的被动性消声,亦涵盖冷眼旁观、凝神专注、侧耳倾听与潜心感知等主动性静默。相比被动的沉默,主动的静默蕴含积极的感知、清醒的哲思、细腻的情感变化,伴随难以察觉的微表情与情不自禁的肢体语言表达。主动的静默不同于视而不见的漠然与充耳不闻的麻木,它多出自关注与兴趣,表现为凝视、聆听、潜在的回应与对话,体现出艾里斯·默多克(Iris Murdoch)所说的以“专注的爱”为代表的认识论实践。“专注的爱”能够看见并允许那些一直保持遮蔽状态的事物变为实体;它能让人以心传心,听到未出之语、未闻之见;它相信认识主体意味着聆听她或它的故事,分享其生命体验。有了专注的爱,人们能听见女性用非象征语言的表达,亦能懂得花语鸟鸣。它是敲响静默之鼓的鼓槌,亦是解读静默之语的翻译。
静默之声意在传递静默之情。这是敬珏教授所阐释的亚裔的静默艺术与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又一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汤亭亭,还是山本久枝、小川乐,她们书写的静默背后并非发声文化以为的顺从、屈服与麻木不仁。汤亭亭想象不同版本姑姑自尽的故事,是回应家人对投井姑姑的避而不谈,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同样,出于为忍气吞声、沉默不语的华工打抱不平,汤亭亭用沉默寡言父亲及父辈的经历佐以想象的故事,通过创作《中国佬》将19世纪修建美国铁路的劳工写入美国的历史。山本久枝、小川乐对静默的书写,在貌似天真或优雅的叙事者背后,既有对压抑、禁锢的日本父权文化的委婉控诉与声讨,也有对宗主国体制化歧视的谴责。将静默之情悄然隐藏在天真、纯情的叙事者之后,这一艺术手法也用在怀特(E.B.White)的《夏洛之网》中。在蜘蛛夏洛帮助小猪威尔伯逃脱被宰杀、被制成火腿的浪漫童话故事背后,怀特委婉表达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农场文化的谴责,含蓄地提出要将猪从吃肉文本中的缺席指涉状态中拯救出来,还原其生命力与内在价值。怀特与三位亚裔女作家的静默之情皆发轫于专注与关爱,也与虚怀若谷的谦卑、海纳百川的宽容不无关系。
敬珏教授阐释了三位美国亚裔女作家的静默之语,诠释了她们的静默之声、静默之情与静默之艺,成就了自己的静默诗学。她的著作与山本久枝、汤亭亭、小川乐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美国亚裔文化的代表,彰显了亚裔美国文化的沉默感性(sensibility of silence)及其审美价值,使亚裔文化成为具有独特价值、审美取向与表达的美国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亚裔文化亦可被视为广义的生物区域文化。如生态批评家帕特里克·墨菲(Patrick D.Murphy)所说:“人类文化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墨菲以帕特·英拉的《绿火》为例提出“历史文化保护与自然保护同样重要”“文化保护具有情境化和生态区域性的特点”。类似生物区域文化,亚裔文化不仅能穿越政治界限,它还能抵御压迫性的“人类同质化”(homogenization)。
亚裔文化与生物区域文化皆属人文学者呼吁珍惜与保护的人类多元文化。它们的存在使当代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作为情境话语研究的典范,敬珏教授的《静墨流声》提醒文学研究者不能任由“理论主义式”话语省略并抹杀文学、文化的情境性,表明文化的“情境话语”也是研究文学作品的重要考量。面对欲将世界吸纳其中的“统摄性语言”(totalizing language)无时不在的影响,注重情境话语的静默诗学有助于阐释族群与个体的文化差异,用静默展示替代被动消声,用非象征性表达替代鹦鹉学舌。静默诗学独特的研究方式与其对沉默的重新概念化使其成为具有生发功效的学术研究范式,为学术研究注入活力。
方红
南京大学教授
2020年8月7日于南京翠岭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