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学者睦依凡结合欧洲产业革命的史实,认为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此外,选修课制的建立也是起因于18世纪末科技的迅速发展。李萍从科技对学制演变的影响角度出发,提出科技发展促使职业技术教育由非制度化转向制度化转变;科技发展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肇因;科技发展打破了学制系统的封闭性;科技发展促进了学制的民主化。

科技发展对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对此大多数学者没有异议。但是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在西方国家存在争议与分歧,曲恒昌认为可以将其归为传统派、务实派和激进派三类(对于激进派观点,本书不做引述)。传统派主要由一些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学者组成,其代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科学和技术教育与国家发展》(1983年)等。该派认为,科技革命对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迎接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学校必须改革课程设置;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增加一般科学技术内容,改革考试制度,着重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传统派认为科技对教育影响巨大,但这种影响基本没有超出传统教育范畴和框架。务实派基本由企业教育专家组成,代表著作有美国斯坦福研究院撰写的《人力投资:开发人力资源满足动态经济需求的新方向》(1985年)等。该派认为科技对教育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涉及教育体系、概念、任务和原则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等发达国家实际存在着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传统的“公共教育制度”,另一种是新兴的主要由公司教育、培训、私人团体学校、自学计划和各种非正规教育构成的“私人教育制度”。科技的发展将使这两种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相互联系的综合教育体系,同时诞生新的“大教育概念”来取代传统的狭窄教育概念。按照大教育概念,教育承担的任务将更复杂,更全面。它应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各方面、各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培养新工人新雇员、使雇员现代化、培养发明和创造人才等。总之,务实派认为,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是全局性和本质性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必须协同一致,对教育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

审视教育发展历史,有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水平。科技一旦有了某种进步,教育也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革。一般来说,科学革命之后会引起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则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社会革命与教育革命。

2.1.1 科技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

科技进步改变着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等,实现从旧的教育观向新的教育观的转变。如十九世纪欧洲教育实证主义的兴起,就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促进了科学精神,实证主义取代浪漫主义而兴,遂影响于世界观与人生观上,而实证主义的教育亦新抬头。 而对于教育人才观,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为了保证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各级各类人才能够顺利适应这种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强调培养通识型人才的教育观获得广泛认可,“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语境,并主导了一段时期以来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条件和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已很难融入和适应现代生活,而且随着技术更新加快,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也就导致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为了修正唯科学主义,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2.1.2 科技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大众多元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动力。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是一种标志,是产业革命起点。产业革命的到来,中世纪大学在内的各级学校教育已难以担负起新兴产业对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引来了大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类型更加丰富,学校和学生数大量增长,促进了教育的大众多元发展。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基督教学校兄弟会为从事工商业的孩子办了一些半工半读的补习学校。1879年法国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并设立了“手工业徒弟学校”,1892年设立了“商工实务学校”,它是对在商店、工厂中直接从事实际业务的人员进行教育的纯粹的职业学校。1829年法国还创办了“中央工业学校”等学校以培养机械、矿山、土木等高级技术人才。法国在19世纪末期开始建立技术教育学校。1919年制定的《阿斯蒂埃法》,又被称作《技术教育宪章》,规定每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18岁以下的青年接受免费的职业教育。这表明法国已经发展到了由国家来全面负责技术教育的时期。1939年又设立了职业训练中心,1944年把青年的技术训练机关改为徒工训练中心,并使徒工训练中心组织化,从而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阶段的技术教育体系:初等徒工训练中心;中等职业学校、技术专科学校等;高等工艺学院、工艺技师学校。德国的实业教育自十九世纪逐渐发达起来,中等教育被分为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等实科学校三种。 1810年,德国洪堡和费希特在柏林创建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将研究引入大学中,并成为大学的最重要的功能,成为世界至少是欧洲大学模式的领导者,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2.1.3 科技发展成果丰富了教育内容,改革了课程

人们在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中,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积累了大量知识财富。教育有责任把人类社会的科技知识财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学中实施,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继承性。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而选修课制的建立正是起因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当时科技知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高校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不得不建立选修课制。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更快,学校课程的调整改革、教材的充实更新愈来愈频繁。20世纪50年代后期,电子核子为主的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美国开始检讨自身的教育,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新化学、新生物等一系列新教材。 当前,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集成的特征日益凸显。在课程结构上,现代教育已不再只是在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建构课程,文理渗透、学科渗透已相当普遍,一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课程正在大学中被成功实践。

2.1.4 科技发展促发了教育手段的革命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多为书本知识和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依靠教师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听取教师传授的知识,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学生只有依靠教师的讲解才能掌握知识,依靠教师的考核才能知道自己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光盘、多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超媒体技术)、网络等现代科技促成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及教学过程的个体化,既扩展了教育的时空,又充分调动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了学生对教师的依附,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革新了教育和评价基本手段,更重要的是为整个教育的内涵扩充和外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现实可能性。在信息社会中,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使学生能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知识,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摆脱了教学模式对教育的束缚。

2.1.5 科技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管理是指对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在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组织目标协调的活动过程。进入21世纪,教育管理的水平、特点和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技术设施为基础,教育管理正大步迈向现代化。当前我国教育管理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克服传统教育管理的主观性、片面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富成效,决策更加科学,都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泛获取管理对象各类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不仅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整体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整体目标的保证。

2.1.6 教育技术成为独立学科专业

把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范畴和概念进行专门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之后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电化教学活动的发展而受到各国的重视扩展开来。较早关心这一问题的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从教育技术的革命这一角度,将人类教育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革命是将教育青年人的责任从家族中转移到专业教师手中;第二次革命是采用书写,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第三次革命是发明印刷术和普遍使用教科书;第四次革命是指电化教育手段的广泛采用,这是近些年来电子学、通信技术以及信息资料处理技术飞跃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在教育技术革命方面,中国学者刘先义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教育技术革命是推动教育进步的本质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技术是采用系统分析作为一种研究工作的。

教育技术的本质应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创造和运用的各种活动方式、能力和资源条件的总和。从构成要素与表现形态上看,它不仅包括以教育模式、管理体制、教学方法与经验、教学工艺、过程及手段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也包括以教学工具、传播媒体、实验设备、教学材料及其他资源为代表的物化技术。刘先义认为,从世界教育史上业已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即以学校的产生为标志的教育模式革命、以文字的使用为标志的传播方式革命和以印刷术的发明应用为肇始,以电化教学为标志的媒体技术革命来看,教育技术革命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技术发生转变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主要是通过口讲、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展示实物等方法进行教育活动。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系统逻辑学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提出的逻辑推理学说,都曾为语言技术的后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便应运而生,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特别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载信息的传播、接受为作用对象的教育技术群。以照相、幻灯、电影、电视为工具的媒体技术,则把信息大范围传播的文字符号载体扩展为图文声像多媒体符号,使信息传输更加直观、生动,把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引起教育活动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教育效果获得整体性优化

教育技术的任何一次革命,必然同时产生两种社会效应:其一,是随着主导技术的转移与相变,引起教育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不是某一局部、社区或教育侧面、教学环节的改良和简化,而是整个教育方式富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变革。其二,是随着教育过程、传播媒体等方式技术与工具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力、物力、财力、知识信息等各种教育资源获得显著节约和优化,教育信息传播活动更加便捷,教学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衡量一项技术的突破对于教育是否具有革命意义,主要是看这一技术突破所产生的辐射力能否引起教育方式的整体性反应。正是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整体效应,才使得人类教育活动、知识积累与智能水平呈现出渐进与突变交织、波浪式发展的规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认为,由于中国的技术母体缺少对这些技术发明的需求,因而影响了技术实现的速度,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这说明哪一个国家率先采取主动性措施,哪一个国家就有可能率先迎来新的教育技术革命,率先享用技术革命带来的成果,国家与地区的竞争性开发推广活动反映了教育技术革命实现的社会机制。人类教育信息传播技术从口语到文字,从印刷技术到电子模拟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网络数字技术,每一次科技跨越都改变着人类教育的面貌,引起教育的深刻变革。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变革中,旧事物并非被简单地抛弃,而是保存了积极的东西。职业教师的出现并没有抛弃家庭教育,采用教科书并没有取代口耳相传,推行班级授课制没有消灭个别教学,教育技术不是简单嫁接于传统教育体系上的新设备,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能发挥出积极价值。科学革命直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技术革命可能促进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两方面的更新,社会革命直接要求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mdPnJs59/2BXl6B+ilUfqC2nYmL8N8VL2JZnXWL0yPwx9JrYJVrvzyLmSAB/7Q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