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清代服装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但却是中国服装史上变革最大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发展的高峰阶段。清初满人入关时,即发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汉族男子依照满族习俗制度改变发式,结发垂辫,并以强制手段推行满服于全国。经过近两百多年的发展,清代的服装体系和代表服装逐渐形成,包括款式造型、制作工艺、原辅材料和穿着形制等,这使得清代被誉为中国历代服装中最为完整、精湛、庞杂和繁缛的时期。由于清代距今不远,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比较丰富,服装实物也有大量留存。

一、男子主要服装

清代男子服装种类较多,以袍、褂、袄、衫、裤为主,衣襟连接多以盘扣相系。

1.袍

“袍”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服装,对于帝王官宦,袍是代表身份不可缺少的服装。清代男子“袍”的基本款式仍然延续了唐宋袍衫的特点,不同之处是在下摆处开衩,其中皇室贵族开四衩,官吏士庶开二衩,普通百姓以不开衩居多。

“袍”中的至尊是龙袍,它是一种象征皇权的服装(图1.28)。款式为圆领,大襟右衽,箭袖;颜色以明黄为主,也可用金黄或杏黄等色。龙袍上绣有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在祥云之间还分布着“十二章”纹样(图1.29)。按照清代大律,只有皇帝和皇后才可以穿龙袍。有功人员若蒙皇帝赐予龙袍,必须在穿着之前将龙爪挑去一爪,即将五爪改为四爪,经过挑去一爪后的龙袍,被称为蟒袍。

图1.28 穿龙袍的清代皇帝

(据文献资料设计绘制)

图1.29 龙袍示意图

清代早、中期流行“袍”的款式,另外一个特点是袖口部位有突出外翘的“箭袖”,“箭袖”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此袖形源于北方恶劣天气中避寒而用,待狩猎射箭之时可将袖口翻上,因此袍服又被称为“箭服”。到了清代后期,“箭袖”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平袖成为“袍”的主流袖型款式。

2.褂

“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服装。“褂”的基本款式有两种:一种衣长至膝,俗称长褂。长褂中最典型的是补褂,为清代官服(图1.30和图1.31)。补褂前胸后背缝缀补子,补子图案分九品,文官为禽,武官为兽。另一种衣长仅至胯间,俗称短褂或行褂。因其穿着便于骑马,又被称为马褂(图1.32)。清早、中期长褂和马褂多为圆领,后为了装饰与保暖,便在褂内穿上“领衣”(俗称假领子)。内穿长袍,外套马褂,露出另色的“领衣”,成为清代男子官场中一种独特的穿着打扮(图1.33)。

图1.30 穿补褂的清代官员

(据〔清〕吴友如《满清将臣图》)

图1.31 补褂示意图

图1.32 骑马穿马褂的清代男子

(据〔清〕吴友如《满清将臣图》)

图1.33 长袍、马褂和“领衣”示意图

3.马甲

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它的雏形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 裆”式样,是清代中、后期男子日常穿着较多的一种服装。马甲俗称“背心”,北方人称其为“坎肩”,具有防寒保暖的作用。马甲在清初时期一般穿在外衣内,到了清中、晚时期演变成内衣外穿。马甲款式有多种多样,从衣襟上分,有斜襟(图1.34a)、曲襟(又称琵琶襟,图1.34b)及一字襟(图1.34c)等款式。马甲的长度通常都在腰臀之下,领型有圆领与立领。其中一字襟(一种多对纽襻)马甲为最经典的款式,满族人称其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为满语“勇士”之意)。“巴图鲁坎肩”多用厚实的布帛缝制,中间夹层衲棉絮,也有缀以皮里,衣片分前胸、后背两片,衣襟横开在前片胸前,上面钉盘扣七对,左右两腋各钉盘扣三对,合计缝钉盘扣十三对,因此一字襟“巴图鲁坎肩”又被称为“十三太保”。这种马甲最初为武士骑马所着,穿着在袍衫之内,用作御寒之衣。如果觉得身热,则可以从外衣领襟处随手伸进里面,将盘扣解开,马甲即可脱下,不需要再解开和脱下外衣。后来这种马甲流行到民间,大受普通百姓欢迎,后从普通内衣演变发展成为日常外衣。

图1.34 马甲示意图

二、女子主要服装

清代女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族女子穿着的服装,统称旗服;另一类是汉族女子穿着的服装,统称汉女服。

1.旗服

旗服原本泛指清代满族女子所穿着的服装,包括袍和衫等,后来发展演变成特指袍,俗称旗袍(图1.35)。在清代初期,满族女子旗服款式长且宽大,衣长曵地遮住双足;领口款式基本上是以无领(圆领)为主(图1.36a)。女子旗服和男子袍服在袖子处也有所不同,男子是马蹄袖,女子除了少数皇亲女眷选用马蹄袖,一般女子多数为平袖。到了清代中、后期,传统旗服款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向紧衣身、直腰型转变,领子也从原来的无领变化为立领,且领子高度慢慢增高,在清末时最高达两寸不止(图1.36b)。

图1.35 穿旗服的清代四妃子

(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图1.36 旗袍示意图

2.汉女服

清初朝廷曾强迫汉人改变服制,但主要是针对男性,对女性相对比较宽松。清初有“十从十不从”律令,其中之一是“男从女不从”;民间则有“俗改僧不改、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之说。因此,女子在清代初期仍延续明代服装的传统习俗,多数还保持着明代旧制,仍以衫、袄为主。有时则在衫、袄的外面再加一件长马甲,下身穿各式长裙。到了清末,由于满汉人民长期生活共处,久而久之,穿着服装的习俗也互相影响和融合。汉族女子中也有人穿起旗服,但汉族女子穿的旗服大多数是经过改良后的旗服,如衣身略收紧,袖口有大有小,领子也不高。

清中、后期的汉女服衣身以宽大为主,衣长盖臀,袖宽过尺,领口衣襟及袖子上采用滚、镶、嵌、荡和绣等特色工艺(图1.37和图1.38)。乾隆年间流行大袖宽身,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衣身和袖口略有收小,但衣服的长度却有明显增加,衣长几乎及膝。值得一提的是,闻名于世的中国传统服装特色工艺中的“十八镶滚”即在此时期产生。“十八镶滚”是指在领子、衣身、袖子等处,采用多道镶边、滚边、嵌线和荡条,将传统服装特色工艺的精湛程度发挥到了极致。

图1.37 穿宽袖袄衫、长裙的清末女子

(据文献资料设计绘制)

图1.38 低领宽袖长袄、长裙示意图

袄是从短襦演变而来的一种服装,其款式一般是大襟、窄袖,有夹袄、棉袄、皮袄等之分。清初时期,女袄一般做得比较紧身短小,穿着时衬在大袖衣衫内;清晚期则开始出现一种衣长过膝的长袄,用作外衣穿着(图1.39和图1.40)。

图1.39 穿窄袖袄衫、长裙的清末女子

(据文献资料设计绘制)

图1.40 高领窄袖长袄、长裙示意图

汉族女子服装穿着品种较为丰富,基本品种由内到外为:肚兜、贴身小袄、长衫或长袄,外出时套马甲或披风。肚兜以布带悬于项间,且只有前片而无后片;贴身小袄一般选用绸缎或软布,颜色多鲜艳;长衫和长袄按季节分有单、夹、皮、棉,式样为右衽大襟,衣长至膝下,袖口初期尚小,中期逐渐放大,到光绪年间又复短小,领子时高时低。马甲多为秋凉时穿用,长可至膝盖;披风为外出之衣,款式多为对襟大袖或无袖。

汉族女子下裳以长裙或裤为主,穿着在长衫或长袄之内,因上衣较长,如穿裙在衣下仅露尺许,裤子腰间系裤带垂于左面,但绝不能外露。 YaAVwAtdlxPRxIZCU5BOi63BSFwYD2nciLvQKymEo0EXsGuqOoENzGP5rwMNV5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