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唐装介绍

新唐装共分中国红、绛红、暗红、蓝、绿、棕六种颜色,颜色由参加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20位领导人自选。新唐装在款式造型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古朴风格,又创新了现代服装洒脱自如的特点。版型裁剪中做到了整件服装衣片不开刀、不打褶、不收省,保持了中国传统服装衣片的完整性。缝纫制作中运用了传统服装滚边、盘扣等特色工艺,结合采用粘合、归拔等现代制作工艺。衣料采用了传统丝绸织锦缎,以桑蚕丝与铜氨丝交织纺织技术及环保型染料印染。花型图案设计以传统团花纹样式样为基础,用中国名花牡丹围绕于“APEC”四个字母组成团花,以寄托中国人民对此次APEC经济体大家庭相聚中国、相聚上海的美好祝愿。

一、服装取名

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召开之前,最大的悬念和亮点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每位与会领导人所穿着的、由举办国统一设计制作的服装。曾有媒体把它称为“一级机密”,也有媒体把它称为“高级机密”。其实,自从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一次APEC会议后,每次APEC会议期间领导人都会穿上由东道主准备的服装,拍摄一张会议“全家福”,这已成为一个惯例,并成为每次APEC会议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因此,历届APEC会议中领导人穿着何种服装,在正式亮相之前,一般都是举办国的“机密”,也是世人关注的热点之一。

由于2001年上海APEC会议筹备部门和参加服装设计制作有关人员,对此次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因此,尽管APEC会议召开之前就有许多新闻媒体纷纷猜测,探听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的内幕情况,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2001年10月21日上午8:20开始,当参加会议的20位领导人身穿由中国政府准备的统一服装,在主会场——上海科技馆亮相后,谜底才大白于天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地采访、报道,以及对领导人服装名称五花八门的称呼。其中最大的焦点在服装的取名,如这不是唐代人穿的服装为什么称为“唐装”,以及“唐装”的由来、“唐装”能否代表现代传统服装等问题。

按照历届APEC会议以非正式作为主题的惯例,2001年上海APEC会议筹备部门在此次设计制作的服装送达各位外国领导人手中时,资料上的名称是:“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着装”(图2.1)。但服装一经亮相,各种新闻媒体对服装的称呼则是中式服装、中国传统服装、缎面夹克、唐服、唐装、清装、中装、中国装、中华装、盛装、华服、中式对襟夹装、马褂、新版“马褂”、APEC服、APEC中装、中西式服、元首服等。

应该指出,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举办之时,我们缺少参加国际大型会议服装设计与制作的经验,包括对服装的取名及服装发布后所产生的影响力都预计不够,没有预案。作为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项目的最直接参与者,我们感到有必要和有责任要为服装取一个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名字,给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和制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图2.1 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说明书

为了能比较确切地给服装取名,我们多次查阅了有关服装历史和人文的资料,走访请教了数位著名专家和学者。最后经过反复讨论,统一认识,于2001年11月初向有关媒体发布了对服装的称呼,即“唐装”和“新唐装”。在2001年12月中旬召开的《新唐装》一书编写提纲研讨会上,再次确定服装名称,同时将“新唐装”三字作为书名确立下来(图2.2和图2-3),并邀请原上海中国画院名誉院长程十发先生为书名题字——“新唐装”。

图2.2 2001年12月《新唐装》编写提纲研讨会

图2.3 《新唐装》封面

“唐装”的叫法最早是在美国唐人街华裔圈流行,后由海外的中文报刊登报道。接着在中国,主要是港台地区和南方少数几个沿海城市的民间流传,但是一直没有登上大雅之堂。

“唐装”中的“唐”,象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象征祖国太平盛世繁荣昌盛,是后人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鼎盛时期的一种回忆。

中国传统服装的具体种类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简称:衣、裳、襦、袍、褂、衫、袄等。自奴隶社会西周起,每一个朝代对服装的穿着礼仪,包括服装的称呼都有一定的规范。比如,夏、商、西周时期的冕服;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襦裙和胡服;秦汉时期的曲裾、直裙深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袖袍衫;隋唐五代时期的圆领袍衫、襦裙服、半臂和披帛;宋代的圆领褴衫、对襟背子;辽金元时期的窄袖开衩长袍;明代的补服、背子和比甲;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大襟袄与马甲等。所有这些传统服装的称呼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定义,并一直影响至今。

“装”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装”字的出现最早在清末民初,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装。从中国服装发展史角度来看,“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服装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发展时期。随之而来的学生装、中山装、军便装、猎装等带有“装”字的服装,都是传统服装向近代服装过渡后并向现代服装发展的产物。其中“中山装”又是最典型的“中国装”,并在以后大约半个世纪里一直成为中国男子的代表服装。

从专业范畴上来讲,凡是能称呼为“装”的服装,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首先是面辅材料的配用。传统服装中的衣、裳、襦、袍、褂、衫、袄等,除了面子和里子(袄有棉絮层,称夹袄),但是没有“衬”的概念,而“装”就是靠“衬”的依托,作为支撑服装的“骨架”——衬能使服装达到挺拔饱满的效果,来衬托或弥补人体局部的某些不足等。其次,从款式造型裁剪上来看,传统服装中的衣、裳、襦、袍、褂、衫、袄等款式结构采用的都是二维平面裁剪,而“装”采用了三维立体裁剪,还刻意增加收省和打褶等手段,能够将人的曲体线条完美地展示出来,这个优点是传统服装望尘莫及的。最后是“装”与衣、裳、襦、袍、褂、衫、袄在衣长的长短上也有区别,长袍、长衫、旗袍要么衣长及地,马褂、小袄要么短与臀齐,而“装”在衣长的长度范围基本控制在与坐围齐。另外,在工艺处理上,“装”采用特殊熨烫技法,通过对衣片推、归、拔和伸缩来满足人体造型的需要。

因此,用“唐”和“装”这两字组成的“唐装”这一名词,来称呼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的服装是可取的,主要有如下理由。

“唐”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用字,反映了多重含义,“唐”是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标志。“装”是西式服装的体现。“唐”与“装”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服装新的设计理念。

现代意义上的“唐”并不一定就是指唐代,而是一种泛指或特指。比如,外国人最早了解中国是从瓷器开始,英文china原意是指瓷器,但后来china就慢慢演变成特指中国。又比如,国际上习惯将中国人称为“唐人”,这里“唐人”的概念绝不是指历史上的“唐朝人”,而是特指现代中国人,包括现在居住在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裔。在不少国家中的一些城市里还有“唐人街”或“唐城”。因此,称呼“唐装”并不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泛指现代中国人穿着的传统服装。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装”其实就是指中式服装,是21世纪开始对传统中式服装的一种新的称呼。

称中国人为“唐人”,而“唐朝”之“唐”,又源于太原。唐高祖李渊曾任隋太原留守,太原古称“唐”,李渊被袭封唐国公。后唐国公李渊灭隋立国,国号便取“唐”。因李唐王朝盛极一时,声誉远播海外,各国前来朝拜觐见者络绎不绝,均称唐朝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中写道:“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以后随着改朝换代,明末清初,一些华人漂泊海外谋生而后逐渐定居。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称为“唐人”,居住区域称为“唐人街”,穿着中华传统服装称为“唐装”,便成为海外人士一致共识。由此可知,“唐装”两字是海外称呼中国人为“唐人”或称呼中国人居住区为“唐人街”的延伸词。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光文字记载就有近四千年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衣冠王国,一部绚丽多彩的服装发展史更是眼花缭乱,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服装,并能代表中国传统服装的朝代也很多。但相比之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鼎盛的时代,虽然距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历史,但盛唐的辉煌至今仍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唐朝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做了精彩描述:“绛帻鸡人抱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因此,以中国历史上强盛朝代的“唐”字来称呼并代表中国传统服装,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海外媒体最早并多次公开使用了“唐装”这一说法,并在海外华人中得到普遍认同。同时,“唐装”两字简明扼要,读起来朗朗上口,书写方便顺手。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找不出一个比“唐装”更好、更确切来包容和代表现代中国传统代表服装的名字。

当然,用“唐装”命名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的服装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此件服装已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唐装”,而是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新产物,在款式、面料及工艺上的保留与创新,并融入了西式文化理念的现代中式服装。所以说,为了特指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的服装,可在“唐装”两字前再加一个“新”字,即“新唐装”。

我们作为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项目的主要成员,在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之后,对服装进行了比较权威的取名。后来,有关部门和媒体采纳了我们的取名,并给予报道。2002年春节期间,APEC“新唐装”则成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唐装”之后,连续多年唐装广泛流行,并成为网络流行词,并一直影响至今。

二、发展演变历程

历史上唐代的“唐装”和当今的“唐装”概念不同、款式不同,穿着方式也不同。唐代时期,男子主要的代表服装是袍衫,女子主要的代表服装是襦裙服。但不管男子还是女子,唐代时期服装款式的风格都是比较强调宽松和舒展。虽然“新唐装”和唐代服装在外观款式造型上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唐代服装雍容华贵、色彩艳丽,对“新唐装”的面料、色彩设计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新唐装”(男装)面料图案和款式造型原型,可以追溯到清代时期的“龙褂”“吉服褂”“行褂”和“马褂”,以及民国时期的男子常服“马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襟中装”等式样。“新唐装”(女装)款式原型借鉴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改良旗袍,以及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中式对襟女装和70年代流行的装袖中西式女装等式样。

1.清代时期
(1)龙褂

龙褂属于清代宫廷服装,为清代皇后、皇太后、贵妃、妃和嫔服用,其形制为圆领、对襟、左右开衩、平袖端口,长与袍相应,均为石青色。龙褂属于礼服范畴,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团花龙纹图案,且团花布局正中、对称。团花的数量分八团、四团和两团,龙纹分正龙、行龙和夔龙等区别品级。龙褂中以五爪龙八团级别最高,即在两肩、前胸后背各有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有两团,下幅布局有八宝、寿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纹,平袖端各两条行龙及水浪纹(图2.4)。

图2.4 清代龙褂

(2)吉服褂

吉服褂属于清代宫廷服装,为清朝三品及以上宫廷女眷或皇帝册封诰命夫人服用。其形制与龙褂相同,圆领、对襟、左右开衩、平袖端口,长与袍相应,均为石青色。吉服褂最明显的标识与龙褂相似,便是衣身前后或袖子上的团纹图案。团纹图案有龙纹、蟒纹和花卉纹,按照等级不同分别对应选用。吉服褂对龙纹团花和花卉团花的布局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前衣襟居中且左右衣片纽合后的一朵团花,必须保持团花的对称完整性,其他部位团花则要求左右对称(图2.5)。

图2.5 清代吉服褂

(3)行褂

行褂是清代帝王、臣僚巡幸打猎和官员出行时所穿的短褂,款式为无领、对襟连袖,衣长与坐齐,袖长及肘。行褂与龙褂和吉服褂的区别主要有两处:一是长度不同,行褂短于龙褂和吉服褂;二是龙褂和吉服褂都有色彩明显的大团花纹样,而多数行褂无明显团花纹样,仅少数行褂有暗花纹样;行褂也不缝缀补子,少数仅以颜色区分官员等级(图2.6)。

图2.6 清代行褂

(4)马褂

马褂的形式最早出现在隋代,有文献记载隋代御马苑养马之人一般都穿着,被称“貉袖”。马褂正式命名源于清代,因官员穿着的衣长正好满足骑马时不受影响,故称“马褂”。马褂是行褂的延伸版,与行褂相比有三个主要区别:一是行褂多以对襟形式,马褂有对襟(图2.7)、斜襟(图2.8)、曲(琵琶)襟(图2.9)等,以对襟最为常见;二是袖子不同,行褂袖宽短至肘,马褂袖口收窄长至腕;三是领子不同,行褂多为无领(圆领),马褂先也为无领,但后来发展为以立领居多,且立领高低程度不等。到清中、后期,马褂在民间广为流行,成为当时男子最基本的一种服装款式。

在清代中、后期,马褂还有一份特殊的荣耀,就是“黄马褂”,一般都是皇帝特赐侍卫亲兵、功勋卓著的官员等。“黄马褂”代表皇室的恩典,尤其黄色代表皇权,所以一般人不得随便穿着黄色的马褂。谁能得到一件皇帝恩赐的“黄马褂”,将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图2.7 清代对襟马褂

图2.8 清代斜襟马褂

图2.9 清代曲(琵琶)襟马褂

2.民国时期
(1)长袍马褂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颁布《服制案》中规定了中式常礼服为传统的长袍、马褂,料选黑色,用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之后,无论是官员幕僚、富豪商人、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稍有些“脸面”的人,长袍和马褂都是必备的服装,它既充当了礼服,又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装(图2.10)。

正式场合穿的长袍马褂面料的颜色首选必须是黑色。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有人将黑色马褂穿在浅色长袍之外,因黑色马褂在上,浅色长袍在内只露出下端部分,既符合了《服制案》的规定,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色彩搭配方式,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以后深色马褂配浅色长袍,上深下浅成为长袍马褂的一种固定搭配,一时成为一种时尚。长袍马褂在面料选择上也很有讲究,尤其是在商人或者有一定身份或地位的人,都穿毛料或绸缎料的长袍或马褂,绸缎料上印有团纹图案,颜色以黑、蓝、棕色为主。一种印有暗团花纹样的黑色丝绸织品,成为民国时期长袍和马褂上选面料。

图2.10 民国长袍马褂

(2)改良旗袍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民国女子旗袍款式经过对清代旗袍款式的改进,同时又借鉴了西式服装曲线适体的特点,开始向合体紧身的方向发展。到了30年代中期,旗袍已经中西融汇,此时期旗袍造型及制作工艺采纳了西式服装的不少手法,使旗袍款式造型发生很大的变化,如长度从原来的长及脚踝改短至小腿,胸部、腰胁、臀部紧身合体,袖长改短袖甚至无袖,连袖改成装袖,袖肥与袖口改小等。至此,旗袍的款式造型和裁剪构成,已从传统的二维平面结构演绎成西式的三维立体结构,真正地从清代旗装中脱胎换骨出来。因此,当时将这种改进后的旗袍称为改良旗袍(图2.11),或称中西式旗袍。以后“中西式”概念频频被其他服装采用,对中国服装“洋为中用”“中西融贯”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图2.11 民国改良旗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传统的长袍马褂已经很少有人穿着,但是经过改良的对襟中装成为农村里男子和城市里部分老年人群体的主要服装。这种经过改良的对襟中装衣身比长袍短,比马褂长,衣长遮臀,衣襟前缝钉布条盘扣五对或七对(多的还有九对等),衣身两侧有明贴袋或暗插袋(图2.12a),形似加长版马褂。此时,作为传统丝绸面料的绫罗绸缎也因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不能沾边。因此,由机器织造的细布成为对襟中装的上佳面料。到了冬天,城市里男子流行穿中式服装,即中式暗襟棉袄和外加一件中式暗襟罩衫(图2.12b)。

图2.12 男子中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女子地位逐步提高。妇女走向社会,实现男女平等,在服装上也体现了这一社会进步的主题。女子服装开始摒弃传统旗袍和长裙,改穿短装和长裤,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期演出的主题戏剧、电影中,女演员穿的基本都是中式短装,穿着短装已成为主流。城市里一些新潮女子以穿西式服装为尚,农村里女子和城市里部分中老年人群体的服装仍以传统中装为主,衣襟为斜/偏襟,袖子为连袖(图2.13)。

图2.13 女子斜襟中装

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上海等地流行女子穿着对襟中装,这是新中国女子对男子服装款式的大胆追求,因为历来只有男子马褂才是对襟。女子对襟中装的出现无疑是女子服装款式的一次变革。其时代背景是此时期妇女走出家庭成为社会半边天,男女平等成为现实,反映在服装上便是男女款式互相融合。不过当时还只是城市里的女子喜欢和敢穿这种对襟中装(图2.14),家庭妇女和农村女子相对比较保守,大多仍以穿斜/偏襟的中装为主。

图2.14 女子对襟中装

20世纪70年代,上海服装界首先对女子对襟中装的袖子进行了改革,摒弃中式连袖式样,改为西式立体裁剪装袖。这种被称为“中西式”的女装将中式服装的平面结构与西式服装的立体结构进行了融合,推向市场后,立刻受到广大女性的认可和接受。一时间,“中西式”女装盛行,成为20世纪70年代最时髦的女子服装款式。以后这种西式装袖被运用在中式衣身上的款式,称为“中西式”。“中西式”女装的基本款式为立领、对襟和装袖,纽扣有布料盘扣和塑料圆扣两种(图2.15)。布料纽扣用“纽”,采用其他材料钮扣用“钮”,并形成规范。

因此,如果要溯源新唐装(女装)最早的款式版本,那么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斜襟连袖、60年代流行的对襟连袖和70年代流行的对襟装袖这三种女装款式,都是“新唐装”(女装)款式的雏形。

图2.15 中西式女装

综上所述,“新唐装”的产生有着一定的服装历史发展演变渊源。新唐装(男装)款式中既有清代行褂和马褂的烙印,又有民国时期马褂的影子,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与城市中广泛穿着的“对襟中装”的痕迹。除了改连袖为装袖之外,其他的立领、盘扣和对襟等基本上就是行褂、马褂、对襟中装款式的沿袭。“新唐装”(女装)借鉴了民国时期流行的“改良旗袍”和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中西式女装”款式。

“新唐装”的纹样设计与布局主要借鉴了清代时期龙褂和吉服褂中的纹样设计布局。龙褂和吉服褂衣襟中部的一朵团花布局,左右衣片盘扣纽合后,组合成一朵完整的团花纹样。如今,“新唐装”的团花纹样设计布局更加复杂,除了衣襟中部的一朵团花盘扣纽合后必须完整,衣身竖向所有团花必须左右对称,衣身横向团花中袖子与前衣片也必须符合水平一致、领子团花左右对称等,最终确保“新唐装”成型后整体团花视觉效果整齐端正、垂直水平(图2.16)。

图2.16 新唐装团花布局

三、款式造型概况

服装的款式造型主要是指服装的外形轮廓,还包括局部细节的构成。新唐装在款式造型和结构设计中摒弃了传统长衣式袍衫行走不便的缺陷,以现代短衣形式出现,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便快捷的要求,可以在各种场合下穿着使用。

“新唐装”外形轮廓设计中体现了“男子宽松、女子合体”风格,在长度(衣长)以身高-100cm作为参照平衡点,在围度(领围、胸围等处)保持一定的宽松程度;在局部细节设计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服装中最基本的特征元素,如中式立领、手工盘扣和对襟衣襟等;放弃了传统服装前后衣片联体、肩袖不分等缺乏立体感的结构造型,取而代之的是把前后衣片分开、肩袖独立装袖的现代服装结构造型。

“新唐装”有男装、女装及内穿男长袖衬衫和内穿女短袖衬衫四种款式造型,这四款服装可以配套穿着,也可以分开单独穿着,既可以作为礼仪正装,也可以作为休闲便装。在款式造型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两种穿着方法的不同要求,可以在局部细节之处做出适当调整完善。例如,新唐装外套与内穿衬衫配套穿着,在领子部位的设计就需要进行调整,如前衣片直开领的深度、领子的宽度、领子的放松量等。

(一)新唐装(男装)

1.款式外形

新唐装(男装)款式外形的人体效果如图2.17所示。男子穿上新唐装(男装)后,衣长与胸围及领围总体视觉效果达到宽松舒展的要求,符合新唐装(男装)“男子宽松”的设计风格。

图2.17 新唐装(男装)人体效果图

2.造型概述

前衣襟为无叠门对襟形式,右襟格内缝有里襟条一根,前衣襟下摆处方角;领型为中式小圆弧立领,前衣襟止口与领口边沿用镶色料滚边,滚边宽度为0.9cm;前衣片两片,不开刀、不收省、不打摺;前衣襟竖排缝钉七对一字形葡萄头直脚盘扣,盘扣长度为12cm;后衣片两片,背中拼缝,不收省、不打摺;两片袖型长袖,装袖结构,肩部内装垫肩;左右两侧摆缝腰间处设有暗插袋,左右两侧摆缝下段开摆衩,摆衩长度为14cm。

(二)新唐装(女装)

1.款式外形

新唐装(女装)款式外形的人体效果如图2.18所示。女子穿上新唐装(女装)后,衣长与胸围及领围总体视觉效果达到合体自如的要求,符合新唐装(女装)“女子合体”的设计风格。

图2.18 新唐装(女装)人体效果图

2.造型概述

前衣襟为无叠门对襟形式,左襟格内缝有里襟条一根,前衣襟下摆处方角;领型为中式小圆弧立领,前衣襟止口、领口和袖口边沿用镶色料滚边,滚边宽度为0.8cm;前衣片两片,缝缉横胸省和竖腰省,前衣襟处竖排缝钉六对一字形葡萄头直脚盘扣,盘扣长度为10cm;后衣片两片,背中拼缝并收竖腰省;两片袖型长袖,装袖结构,肩部内装垫肩;左右两侧摆缝腰间处设有暗插袋,左右两侧摆缝暗插袋下段开摆衩并用镶色料滚边,摆衩长度为12cm,滚边宽度为0.8cm。

(三)男长袖衬衫

1.款式外形

新唐装内穿男长袖衬衫款式外形的人体效果如图2.19所示。男子穿上长袖衬衫后,衣长的长度与胸围的围度及领围的围度,总体视觉效果达到宽松舒展要求,符合新唐装“男子宽松”的设计风格。

图2.19 男长袖衬衫人体效果图

2.造型概述

前衣襟为无叠门对襟形式,右襟格内缝有里襟条一根,前衣襟下摆处方角;领型为中式小圆弧立领;前衣片两片,前左衣片胸部处缝有圆贴袋一只,前衣襟处竖排缝钉九对一字形蜻蜓头直脚盘扣,盘扣长度为11cm;九对一字形盘扣分三组缝钉,每组盘扣排列组成一个“王”字;后衣片一片、肩部有两层过肩;一片袖型长袖,装袖结构,宽袖克夫并设计有袖衩加片,以防止不扣盘扣时产生晃动,左右袖克夫处各缝缀三对一字形蜻蜓头直脚盘扣,盘扣长度为8cm,排列组成一个“王”字。

(四)女短袖衬衫

1.款式外形

新唐装内穿女短袖衬衫款式外形的人体效果如图2.20所示。女子穿上短袖衬衫后,衣长的长度与胸围的围度以及领围的围度,总体视觉效果达到合体自如要求,符合新唐装“女子合体”的设计风格。

图2.20 女短袖衬衫人体效果图

2.造型概述

前衣襟为无叠门对襟形式,左襟格内缝有里襟条一根,前衣襟下摆处方角;领型为中式小圆弧立领;前衣襟止口与领口边沿用本色料滚边加镶色料嵌线(简称“一滚一嵌”,本色料滚边宽度为0.5cm,镶色料嵌线宽度为0.2cm);前衣片两片,缝缉横胸省和竖腰省;前衣襟处竖排缝钉五对一字形镶色嵌线蜻蜓头直脚盘扣,盘扣长度为9cm;后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型短袖,装袖结构,袖口边沿用本色料和镶色料一滚一嵌;左右两侧摆缝下段开摆衩,摆衩长度为11cm,摆衩边沿用本色料和镶色料一滚一嵌。

四、服装主要特征

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20位中外领导人穿上新唐装亮相后受到一致好评。中外媒体纷纷赞扬新唐装体现了浓厚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合力,其瞬间的爆发力和感染力激发起了全球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服装的热爱。新唐装(唐装)迅速走红中华大地,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传统服装的经典代表。

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新唐装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天时地利之外,最大的亮点在于新唐装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的鲜明特征,其款式造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服装中最基本的三大主要特征——立领、盘扣和对襟。

在中国传统服装历史演变过程中,不管服装款式如何变化,如衣长时长时短、衣身时紧时松、袖子时宽时窄等,但中国传统服装中的有些部位还是基本不变。比如,领子始终是交领、立领或圆领(无领);衣襟多为对襟或斜襟(或称右衽);袖子基本是衣身连袖;系扣多数都是用布料制作衣带或盘扣。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服装中最基本的特征要素。

新唐装(唐装)集成了中国传统服装中的基本特征,汇集了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款式造型特征要素——立领、盘扣和对襟(图2.21)。

图2.21 新唐装(唐装)主要特征

1.立领

立领概念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内穿的中衣上,以后在清代女子旗服、男子马褂上开始应用。到了民国时期,立领成为男子长袍马褂、女子旗袍的标配,这些男女服装所选用的领型基本上都是立领造型。同时,立领在民国时期经过不断变化,领型高度时高时低,其中最经典的领型为“元宝”形立领,领型高度竟达10cm不止。以后领型高度变化不断,但最后被大众广泛认可的领型高度为4~5cm,因其大量应用在旗袍上,被称为“旗袍领”,以后“旗袍领”又广泛应用在男女中式服装上。此时,前端带有小圆弧的“旗袍领”便成为中式服装领型的标准模板,后被直接命名为“中式立领”。“中式立领”明显区别于同时期流行的“西式立领”(一种以日本学生装为代表的长窄条、领子前端斜方角的立领),“中式立领”的确立对中国传统服装的版型设计意义重大,从此之后中国服装有了自己特色的领型。因此,“新唐装”选用中式立领,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服装特征。

2.盘扣

古人最初“宽衣博带”全靠系绳打结束衣。盘扣的雏形出现在唐代,之后明代使用,清代普及,清末民国盘扣的使用达到高峰。盘扣是中国传统服装中的一大特色工艺,在服装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般的作用。盘扣实用功能和美观功能兼具,其制作全部需要手工完成。盘扣既有简洁大方的一字形直扣,也有各种复杂形状的花扣。盘扣是中国传统服装固有的特色,是区别于西式服装的一个重要标志。新唐装选用了布料制作盘扣作为衣襟连接,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服装中的第二个特征要素。

3.对襟

明代以前的中国传统服装衣襟形式称“衽”,且多为右衽,辽金元时期服装曾出现左衽。对襟形式最先较多地出现在明代,为直领对襟,多运用在女子服装之中,如背子和比甲等。对襟形式真正的大量使用在清代,如龙褂、吉服褂、补服、行褂和马褂等。这些服装的衣襟形式全部采用了对襟,尤其是男子服装的衣襟,绝大多数采用了对襟形式。民国时期,对襟马褂成为国民政府认定的男子代表常服,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好。对襟既可以匹配圆领(无领),也可以匹配立领。另外,从人体工效学的角度来分析,对襟盘扣竖排缝钉,系扣动作为胸前操作,左右双手同时出手,系扣时更容易配合操作、快速方便。因此,新唐装选用了对襟作为衣襟形式,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又一重要特征要素。

“新唐装”选用的面料多以靓丽的中国传统丝绸为主,柔和光滑的丝绸面料以各种色彩斑斓的花纹图案使人们视觉感知快速进入雍容华贵、欢乐喜庆的场景。新唐装选用丝绸面料为主,这也是一个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征。

新唐装拥有立领、盘扣和对襟这三个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国传统服装款式造型的特征要素,成为有别于其他任何服装的明显标识。让人一看见某一件服装上具有这些特征要素,立刻会产生这就是新唐装(唐装)的视觉认知。至于其他款式部位或细节异样无关紧要,如立领是高还是低,袖子是装袖还是连袖,盘扣数量是五对还是七对,盘扣是直扣还是花扣,袖口是翻袖口还是平袖口等,以及面料采用棉、麻、毛、混纺等。只要拥有立领、盘扣和对襟这三个最重要的代表特征,或者只拥有其中前两条代表特征,就会被认定是新唐装,简称“唐装”(图2.22)。

图2.22 连袖唐装

综上所述,新唐装(唐装)具备的立领、盘扣、对襟和丝绸面料这些特征要素,再加上衣片不开刀、不打褶的结构制版特征。这些特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民族代表服装相比,独树一帜,具有唯一性。多年以来,海外华人首先将唐装作为现代中华民族传统代表服装之一,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gavXmarEePaI2miWTnJX3rOw56Wj2LlAKOstYgs3oIkgCHOCYwPD5DbyiA+do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