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芝加哥大学的埃利斯大道上坐落着一座12英尺高的青铜雕塑,它出自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之手,为的是纪念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1942年冬天,在这座雕像矗立位置的不远处那个旧球场的看台下,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率领科学家们推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Chicago Pile-1)颁发了“出生证”。

然而“芝加哥一号”不久就被拆除,于1943年转移到芝加哥城市的西郊,在那里它被重新组装并安装了防辐射系统。尽管实验本身是短暂的,但“芝加哥一号”却对全世界产生了复杂而持久的影响。

亨利·摩尔的“Nuclear Energy”(核能)雕塑

随后,美国政府迅速建立了国家实验室,开发用于能源供应的核反应堆。1951年12月20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建造的“实验增殖堆一号”(EBR-1)反应堆在世界上第一次从核能中产生了可用电量。

核能,点亮了一串灯泡,尽管它只是四颗萤火般的小灯泡。

彼时,望着灯泡柔弱光亮的人们,是否会想到芝加哥大学会树立起一座名为“Nuclear Energy”的雕像?它那别致的造型,像是核爆产生的蘑菇云,又像是古罗马战士的青铜头盔,而将雕塑上部浑圆的造型比作一只在1951年冬季发光的小灯泡,似乎更加应景。这座雕像也在冥冥之中昭示着,人类“驯化”核能并将之和平利用的希望。 b7VtUSK22+uMtBLkR/39a/NALWaMvFV52yhTt4SujxozoADof9wvRECSVmmy/4p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