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我就是浮士德!

人生正是一首类似的诗

《浮士德》是歌德毕生的代表作。

1832年,歌德写给威廉·冯·洪堡的信里说:“我对《浮士德》的构思已超过 60年之久。青年时期已了然于胸,不过对于情节先后次序的安排未详予规定。”现在先概括这一剧作的创作历史:

《浮士德初稿》(Faust,Urfaust),1772—1775年

《浮士德片段》(Faust,a Fragment),1788—1790年

《浮士德:悲剧Ⅰ》(Faust Ⅰ),1797—1806年

《浮士德:悲剧Ⅱ》(Faust Ⅱ),1825—1831年

由此看来,《浮士德初稿》是歌德 26岁时的作品;《浮士德片段》的发表在他 40岁左右;《浮士德:悲剧Ⅰ》在他 57岁时完成,59岁时出版;而《浮士德:悲剧Ⅱ》则是在他去世前一年最后完稿的。

浮士德是德国 16世纪民间传说中一个神秘人物。据说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世间的权力、知识和享受。歌德童年时代就通过傀儡戏接触到浮士德的故事。

1587年,施皮斯(J. Spiess)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约翰·浮士德博士的生平》(Historia von. Johann Fausten),而作者姓名不详。1599年,维德曼(G. Widmann)在汉堡出版浮士德的故事书。1674年,普非策尔(N. Pfitzer)将这本书加以改编,歌德在写“天上序幕”时,曾在魏玛图书馆借阅过。

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以德国民间故事为蓝本,于 1588年写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这是第一部浮士德剧本,剧中已承认浮士德为“阿波罗的骄傲的参天桂树”。德国启蒙作家莱辛(G. E. Lessing)试图把浮士德传说改写为市民阶层的戏剧。剧本草稿中的浮士德是个深思而孤独的、全心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青年。最后天使申斥魔鬼:“你们别高唱凯歌,你们并没有战胜人类和科学;神明赋予人最高贵的本能,不是为了使他永远遭受不幸;你们所看见而现在认为已据为己有的不过是一个幻影。”马洛的剧本可能为歌德所知悉,莱辛的草稿如何则不得而知。德国狂飙运动的一位知名作家克林格尔(F. M. Klinger),于 1791年写有题为《浮士德的生平、事业及下地狱》的长篇小说。书中的浮士德同魔鬼订约,是为了借助超人的魔力以控制或铲除世界上不公平的现象。

歌德经过 60余年的惨淡经营,最后完成《浮士德》,不仅有历史资料的依据,有先驱作家的启发,并经过种种过渡阶段,更重要的是他总结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事变以及他个人长期的经验和体会,而且把这一切都集中和概括在艺术作品中。

《浮士德》是用多种诗体的韵文写的,《浮士德:悲剧Ⅰ》和《浮士德:悲剧Ⅱ》共 12111行。全书结构如下:《浮士德:悲剧Ⅰ》以前有“献词”,是歌德决定将中断的工作重新拾起、继续写作时的抒怀之作。“舞台序剧”是借经理、剧作家和丑角的对话,唤起台下与台上的思想交流。“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定下了整个剧情发展的基调。经过这三道“关口”以后,才进入正剧。《浮士德:悲剧Ⅰ》不分幕,包括二十五场。《浮士德:悲剧Ⅱ》分为五幕:第一幕包括两场;第二幕至第五幕均是三场。

《浮士德:悲剧Ⅰ》中的“天上序幕”可视作全剧的一个总纲。这里采用《旧约》中《约伯记》的旧形式,但注入启蒙思想的新内容。天帝代表“善”本身,魔鬼则代表“恶”本身。他们谈到世人——浮士德,魔鬼和天帝打赌:他认为浮士德无限追求,永不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魔路。天帝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天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图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而这一赌赛,魔鬼终会失败服输。

《浮士德:悲剧Ⅰ》开始时,年逾半百的浮士德困坐在中世纪的书斋里,他对旧的书本知识十分厌倦,同时感到大自然和人生在向他召唤。他怀疑,他绝望,企图自杀未果。魔鬼靡非斯陀匪勒司乘虚而入,他和浮士德订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后者的一切需要,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的灵魂便永为魔鬼所有。

订约以后,浮士德被引入地下酒店,一度参与无聊的吃喝;接着在巫厨里喝了返老还童的药汁,恢复青春。浮士德在街头遇见一个小市民家的少女葛丽卿,由于魔鬼的帮助,获得了她的爱情。结果使得这个天真而美丽的少女,因用安眠药过量毒害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为了阻止他们幽会而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她神经错乱,溺毙了自己的婴儿,而被关进死囚牢。浮士德虽然偷进狱去想劫走她,但她拒绝,甘愿领受死刑。狱中的对话在作者笔下确是回肠荡气之作。悲剧第一部到此结束。

《浮士德:悲剧Ⅱ》第一幕开始时,浮士德卧倒在风景幽美之区。落花缤纷,精灵载歌载舞,使他忘记过去的罪恶。一觉醒来,他获得新生,目睹瀑布的虹彩,领悟出“人生就在于体现出虹彩缤纷”。魔鬼把他带到一个皇帝的宫廷里,这时朝廷正感到财政困难,惶惶不安,浮士德和靡非斯陀建议发行纸币,暂时渡过难关。皇帝知道浮士德擅长魔术,要他召唤希腊美人海伦出现,供大家欣赏。浮士德借助魔法招来帕里斯和海伦的灵魂,当这对美男美女相互爱恋时,浮士德情不自禁,用魔术钥匙触到帕里斯身上,于是精灵爆炸,化为烟雾,浮士德也晕倒在地。

第二幕转回浮士德从前的书斋。靡非斯陀把他背了回来。浮士德从前的助教瓦格纳制造出一个人造人“霍蒙苦鲁斯”。这个装在玻璃瓶里的小人儿,看出浮士德在昏迷中所梦想的是希腊美女,于是带领浮士德和魔鬼飞到古希腊的神话世界。浮士德得巫女曼陀之助,感动地狱女主人,使海伦复回阳世。

第三幕时浮士德已成为一个城堡主人,海伦惧为其夫墨涅拉俄斯所伤害而去投奔他。于是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生子欧福良。欧福良生下不久,就无限制地去追求高飞而陨逝。随着儿子的消失,母亲海伦也回到阴司。她只留下衣裳,化为云气,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

第四幕是浮士德立在高山之顶,俯瞰海滨潮汐涨落,顿起雄图,想围海砌堤,填平海滩荒地,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这时正值封建帝国发生内战,浮士德借助魔鬼的魔术打败对方,赢得战争,获得海边封地。

第五幕是浮士德填海有了成就,想在这儿建立乌托邦式的人间乐园。因一对老夫妇的小屋妨碍浮士德的视线,他想用新的田产和他们交换,他们不愿,结果被迫害致死。魔鬼又利用战争、海盗和贸易三位一体的方法发财致富,浮士德对此却悄然不乐。这时浮士德已活到 100岁的高龄,忧愁袭来,双目失明。为了实现他的宏规巨划,他吩咐靡非斯陀多多招募工人,用各种方法,如“报酬、引诱甚而强逼”。他听到铁锹和铁铲的声音,以为在开挖壕沟,实际上是魔鬼在为他掘墓。他领悟到智慧的最后结论是:“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憧憬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怀着幸福的预感,对这一瞬间不禁失声叫道:“你真美呀,请你停留!”于是他倒地而死,靡非斯陀根据契约,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但天界仙使飞来,撒下玫瑰花,化为火焰,驱走魔鬼,而将浮士德的灵魂拯救上天。

天赋诗人以人权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18世纪后期到 19世纪初叶的欧洲,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和发展的阶段,同时强调理性的启蒙运动的兴起也极大地冲击了欧洲人的社会生活。歌德的文学活动是紧密结合这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变的。特别是他的《浮士德》,是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形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

他出生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765- 1768年在莱比锡大学,1770- 1771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旁及科学和艺术。在哲学和文学理论上,他深受斯宾诺莎、狄德罗、卢梭、赫尔德等人的影响。青年时期,他是所谓“狂飙运动” 的旗手。著有重要剧本《葛兹·冯·贝利欣根》,表现一个没落骑士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悲剧性反抗。书简体小说有《少年维特的烦恼》,反映一个知识青年对等级偏见、封建习俗等鄙陋状态的不满,走上自杀的道路,成了所谓“叛逆”的受害者。

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国的邀请,担任枢密顾问。他原想在这小小的疆域内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于是裁减军队,整顿财政,恢复矿山,修筑道路等,然而最终失败。178 6—1788年,他游历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他完成的重要剧本有《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和《艾格蒙特》。前者宣扬古典的人道主义思想,后者反映了尼德兰市民对异族统治的憎恨。自 1794年起,他与席勒合作,两人互相砥砺,取长补短,奠立了现代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他们合力写批判当时社会的《警句》,写《叙事谣曲》,并各自完成了重要作品。1829年 3月 24日,歌德对他的秘书艾克曼说:“我和席勒订交,好像鬼使神差似的,本来可以早一些或晚一些被引在一起,但是我们正巧聚合在这个时候,我是从意大利旅行回来,他也开始倦于哲学的思考,这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两人都有极大的好处。”

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是歌德从中年时期转入晚年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道路,有重视实践的教育意义。

晚期的重要作品有自传《诗与真》《西东诗集》《威廉·麦斯特的漫游年代》等。歌德的抒情诗、叙事诗及哲理诗在德国人民中广泛流传。贯穿歌德一生的代表作,则是他的诗剧《浮士德》,直到 1831年才最后完成。

在当时的德国,歌德原与席勒并称,但自席勒早逝以后,歌德即代表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高峰,因为他得享高龄,所以贡献特大。

费朗茨·梅林(Franz Mehring)曾高度评价歌德。他认为别的国家固然有伟大的文学家,但歌德对于德国文化,好比太阳对于大地。尽管天狼星具有比太阳更多的光和热,然而照熟大地上的葡萄的是太阳,而不是天狼星。

奇幻难行笔楮

在《浮士德》中,我们可以看到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乐府》,以及弥尔顿的《失乐园》等,都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歌德既运用写实的手法概括了当时德国内外的重大事变,又采用浪漫的方式描述了其本身的经验和体会。他在 1824年 2月 25日对艾克曼说:

我有巨大的优点:因为我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些极其重大的世界事变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而且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中断过,比如七年战争(普鲁士对奥地利和俄国),美国脱离英国而独立,此外还有法国革命,以及整个的拿破仑时代,乃至这位英雄之死和接踵而来的事件,我都是活生生的证人。所以我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和观点,这是现在出生而必须从书本上去了解那些巨大事变的人所办不到的。

《浮士德:悲剧Ⅰ》与《浮士德:悲剧Ⅱ》的完成相隔了 25年,这并非偶然。在第一部中还表现出青年歌德狂飙运动的精神,在第二部中则注入中年和晚年歌德的体会和经验,例如他在魏玛宫廷服务,游历意大利,研究古典艺术和自然科学,注意威尼斯和荷兰填海的努力及美国开凿运河的计划等。所以,有人说浮士德从传说中的形象逐渐成为歌德式的形象。

歌德曾区别科学为“概念真理”(Wahrheit im Begriff),艺术为“形象真理”(Wahrheit im Bild)。因此,形象思维(Denken im Bild)这个美学原则和方法实来源于歌德。这在《浮士德》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歌德运用其文学、哲学、神话、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惨淡经营,匠心独运,背景从天上地下到人间,场面变幻莫测,形象光怪陆离,象征和比喻层见叠出,使人有迷离惝恍、目不暇接之感。剧中的语言也各尽其妙:有颂扬,也有批判;有明喻,也有影射;有辛辣的嘲笑,也有无情的揭露;有感情真挚的民歌,也有义理精微的格言。令人击节叹赏,抚掌称快不置。我国唐代杜牧评李贺的诗歌有几句赞词,可以移用到这儿: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园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它运用了各种诗体。开头是自由韵体,后来逐渐转到牧歌体和抑扬格。作者应用韵律的变换来配合情节的进展和反映情绪的变化。例如海伦出场时,使用古希腊悲剧的三音格诗,随从人员使用古典的合唱。浮士德使用北欧古典的长短格五脚无韵诗。到了两人接近,海伦改用德国有韵诗。随着欧福良的出现,运用浪漫主义式的短行诗。到海伦消逝,又还用三音格诗,宫女侍从们都在八行诗中烟消雾散。歌德还努力使本剧成为音乐剧。《浮士德:悲剧Ⅰ》天上序幕,要用圣乐开始。《浮士德:悲剧Ⅱ》精灵的歌唱,要用竖琴伴奏。从欧福良诞生起,要用全体乐队伴奏,到挽歌以后,音乐才随着歌唱而完全停止。但在埋葬浮士德的一场中,又要有相应的音乐来伴奏天人之群的歌唱的声音。

歌德是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这个口号的人。他要求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他说:“固然谈不上要各个民族都思想一致,只是要他们互相知道,互相理解,纵然他们彼此不愿互爱,至少他们要学会互相容忍。”他的《浮士德》正是世界文学中一部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

向那永恒之中驰骛

自《浮士德》诗剧问世以后,一百五十余年来,对这部著作的研究,包括评价、考证、诠释以及争论等,德文资料十分浩繁,还有不少种其他文字的研究资料,所谓“浮学”曾经盛行一时。最早看出这部诗剧的特殊意义的人是海涅,他认为诗剧是对德国的命运,即对新的德意志人的预感。他在 1832年所写的《浪漫主义派》一文中说:“德国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识丰富的浮士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义者,他凭借精神,终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质的享受,恢复肉体的固有权利……不过要等待一些时间,那些在诗剧中所深刻地预言出来的东西,才在德国人民中间得到实现,德国人民才通过精神理解到精神的篡夺 ,从而要求物质的权利,这样就发生革命,即宗教改革的伟大女儿。”

从海涅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德国要经过革命,才能实现诗剧《浮士德:悲剧Ⅱ》最后一幕中所预言的“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那种社会,而浮士德就是德国人民,就是新的德意志人。这在一百四十余年以前是多么深刻而明察的见解!由此在“浮学”的研究中,出现所谓“浮士德式人物”或“浮士德精神”的问题。

赫特涅曾在其所著的《 18世纪德国文学史》中论述道:“如果第一部的神奇的力量和深度在于浮士德是一个完全明显的、可信的人物,而同时又是进取的人的精神和普遍人类观念的象征代表,那么,在第二部中则人类观念本身成了主角。这儿人类发展的主要方向史取代了浮士德的历史;一部用诗歌写的哲学史取代了悲剧。”

卢卡契则将《浮士德》称为人类的戏剧。在《浮士德研究》一文中,他使用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人的种类”一词替代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人类”一词。他设想有一种“人的核心”或“人道的核心”在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变,个别的人不过是这种不变核心的具体实现。因而“《浮士德》本身剧情的对象就是为人的内在核心而斗争……这种斗争集中在浮士德与靡非斯陀的决斗中”。

柯尔夫在他的《歌德时代的精神》中则主张《浮士德》诗剧的背后有一种宗教存在,不过与基督教的宗教不同:“基督教的宗教完全强调信仰。它教导人相信神和神的宽恕。它是从人的软弱性出发。浮士德式的宗教完全强调永远的进取。它鼓励人相信自己。它指靠着人的坚强性……基督徒的最重要的道德是忍耐,就是坚定地忍受痛苦。浮士德式人物的道德则是用加倍的努力来答复任何失望。……基督徒实际上尽量避开魔鬼,而浮士德式的人物甚至不怕和魔鬼订约。”

实际上,所谓“浮士德精神”,应是指浮士德这种人物的精神,而不是指《浮士德》这部书的精神,后者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好比说,孙悟空的精神并不等于《西游记》的精神。不过“浮士德精神”必须从《浮士德》悲剧中去理解,在第二部第五幕“子夜”一场中,浮士德有一段总结自己一生的自白:

我只是匆匆地周游世界一趟;

劈头抓牢了每种欲望,

不满我意的,我抛掷一旁,

滑脱我手的,我听其长往。

我不断追求,不断促其实现,

然后又重新希望,尽力在生活中掀起波澜,

开始是规模宏伟而气魄磅礴,

可是如今则行动明智而谨慎思索。

我已经熟识这攘攘人寰,

要离尘弃俗决无办法;

是痴人才眨眼望着上天,

幻想那云雾中有自己的同伴。

人要立定脚跟,向四周环顾!

这世界对于有为者并非默然无语。

他何必向那永恒之中驰骛?

凡是认识到的东西就不妨把握。

就这样把尘世光阴度过;

纵有妖魔出现,也不改变道路。

在前进中他会遇到痛苦和幸福,

可是他呀!随时随刻都不满足。

这段自我总结明白而彻底地表达出了“浮士德精神”,即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浮士德在海边开辟荒地,幻想建设一个人间乐园,然而遭到失败,成为悲剧。但是浮士德的目光毕竟是向前看的。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述浮士德憧憬未来,怀着幸福的预感,说出:“你真美呀,请你停留!”便倒地而死。魔鬼根据誓约正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时,上界天使们飞来,把浮士德的灵魂超度上天。他们说出两句重要的话:

不断努力进取者,

吾人均能拯救之。

这样看来,浮士德的灵魂不是下地狱,而是上天堂。因此《浮士德》悲剧不是绝望的,而是乐观的悲剧。正像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所说:天帝为愚公的决心和毅力所感动,派遣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艾克曼在《歌德对话录》中,曾把歌德的作品比作一块晶莹的宝石,认为从各方面反复地看,它都发射出奇辉异彩。这句话特别适用于《浮士德》。不过我们应当做如下的补充:我们要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观点,而从其中得出不同的结论。

普希金当时称《浮士德》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伊利亚特》,即史诗 。普希金虽然比歌德年轻五十岁,但他与歌德的后半生同时,所以他强调浮士德的现实意义。郭沫若称《浮士德》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因为这是在歌德逝世一个多世纪以后对《浮士德》的评价,所以强调它的历史意义。伟大的文艺作品常被人视为具有“永恒的魅力”。这意味着它不仅以艺术性,而且也以思想性为后代所不断借鉴。

《浮士德》在各国均有多种译本。这部译本是根据德国魏玛出版社(Volkverlag Weimar, 1959)出版的《歌德十卷集》中第十卷及汉堡版(Hamburger Ausgabe, 1976)《歌德十四卷集》中第三卷《浮士德》(Faust)译出的;同时也参考了前辈郭沫若的译本。译者加了题解和注,仅供参考。译文如有错误和遗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为幸!

董问樵
1981年于上海 y+OMFnQUhPeYkFYBCmWcBfItL5rQOumyIPXShogxv4BA9P/xSCAf01bLmMtUeZ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