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最幽默、最深刻与最耀眼

“脱口秀”的鼻祖

先讲一个故事。

一八九四年前后,有位著名美国作家数次投资失败,自己开的出版公司又遇到经济危机,数年笔耕积累的稿费与版权费赔了个底朝天,还背上了巨额债务。面对一百多个债主,作家得找个比出书来钱更快的办法。他幽默、机智、口才好,之前就曾上台做过演讲,次次博得满堂笑声与喝彩。

欠债的人没的选。之前为了消遣,现在为了生活。作家携妻带女,开始了全球巡回演讲。先是横穿美国大陆,再北上加拿大,再到半球之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及印度等国家;说一场,赚一场,钱寄回给身在美国的经纪人,让他替自己还钱。

几乎每一场演讲,他都独自一人站在台上,面对黑压压一片的观众,手舞足蹈,嬉笑怒骂,把自己与别人的人生遭遇,用风趣幽默的故事讲述出来,讽刺世事,也不乏自嘲。他从纸上的文字当中站立起来,把那个藏在故事背后的作家,变成了台前的表演者。

债欠得多,如此用说话还债的生活也持续了数年。等到终于偿清,这种表演形式也开始有了一批追随仿效的人。因为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进行的喜剧表演,所以慢慢演变为“站立喜剧”(stand-up comedy),也叫“单口喜剧”,即今天中文里常提到的“脱口秀”。这位作家被无数单口喜剧演员奉为鼻祖,美国也有了专门以他名字命名的行业重磅奖项:“马克·吐温美国幽默奖”。该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直颁发至今,被很多靠口才吃饭的巨星视为行业最高荣誉。

鼻祖就是鼻祖。马克·吐温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留下的每一部中短篇,都堪称优秀的单口喜剧文本 。很多故事里的人(或物)都不完美,或者比较倒霉,比如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的著名跳蛙》中嗜赌成瘾的斯迈利;比如找了个厄运缠身的男人当未婚夫的奥里莉亚;再比如风雪之夜列车上一群商量着先吃哪位乘客的绅士;从笔仗上升到暴力冲突的田纳西新闻界从业者……贩夫走卒、高门显贵、牲畜昆虫……只要出现在马克·吐温的故事中,就可能成为被讽刺和玩笑的主角,成为一个“段子”。

所以我觉得,看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可以先笑了再说,这大概是对一个“段子手”的最高礼遇。他的这些故事,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好笑”。他自己也曾写道:“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抗笑声的攻势。”(出自《神秘的陌生人》)

然而,请注意!单口喜剧艺术的精神内核就是冒犯,单口喜剧鼻祖写的故事,也许会冒犯到你,如果你非要对号入座的话。“幽默的隐秘来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出自《赤道环游记》)作家此言,与今天流行的那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不谋而合。藏在那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令人捧腹的段子背后的,其实是对现实深切的悲观。既然他说过那是无可抵挡的“笑声攻势”,那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也可以说,马克·吐温真正把幽默当作了自己的武器。

这是他从一开始就握在手中的武器。无论是在创作的哪一阶段,荒谬、滑稽和夸张的风格一以贯之。而“幽默斗士”(我私下给他的称号)马克·吐温,用这种风格来批判他看不惯的一切:腐败黑暗的政治选举(《竞选州长》);经不起考验的畸形道德观(《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金钱至上的虚荣社会(《百万英镑》);忘恩负义的人类(《一条狗的故事》);表面美好,实则吃人的制度(《哥德史密斯之友再度出洋》)……所有这些,因为藏在笑声之下,而更显出深刻和讽刺。

所以,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可以“读薄”。你可以单纯把它们看作供人捧腹的滑稽戏、略显夸张的浮世绘,看作一个段子手奉献给你的“人间喜剧”。

但不要忘了,这位段子手有着“美国文学之父”的美誉,也曾被美国文艺界奉为精神领袖,他注视自己的时代时,眼光中是饱含悲哀的。所以,这一个个故事也完全可以“读厚”,因为附在其中的意味,可谓深不见底。

责之切,爱之深

在中文世界里,恐怕每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或多或少读过马克·吐温的作品(《百万英镑》节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也因此知道马克·吐温(Mark Twain)这个名字的来源。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的他,童年坎坷,父亲早逝,被迫四处寻找生计。二十二岁时,他做了密西西比河上的舵手。船员常常会喊“标记两英寻!”(Mark Twain,即水深两英寻的意思,两英寻约为三点七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也变成了萨缪尔后来的笔名。

马克·吐温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这个笔名中可以略窥一二,他与自己生活的时代一样经历着剧烈的变迁起伏。除了舵手,他还做过排字工、送报人、矿工、记者,甚至在内战时短暂做过没上战场的民兵。七十五年的人生当中,他也目睹了年轻的美国从分裂矛盾,逐渐走向强盛;并且亲身经历了国家的飞速发展与剧变,例如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奴隶制终结、经济危机、帝国扩张……

对于美国的每一件事,每个历史进程,有着一双敏锐之眼的马克·吐温似乎都有话说,而且几乎都是批评。这些无论是在他的长篇或中短篇里都有所体现。前面说过,他的故事里,没有完人,很多人都不可爱甚至邪恶,或者异想天开,或者非常倒霉。他的幽默如讽刺的利剑,直指各种事件与现象。再加上他广为流传的各类趣闻轶事,比如讽刺(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怼”)富翁、蠢货、政客等,用“毒舌”一词来形容他,应该不过分。

这么一想,作家自己怕也不是什么“好人”。好人是得温良恭俭让的,好人是应该饱含温厚的目光,彬彬有礼对待一切的。吐温在犀利文词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可能让人大笑之余,又有些害怕。试想如果他站在你的面前,你敢问他问题,敢和他说话吗?不怕被一句揶揄堵得说不出话吗?

然而,他恰恰是我最希望面见的作家之一。因为我在那些人生故事、毫不留情的犀利文词与体现他“毒舌”的趣闻当中,看到了一个亲切而有趣的人。

正如本文开篇所说,作为成功作家的马克·吐温,在投资圈里却数次摔得狗啃地,败得一塌糊涂。看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再联想到他这段人生经历,不免让人诧异:小说中讽刺了那么多心存幻想、不切实际的投资人和关于金钱的白日梦,作者应该是个对钱看得很通透的人,怎么到了自己身上就这么想不开,这么失败呢?他曾戏言:“缺钱是万恶之源。”(出自《弃儿的避难所》)但用高昂稿费为自己和家人挣下优渥生活的他,明明已经不缺钱了,为什么还非要去蹚投资的浑水呢?

仔细看看马克·吐温的投资史就会发现,现实和他的故事一样,叫人忍俊不禁。他会因为自己的作家身份,对一个自称要发明新型打字机的人倾囊相助,结果陷入一个无底洞。其他的很多投资项目,也是因为他对发明家或合伙人的轻信,落了个血本无归的下场。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无法在人人都有十二万个心眼的商界立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不失文人的可爱。轻而易举信任别人、托付钱财的人,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怀着美好期待的。

更重要的是,细读本书选择的中短篇小说,你会观察到,吐温常常会在故事开头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做水手时,做记者时,旅途中……接着就会出现一个人物,男女老少,绅士黑奴,任何年龄、性别、身份,都有可能,此人会告诉他一个故事,而他,只是这个故事的转述者。吐温常常会用很重的篇幅,对讲故事的人也做一番描写。对此我毫不怀疑,他的很多故事,素材正是来自于形形色色的人,是在他丰富人生经历之中的巧遇。而愿意倾听别人的故事,也让别人愿意倾诉的人,最起码,应该没什么距离感,是容易让人亲近的、温暖的人。

只有对这人世间怀着关爱的人,才能讲好人世间的故事;故事之中包含的责之切,恰恰是因为对自己脚下土地的爱之深,才会急迫地希望它变好。吐温的很多文章,都因为过于强烈的讽刺与批判,而遭到当局查禁,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如果不是因为爱,以他的才华,尽可以写一些妙语连珠的轻松文章,挣点安全的稿费,何必以身犯险?这是我在吐温的“毒舌”背后,看到的隐藏人格。幽默是有力的武器,也是温柔的解药。

光芒永存的哈雷彗星

马克·吐温出生的那一年(一八三五年),哈雷彗星拖着长长的彗尾,出现在地球人的视线中,光芒照耀世界。一九〇九年,马克·吐温说:“我是一八三五年和哈雷彗星一起来到这世界的。明年,彗星又要来了,我应该也会和它一起退场。要是没能和哈雷彗星一同离去,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毫无疑问,万能的造物主曾经说过:‘看这两个莫名其妙的怪胎啊,他们一起来的,也必须一起走。’”(出自阿尔伯特·培恩《马克·吐温:一段传记》)

一语成谶(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作家刻意为之!),一九一〇年四月的暮春时节,马克·吐温心脏病突发,恰巧去世在哈雷彗星最接近地球的第二天。他也许抓住了那美丽而修长的彗尾,与同为“怪胎”的星星一起去造物主那里报到了。这段用生命完成的轶事恰恰又暗合了他单口喜剧鼻祖的身份。单口喜剧中有个技巧叫“call back”,即前面提到的一个梗,后面又出其不意地出现,达成一种前后呼应的喜剧效果。作家这一生,可谓是单口喜剧史上最盛大的一次call back。而他作品的深刻喜剧效果,也如彗星的光芒一般,世人有目共睹,不言自明。

地球上的人们,要每隔七十六年才能看到一次哈雷彗星,有时候难免忘记它的光芒是何其璀璨。尤其是今天中文世界的读者,大约会觉得马克·吐温笔下的西方世界,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时间上,都离我们太过遥远,生怕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无法全然领略“吐温式”幽默的妙处。在此我想引用作者本人在一部作品《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 中的注释:“历史常识并非重点,因而读者诸君大可不必严肃对待。”这句话也许表明了吐温希望读者对待自己大部分作品的态度。

因为归根结底,无论时空如何改变,人性这个东西总不大受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马克·吐温小说里看到身边人、身边事,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或者用作者自己的名言来说:“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有着相同的韵脚。”(出自《镀金时代》)且不说马克·吐温至今被美国文学界奉为圭臬,还因此创造了很多流行文化中的品牌、商标与符号;我们作为中文读者,看他的许多小说,也定会感叹一句“勿谓言之不预也”。借古讽今的深意,会在你开卷读书与掩卷沉思的切换中,慢慢浮上心头。

当然,作为本书译者,我也在文中加入了必要的背景知识注释,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些有趣的故事,让阅读体验更为顺畅美妙。

“美国图书馆”官方网站(www.loa.org)上有这样一段关于马克·吐温的评语:“他是一位幽默风趣的大师,是一位植根于西部血统特色,充满活力与热情的故事讲述者。他用尖锐谩骂与微妙讽刺来揭露自己的时代里那些诓骗行为,一生与不公正为敌。吐温与富兰克林、惠特曼和林肯一样,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将美国语言塑造成一种独特的大众之语,使其传遍世界。”

这段评语简明扼要,却略显官方。如果往生世界能够上网,马克·吐温看到,也许会嘲笑其乏味平庸。“我生而谦逊,但这种品质并未持续。”这是他的一句自我评价。那么,没有谦逊品质的他,会怎么修改这段文字呢?也许是:“他,是与哈雷彗星同来同去,光芒照耀古今的幽默天才。他叫马克·吐温。”

qianming
2022年5月 4hDnkjSb706uZBXbNz+PcuerpqEpiXhdvLfwN0n2O1Anj1DkTRVECy0QlezA+e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