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仍不免被骂作“甘为鬼奴”

除了“有选择性地开眼看世界”之外,斌椿还有一种特殊能力,那就是他可以将在欧洲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来一番本土化处理。比如见到显微镜,他不关心此物能作何用途,却想到了《庄子》的寓言 20 ;见到自行车,他也不问制造原理,却大谈特谈这个东西有“木牛流马之遗意” 21 ;在歌剧院听到英国女演员唱歌,他也要说成“疑董双成下蕊珠宫而来伦敦” 22

这种本土化处理的极致,是他对英国王室招待舞会的描述。老大人留下了两首诗 23

玉阶仙仗列千官,满砌名花七宝栏;

夜半金炉添兽炭,琼楼高处不胜寒。

长裾窄袖羽衣轻,宝串围胸照眼明;

曲奏霓裳同按拍,鸾歌凤舞到蓬瀛。

如果不看标题《四月二十三日英国君主请赴宴舞宫饮宴》,估计没人能猜出这两首诗是在描述白金汉宫的舞会。

诗作虽是小事,背后潜藏的却是一种“你们这些东西我们早就有了”的畸形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不断发酵,在斌椿老大人身上催生出了一种爆棚的自我陶醉感。比如,他屡屡以“萧萧易水一去不返”来赞颂自己的“壮举”。其实,有赫德等人全程安排,既保证将他们囫囵带出去,也保证将他们囫囵带回来,哪里需要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斌椿还写诗说自己是“愧乏眉山麟凤表,敢云蛮貉动文章”“簪花亲劳杜兰香,下笔倾倒诸侯王” 24 ——我虽然长得不帅,但我的文采足以让蛮夷们折服;我在欧洲行走,不但有仙女给我簪花,王侯们也为我的才华倾倒。这种自我陶醉,最后发展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回国途经埃及(斌椿称埃及人为“爱人”)时,正值当地瘟疫暴发,海关实施了隔离政策,不许他们下火车停留。老大人自觉是医道圣手,跃跃欲试而不得,只好作诗一首 25

爱人行政抱痌癏,

补救心诚疾自安;

我是人间医国手,

囊中救世有灵丹。

遗憾的是,清帝国也没有地方供这位“人间医国手”发挥余热。

尽管斌椿已在很努力地“有选择性地开眼看世界”,也在很努力地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做本土化处理,还在诗作中公然将欧洲人称作“蛮貉”,但当他的游记流传至帝师翁同龢手中时,还是引起了这位大人物的愤怒。翁在日记中痛骂斌椿,说他游历西洋各国,不但“盛称彼中繁华奇巧”,还将夷酋称作“君王”,将夷官称作“某公某侯某大臣”,实在是岂有此理。这位帝师给斌椿的定性是:

盖甘为鬼奴者耳。 26

斌椿如果有机会看到翁同龢的日记,定会觉得万分委屈。他那么努力地回避接触欧洲政教,那么努力地只将目光放在应该放的地方,怎么就成了甘心给洋人做“鬼奴”的浑蛋?

与斌椿同行、受其管束的三名同文馆学生,也被“鬼奴”之类的大帽子牢牢束缚着。时年19岁的张德彝便是其中典型。张是京师同文馆培养出的第一批译员,随斌椿考察团出访归来后留在总理衙门工作,后来一度担任过光绪皇帝的英文教师。和斌椿一样,他也写有考察日记。从张的日记可以看到,他对欧洲的都市印象极佳,曾称赞英国伦敦“道路平坦,园林茂盛,街巷整齐,市镇繁盛” 27 ;称赞德国柏林“一路楼房之闳丽,道路之平坦,俨若法京巴黎” 28 ;称赞法国巴黎“楼阁华美,人物繁盛,轮车铁道,玉石琼莹……较他国都邑,又胜一筹” 29 。他还注意到了这些城市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对公园、排水系统、公共厕所等赞不绝口。

对欧洲的科技,张德彝同样充满好奇。他在游记里记述最多的事物便是科技产品,包括电梯、火车、地铁、轮船、自行车、“铁裁缝”(脚踏式缝纫机)、“制火宝机”(灭火器)、收割机、升降机等。沿用至今的“自行车”一词正是张德彝创造的。他还记载了避孕套,只是碍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他表示无法接受这种东西——通常认为,欧洲人使用的避孕套是16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法洛皮奥(Gabriele Fallopius)发明的,在1870年前后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售价很低廉。张德彝游览欧洲期间,正值避孕套普及之时。 30

张德彝也是第一个记录欧洲近代政体如何运作的中国人。在英国议事厅,他见识了议会民主议事的情形 31 。去英国法庭旁听,他又被其判决体制折服,认为英国的法庭与清廷的刑讯体制大相径庭 32 。参观英国监狱时,他发现狱中不但有饱暖,还给犯人提供“获利”的机会,有花园供犯人晚间散步,这些人道做法让他颇受震撼 33 。他对法国的议会制度也有一些了解,记录下了民主推举议员的流程。他也观察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了解异域政体的运作机制,似乎是张德彝的一种兴趣。 34

与斌椿不同,张德彝太年轻了。年轻让他缺乏那种以迎合现实需要的态度去处理所见所闻的能力。所以,他无力以一种骄傲的笔法对旅程中的所见所闻做本土化处理。他只能在考察过程中一面赞叹欧洲的繁华,一面感叹自身的卑微。这卑微不仅源于清帝国的落后与衰朽,也源于他自己的出身——在清帝国朝野士绅的眼中,同文馆学子本就与“鬼奴”相去不远。即便日后成了光绪皇帝的英文教师,张德彝也没能消除掉这种卑微感。在人生的末年,他曾告诫子孙万不可效仿自己:

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入正途,愧与正途为伍。而正途亦间藐与为伍。人之子孙,或聪明,或愚鲁,必以读书为务。 35

同文馆是个开眼看世界的所在,西学是开眼看世界的核心内容。可是,在同文馆出身的张德彝眼里,学外语与念西学是下贱之事,自己也算不得真正的读书人。曾开眼看世界的他希望后代不要再接触这些东西,不要再被人骂作“鬼奴”。 PxzlGshJ1/mUnfxObvt8SPf3En95aFl6HDZEDMPdMiKcJcIWLUtGSbhRtIUt2n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